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闭壳龟(
学名:Cuora pani),是中国的特有龟类,属于
爬行纲、
龟鳖目、
地龟科、闭壳龟属。潘氏闭壳龟背甲为淡褐色,呈卵圆形,背甲前部和后部不呈锯齿状,中央嵴棱明显,颈盾狭小,腹甲颜色为淡黄色,盾片相连处有黑色宽条纹,背甲与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间借韧带相连,四肢褐色,略扁平,无斑纹,指、趾间具蹼,尾短。
潘氏闭壳龟生活于山边水流平缓,水质清澈的河边。人工饲养条件下,食蚯蚓、活小鱼、
虾仁等,但瓜果蔬菜均不食,温度低于15°C左右时进入冬眠期。潘氏闭壳龟的分布范围大致是
陕西省、
四川省、
河南省和
云南省。
潘氏闭壳龟于1981年在
平利县徐家坝被首次发现,1984年宋鸣涛先生为纪念陕西动物研究所潘忠国教授,以其姓氏命名为潘氏闭壳龟。潘氏闭壳龟是中国特有的
龟类,数量十分稀少,极易灭绝,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被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为珍稀濒危物种,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将其定为“极危(CR)”等级,陕西省将其列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外形特征
潘氏闭壳龟头较长,淡黄色。上喙钩形,眼后有两条黄褐色条纹。背甲较低平,淡褐色,有明显的脊棱,前部和后部边缘不呈锯齿状。腹甲很平,呈淡黄色。盾片相连处有黑色宽条纹。背甲与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间腊韧带相连。四肢褐色,较扁平,无斑纹,指、趾间有发达的蹼。尾短,圆锥状。
雌性龟吻较圆钝,腹甲中央平坦,泄殖腔孔距腹甲边缘较近;
雄性吻较尖,腹甲中央略凹,泄殖腔孔距腹甲边缘较远,泄殖腔孔有交接器。
背甲长雄龟120 毫米,雌龟115 毫米。背甲扁平,中线上隐有脊棱;颈盾细小。腹甲前端圆,后端有缺刻,与背甲以韧带联接,胸、腹盾之间有韧带相连,腹甲前后两部分能完全闭合于背甲。头大小适中,背面平滑,枕部稍粗,吻尖略突出上喙,眼径与吻长相当,上喙微曲,下喙短于上喙。前肢背面被以
覆瓦状排列的鳞片,腹面被一横列大鳞;后肢内侧及掌部被鳞;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之间蹼发达。尾短,圆锥状,背面被粒鳞,腹面正中有一纵沟,被鳞成对。生活时,头背面橄榄色,腹面稍淡;背甲淡褐色,腹甲及缘盾腹面黄色,盾片接缝伴有黑色宽纹。
物种对比
生活习性
潘氏闭壳龟生活于
丘陵区的山溪、岩石缝中。以昆虫、小鱼、小虾等小型动物为食。根据潘氏闭壳龟的习性以及对温度、饵料的要求,一般来说很容易饲养。温度在20度时可正常进食,最适宜18-30度,15度左右出现停食或少食,10度以下进入
冬眠状态,冬眠期间最好将其移入室内,便可安然越冬。
生长繁殖
每年7-8月为潘氏闭壳龟
产卵期,卵椭圆形,每次产1-9枚,可分批产卵。
亲龟鉴别
雌性野生个体重达300克
性成熟,人工养殖个体5-6龄即可繁殖,腹甲平坦,尾短小,泄殖孔离腹甲后缘较近;
雄性野生龟个体重达250克性成熟,腹甲略凹陷,尾较长,泄殖孔离腹甲后缘较远。还有种鉴别方法:用手将龟的腹部朝上,将龟的四肢、头顶触缩入壳内,将龟的尾部摆直,若是雄性龟,用手指腹面轻轻挤压四肢、头顶,则可看到交接器从泄殖腔孔内翻出,呈黑色伞状。
亲龟饲养管理
选好亲龟后,要经严格消毒处理。将亲龟用20毫克/升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后才能放入亲龟池内饲养。亲龟经过消毒后即可入池精心培育。放养密度为500克重亲龟5只/平方米左右。适当减少放养密度,有利于亲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亲龟入池的前2天不用喂饲料,从第3天开始,用少量鱼虾等新鲜的动物料来诱食,量从少到多,入池升周后亲龟逐渐转向正常取食。亲龟入池后的升周内,亲龟池周围环境要保持安静,使亲龟尽早适应新环境。要保证亲龟饲料
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成分必须更全面,以满足亲龟繁殖所需营养。每天要仔细观察亲龟活动及取食情况,
繁殖季节还要注意雌龟是否
产卵、产卵场内沙的湿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潘氏闭壳龟在4-11月均有交配行为。水陆均可交配,以在水中居多。交配前,雄龟追逐雌龟,咬住雌龟的脖子,前肢抓着雌龟背甲前两侧,后肢则抓着雌龟背甲的后两侧,跟着雌龟在水中翻动或在陆地升爬行。雌龟不动时,雄龟则伏在雌龟背上交配。
配种时间为几分钟。交配时,遇到外界的惊吓则会分开。
产卵
每年7-8月为产卵期,卵椭圆形,每次产1-9枚,可分批产卵。卵重10-20克,卵平均长径35-45毫米,卵平均短径18-25毫米。
产卵多在夜间或黎明。雌龟产卵前,爬进沙池中选择位置,后即开始挖穴。前肢固定身体,两后肢轮换挖沙,尾巴帮助扫沙。挖沙时头颈前倾注意周围动静。洞穴挖好后,开始产卵。产卵时,前肢撑起,头高昂,后肢在穴口两侧趴着不动,尾部正好对准穴口,尾巴伸入穴内。产完卵即用后肢把穴内卵排好。刚产出的卵壳较软具弹性,随后开始变硬。产卵时受惊亦不逃。产完卵盖穴。盖穴时,也是全靠后肢、尾巴协同作用,利用身体后半部的重力压实穴口,用四肢把穴周围爬平,然后离开。无护卵行为。
孵化
龟卵产出后2-3天,即可判断是否
受精卵。优质受精卵特征明显:卵中央有显眼的白点或白斑,卵壳光滑。凡中央无乳白点或有白点但不明显、色泽暗淡的卵均不能进行孵化。
采用室内常温孵化,以保证孵化成功率。孵化室大小视需孵化的卵数量而定,一般20平方米左右即可,要求门窗完好、通风、光照足。孵化箱可用塑料箱、
实木板、泡沫方箱等做成,箱的规格可大可小,底部需有几个小洞滤水。孵化时用瓦片遮住小洞,接着铺上3厘米厚小
砾石,再铺10厘米厚湿润细沙(湿度为7%左右,即用手捏孵化材料可成团,松手则散开),将龟卵一行行平放在沙上(白色圆点向上,卵问距离3厘米,行距4厘米以上),最后再往龟卵上面轻轻放上8厘米厚的湿润细沙,用标签注明卵的数量、
产卵日期等,然后放入孵化室孵化。
曰常管理的重点是保持沙子的湿度和温度,
相对湿度在70-90%,温度在26-33℃。根据沙子的湿度,适当往沙子表面喷干净的凉开水,一般每天喷1次水,每次洒水量不能太多,能保持沙子表面湿润即可。孵化期间要严防老鼠、蛇、蚁等敌害生物的破坏。
不同的孵化介质,其孵化期长短不一,一般为66-82天。同时,不同的孵化介质也影响到孵化率的高低,其中孵化率高的可达90%以上。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
中原地区中部省份
陕西省,
四川省和湖北,呈不连续分布的少数种 群,多见于稻田旁的水沟中,属于中国
特有种。
种群现状
2010年前后在河南信阳发现野生潘氏闭壳龟6只。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极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已被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野生配额为0,定为"极危(CR)"等级。
,国内于2018年10月9日被核准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不含人工
种群)。
建议措施
要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管理条例,在产区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认真保护潘氏闭壳龟。在稻田施用高效低毒的化肥,保护潘氏闭壳龟的
生态环境,制止滥捕乱猎,确保潘氏闭壳龟的生存;要在认真查清潘氏闭壳龟动物资源的基础上,然后确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延续物种。
饲养管理
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调查了6种中国特有
闭壳龟属的人工驯养繁育种群状况。结果显示,
三线闭壳龟(含越南三线闭壳龟和中国三线闭壳龟)的人工驯养繁育
种群数量最多,种龟8000~10000,其中30%~40%是中国三线闭壳龟;
金头闭壳龟134只,潘氏闭壳龟49只;
百色闭壳龟39~44只,
周氏闭壳龟29只;
云南闭壳龟最少,仅2只。6种中国特有闭壳龟中,除中国三线闭壳龟外,其他种类人工驯养繁育种群数量均不超过50~150只,没有形成稳定的人工种群数量。
新建的水泥池,应先脱碱,因水泥内含有强碱性物质,对角有刺激性,会使龟的皮肤及口眼黏膜糜烂或引发炎症。放龟前可用
过磷酸钙泡水浸池1~2天,每立方米水池用过磷酸钙1千克。或用10%
乙酸洗刷水池中的 水泥面,中和碱性,然后注满水浸泡数天,再用清水冲洗。
要保证水质有充足的溶氧量,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pH至7~8,可采取微流水的办法,使水质长久保持清洁新鲜。春季水位不易过深,暑天水位要适当加深,以达到降温的目的。换水的方法是将池底的1/3-1/2脏水放出,再注入等量的新水。要定期消毒龟池保持干净整洁,春秋季节每月消毒一次,夏季每周消毒一次,
漂白粉遍洒浓度为2-3 mg/L;
高锰酸钾则用1%的
水溶液。
潘氏闭壳龟可喂小鱼虾、田螺、贝壳、水生昆虫、畜禽肝脏、蚯蚓等。气温低或阴天时,每天上午7~8时投食1次;气温高或晴天时,每天上 午7~8时和下午 6~7时投食2次。投食量根据龟的摄食量的多少而酌情增减,一般以总体重量的5-7%即可,投料量以全部吃完为度。鲜活饲料和配合饲料要求新鲜、适口、营养、不霉变、不变质,投料做到“四定”,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每日要做到清理食台,以防病菌蔓延。成龟池放养密度不宜太大,一般10只/平方米左右。此外,还要消灭
黄鼬、蚂蚁、鼠、猫、蛇等敌害。
养殖技术
稚龟管理
培育稚龟,宜用小容器(如塑料盆、
不锈钢箱等),放养密度为30只/平方米。饵料以肉类为主,如小鱼、虾、瘦肉碎、
鸟纲肝脏等。选择稚龟饵料,以易消化、蛋白质含量高为原则,以满足稚龟阶段营养的要求。每天投喂饲料量约占龟体重的3-5%,分早上9点和傍晚5点各投喂一次。越冬前,稚龟应投喂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以及适量的复合
维生素,以增加龟体内脂肪的积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龟顺利越冬。
幼龟管理
越冬后的幼龟可在龟池中养殖,龟池水深30厘米左右,水中放置
浮莲,有利于净化水质,也可供龟隐蔽和夏季降温。按不同规格分级饲养,将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龟放到同一个池内饲养,以免造成强者以强欺弱,争抢食物伤及弱小者,从而有利于较小幼龟的健康生长。幼龟放养密度约为40只/平方米,以后随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放养密度。入池时用升10克/立方米的
高锰酸钾浸浴5分钟,进行体表消毒。幼龟饲养池面积一般为2-4平方米,陆地面积占40%。
饲料以动物性铒料为主,辅以部分植物性饵料,建议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为7:3。平时要勤观察,如观察龟的摄食、排便及活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勤动手,如调节水质、保证龟池环境卫生等工作,摄食完毕必须及时取出残饵,定期对龟及环境进行消毒。
饲养池设计应视饲养规模而定,以大型养龟场为例,养殖池的形状一般以长方形为好。一般是水泥砖石结构,池的周围要有高50厘米左右且有檐的防逃墙,以防龟往上爬走;基脚要深达50-70厘米,以防龟打洞逃走;池底面呈一定斜度以方便排灌水。水池三面为陡墙,另一面以一定斜坡向岸边的陆地延伸,并于浅水处设食台。陆地上设置
产卵场,放厚约40厘米的泥土,以便龟挖穴产卵。也可以因地制宜直接在家中建成一个“水陆两便式”的庭院养殖池,也有的采用
不锈钢箱、塑料盆、水族箱等一些简易工具作饲养池。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必须做好防盗工作。
亚成体和成龟具有一定的抗病、抗寒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投食时注意动植物性食物搭配,并补充一定量的
维生素及
微量元素,或直接投喂配合饲料。在5-10月,气温、水温较高,阳光充足,龟代谢旺盛,应适当增加投喂量,通常每天喂食1次。若遇连续雨天导致水温下降时,应减少投喂量或不喂,待天晴后水温回升时再恢复。越冬前尽可能多投喂一些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使龟体内贮存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如鱼肉、
虾仁、动物内脏、蚯蚓、
蚕蛹等。
饵料投喂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入口处要有防疫消毒池,养殖池及养殖用具定期消毒,,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素,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给龟注射相关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平时要做好养殖记录,对气温、水温、进食、活动情况、
配种情况及
产卵情况等情况进行记录。也要做好巡池工作,一般每天2次巡池,观察水质、敌害及龟健康状况,并及时将有患病征兆的龟分隔分开,单独进行治疗,防止其病害传染。
越冬管理
11月至翌年3月底,是龟的冬眠期。当温度低于18℃时,龟停食;当气温下降到10℃左右,龟进入完成冬眠期。
冬眠时,喜躲在水底、洞穴、树枝堆或在较厚的枯萎草层下,且大多在向阳、背风处。当气温在13℃时,龟又苏醒。
稚龟越冬:因当年稚龟个体小,体内贮存物质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在自然温度降到20℃时,就要准备越冬防冻工作,主要在室内塑料箱中自然越冬,塑料箱中铺一层30厘米左右的细沙,经常向沙中喷水,保持沙子潮湿。同时室内封闭要好,防止老鼠进入,并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上以免冻伤稚龟。也可以选择在室内温室越冬,水温控制在26-30℃。加温的方式有多种,如温泉水或工厂余热水加温、锅炉加温、电热棒加温、空调等。加温饲养期间,正常投喂,投喂方法与过冬前一致。因加温池的面积较小,饲养密度大,水位浅,水温高,水质极易恶化,造成水体缺氧、
硫化氢和NH3等有害气体增多,容易引起稚龟中毒。高温、高湿环境也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水质管理是温室养殖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幼龟和成龟越冬:幼龟和成龟在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其肥满度高、体质好,一般在室外
冬眠池越冬,水位在30厘米左右,池底铺25厘米左右的细沙,这样的越冬方式在中国
南方地区即可,但在北方较为寒冷的地区,池子上面应覆盖上塑料薄膜,上面再堆放
禾本科杂草等保暖材料。到了冬眠后期,可逐渐减少杂草的厚度。另外,不健康的龟不要室外越冬,应在室内保温越冬。
相关知识
潘氏闭壳龟是
中原地区闭壳龟属中分布最北的种,于1981年在
平利县徐家坝海拔420m的稻田旁水沟中被首次发现。为纪念陕西动物研究所前所长潘忠国教授,1984年宋鸣涛将其命名为潘氏闭壳龟,因相貌平平,所以,一直未受到人们的关注。1995年左右,潘氏闭壳龟才有极少部分人饲养。1998年前后,国内外的
龟类市场刮起一股收集、养殖稀有闭壳龟类的热潮,因潘氏闭壳龟稀有程度仅次于
金头闭壳龟和
周氏闭壳龟,号称“龟中贵族”,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2018年15克左右的龟苗价高达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