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泽,(1935年10月~)
浙江省镇海县小港(现
宁波市北仓区
小港街道)人,1957年毕业于
山东大学。1960年10月入伍;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2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实验
血液学家,拥有少将军衔。1996年10月,吴祖泽任中国军事医学代表团团长,并出席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作主旨报告。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位。2019年,吴祖泽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吴祖泽主要从事
干细胞、放射医学等方面研究。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奠基人和实验血液学的先驱,他实现了世界上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辐射损伤病人,首次发现造血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发育相关进化规律与协同进化规律,研发多项治疗
放射病及组织损伤的基因工程药物。主持规划了中国再生医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前沿方向。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等奖项。
1990年吴祖泽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他被中央军委批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称号;2015年,国际
小行星4179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吴祖泽,1935年10月19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两岁时全家搬到
上海市。父亲开了一家药铺,可以说这是吴祖泽自小受到的医学熏陶。
高中时阅读了
玛丽·居里、
路易斯·巴斯德等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和影片,受到启迪,决心发奋学习,高中二年级时开始自修高三课程,上完高二便直接考上了大学。1953年秋,求学于
山东大学化学系
物理化学专业,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1956年秋,曾被选拔拟赴
苏联深造,后因两国关系冻结而中断。毕业前,指导老师
邓从豪教授为他选定的毕业论文是量子化学课题,因此吴祖泽对量子化学也产生了兴趣。
工作经历
国防医学防护研究
1957年,吴祖泽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
核武器医学防护的国防科技研究。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身临核爆炸试验现场,为飞行员进行辐射检测,研制核爆炸防护装备,开展放射生物学和抗放药物机理等研究。60年代,从事
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提出了能量传递可以加重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辐射损伤的科学依据。
造血干细胞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期,吴祖泽转向
放射病的实验治疗,由分子领域扩展到
细胞领域。1973年赴
英国,随国际著名
血液学家莱脱(Lajtha L G)教授进修细胞动力学。完成题为《低剂量线连续照射下造血干细胞动力学》的科学论文。在英国的一年多时间里,吴祖泽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30万字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实验血液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专著。
1978年,吴祖泽开始研究国际上刚刚起步的胎儿肝脏发育调控机理。1980年,他第一次系统报道了5个月的胎儿肝脏中含有最丰富肝细胞的研究结果。为
白血病和放射事故病人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成功地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胎肝造血
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后他向卫生部建议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临床推广,1985年左右,成立了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攻关课题。他领导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类低分子量的肿瘤抑制物,并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中取得了疗效,丰富了对人体天然肿瘤免疫机理的认识。1986年吴祖泽在
新德里举行的国际胎肝移植会议上首次提出胎肝细胞中存在具有刺激造血功能的造血刺激因子的观点。1988年他被选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
90年代,吴祖泽团队发现了造血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发育相关进化规律与协同进化规律,为研发治疗
放射病及组织损伤的基因工程药物奠定了基础。吴祖泽领导开展了造血调控和基因治疗研究,并倡导加强医药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力度,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1994年2月吴祖泽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其在任的三年间,全院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翻了一番。1998年研发了中国最早的重组造血生长因子类药物。其中,“肝再生因子及其应用”发明专利获得了中国、美国、
欧洲和
日本授权。率先在国内开展
干细胞药物规范化研发。
主持再生医学发展规划
2011年9月,吴祖泽主持国家再生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系统分析了再生医学学科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出版《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再生医学》《再生医学研究与转化应用》两部专著,规划了中国再生医学的发展蓝图。
主要成果
开启中国干细胞生物医学研究
引入造血干细胞理论与技术
1975年起吴祖泽在中国引入和传播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1978年,他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干细胞专著《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成为中国实验
血液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启蒙之作,为中国防原医学发展和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完成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与动力学研究
1981年,吴祖泽首次系统报道了在
妊娠4-5个月的胎肝中含有丰富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血和造血干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指导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准备。他首次应用
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作为遗传学标志,提出了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对血细胞生成的动力过程提出了新的模式和实验证据。他先后在Experimental
血液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00多篇造血
干细胞相关学术论文。其领衔的“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与
动力学研究”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干细胞
生物医学研究成就。
奠定中国放射病救治现代理论和技术体系
阐明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与远后效应机理
吴祖泽阐明了在低剂量率
射线连续照射下,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程度与累积照射剂量之间存在双相特征的机理。并推测出低剂量率射线对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奠定了中国放射病救治基础。
完成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1980年,吴祖泽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病例,受到国内外放射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其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1985年美国出版的《Progress in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一书与1987年Thymus杂志。
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研究
吴祖泽建立了多种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突破了骨移植配型难、重建速度慢和并发症多等瓶颈,为应对核条件下作战及核事故人员损伤救治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他主导建立的全军放射病治疗中心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已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医源性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3700多例,对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技术已推广应用于
白血病、肿瘤及
自体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其主导创建的“间充质
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治疗重度
放射病的治疗新方案”写入中国首部《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
研发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
克隆人源肝细胞刺激因子
90年代,吴祖泽团队发现造血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发育相关进化规律与协同进化规律,为研发治疗放射病及组织损伤的基因工程药物奠定了基础。其部分研究成果于1993年和2008年分别发表在该领域顶级杂志Hepatology,“肝再生因子及其应用”发明专利获得了中国、美国、
欧洲和
日本授权。
研发造血生长因子药物
吴祖泽研发的造血生长因子药物-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效表达。于1998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是最早治疗急性
放射病的军队特需基因工程药物。
研发军民两用质粒DNA药物
20世纪90年代,吴祖泽团队研发了中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军民两用质粒DNA药物“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pUDK-HGF)注射液”,这对提升战创伤和缺血性疾病的救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被评为年度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引领中国干细胞药物规范研究与转化
吴祖泽推动国家建立干细胞临床研究规范,较早开展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的规范化研制,系统完成了该细胞药物的临床前研究,2018年,被评为年度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其新药的研发获国家新药证书1项,获包括6项I类新药在内的新药临床试验批件9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5项,获美国、
欧洲、
日本等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6项。
主要论著
学术论文
吴祖泽共有526篇学术论文被
中国知网收录,总下载量80627次。以下为最高被引的10篇论文:
主要著作
吴祖泽编著和主编了多部学术著作,部分著作简列如下: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吴祖泽院士甘为人梯、精心育才。在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时,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自己做科研、出成果的机会少了,但要竭尽全力,为更多的人创造有利条件发展军事医学科学事业。他提出了全院要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后勤保障五方面形成良性循环的策略。对人才的培养他曾表示,要善于团结,组织协调好周围的人,用其所长,使大家为目标而不是为个人努力,因为科研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吴祖泽院士先后培养了1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2名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贺福初院士和
王福生院士,多名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学科带头人以及中青年科技骨干。2000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荣誉与奖项
荣誉
奖项
影响与评价
吴祖泽院士在中国
血液学研究领域首先引入并传播了造血干细胞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研究了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与恢复,为人类医治
白血病、
放射病、重症肝炎等难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中央电视台网评)
军事医学科学院老院长吴祖泽院士是业界公认的“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在该院工作近60年,他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强军兴军为天职,是一位爱党爱民、追求卓越、求真求实的科学巨匠,是一位宅心仁厚、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大家。(
中国军网评)
2015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在该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举行了“吴祖泽星”命名仪式。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
小行星,2015年6月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吴祖泽星”。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的
张丽萍在致辞中表示:“小行星命名一旦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审批,即成为该
天体的永久星名,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因而小行星命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
轶事
吴祖泽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国防医学防护研究。他从最初的放射系到生化系,为研制个人辐射剂量仪又调去物理研究室,为了基础研究需要再调回到生化研究室。吴祖泽说:“我们这代人中有不少人,一开始并不是根据个人兴趣去选择职业,而是根据国家需要、工作需要去安排职业。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即使改换专业也责无旁贷。”
1970年的一天,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生理学界权威
朱壬葆院士阅读间歇抬头发现了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吴祖泽,便将手中一份国外文献递到他手上:“这篇关于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的报道,很值得注意。”在研读中,吴祖泽意识到造血干细胞在
放射病治疗及损伤修复中的重要意义。那时吴祖泽正苦于寻找科研上的突破,看了这篇文章如拨云见日。从此,吴祖泽全身心地投入到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工作中。
参考资料
学院名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23-05-07
吴祖泽.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