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境内高校
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北民大”,坐落于兰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甘肃省确定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学校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后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基础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设有西北新村校区、榆中校区和附属医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校园总面积1776亩,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图书文献等416万余册/件(含电子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亿余元。
截至2024年2月25日,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门类,有本科专业7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校有师生3万余人。学校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劳动模范”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5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4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7个,在甘肃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民族学为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特色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6门,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单位。
截至2024年5月数据显示,西北民族大学在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名列10位,位列全国第417位。
2024年5月1日,西北民族大学举行“甘肃省翻译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揭牌仪式。“甘肃省翻译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西北民族大学与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建设,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甘肃翻译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助推甘肃外译外宣工作,对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历史沿革
西北民族学院时期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后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9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即成立了 “ 藏民问题研究班 ” ,随着西北民族地区工作发展的需要,不久就扩大为 “ 藏民学校”,1950年2月改为 “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
1950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基础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建立后由中共中央西北局直接领导。西北民族学院初建时,以在西果园的原西北农业专科学校校舍为临时校址。1951年3月,西北民委从兰州迁西安时,原驻地移交给西北民族学院,即现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1951年4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转发中央人民政府通知,任命汪锋为西北民族学院院长。
1950年3月正式成立语文系,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时,将西北大学民族系和兰州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师生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撤销后西北民族大学改由中央民委和甘肃省双重领导。
1966年至1967年,十年动乱期间,西北民族学院横遭四人帮破坏,1970年被强行撤销直到1973年才开始复办,先后停止招生达七年之久。1973年复办后由甘肃省领导,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双重领导,并以国家民委为主。
西北民族大学时期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
2016年7月,国家民委与甘肃省政府正式共建西北民族大学。
2019年,共建西北民大直属附属医院。
2021年11月,《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支持西北民族大学建设。
2023年,西北民族大学获得2022年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2023年4月,西北民族大学牵头成立 “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艺术分盟。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4年2月25日,西北民族大学开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门类,有本科专业73个。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2月25日,学校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劳动模范”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5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4人。
学校有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32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5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4人、青年教学标兵5人。学校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团队5支。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学校获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6人。向国家民委、甘肃省各部门累计推荐评审专家、智库专家200余人/次。
(下表展示部分名单)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25日,西北民族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7个,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还设有11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和16个甘肃省重点学科。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2月25日,西北民族大学共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此外在甘肃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民族学为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特色学科,并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省级MOOC1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校级精品课程169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7门、一流课程216门、MOOC40门。在“爱课程”网站上线2门课程,分别是:万玛项欠教授主讲的《藏族民间文学》、沙景荣教授等主讲的《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作》。
学校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俄、英、德、加、埃及马来西亚、蒙古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了八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聘请了15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外教和近400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400多名留学生。选派优秀学生到外国访问、交流和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科研合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引进外国优质在线课程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成为高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教育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新引擎。学校顺应新的“时”和“势”,提出“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打造“‘丝路•兰山’云课堂”,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通过“中外双师+线上线下混合远程教学”模式,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美术学院、舞蹈学院、体育学院的630个本科专业开设了11门线上国际课程,并资助近300名本科学生修读线上国际课程。
学校组织举办“‘寻甘同味魅力敦煌陇台大学生敦煌文化研习营”,漫步“羲皇故里•溯源始祖文化’陇台大学生文化研习营”。邀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宁波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就读的众多台湾学生与学校数十名本科学生结伴同行,前往敦煌、天水等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2月25日,馆有西北新村校区图书馆和榆中校区图书馆两个馆舍,总建筑面积50187平方米,拥有图书文献416万余册/件,其中纸质文献225.9万余册、电子图书183.8万余册、50个电子文献数据库,涵盖了学校各类学科专业。西北新村校区图书馆有4个书库,1个标准化古籍文献特藏库,5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
截至2023年3月,榆中校区图书馆有7个书库,有数字资源阅览、古籍阅览等4个阅览室。两馆阅览座位5千多个。面向读者提供书刊目录、电子资源、参考咨询等信息的查询和链接服务。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被中国图书馆学会、甘肃省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已发展成为馆藏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的图书馆。
学术期刊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13个。建有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4个,其他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1个。
(下列展示部分名单)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先后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5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上取得重大突破,立项总数11项。编出版《格萨尔文库》,成为新时代《格萨尔》研究的学术重镇。出版英、法藏敦煌文献,被誉为敦煌文献整理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学校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选“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批骨干企业”,为国内新冠肺炎病毒灭活疫苗提供了70%以上的生产用血清。学校先后同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务实合作。学校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79项,特别是在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立项数创学校历史新高,位居全国高校第21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5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甘肃省科学技术奖22项,甘肃省专利奖3项,甘肃省敦煌文艺奖16项。
学校排名
截至2022年数据显示,西北民族大学在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名列6位,位列全国第402位。
截至2023年数据显示,西北民族大学在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名列5位,位列全国第378位。
截至2024年数据显示,西北民族大学在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名列10位,位列全国第417位。
校园文化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为学校中、英文校名、学校创立时间等组成的双圆套形复合图案。徽章为题有毛体汉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徽由深浅两色组成,外圆、白底深蓝色字,上嵌仿毛体汉字校名,下列大写英文校名。内圆、深蓝色衬底,阿拉伯数字“1950”标明学校创立的时间。
1、深蓝色内圆寓意知识浩瀚和学无止境。黄、绿、蓝寓意天文、地理、人学;横看象征不断翻动的教科书本,竖看意喻无限延伸的学术台阶,形象地展示了民大师生奋发向上、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
2、深蓝色内圆象征西北民族大学的和谐校园,黄、绿、蓝诸色代表多民族文化和各民族学子。内圆及其中各色图案交相辉映,蕴涵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和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
3、黄色象征黄土地和黄河,寓意着西北民大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绿色象征生机和活力,寓意西北民族大学生机蓬勃,前程无限美好;蓝色象征蓝天和大海,寓意西北民族大学将以无比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校训
勤学、敬业、团结、创新
校歌
《西北民族大学校歌》
扬起时代的风帆,荡起那人生的双桨。青春的激情放飞理想,畅游人类知识的海洋。啊哈嘿,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
张开智慧的翅膀,托起那祖国的期望。崇高的信念给我力量,谱写生命华美的乐章。啊哈嘿,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下列展示部分名单)
校区情况
学校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其中西北新村校区359亩,榆中校区1417亩。
西北新村校区
西北新村校区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新村校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学院)共7个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医学部2个教学部。
榆中校区
榆中校区地址: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镇。榆中校区设有经济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化工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共13个学院。
校友情况
(下列展示部分名单)
所获荣誉
西北民族大学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28日,西北民族大学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西北民族大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西北民族大学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北民族大学多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2021年5月,西北民族大学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西北民族大学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为全国百强学报,并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参考资料
学校概况.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4-05-24
西北民族大学章程.西北民族大学.2024-05-28
西北民族大学.高考网.2024-05-14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上海软科.2024-05-24
大学章程.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一级学科授权点.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知名校友.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学校荣誉.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现任领导.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西北民族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3-29
西北民族学院的沿革和现状.知网空间.2023-05-01
党史故事百校讲述.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管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法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体育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外国语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新闻传播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音乐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舞蹈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美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简介.数计学院微信公众号.2023-05-01
电气工程学院简介.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土木工程学院简介.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化工学院简介.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医学部简介.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经济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继续教育学院-学院概况.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预科教育学院-学院概况.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科研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授权点.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一级学科硕士点.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二级学科硕士点.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考研网.2024-05-13
图书馆简介.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官网.2024-05-24
西北民族大学期刊.西北民族大学.2023-05-01
《西北民族研究》简介.西北民族大学期刊编辑部.2023-05-0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期刊编辑部.2023-05-0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期刊编辑部.2023-05-01
西北民族大学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5-01
西北民族大学科研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5-01
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上海软科.2024-05-16
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上海软科.2024-05-16
校徽校歌.西北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01
历任领导.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舞蹈学院地址-学院动态.西北民族大学官网.2023-05-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西北民族学院时期
西北民族大学时期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师资情况
学科建设
教学情况
学校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学术期刊
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学校排名
校园文化
校徽
校训
校歌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西北新村校区
榆中校区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