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
食虫类:Rhizomys)别名为竹狸、芒狸、冬毛鼠等,是竹鼠科竹鼠属啮齿动物的统称,
属下共有
中华竹鼠、
大竹鼠、
银星竹鼠三种。竹鼠体型肥大,体重为1500~4000克,体长为23~50厘米;眼睛较小,位于前额两边;两耳壳小,隐于毛内;吻钝圆,上颌长,下颌短,上唇周围长着很多粗长的胡须;脖颈短而粗;竹鼠毛色有棕灰色、灰色、淡棕色,其中中华竹鼠背部多呈棕灰色,腹部灰色;银星竹鼠毛色为灰色,夹杂有尖端白色的粗毛,而大竹鼠背毛为淡棕色;肢短;尾短而裸露,长度为5~20厘米,其中大竹鼠尾长大于14厘米,其他两种都小于14厘米。
竹鼠在南亚(
印度、
尼泊尔等)、东南亚(
泰国、
柬埔寨等)、东亚(中国)均有分布。主要栖息在从竹林到耕地的各种
栖息地,海拔高达4000米,喜欢在夜里生活,具有穴居性,喜食竹根。
竹鼠在自然环境中的
种群密度较小,是中国南方珍贵的特种野生动物之一。2000年,竹鼠属的三个物种都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2016年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评为无危(LC)。
命名与分类
竹鼠因在野外主要以竹根、竹枝为主食而得名竹鼠,1831年被研究人员格雷(Gray)命名为Rhizomys,其还有异名Brachyrhizomys (Teilhard de Chardin,1942)、Nyctocleptes (Temminck,1832)。竹鼠属有3种,分别是
银星竹鼠、
中华竹鼠、
大竹鼠,具体分类如下表:
形态特征
竹鼠体型肥大,体重为1500~4000克,体长为23~50厘米,其中大竹鼠体型最大。
ene其眼部较小,位于前额两边,两耳壳小,且隐于毛内,脖颈短而粗,吻钝圆,
吻部毛色略淡,上唇周围长着很多粗长的胡须,不同的竹鼠种类其毛色不同,有棕灰色、灰色、淡棕色等,其中中华竹鼠背部棕灰色,腹部灰色;银星竹鼠毛色为灰色,杂有许多尖端白色粗毛而大竹鼠背毛为淡棕色;竹鼠腹部毛都稀疏,白色而暗,其间杂有闪光细毛;
肢短;尾巴短而裸露,长度为5~20厘米。竹鼠的上颌长,下颌短,上门齿几乎垂直,向内倾斜一点;
臼齿齿面宽,为
橙色,其中
中华竹鼠的
颅骨不如
银星竹鼠深厚,颧弓较薄,更接近三角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竹鼠分布在南亚(印度北部和东北部、
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东南部)、东南亚(泰国、
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东亚(中国)。
竹鼠在中国分布甚广,主要分布在华中(安徽、江西、湖南、
湖北省)、华南(广东、广西、
福建省)和西南(云南、贵州、
四川省),在陕西、
甘肃省等地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野生竹鼠主要栖息在从竹林到耕地的各种
栖息地,它们耐低温、怕酷暑,尤其怕阳光直射,也怕风吹雨淋,栖息环境温度范围为-8
摄氏度~3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8摄氏度~28摄氏度,喜欢躲于光线很弱的角落,海拔高达4000米,当
银星竹鼠与
中华竹鼠分布区重叠时,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拔100米以下,中华竹鼠则在较高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竹鼠主要以竹根为食,也吃
芒草根、竹枝叶、竹笋、
茅草根、芒草秆、红薯、
木薯、
象草秆、鸭脚木、芒果树枝以及一些
禾本科杂草种子和果实、
禾本科如玉米、高粱、稻谷、小麦、甘等的
根状茎、叶和种子,还喜欢吃
胡萝卜、
荸荠、
良薯、西瓜皮和甜瓜皮。竹鼠会爬上竹子将竹子带到洞穴中储存。竹鼠没有饮水的习惯,体内水分补充全靠从食物中摄取。
节律行为
竹鼠属夜行性动物,白天少吃多睡夜间采食旺盛,白天在太阳下直晒,会不停奔跑,显得不安;夜晚,它们会在地面上觅食水果、种子以及收集筑巢材料。
攻击行为
野生竹鼠在自然环境中的
种群密度较小,一般出现在人迹稀少的荒岭,从而形成了竹鼠孤独、胆小的习性,一旦遇到陌生的同类就进行防卫式攻击。当人对人工养殖下的竹鼠吹气时,它们会立即露出锋利粗大的门齿,同时发出“呼呼.....”的鸣声示威。
群居性
竹鼠喜雌雄群居,但若雄鼠进窝见到带仔母鼠时,会将仔鼠咬死才与母鼠同居,少数情况雌鼠产仔时,雌雄仍不能同居。
穴居性
竹鼠用门牙挖掘,用头和爪子去除松动的土壤,在茂密的竹林根部构建广泛的洞穴系统,洞穴系统复杂,分为主洞道、穴窝、取食洞和避难洞等;主洞道距地面20~30厘米,与地面平行分布,
大竹鼠的独居洞穴比其他竹鼠都要短。竹鼠穴窝位于主洞道中,内垫有
青竿竹、竹枝、树叶或干草是休息和繁殖场所。取食洞为主洞道的分支,是为取食竹子或地下茎而挖的洞道。洞中巢穴常铺以竹枝、竹叶和枯草。避难洞位于穴窝附近的深处,距地面0.5~1.5米,竹鼠受惊时即钻入避难洞中并继续向前挖掘,不断用泥土堵塞通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竹鼠被圈养于饲养池中,打破了竹鼠在野外的穴居性。
生长繁殖
繁殖交配
竹鼠一般每年产仔2~4胎,每胎1~8只,
中华竹鼠和银星竹鼠全年都可繁殖,只有大竹鼠繁殖活动是双季节性的 (2~4月,8~10月)。雌性竹鼠在产前一周会有乳头突出,食欲减少,常常趴卧不动的现象,在产前1~2天会躁动不安,有腹痛表现,食欲完全停止,发出“咕、咕”叫声,后腿弯蹲如排粪状,并叼草做窝。若雌雄合养,雌鼠会将雄鼠赶出窝外,双方厮打。当雌鼠奶头可挤出少量白色乳汁时,预示1天之内就要分娩,临产时阴户排出紫红色或粉红色的羊水和污血,胎儿头部先出,然后是身体。产仔完毕,母鼠咬断脐带,并吃掉胎盘,舔干仔鼠身上的羊水。
自然繁殖下的
银星竹鼠最早6~7月龄性成熟,最晚为9~10月龄。大竹鼠可长到7.5
千克左右一般体重在1~2千克,8~10个月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
生长发育
竹鼠是晚成动物,刚产下的仔鼠非常幼嫩,毛色较深,周身呈灰黑色,肚皮毛稀呈嫩红色,3日龄才长黑毛,身体颜色由粉红色变淡灰色,随着年龄的增加,竹鼠的毛色会逐渐变灰变浅,幼鼠一周后才会睁眼,15日龄才学会吃食,30~35日龄可断奶,断奶时仔鼠体重为150~250克,最重可达400克,雌鼠产仔数目越多,幼鼠断奶的体重越轻。
人工养殖
养殖概况
竹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被大规模养殖,成为经济效益较高的养殖产业之一。在中国,竹鼠的人工养殖技术较成熟,被大规模养殖,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特种养殖产业之一;中国南方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
贵州省等地从1990年就开始野生竹鼠的人工驯养。
适宜环境
竹鼠对光照、温度和风的反应都很敏感,最适生存温度为10~28
摄氏度;当温度低于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竹鼠的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饲养竹鼠场地通常选择较安静、阴凉、干燥,夏天易于降温避暑,冬天能够避风保暖的地方较为合适。人工驯养的大竹鼠、中华竹鼠一般被圈养在瓷砖、水泥板、水泥砖等砌成的饲养池中。
养殖技术
中国南方省区大多数地方驯养技术成熟,进行人工驯养的多为
银星竹鼠,在
云南省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驯养
大竹鼠。
人工驯养的竹鼠对食物要求不严格,饲料来源广泛,饲料的投喂以定时、定点、 定质、定量为原则,使竹鼠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它们消化吸收,一般喂养配合饲料、
瓜子、大米饭,因竹鼠是
啮齿动物,需不断磨牙,每天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杨树枝、竹枝叶等供它啃食。
仔竹鼠出生30天后可准备断奶,喂投的精料里可增加复合维生素、 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以防断奶应激。
竹鼠食量少,它仅从饲料中摄取水分而不直接饮水,因此要注意饲料含水量,夏天高温宜喂含水较多的饲料,冬天低温则相反。注:饲料中水分过多容易造成竹鼠
腹泻;如果水分不足则造成竹鼠
消化不良,粪便干硬呈暗黑色。
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胃肠炎
患有肠胃炎的竹鼠症状表现为步态蹒跚,排出粪便为黄绿色带血或白色黏胶样,主要是投喂变质、发霉、腐败饲料或饲料品种突变造成,需投喂新鲜饲料,口服
土霉素。
口腔炎
患有口腔炎的竹鼠症状为不愿吃食,流口水,黏膜潮红发炎,严重者精神不振,体温升高,主要是由于咬伤、啃伤或舔笼网、尖锐物引起。需用
高锰酸钾水冲洗口腔或口服
消炎片。
常见竹鼠
寄生昆虫有鞭虫、
疥螨、痒螨和
跳蚤, 需定期使用肠虫清和
伊维菌素进行体内外驱虫。
日常管理
在母鼠产仔时,公母鼠需要分开饲养,带仔母鼠所居住的地方不能让公鼠窜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高温环境对竹鼠繁殖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时间的高温气候会造成公鼠精液质量下降,母鼠发情紊乱,配不上种,在夏季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17年,中国的野生竹鼠数量越来越少,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世界上
银星竹鼠的种群数量较稳定,而
中华竹鼠和
大竹鼠的种群数量未知。
保护等级
2000年,竹鼠属的三个物种都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2016年,竹鼠属的三个物种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评为无危(LC)。
2021年,竹鼠属的三个物种都被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保护措施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20年9月30日发出关于规范
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明确了竹鼠等45种野生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并要求各地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