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所著长篇小说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局出版首本单行本,用《家》取代原书名《激流》。
《家》以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高家为背景,讲述了这个大家族由于内部新旧思想的冲突以及外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导致分崩离析的过程。《家》以高家长房下的三个儿子——觉新高觉民觉慧的生活与思想为主线,呈现了三兄弟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以及爱情结局。觉新遵从父命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梅表妹,娶了李瑞,最后瑞珏难产而亡,因为习俗礼教,觉新没有见到妻子最后一面。觉民与姑母家的琴表妹相爱,通过离家出走对抗包办婚姻的命运,最终获得成功。觉慧与高家丫头鸣凤相爱,鸣凤不愿被指给冯乐山当小老婆,投湖而亡,觉慧无法忍受这个家的压迫,一心找机会脱离家族,在故事的最后,坐上了前往上海市的船,离开了高家。小说又贯穿了三房以下各房及亲戚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描写,描绘了一幅中原地区封建大家庭逐渐崩溃的图景。
2014年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国外文局联合主办的“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评选活动中,《家》入选,位列第十。2020年《家》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高中段文学类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巴金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克鲁泡特金的“家即社会”的理论,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来写,不仅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也反映出时代的规律,预示着在那样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正是中国旧家庭体制日趋崩溃的时期,一方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摧毁了中国的封建经济基础,使传统家庭制度面临解体。另一方面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影响的青年一代已经觉醒,开始挣扎与斗争。他们要求自由恋爱、逃婚、离婚等,这动摇了封建礼教的传统,导致封建家庭的崩溃。《家》描写的正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村,该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的大众之间的矛盾。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作品中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即一方面垂死的封建制度还在疯狂害年轻一代的生命,另一方面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影响的青年一代开始了抗争与求生之路。
个人背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爱的教育在巴金心中埋下了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创作生涯中的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关怀具有启蒙作用。由于父母的病故,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在巴金眼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王国,在陈旧的专制家庭观念以及长辈威权的压迫下,巴金看到了自己兄弟姐妹挣扎受苦以至死亡。巴金遂将目光转向社会,由家庭的专制而联想到社会的腐朽。在构思时,巴金受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影响,试图借鉴《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的长篇形式,描写一个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从而揭示旧家庭旧礼教的黑暗。
《家》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其中的大家庭就是巴金在四川省的家的缩影。觉新的原型就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巴金在《和读者谈〈家〉》中说:“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市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你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
出版历史
1931年4月,巴金应上海《时报》之邀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同年4月18日,这部作品以《激流》为名在《时报》上连载,至1932年5月22日载完。小说正文共39章,每章有章题。
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首本单行本,用《家》取代原书名《激流》,《引言》改为《〈激流〉总序》,补写《〈呈献给一个人〉(代序)》,总章节由三十九章扩改为四十章。
1936年开明初版本《家》第五次印刷时,巴金增添《五版题记》。
1938年1月开明书店第10次印刷《家》,巴金增添《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底一个表哥》。
1953年巴金对《家》增写了注释,新写《后记》,后附《〈激流〉总序》,删去十版改订本中的两篇《代序》和一篇《题记》。这种版本在195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次发行,称之为“人文初印本”。
在人文初印本基础上先后又有三个不同的修改本,分别为1958年出版的《巴金文集》中的《家》、1959年2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以及1962年1月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挖版改动本。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称为“人文重印本”),另外增收《关于〈激流〉》一文并新写一篇重印《后记》。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巴金亲自编定的十卷本《巴金选集》,卷首增收选集总“代序”《文学生活五十年》,卷尾增收1977年人文重印本的重印《后记》(易题为《一九七七年再版后记》。
1986年收入《巴金全集》第一卷中的《家》,此为《家》的定本。
内容情节
《家》以高家长房三兄弟——觉新高觉民觉慧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等几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选择的不同道路与最终走向的不同结局。
高觉新迫于高家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放弃了与深爱的梅表妹钱梅芬结婚,接受了与家族为他选择的李瑞珏成婚,并到西蜀实业公司上班。一年后,父亲的离世让觉新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在妻子李瑞珏温婉贤惠的陪伴下,他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个家族表面的平和。因此,常被两个接受新思想启蒙的弟弟觉民与觉慧嘲笑为“作揖主义者”与“无抵抗主义者”。
觉慧被高老太爷下令禁足,因为他参加了向督军的请愿活动。同时觉新得知了梅要回来的消息,常在夜里用吹箫来舒解自己的悲伤。张姑妈带着琴和梅到高公馆来躲避军阀战乱。过了两日,抢劫的谣言传开,高公馆的人外出避难,留下觉新看家。后来证实抢劫是假消息,外出避难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梅在牌桌上见到觉新瑞珏夫妻恩爱的场面,回到房中独自伤心落泪,瑞珏前去安慰,两人成为好友。
高老太爷试图让鸣凤做冯乐山的小妾,鸣凤求助觉慧,但是觉慧因为担任了《黎明周报》的编辑,神情疲惫,并未注意到鸣凤的苦衷。高觉民把冯乐山的事情告诉了觉慧,觉慧去找鸣凤,未果。当天晚上,鸣凤投湖自杀。第二天,丫鬟木婉清替代鸣凤嫁给了冯乐山。不久后《黎明周报》因其激烈的言辞而被查禁,觉慧等人重新创办了《利群周报》,为了宣传新思想还增设了阅报处。
冯乐山带婉儿前来为高老太爷祝寿。林婉儿讲述了自己在冯家的遭遇。高老太爷本想安排觉民与冯乐山的侄孙女成婚,但是觉民心属琴,为逃避包办婚姻,去同学家避风头。高老太爷知道后,扬言要和觉民断绝关系。觉新试图劝说觉慧写信出面让高觉民回家,觉慧以梅表姐回呛。觉新劝不动祖父,再次向觉慧求助,却被觉慧讥讽。生气之余,觉新又听闻梅的死讯,赶到了梅的家中,在梅的尸体前留下了绝望的泪水。觉慧越发地憎恨这个旧社会。
五房的败家子克定娶外室的事情被五太太闹到了高老太爷跟前,高老太爷重罚了克定。与此同时,高老太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沮丧和悲哀,他感觉到了这个家族无可避免地走上衰落。高老太爷病倒了,到了药石无医的地步。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想请个道士来家中捉鬼,觉慧坚决不许道士进入自己的屋内,并无情地揭露了“驱鬼”的丑剧,场面一度变得无法控制,这也加重了老太爷的病。临死前,高老太爷让觉慧将高觉民喊回家,不再提觉民的婚事,匆匆说了几句话便撒手人寰了。第二天,高家几房因财产分配问题争论不休。
陈姨太借“血光之灾”让即将临盆的瑞珏去城外生养。高家几房担心被人说成是不孝便同意了,觉新也答应了。几天后,觉新到城外看瑞珏,正碰上瑞珏分娩,觉新听着从里屋传出的惨叫声,便想着往屋内冲,却被陈姨太拦住了,二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吸取了瑞珏惨死的教训,觉新终于醒悟,他深感“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并在觉慧提出要离家出走的想法后决定支持觉慧。一天黎明,觉慧与朋友们告别,坐上了一条前往上海市的小船。
人物角色
觉慧
觉新、觉民的弟弟。20世纪初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由新文化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青年人,是对专制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者,也是满怀热情、可爱的革命者。觉慧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是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他爱国,追求科学与民主,不信神。平时不乘轿子,爱上婢女鸣凤。他并不是“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他的思想仍有旧家庭思想的残余,以至尽管觉慧的爱情观念已经完全摆脱封建家庭的情趣,开始把明峰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到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不可能逾越那一道深深的垒堑。
觉新
高家长房长孙,高觉民觉慧的大哥。觉新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性格是一个诚实、善良、懦弱、驯顺、屈从、忍受、反抗等的混合体。觉新本是一个饱含满腔热血的青年,在他的畅想中,他有一个光明美好的前途,他会与青梅竹马的梅表妹结婚。但是迫于大家族封建家长的淫威与长房长孙的责任,觉新遵照祖父和父亲的意愿,与安排好的瑞珏结婚,进入西蜀实业公司上班,靠着他信仰与实行“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维持着大家族的平和。他自身守旧的思想与懦弱的性格,造成了他今后的悲剧结局。他厌恶旧制度,却不敢也无力反抗。但当他听到觉慧对大家庭充满脓血的罪恶的悲愤控诉,看到觉民、琴以及其他青年对觉慧出走坚决积极支持的态度,他被打动了,最终他决心帮助觉慧逃走,并主动给觉慧筹集路费。
高老太爷
衰老腐朽、独断专横、色厉内荏,封建家长的代表,觉新、觉民和觉慧的爷爷。他掌握着家庭的财产权,支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高老太爷心中,奴婢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孙子一代也只是由他摆布的傀儡。是鸣凤、婉儿、觉新悲剧命运的主要推动者。最后发现他苦心创立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走着下坡路”,觉察到克定克安等人靠不住,没有人分担他的孤寂与痛苦,怀着失望、幻灭与黑暗离开人世。他的死意味着家族宗法制的大厦即将倒塌。
觉民
高家二少爷,受新思想影响的青年,琴的恋人,在觉慧帮助下为反抗不自由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最后以高老太爷妥协取得胜利。
鸣凤
16岁,幼年丧母,被父亲卖到高家,在高公馆做了7年多的丫头。她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年轻美丽。她善解人意,有着良好的姿色和无可挑剔的内在素质。她本该有个好的结局,但命运无情地将它安排在佣人的位置上,使得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她的温柔与智慧都无法实现。她坚韧果敢,敢于用死亡来对抗封建专制,她喜欢三少爷高觉慧,但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她不愿,遂勇敢反抗,满含着对觉慧的爱,选择出嫁前夜投湖自尽。鸣凤虽然敢于反击,但因为自身身份的局限性,只有选择走向死亡。
原名张蕴华,觉新姑妈的女儿,觉民的恋人。她是一位生于开明家庭、受新思潮影响的女学生。自幼丧父,母亲的开明给了她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她拥有了那个年代大多数女子没有的独立思想和勇于反抗的意志。她学习五四新思潮,接受启蒙熏陶,性格积极活泼,充满能量,对明天满怀希望,对自由解放深深向往。她有着强烈的人格意识,对自我怀有清醒的认识,懂得发掘自身的价值。她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拒绝接受其他人的摆布。正因如此,她改写了同梅和瑞珏等一众高门女子相同的悲剧命运,与觉民心有灵犀,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梦。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性格温婉,气质出众,与觉新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然而二人母亲因一次牌桌上的赌气,以命相不合为由,轻易地拆散了他们的好姻缘。梅另嫁他人,不料丈夫夭亡,撇下她年轻居孀,婆家又恶气相待。她再也提不起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变得多愁善感。为躲避军阀混战,梅再次见到了青梅竹马的恋人觉新,但是此时觉新家庭美满。梅一遍遍沉浸于过去的苦痛之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最终在娘家抑郁而亡。
李瑞珏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是一位温柔善良的青年女子,她关心体贴丈夫,辛勤哺育幼子,孝敬顺从长辈,善于理解并愿意分担亲人的痛苦。得知梅与觉新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而发自内心地真诚表示愿意离开,成全他们。为避免丈夫因“血光之灾”陷入两难,选择委屈自己,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瑞珏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造成她生命悲剧的是整个社会吃人的制度。瑞珏的孝顺贤德将女儿性、妻性、母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却唯独缺少了女人性,缺少了女性自我人格。
冯乐山
六十岁,孔教会重要人物,假仁假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辣手摧花的杀人凶手。害死鸣凤,折磨婉儿,后又向高老太爷提亲,想强行包办自己的侄孙女与觉民的婚事,因觉民等的大胆反抗未果。
主题思想
封建礼教
《家》真实地反映了新旧时代转型期社会文化心理的嬗变和家族宗法制的瓦解。小说将目光聚焦在一群无辜的青年人身上,通过这群青年人因为思想性格的不同从而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局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生命、青春、活力的摧残,封建传统观念与家族宗法制“吃人”的本质。
封建意识形态与家族宗法制
通过对高家几房长辈表面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处于高位的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人性,作为封建意识形态与家族宗法制载体的地主阶级的衰败。巴金在文中将觉慧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叛逆者,通过描写觉慧的觉醒过程来表现五四新思潮下新一代青年的成长,通过青年一代与高老太爷的冲突描写,来映射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斗争、革命民主主义文化同腐朽落后的封建旧礼教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之下,封建家族宗法制必将消亡的命运。
妇女命运
此外,通过对聪颖凄婉的梅抱恨终生、宽厚贤淑的瑞珏难产而死、聪明刚毅的鸣凤沉湖自杀等事件的描写,概括地写出了旧社会许多妇女的共同命运,揭露了附属于封建家族制度之下的婚姻制度、夫妇婆媳制度和蓄婢制度的“吃人”本质。巴金在用同情的笔触叙述这些女性不幸的同时,描绘出了她们不与命运抗争的奴性人格,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与否定。
青春活力与新生活
巴金在觉慧等新一代青年身上寄予了对青春活力的赞美与对新生活的信念,同时这也是五四新思潮下激进青年的特征。巴金鼓励青年一代“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的幸福拿过来”。但是这些出身于封建家庭的新青年无可避免地带有思想上的局限,巴金在描写时也并没有刻意回避掉这一点,尽管觉慧在最后离家出走的目的并不明确,但好在觉慧跨出了这一步。觉慧这一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五四浪潮之下新青年的历史性的特点。
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
《家》主要通过运用五种艺术手法,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这四种描写方式以及对比的修辞,塑造了本书中各色人物形象。如对觉慧,运用人物自己的日记和梦境的描绘方法,揭示了觉慧在不同情况下的心态;如同样是年轻女子,琴的语言活泼爽快,梅的语言却凄婉哀哭;如对高老太爷的描写“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声息。”以及对觉新三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对比:觉新逆来顺受,觉慧“叛逆者”“行动派”,高觉民则处在两者中间,更加接近觉慧。
语言特色
《家》的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整体上有一种冲击力与感染力,渗透到读者的内心,但细节处少锤炼,缺咀嚼,这种风格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家》是巴金早期作品,巴金通过直白的方式揭示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以求与青年读者形成共鸣,并不求深刻隽永,所以叙述语言稍显稚嫩单纯,再加上巴金偏爱屠格涅夫的作品,较多地吸收了屠格涅夫抒情小说的写作经验,偏向于散文化的结构与语言描绘人物行动,而非按照事先预设。巴金通过极具象征性的语言,如在描写高公馆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时,运用了“永远沉默”一词,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联想到公馆内的波云诡谲。通过描写石狮子张开血淋淋的大口,吞噬无数人的血汗来象征暗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忍,黎民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的,巴金通过对春节菜谱、放花炮等社会风俗的精彩描写,揭示隐藏在背后的阶级对立与道德批判。巴金也善用诗词叙事写景,表面上是诗意般的写景,实则表达的是所处现状的压抑。巴金诗词来美化环境,让人物暂时处于欢乐之中,忘却心中的苦痛。
艺术结构
《家》在艺术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作结构,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发展为主线,从中交织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全书情节丰富繁多,出场人物众多,高达六七十个,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织成了一张“家”的网,有维护者,有牺牲者也有反抗者,所描写的人物个性鲜明,注重内心世界的刻画。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每一位出场人物,巴金都会将他们的身世和盘托出,让每一位人物是一个丰富的人。以鸣凤、瑞珏与梅三位不同女性为例,巴金分别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日记与长篇的内心倾诉来表现这三位人物的心理活动,从中也表现出这三位女性不同的性格形象。
作品评价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评价《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金权威研究专家李存光评价在巴金小说中“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主题或者说一个挥之不去的重要意象。对于旧“家”及其所体现的封建传统社会秩序的批判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1988年接受新加坡《联合日报》访谈时认为,巴金的《家》《春》《秋》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当时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赵德利在《民族文化心史的剖视与构建—当代家族小说母题模式论之一》中发现,自巴金以《家》推出了以家喻国、反思封建文化对家国影响的创作范式以来,许多小说也借助了这样的母题,从更具透视感与文化感的审美角度去思考探究家族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家族个案中反思民族文化的演化轨迹,使家族小说成为当代文坛最有深度价值的小说母体典型。
四川文学》杂志副主编谭兴国认为《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社会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反映了20年代渗透在我国内地广大农村、城镇中的那样一个半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家》和《子夜》的相继问世不仅对当时文坛颓废的风气——多角恋文风是一次大扫荡,更是对文艺界“光慈式”的“革命加恋爱”公式的一大突破。这推动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成熟的时期,一个丰收的时期。
哈佛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认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巴金的《家》堪称为一代中国革命青年的圣经。
作品影响
世界影响
截至2023年1月,《家》已经被翻译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语、世界语、加泰罗尼亚语等语言出版,有40多种外文译本。甚至还出现同一语种不止一个译本的情况,如日文译本的《家》有两种,西班牙语译本的《家》有两种,韩文译本的《家》有三种。饭朗译的《家》(岩波文库版)自1956年出版至2019年2月,已重印八次。
除此之外,巴金的《家》也成为了海外学者学位论文或专著的研究对象,如司昆仑《虚构中的事实:1920年代的中国与巴金的〈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昆仑《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何芳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等。
本土影响
在《家》中,巴金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群身处旧时代夹缝中的一代特殊人群的形象。这不仅在当时‚而且为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非常独特的时代形象。比如在“五四”这个特殊环境中同觉慧一样充满天真幼稚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在新旧之交的时代风暴中凋谢的梅表姐类型的人物形象。尤其‚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堪称经典的“觉新”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形象集合了亦新亦旧、不新不旧、难新难旧等等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元素‚,因为他作为个体,承担这个特殊时代的命运和性格,且折射出整个转型期中华民族和国家所呈现的特殊面貌。尤其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诞生在特定时代、特定条件下的人物形象‚,竟然有穿越时代的魔力,‚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且都能或多或少地从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反射出自身的种种的丑陋、畸形、身不由己的痛苦和扭曲、忏悔等等元素,而这正是巴金人物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明证。
巴金通过“家”的视角来映射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这一创作特点给了剧作家曹禺写作的灵感。曹禺的《雷雨》虽构思良久,但是故事的成型却是在《时报》连载《家》的一年之后。
2014年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国外文局联合主办的“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评选活动中,《家》入选,位列第十。2020年《家》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高中段文学类
衍生作品
电影/电视剧
舞台剧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出版历史
内容情节
人物角色
觉慧
觉新
高老太爷
觉民
鸣凤
李瑞珏
冯乐山
主题思想
封建礼教
封建意识形态与家族宗法制
妇女命运
青春活力与新生活
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
语言特色
艺术结构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世界影响
本土影响
衍生作品
电影/电视剧
舞台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