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𫛭
鹰科鵟属的一种鸟类
欧亚鵟(学名:Buteo buteo),属于鹰科、鵟属,体长约500-590毫米,体重570-1070克左右,属中型猛禽。雌雄形态无明显差异,身体为暗褐色,尾为暗褐色至淡褐色,具深色横斑及纵纹。翼下白色,翼缘为黑色。尾散开呈扇形,翱翔时双翼上举成呈浅V形。
欧亚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大西洋岛屿以及非洲各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四川地区。它们栖息在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2000米均有发现。
2021年,欧亚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最早发现并命名欧亚鵟的是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 1758)。属名及食虫类中的“buteo”在拉丁语中意为东方白背秃鹰
普通鵟(Buteo japonicus)及喜山鵟(Buteo refectus)曾被分类为欧亚鵟的亚种,在2014年它们成为独立物种。
形态特征
欧亚鵟为中型猛禽,体长480~560毫米,体重570~1070克,雄性体长略长,雌性体重略大。嘴锋长度21~25毫米,翅长360~420毫米,尾长220~288毫米,跗70~78毫米。体色变化较大,躯体上半部主要为暗褐色,下半部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栗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揭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或全为黑褐色,尾散开呈扇形。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其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
欧亚鵟有淡色型、中间型和暗色型三种色型。
淡色型身体上部为灰褐色,身体下部为淡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间有细淡褐色纹。翅膀外侧初级飞羽为黑褐色,内侧飞羽为黑褐色,羽干两侧羽支和羽缘白色,展翅时翼下白斑明显,飞羽有棕褐色横斑。腿覆羽黄褐色,有暗色斑纹,尾下覆羽淡黄白色有褐色横斑。尾羽为暗灰褐色,有数道较模糊的褐色横斑和灰白色端斑,羽根白色略带棕色。
暗色型全身羽毛深棕褐色,两翅与肩部羽毛颜色较淡,身体斑纹和整个身体下部为黑褐色,翅外侧5枚初级飞羽末端为黑褐色,羽干两侧羽支淡黄色,其余飞羽为黑褐色,内侧羽缘为灰白色。翼下和尾下覆羽乳白色,覆腿羽毛为黄白色。尾羽为棕褐色,上有暗褐色横斑和端部为灰白色。
中间型身体上部及两翅为棕褐色、羽毛末端为淡褐色或白色。脸颊及喉部为淡黄色,间有棕褐色条纹;胸部及两肋有较大棕褐色斑点,体侧斑点较为明显。腹部为淡黄色,间有淡褐色细纹。飞羽颜色较暗色型淡,尾羽为棕褐色,羽毛末端为黄褐色。尾下覆羽为淡黄色,尾羽下面的羽毛是银灰色,有较模糊的暗色横斑。
幼鸟身体上部多为褐色、喉白色,其余身体下部为淡黄白色,有较宽的褐色纵纹。尾羽为深黄褐色,有大约10道窄黑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欧亚鵟在全球范围内繁殖于欧亚大陆,往东到远东朝鲜日本,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最南可到南非和马来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和四川地区。
全世界共有7亚种:指名亚种B. b. buteo、中亚亚种B. b. vulpinus、高加索亚种B. b. menetriesi、B. b. bannermani、B. b. harterti、B. b. insularum 以及B. b. pojana。各亚种分布范围如下表。
栖息环境
欧亚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有时甚至出现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冻原带上空,秋冬季节则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
欧亚鵟在欧洲适应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但更为偏好有一些树木的地点,因为这些树木可供其筑巢和栖息。它们常出现于森林边缘,或森林和开阔地区交错的区域。在冬季它们更多出现在开阔区域,如草原、牧场和湿地,在非洲越冬地欧亚鵟也会出现在稀树草原。
生活习性
日常行为
欧亚鵟大脑发达,具有良好的视力。它们平时多单独出现,有时亦见2-4只在天空一起飞翔,主要在白天活动,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它们还有向腿上喷洒尿液保持体温的习惯。
鸣叫行为
欧亚鵟会发出尖锐响亮的“Vi~Vi”声,也会发出循环反复的“Pi~Ow”声。它们在遇到其他福特猛禽进攻时会鸣叫示警。
迁徙行为
欧亚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苏联大部分地区的种群是候鸟,它们在在非洲和南亚过冬。候鸟在8月至11月间向南迁移,并在次年2月至5月间返回。它们多数单独或成对迁徙,有时也会成群迁徙,会尽量避免在水面上飞行,因此迁徙路线通常会集中在半岛和狭窄的海峡地区。其迁徙只在白天进行,也经常沿着山脉和山脊飞行。
岛屿种群如英国地区的欧亚鵟一般为留鸟,欧洲大陆种群则会迁徙到非洲,直布罗陀海峡是迁徙的重要通道。由于气候变暖,它们的迁徙距离变短,越冬地也更偏北,在秋季参加迁徙到鸟类数量减少。
欧亚鵟在中国境内部分为候鸟,部分为留鸟。迁徙时间春季为3~4月,秋季为10~11月。
进食与食物
欧亚鵟主要以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除啮齿目(Rodentia)外,也吃蛙、蜥蝎、蛇、野免、益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
在欧洲它们会捕猎灰林鸮(Strix aluco)和长耳鸮(Asio otus),偶尔也会捕猎仓鸮(Tyto alba)。
英国种群食物90%是兔形目(Lagomorpha)动物,其他是耗子(Microtus)、鼹鼠(Talpa)、鼩鼱(Sorex)、小型鸟类、两栖纲动物(两栖纲)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也会捕杀猎场中人工放养的松鸡指名亚种(Tetrao urogallus)。靠近农田的欧亚鵟主要捕猎兔子,高海拔地区的主要捕猎田鼠亚科
阿尔卑斯山脉区的种群主要捕食蛇、小型哺乳动物和少量鸟类,也捕食一定数量的鼠类。
欧亚鵟的捕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观察和寻觅猎物,一旦发现就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它们也会栖息在树枝或电线杆上,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偶尔也会捡拾死于车辆碾压的动物尸体食用。
在冬季收割过的农田中,欧亚鵟也会从地面对猎物发起攻击,相对稀疏的作物可以让它们不必在空中翱翔也能看见猎物。
攻击和防御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和欧亚鵟在食物种类上有重叠,比起哺乳动物,苍鹰更倾向于捕食中型鸟类。由于体型较小,欧亚鵟的早成雏甚至是成鸟都会被苍鹰捕食。
欧亚鵟遇袭时多半是躲避而不是反击,如果在繁殖早期遇到苍鹰来袭,它们会有力抵抗,但抵抗失败多会弃巢。第二年曾经遇袭的欧亚鵟多会换巢。浅色雄性和暗色雌性的欧亚鵟攻击更激烈,而雄性欧亚鵟的攻击性更强。
种间关系
作为中型福特猛禽,欧亚鵟会捕食其他猛禽也会被其他猛禽捕食,捕猎欧亚鵟较多的夜行猛禽是鹰(Bubo bubo)。在立陶宛沿海地区的维尔纽斯,欧亚鵟的雏鸟会被白尾鹰(Haliaeetus albicilla)捕食,欧亚鵟亲鸟在白尾鹰逼近时会奋力抵抗,雄性的攻击动作更为激烈。
繁殖与生长
筑巢
欧亚鵟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尤喜针叶树。通常置巢于树冠上部近主干的枝上,距地高7-15米。也有营巢于悬崖上的,有时也会侵占乌鸦巢。巢结构较简单,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松针及细枝条和枯叶,有时也垫有羽毛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60~90厘米,内径20~30厘米,高40~60厘米,深10厘米左右。
阿尔卑斯山脉区,欧亚鵟的悬崖巢则总是位于面临开阔地的较高位置。树巢则多位于藤蔓缠绕,枝叶茂密的大树上。巢的密度较低一般不会超过2个每公顷,巢之间距离一般不小于1.4千米。
意大利亚平宁山区,海拔越高欧亚鵟的巢就越稀少。高山地带平均每百平方千米8.3个巢,丘陵为每百平方千米19.7个巢,低海拔地区则升为每百平方千米32个巢。高山地区巢之间的最近距离为2.5千米,平原地区巢间距为0.8千米,丘陵地区巢间距为1.6千米。巢多位于北坡的东面,植被茂密的树木高处。
在有苍鹰存在的时候,欧亚鵟的繁殖成功率会下降,因此它们通常会远离苍鹰筑巢。
产卵与哺育
欧亚鵟的繁殖期为5~7月。5~6月产卵,每窝产卵2~3枚,偶尔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为青白色、有栗揭色和紫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长径为50~61毫米,短径为41~48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28天。早成雏晚成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一般每个欧亚鵟的巢中三枚卵为最多,三只以上幼崽的成活率只有10%左右。捕猎更大猎物的欧亚鵟产卵的尺寸更大,孵化成功率更高。以兔子和较大鸟类为食的个体,基本三枚卵都能孵化,而以较小猎物为食的个体,孵化并成活的雏鸟基本不会超过两个。降雨量和繁殖成功率成正比,这是因为其主要猎物兔形目啮齿目动物在雨水充足时繁殖得更多。
遗传与生长
德国欧亚鵟中间型个体的预期寿命较长,淡色型个体和暗色型个体预期寿命较短。暗色型个体的后代中有一半会变浅,淡色型个体的后代中有大部分颜色会变暗,中间型后代中有多半会保持不变。
中间型的欧亚鵟由于不易被苍鹰发现,所以繁殖成功率更高。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欧亚鵟种群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欧洲种群的成熟个体约为176万~246万只,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以此估计世界范围内约有203.8万~346.3万只成熟个体。
致危因素
影响欧亚鵟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捕猎和枪杀,虽然在全球多数地区捕杀欧亚鵟是非法行为,但在科威特约旦格鲁吉亚等国仍存在捕杀和交易该物种的情况;人类农作使用的农药和灭鼠剂导致其中毒死伤;误撞玻璃、电线、车辆、风力发电机等导致其死伤;栖息地及周边的城市建设使得其种群生存和迁徙受到威胁。
保护级别
2021年,欧亚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2021年,欧亚鵟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1979年,欧亚鵟开始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截至2023年未变动。
保护措施
欧亚鵟被列入1979年签订的《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和2022年发布的《保护非洲和欧亚大陆候鸟的谅解备忘录》(Raptors MoU)第2类。在欧洲有其分布的42个国家中,有16个国家专门监测其繁殖情况,而在整个欧洲至少有1187个观测站点监测其活动,它们是欧洲最受关注的物种之一。
参考资料
欧亚鵟.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1-23
..2023-05-09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9
CITES(2023版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9
Buteo buteo (Linnaeus, 1758).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buteo.英语词源字典.2023-05-09
普通鵟 (pǔ tōng kuáng).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09
喜山鵟 (xǐ shān kuáng).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日常行为
鸣叫行为
迁徙行为
进食与食物
攻击和防御
种间关系
繁殖与生长
筑巢
产卵与哺育
遗传与生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