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是毛泽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词中包含叙述和议论,结构严谨。这首诗词创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前夕。诗中描绘了北方风景的壮丽和雄奇,评述了古今人物的优缺长短,并通过这些展示出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诗的上半部分以宏大的笔墨描绘景物,气势雄伟;下半部分以历史评点,气势贯穿古今。整首诗不仅结构严密,还展示了国家至上、世道必进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价值观。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毛泽东在中国诗词史上具有较高地位,自其创作以来,就吸引力很多作曲家为其谱曲,如唐珂、
田丰等,《沁园春·雪》是交响合唱曲的第一首
声乐作品,其背后极强的时代、民族特征,抒发强烈的民族情怀。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毛泽东初创《沁园春·雪》于1936年2月5日,正值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即将开始。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写作和发表时间,都处在中国社会历史“大变动的前夜”,因此这一首词能够鲜明反映出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个人背景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开始以古典形式发表诗歌,其风格受唐代诗人李白和
李贺的影响,气势豪迈。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一词于万里长征结束之后,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从陕北瓦窑堡出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赴华北抗日前线与日军作战,途经
清涧县袁家沟逢
大雪所作。面对雪花纷飞的壮丽山河,毛泽东写下气势磅礴、雄浑豪迈的词作《沁园春·雪》。
作品素材
《沁园春·雪》以“北国风光”这一地理环境作为主要描写的对象,其中长城与
黄河是其视野中最显著的景物。由
黄河所环绕的
毛乌素沙漠东南侧的黄土分布区与河东侧的
吕梁山一带是《沁园春·雪》诞生的地理环境。对于诗词中有关历史人物的描写,作者选取
中原地区历代皇帝中几位“重量级人物”进行评述。据《中国历代帝王志》等有关史料记载,《沁园春·雪》中评述的几位人物的历史活动都与
鄂尔多斯市或
山西省地区有密切联系。
作品原文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原文源自:)
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诗歌内容
整体布局
《沁园春·雪》划分为上、下两片。其中,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壮丽山河;下片借景抒情,列举历史人物,以古颂今,歌颂当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远大抱负和广阔胸怀。词的下阙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江山如此多娇”是对上阕的总结,“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对下阙的引文。在下阙中作者列举了几位历史人物进行描写,以“惜”字确定为下阙的评论基调。
段落、层次划分
诗歌上片
诗歌上片由“雪”入题,抒写雪里山河,共划分为三个层次。
这一段词作为上半阕的第一个层次,展现出一种雄浑苍莽的景象,创造出一种静穆旷远的境界。作者以“浑茫旷远”这一方面为写作的着重点,既显示出宏阔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也流露出静观默察的深思的意态。
这一段词作为上半阕的第二个层次,展现出北国雪景另一种形态的美,即“动态美”。作者为突出北国雪景的不同的美的形态,在词的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这里写雪景的腾挪飞扬以及雪里的高原山岭,与此同时折射出作者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这一段词作为上半阕的第三个层次,与前两个层次构成鲜明的对照。前两个层次侧重写雪中的北国美景,这个层次侧重描写雪后的北国美景。前面用冷色调写出雪中江山的雄浑的美,这里以暖色调写出雪后江山的妩媚的美。
诗歌下片
诗歌下片在上片歌赞江山多娇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对古往今来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人物的评论。共划分为三个层次。
这两句词作为《沁园春·雪》下片的第一个层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篇幅言简意,有助于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一段词作为下片的第二个层次,是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里几位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作出的评判。以议论入诗,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
这三句词作为下片的第三个层次,点出全词的核心主题。“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彰显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主题思想
词作者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在创作《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内心落在“国家”这一层面上,毛泽东心怀拯救中华民族、创新中国政治抱负的雄才大略。在词下阙最后一句,毛泽东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对全词的总结。其中,“今朝”一词是对当今社会的简称,是对过去的挥手告别,表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对旧社会的告别,是无产阶级站起来的重要节点。在词中最后一句,毛泽东表现出自己伟大的理想抱负,坚信自己能够通过卓越才能来创造伟大事业,并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诗歌《沁园春·雪》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革命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沁园春·雪》是一首以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的抒情词。
艰苦奋斗精神
《沁园春·雪》词中“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无论遇到多少坎坷和阻碍,都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虽然
长征已经结束,但是中国的革命永远不会止步。毛泽东站在漫天飞雪的高处,看到的不仅是雪景的壮美,更是长在土壤中冬眠的革命种子。
科学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
在《沁园春·雪》词中的下片,关于作者对于古往今来列举的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论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渗透其中的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这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评判,而不是全盘否定古代的
中原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这是作者着重批判几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对其历史作用的简单否定。
价值观
《沁园春·雪》展示了国家至上、世道必进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价值观。
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
比喻
《沁园春·雪》一词中,“山舞银蛇”“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雪覆盖的山峰描写成银蛇舞动,展现祖国自然景象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激活读者想象。“原驰蜡象”一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莽莽”之中被大雪覆盖的黄土和黄土梁的组合形象比喻为在高原上
奔驰的“蜡象”。
对比
《沁园春·雪》一词中,“须晴日”“分外妖娆”,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虚景和之前的实景进行对比,联想雪过天晴的画面,呈现红日与白雪相映的美景。
隐喻
“雪”意象的内涵
《沁园春·雪》一词作,作者以“雪”为主题,以“北国风光”作为主要描写内容,将大量笔墨着重于铺陈雪景,同时也体现出诗词将雪关联了江山社稷、河流山川,并以“雪”这一主题隐喻了对于丧失国土的痛恨和惋惜。
表现手法
毛泽东采用对景物议论、分层等多种写作艺术手法。
景、议论与抒情结合
诗歌下片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作铺垫为回归主题,歌颂无产阶级战士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抒发了人民必胜的壮志豪情。
分层与动静结合相融
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作为全词的开头概述上片景观,句中以“千里”“万里”两词描绘出雪景的一望无际,采用分层的写作手法,交错说明,“千里”指冰封,“万里”指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四句,作者使用了变动为静的艺术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作者使用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用巧无痕,准确且细腻地传达出作者审美感受的微妙的推移和变化。
语言表达
四字凝练
《沁园春·雪》一诗词语言凝练,极富表现力。全词用114个字,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诗词中的”望”一字,清晰准确地描绘了诗人在观察景物时所处的位置——登高望远。诗词中的”千里””万里”两词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广大,同时反映作者视野辽阔。词中多短句,并以四字为主,因而显现出鲜明的节奏,豪放的韵律。
作品影响
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对后世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创作的诗词之一,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诗歌内容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作曲家
田丰呼应时代主题,用毛泽东诗词作为
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进而创作出《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这一大型交响合唱作品,该作品被称为“中国百年合唱史中的巅峰,属于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2019年6月19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毛泽东《沁园春·雪》研讨会,主题是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沁园春·雪》诗词与艺术形式充分结合,被改编为同名舞蹈。2023年,中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
阜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选送的舞蹈类节目《沁园春·雪》荣获舞蹈类全国
一等奖。
诗歌内容对诗词发展的影响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的实践,为现代诗歌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并使旧体诗在
新文化运动之后再放异彩。
作品评价
1945年
重庆市《
新民晚报》晚刊编者在附注中评价《沁园春·雪》:“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蒋介石的“文胆”
陈布雷评价《沁园春·雪》:“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郭沫若发表两首词,盛赞了毛泽东咏雪词“气度雍容格调高”。
著名剧作家
吴祖光评价《沁园春·雪》为“第一流杰作中的佳作”。
版本流变
版本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原文源自:)
版本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原文源自:)
相关争议
对于《沁园春·雪》创作时间的争议
说法一
此种说法援引较多。是说在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渡黄河前夕,创作于陕北
清涧县袁家沟。曾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叶子龙在其回忆录中对此有具体记述:“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
瓦窑堡革命旧址,28日到达延长城内;2月初,在清涧县袁家沟,毛泽东亲自来到河边侦查渡口情况。也就在这时,在
黄河边,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吟咏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沁园春·雪》。”在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中,《沁园春·雪》的写作时间被标注为1936年2月。
说法二
1936年2月22日小雪,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渡黄河后途经山西
石楼县玉牒镇,夜宿留村贸易客栈时创作了《沁园春·雪》,留村客栈于2010年进行了全面恢复,并对毛泽东居住过的正面中间窑洞进行了陈设布局,打造了《沁园春·雪》文化园。
说法三
说法四
有人认为,毛泽东在飞赴
重庆市的飞机上看到“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后创作出《沁园春·雪》。
对于《沁园春·雪》创作内容的争议
《沁园春·雪》毛泽东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九件。
“望长城内外”句
有一件手迹作“看长城内外”。
“原驰蜡象”句
有一件手迹作“原驰腊象”,有八件手迹作“原驱腊象”。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
有一件手迹作“引多数英雄竞折腰”。
“一代天骄”句
有一件手迹(即书赠丁玲的那件)作“绝代姿容”。
典故轶事
毛泽东将词作《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
1945年10月,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与
中国国民党谈判期间,应著名诗人、民主人士柳亚子的请求,将自己于1936年2月7日在陕北
清涧县袁家沟写的词作《沁园春·雪》赠予了他。柳亚子将该词作称赞为“千古词人共折腰”的绝唱,并将《沁园春·雪》在“柳诗尹画联展”中展出。之后,于1945年11月14日,柳亚子在其担任编辑的《新民报》晚刊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谭”刊出《沁园春·雪》的传抄稿,此时
解放战争即将开始。
(图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