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男,别名凸斋、鼎楼主人等,1948年3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山西太原。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79年王镛以第一名成绩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
李可染教授和
梁树年教授的山水、花鸟画研究生。1981年,王镛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得了
叶浅予奖金
一等奖并留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1981年至今,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艺术展,字画被多家国内外美术馆与博物馆收藏,同时出版多部作品集。主要代表作品包括《峨嵋早秋》《烟碧霜红图》《寸耕心迹·王镛书法近作选》等。其横跨书、画、印的艺术成就,被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称为“王镛现象”。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8年,王镛出生于北京。自儿时起,他便接触中国书法和绘画。十多岁时,父亲带王镛观看了“
齐白石、
黄宾虹、
徐悲鸿遗作展”,自此王镛对篆刻产生兴趣并开始学习中国画。
中学读书时,王镛考入了
北京市少年宫的
国画组和
金石书法组,师从马耀华、
刘博琴先生。学习一年后,王镛的魏碑书作和篆刻作品即入选“首都书法篆刻展览”,并获得
北京电视台“少年书法比赛”
一等奖,国画作品入选“北京市小幼苗画展”。1968年起,王镛落户
内蒙古自治区下乡插队,中断了篆刻创作。
1974年,王镛返回北京,就任中学美术教师。
恢复高考后,王镛在1979年高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
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的研究生。在导师李可染、
梁树年先生指导下对山水画和书法篆刻进行学习研究。在校期间,王镛还受
叶浅予先生的指导,最终在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中,王镛荣获了叶浅予奖金一等奖,毕业后留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从艺经历
初出艺坛
研究生毕业后,王镛开始携作品参与国内国际多项展会。1982年,王镛受邀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和“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作品展”。1983年,他的两幅山水画作品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国画展”,并赴
法国展出。次年,王镛参与了由
张仃先生主持的北京地铁车站大型山水壁画《大江东去图》《长城万里图》的绘制工作。1985年,参加“五岳三山
中国画联展”、“国际书法展”、“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等展览。其中画作《峨嵋早秋》被
中国美术馆收藏,多幅书画作品被
辽宁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等收藏。
1986年,王镛被聘为“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委。同年,作品入选包括
中国美术家协会在
东京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展览”等多个在日举办的作品展。次年,在期刊《
中国书法》和作品集《百石谱》《百树谱》中发表了书画艺术评论《汉晋砖文的书法艺术》和多幅书稿。
海外参展
1988年,王镛的山水画作品参加了在日本东京、韩国汉城(现改名
首尔特别市)、法国巴黎等地举办的中国画展,篆刻作品入选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同年,出版了《王镛书画篆刻集》。次年,王镛作品再次参加多场海外展览,包括赴日“中国现代美术展”、“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展”、汉城“国际书法艺术联合展”、美国
罗格斯大学“中国书法篆刻展”等。同年,由
荣宝斋出版了其篆刻作品集《王镛篆刻选》。
随后两年,王镛先后应邀参加
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六人山水画展和上海
朵云轩举办的四人书法联展,参与合著的《
中国古代砖文》由
知识出版社出版,《
人民中国》《
美术之友》《迎春花》等
中国画季刊、中国台湾的《雄狮美术》和《艺术家》等刊物均发表对其作品的专题评介。1992年至1993年,由荣宝斋先后出版了《王镛书法集》《王镛山水册》。1994年,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举办和参与了书画印展。
1995年,王镛获得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授予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并被聘为“首届国际篆刻艺术展”评委会主任,首次获聘艺术展评委主任席位。1996年由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当代书法家精品集·王镛卷》。至2000年间,王镛的书法、中国画、篆刻作品持续多次参加国内外作品展,
中国邮政专门出版《王镛作品专辑》之一、之二、之三。
作品集成
进入21世纪,王镛持续进行创作,陆续出版山水画、书法等艺术作品集,并策划主持了部分艺术展览。
2001年,王镛的山水画作品《烟碧霜红图》入选“百年中国画展”,同年,由
荣宝斋出版了《
王镛书法作品精选》。次年出版《中国名画家精品集·王镛卷》,山水作品《秋岩夕照图》发表于《
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2003年《
荣宝斋》杂志书法提名展上,展出王镛书法作品10幅,共同参展的作者包括
启功等13位书法家。随后王镛被文化部聘为“全国第十二届
群星奖”书法评委组长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204专家委员会”专家。2004年,王镛被《书法》杂志评选为“十大年度人物”,行业影响力得到认可,同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宣告成立,王镛被聘为院长。
2005年至2007年,王镛先后策划、主持了“
今日美术馆第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渊源与流变——‘二王’及帖系书法研究展”;中国书法院“走进
淄博市”书法精品大展、“和谐大兴、文化礼贤――全国中青年名家艺术书法邀请展”等书印展览。还代表
中原地区书法院递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成功。
创寸耕堂
王镛的堂号称为“寸耕堂”,来自他个人收藏的
清代学者
梁章钜所书的一块匾额。根据考证,“寸耕”一词化用
苏轼诗句典故“我田方寸耕不尽,何用百顷糜千金”。用来表明王镛“耕心田”的不懈努力。
2010年至2011年,《王镛·书法长卷》等作品集陆续出版。2013年1月,王镛创办“王镛艺术官网”;同年先后出版《中国当代名家书法小品·王镛》《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王镛》著作。2014年4月,王镛在济南
荣宝斋举办“寸耕心迹”王镛书法近作展,并出版《寸耕心迹·王镛书法近作选》。
除作品展外,王镛还于2015年举办了“天齎楼藏文字瓦当六十品展”器物展,2016年1月,王镛在北京杏坛美术馆举办了“寸耕堂陶印展”,同年5月,在山西太原举办“艺圃寸耕”王镛书画印近作展。次年9月,又于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寸耕堂铭砚展”。在这次作品展中,还有一方名为“寸耕砚”的宋代砚台展出,砚中雕有卧牛回首的场景画面,王镛称“寸耕堂主人用寸耕砚,宜乎”,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
艺术成就
个人作品
书法作品代表
山水画作品代表
篆刻作品代表
艺术风格
王镛的书法作品追求“大、拙、古、野、率”的风格,有着文人书法的格调和民间书法的野性,粗率豪放、怀真抱素、立意深远。他的篆刻融汇了汉晋砖瓦的文字、三代铜器铭文以及
秦汉古印的神韵。王镛的山水画能够以书入画,强调点线结合的书写性,表现出的创作风格和写意精神体现其遒劲有力创作态度。
主要作品
艺术作品
数据来源
出版著作
数据来源
艺术展览
数据来源
主要影响
“王镛现象”
“王镛现象”是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对王镛的评论,因其在书法、篆刻、山水画等多个领域都有丰硕成果,影响跨越书、画、印“三界”,故称为独特的“王镛现象”。
“民间书法”
“民间书法”的概念由王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提出,既指有田古铭文、
晋文铭文、
陶博吾铭文,也有汉代的石砖铭文,还有
魏晋的残纸,它都以实物为载体。王镛所提出的“民间书法”已是国内书法界最具影响的书法理论之一。
人物评价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王镛采用独特的治学方式和勇于脱离古典、创造创新的态度,创造出了崭新的书法和篆刻艺术风貌,引领了书法和篆刻领域的新思潮,为当代书法和篆刻的变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他通过将书法融入山水画中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为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理解“书画
同源”的中国艺术特色提供了启示。此外,他还在书法、绘画和印章领域实现了理论上的融合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经验和成就,这些都是值得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学术财富。
书法家
田蕴章:王镛先生的书法是非传统的,应当对当下的“流行书风”负有时弊的责任。
书法家
吴川淮:王镛在书坛乃至当代艺坛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他的艺术——书法、篆刻、绘画被众人折服的结果。几十年来,王镛先生取法于民间碑版,小笔作大字,绘画的独特用笔与构图,篆刻与书法的契合与意趣,众多收藏者的推崇,构成当代艺坛独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