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是中国一种传统象形拳术,其拳法模仿螳螂动作并结合武术攻防技巧,因而得名“螳螂拳”,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
螳螂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当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由明末清初的抗清义士王郎在机缘巧合下从螳螂动作中获得的灵感而编创的。王郎之后,螳螂拳依次由李秉霄、赵珠、梁梦香(即梁学香)、姜化龙、宋耀坤(宋子德)等人传习,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拳法技巧及理论体系,演化出多个派别,其传播范围逐渐扩展到
中原地区各地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螳螂拳作为
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作为“中国十大拳种”之一,在1983年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获雄狮奖。2011年,螳螂拳被列入了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螳螂拳分为北派螳螂拳与南派螳螂拳。北派螳螂拳更是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以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太极螳螂、六合螳螂为主的多个派别,每派拳法各具特色,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它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长短兼备、攻防结合,虚实相互的特色。其手法快速多变,腿法以不发高腿,专攻中下路为主要特征,分明、暗两种。基本身法有挨、帮、挤、靠、仰、俯、拧、折、旋等,传统练法的要求为“螳螂体,太极手,寒鸡步”。南派螳螂拳则以
广东省周家螳螂拳为主,其特点与北派螳螂拳大不相同,与南拳各种流派更为相似,多短打,少长打,一步多手。
螳螂拳是
胶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精髓,它的发展史能够补充和考证胶东传统武术历史,完善胶东历史文化研究,对螳螂拳进行研究,能够为中华武术的继承发扬提供珍贵的素材,也有助于加深对胶东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螳螂拳无高难动作,练习十分方便,具备系统的技法内容和独特的技巧,不仅能强身健体,也具备实战价值。同时,螳螂拳拳法取意螳螂习性,将螳螂之形与人类身体结构进行融合,蕴含自然之意,其招式动作在形体结构上是对称的,比例是和谐的,拳法动静快慢节奏配合得当,具备审美价值。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螳螂拳是中国一种传统象形拳术,其拳法模仿螳螂动作并结合武术攻防技巧,因而得名“螳螂拳”。
起源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创始人有王郎(亦称
王朗)说、福居说、于七说、后人托名说、盗侠说等等,当前各派螳螂拳都认同的始祖是王郎,但关于他的身份,又有世家人、农夫、反清义士等不同的说法。创拳时代则有
西汉说、宋代说、明清说等。创拳经过则以创始人与人比武失败后,或见螳螂争食相斗,或见螳螂捕蝉,或见螳螂斗蛇因而触发灵感悟创而成的几种说法为主。起源地也有
陕西省说、
四川省说、崂山说等。下面将以创拳时间为分类,列举几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西汉说
原
潍坊市武术协会主席盛丰洲的弟子王洪发在《螳螂拳》一书中提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上已有螳螂手的描绘,故而可以得知早在西汉,螳螂拳已在民间流传。亦有传闻称西汉文帝年间,一位喜爱云游的武士
王昌在一座寺中与众僧发生矛盾,大打出手。起初众僧无一是王郎对手,后来寺内一老僧出手,打败了王郎。王郎败后心有不甘,忽见槐树上两只
螳螂正为夺食而厮杀。螳螂格斗的动作给了王郎灵感,他反复观察学习后编出一套新招式,即为螳螂拳。他返回寺中与老僧再战,终于胜过老僧。二人在比试中也结为好友,互相切磋,使螳螂拳日臻完美。
宋代说
六合螳螂拳家陈运涛于20世纪50年代所作的《螳螂拳略论》中提到,螳螂拳相传为宋代王郎所创。这一说法一方面来源于一些传世螳螂拳谱中的十八家拳歌,歌诀曰:“太祖的长拳起首……王郎的螳螂总敌”,认为螳螂拳是在与
赵匡胤的长拳斗争中应变而成的;另一方面则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认为可能与
宋朝时十八家武林高手受邀在少林交流武艺有关,螳螂拳产生于十八家武艺的交流融合。
明清说
明清说是社会上普遍认同的说法,认为螳螂拳由明末清初的山东人王郎编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螳螂拳传人和学界又通过论证,认为王郎即为明末清初的抗清义士,
栖霞市人
于七起义。《
栖霞县志》记载,1662年,于七抗清起义失败,逃往崂山华严寺削发为僧,更名王郎,后成为华严寺第三代方丈。后来于七从螳螂捕蝉时的动作得到启发,取其神态,融合十八家手法,采取了少林长拳和陈氏太极拳劲路,创编出“崩补”和“八肘”两套螳螂拳路。
发展
传承改进
王郎之后,螳螂拳有谱可考的首位传人,是莱阳小赤山李秉霄(又李炳霄)。李秉霄祖上多代为官,文武兼修。1935年的《莱阳县志》记载,李秉霄通宵医理,在乾隆年间跟随父亲游历,曾救治过一位病重的大盗,大盗为了答谢他的恩情,将螳螂拳教授给他。1987年编的《海阳县志》中则记载,清嘉庆初年,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的侄李炳霄(螳螂拳第二代传人)离乡学艺有成后回到故里,螳螂拳也经由他传入海阳县。
李秉霄后将螳螂拳传给了优秀弟子赵珠,赵珠在传习螳螂拳的同时又吸取了“崩补”“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创编了“乱截”拳法。此后赵珠又传给梁梦香(即梁学香),他著有《可使有勇》《拳棍枪谱》《内功谱》等传世拳谱,他打破了当时武术界的一些陋习,传内也传外,使螳螂拳在短时期内得到广泛的传播,现海内外的多数传承都能追溯到梁学香。
广泛传播
姜化龙是梁学香之后螳螂拳的主要传承者,又将螳螂拳传给宋耀坤(宋子德)。宋子德的主要传承者有“三山”(
莱阳市的李坤山、
王玉山、
崔寿山)“两亭”(宋福亭、赵玺亭)“一郝”(郝家梅花螳螂拳)。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等人于清末民初先后到
烟台市、
青岛市传授嫡派螳螂拳,螳螂拳国术馆一时遍布
胶东半岛,逐渐形成了烟台螳螂门的六大流派: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
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栖霞战德的小架螳螂和
卫笑堂的八步螳螂。
1933年初夏,李坤山、王玉山参加
山东省国术比赛分获大枪对刺赛第一名和拳法对打赛第一轮第一名;后双双代表山东省到南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李坤山又夺得大枪赛全国冠军,荣获银盾奖,
王玉山则以精湛的技艺,一举成名,时有“螳螂王”之称。
发展现状
1983年,国家体委对全国武术遗产进行抢救、挖掘、整理,
莱阳市民间拳师刘希云把祖传的《螳螂拳谱》献给国家,并获雄狮奖。名震全国的“三山”之一的王玉山之子王元亮被确定为嫡派螳螂拳传人,并在莱阳收徒授拳。螳螂拳主要流传于
山东省、北京、
上海市、
天津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十几个省、市,甚至在美国、
俄罗斯、
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与地区也有传播。
目前,多地皆成立了螳螂拳协会,以促进螳螂拳的保护和发扬。例如,1984年,在
广东省、
广州市体委及武协支持下,原“广州螳螂拳研究会”改立为“广州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广州七星螳螂拳传人郭子硕被推举为首届会长。2015年8月8日,
陕西省淳化县首届螳螂拳研讨会暨陕西淳化螳螂拳协会成立大会在淳化甘泉宫召开,标志着陕西淳化螳螂拳协会的成立。
主要派别
由于流传地域和特点不同,螳螂拳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螳螂拳又分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等,南派螳螂拳主要是广东周家螳螂拳。
北派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王永春是七星螳螂拳的创编者,他来自山东福山县城西关。年轻时他兼修文武,后专攻武术,学习了华山派武术、地蹚、罗汉等拳法,最终专攻螳螂拳。他将所学的拳法进行深入研究,将螳螂拳与罗汉功相结合,强调七星步,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命名为“七星螳螂拳”,也称为“罗汉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手法简洁,注重实战。它刚有八刚,柔有十二柔,可谓刚柔相济。它短中寓长、长中兼短、长短互用。强调招之即打,连招带打,攻势凌厉,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拳术。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由魏德林创编。魏德林将六合拳技巧融入螳螂拳,后历经数代,形成了
技击风格独特的中华名拳。六合螳螂拳创编以来主要在山东招远、
龙口市等地流传,传播范围较窄,这与六合螳螂拳的传习者多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为主要目的,不爱炫耀,较少示人有关。
六合螳螂拳所谓“六合”即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这种拳法主要采用鸡步和大猿式作为步型,重心在后腿,主要步法是拖带,灵活多变。出拳时使用锥捶和推掌,以及瓦垄掌为主要手法,而肘法和腿法则多以暗袭方式出击。六合螳螂拳不受形式的限制,打法灵活多样。在练习中,要求从基本功到熟练,再从熟练到娴熟,再从娴熟到自然,最后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
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又称太极梅花螳螂拳,由
烟台市郝家父子创编。烟台三大拳坊之一
螳螂郝宏拳坊的创办者就是郝宏,他著有《精神拳论》,对螳螂拳的拳法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他的六个儿子都是练武好手,尤其以第二个儿子郝恒禄功夫最厉害。他在1926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家兄弟桃李满天下,形成了影响极大、理论体系全面的郝家
太极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偏向刚劲,常以三五个动作连贯为一组,强调招招相连,一招多变,活动灵活、迂回为主。步法变化多样,如同梅花的开放,因此得名。另外,由于此拳的动作连绵不断,劲力相对柔和,所以被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的运动,手臂时时以弧形、圆形、内缠外缠、内旋外旋为主,并不断地做着扭、拧、缠、转、旋等动作,配合着身躯和四肢的活动,勇猛激烈,刚柔相济,四面旋绕,阴阳分明。总之
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
太极螳螂拳
太极螳螂拳是
莱阳市三山一脉的螳螂拳,这一脉的创编人是姜化龙。姜化龙曾和莱阳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有过交情,二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姜化龙也在这个过程中创编出了太极螳螂拳。他教授的学生遍布
山东省东部地区,晚年时在
烟台市和莱阳设立拳馆教授武艺,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
太极螳螂拳以《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为依据,拳法动作多圆弧,弧中求直,一正一反,恰如太极阴阳图,处处贯穿“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太极螳螂拳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演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主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重演诸家之手法,“摘要”是该门拳法的精华。
南派螳螂拳
南派螳螂拳主要指
广东省流传的“周家螳螂拳”。相传
清代广东
兴宁客籍人士周亚南在
泉州南少林寺习拳时,观察
螳螂与
黄雀争斗的情景后受到启发,继而把螳螂攻防击技之形融入其所学的南少林拳而创出“螳螂拳”,及后又得寺中禅隐大师悉心指导,逐成为一代拳术宗师。周亚南传艺于黄福高,再传红莲侠,三传刘水,后传林泽如。开始之时,此门功夫只传客家人,且传男不传女。其后至清末,刘水南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后,才把此门功夫外传。
南派螳螂拳无论原理还是打法上与北派螳螂拳都不一样,它的特点与南拳各种流派的特点颇为相似。南螳螂拳术的特点为多短打,少长打,一步多手。与敌接触时,要求掌握攻防搏击的时机,节奏短促有力,手法动作要求清晰,头随手,手顾头,肘护身,膝顾下阴。手法密合无缝,出入有道,扰而不乱,突发南拳之劲力。
拳术技巧
拳法套路
螳螂拳有十二个字纲要,即:黏、粘、帮、贴、来、叫、提、拿、封、逼、送、顺,是螳螂拳练习时总的要领,但每派螳螂拳皆有自己的拳法套路。如梅花螳螂拳主要套路有翻车、蹦步、拦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传技、摘要等,七星螳螂拳则有30套左右传统套路,如插捶、崩步、大小翻车、白猿出洞等等,六合螳螂拳套路主要有短锤、双封、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近些年来创编发展起来的自选螳螂拳套路也很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刚柔并重,强刚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合,处处保持着完整的态势。手法、步法、腿法、身法之间紧密而巧妙地衔接,稳定而灵活,注重快速出拳,但快中求稳。螳螂拳特别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拳谚有“腰送客走,胯坐帅府”和“移动靠腿脚,力蓄在裆腰,挡风蔽雨两臂摇”。在动作上,要求眼疾、手快、脚快、身快、形式快。一招三变,长短并用,气势威猛,变化莫测。发力时,突如其来地快速出招,松紧结合,富有弹性,刚硬而不僵硬,柔软而不绵软,脆而有力,快速而不沉重。
拳法核心
手型、手法与肘法
螳螂拳的主要手型有拳、掌、勾、爪、指五种,每种手型手法又有砸、弹、劈、挑、蹦、钩等等。手法明暗交替,刚柔相济,使用时通常以组合动作为主,手脚并用。小动作多以腕关节的旋转和缠绕发出滚劲;大动作则交替使用立圆和平圆,整圆和半圆,即使是直拳,其动力路径也与传统长拳不同,刚直而劲旋,直又复曲。
螳螂拳的基本肘法有顶肘、盘肘、担肘、坠肘、架肘、格肘、压肘等等。顶肘需屈肘握拳,拳心向下,通过肘尖的前顶或者侧顶的方式施加力量。格肘要屈臂握拳,拳心向后,向体内猛力横拨为里格,力达前臂尺侧;向外横拨,拳心向里(外)为外格,力达前臂挠侧或尺侧。
步型与步法
螳螂拳的步型有马步、半马步、弓步、双弓步、横裆步、仆步、歇步、三七步、叉步、并步、丁步、翘脚步等,前腿似直而非直,后腿宜屈而非屈,便于起动,利于发放,窜跳出入,横竖迭用。
螳螂拳的基本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跟步、撤步、盖步、捶步、踏步、垫步、击步、跨跳步等。螳螂拳在步法上要求无论是进攻或者退防,左击或者右闪,两腿始终保持弯曲或稍屈的状态,以保持随时变化的蓄势。
腿法
螳螂拳素来以手法的快速多变而著称,但腿法同样重要,如果腿功不好或很少利用腿法,尽管手法快速多变,也会充满风险。螳螂拳腿法的总体要求是不发高腿,分明、暗两种。明腿是指弹、蹬、踹、勾等,练习时应腿要生风,腰胯膝要松。松腰能增大爆发力,松胯、松膝能使腿变得灵活,以便将腰劲更快地传到脚。暗腿是指手臂与膝、脚有机配合并用的一种不显于外的腿法,暗腿用力的方向总是和手臂用力方向相反。
身法
螳螂拳的基本身法有挨、帮、挤、靠、仰、俯、拧、折、旋等,传统练法的要求为“螳螂体,太极手,寒鸡步”。螳螂体意为取螳螂对敌攻防的形态,拳谱中有“凡立势不可站定,凡交手要领就是要走,千者、万者,走为上者,进为高者,闪转腾挪为妙者”之说。太极手即指各种手法的总论,攻防互为表里,形成攻中有防、防中寓攻、动静相兼、快慢结合、声东击西、阴阳互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
技击原则。寒鸡步则表示步法的运行速度要快,
膝关节随时都处于微屈的状态,这样更便于起动,宜于拳打脚踢与身体灵活快速的移动与发力。螳螂拳练习时对进退的要求是:进时长驱直入,连消带打,一鼓作气;退时则要因敌而变,或直退以避敌,或闪退以寻机,以退为进。
练习要领
掌握身型要领
螳螂拳练习时需要身型要领的掌握很重要。首先要注意保持头正顶劲,顶劲要适度,以提高头部转动的灵活性。其次要注意肩关节放松,肘关节保持下垂,一可增加手臂的灵活性,二可使肩臂松活,柔韧有余,富有弹性和蓄劲,三利于沉气。此外还需含胸拔背,活腰收腹。腰部要松活,有利于气入丹田、腰部灵活,但收腹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吊裆”松胯,松胯是在吊裆的基础上进行的,与腰的松活紧密相连,否则会使下肢松软无力。最后需要扣膝活步,螳螂拳多数步型须扣膝,但扣而不紧,保持曲而不直和充足的蓄劲。
注重基本功练习
基本功练习应贯穿始终。根据螳螂拳的技法要求和风格特点,抓好基本功练习,通过基本功的练习,掌握好螳螂拳的基本手型、步型和手法,要求姿势准确,动作到位,手法熟练,劲力充实,顺其劲,增其力,去其僵劲硬力。这一阶段的练习可以从“转腕”“挑勾”“摆胯”等开始,进行腕、肘、肩、胯、膝等关节的练习及定步、活步桩功练习,遵循螳螂拳的技术要求,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价值
历史价值
螳螂拳是人类精神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中华武术史发展的反映,是
胶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精髓。它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胶东人民斗争史,能够补充和考证胶东传统武术历史,完善胶东历史文化研究。同时,螳螂拳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贡献,据传,螳螂拳传人,莱阳国术馆馆长李昆山曾训练了一支大刀队,在西北抗日战场上,先后有数名拳师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对螳螂拳进行研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会为中华武术的继承发扬提供珍贵的素材,也有助于加深对胶东文化的理解。
实用价值
螳螂拳既是训练
技击攻防的珍贵武艺,又是强身健体的极好方法。螳螂拳注重内外兼修以增强武功,内练气血和外壮筋骨并重。除选练内功功法以祛病强身外,最直接的是八式桩功的长期循环锻炼,能够使身体素质得到迅速提高。而在套路和单手的锻炼中,由于合理地运用意、气于动作中,尤其讲求寸力的锻炼使用,以避免蛮力、猛力的自我伤害,使练习者的身体获益很大。而且该拳无高难动作,练习十分方便。由于其极为丰富的系统技法内容和独特奇妙的技击技巧,在各类螳螂拳套路比赛中均显示出其非凡的优势。同时也为散打搏击、自卫防护提供了颇具实战价值的众多技招手法。通过习练螳螂拳,不仅可以掌握护身制敌的本领,而且能锻炼人的胆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并能陶冶情操。
审美价值
螳螂拳拳法取螳螂习性之形,融攻防格斗之意,成螳螂拳套路之章,即从“形物之形,悟物之意”,将螳螂之形与人类身体结构进行融合,拳法中蕴含自然之意。在螳螂拳的演练过程中,演练者的神态和身体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保持着统一和谐,其招式动作在形体结构上是对称的,比例是和谐的,由此生发出一种平衡感和稳定感。此外,螳螂拳的演练时的疾徐、轻重、虚实、吞吐、沉浮等节奏配合相得益彰,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发挥。
传承与保护
非遗保护
螳螂拳是
胶东半岛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载体,在中国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被国家体委命名为“中国十大拳种”之一,并且是比赛规定套路之一,作为一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得到了重视。1983年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螳螂拳获“雄狮奖”。2011年,螳螂拳被列入了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11月,螳螂
莱阳市文化馆、
栖霞市文化馆、
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青岛鸳鸯螳螂拳俱乐部获得螳螂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传播
螳螂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些城市的品牌标签,部分城市借助螳螂拳打造自身的旅游和文化名片,而螳螂拳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在社会层面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螳螂拳发源地
烟台市也是中国武术之乡,自2003年起,在每年8月8日的中国全民健身日前后举办烟台武术节,持续15天左右。这个活动由烟台市武术协会主办,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参与,展现了螳螂拳等中国传统武术,这不仅是对螳螂拳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中国武术的宣传与推广。
校园传承
二十世纪以来,螳螂拳的技术与动作学习已经进入一些体育院校或有体育学院的
综合性大学,
山东体育学院则自2021年起在智慧树平台发布了螳螂拳的网课,通过线上网课为大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螳螂拳的机会,扩大了螳螂拳的传播。
青岛市宁真海尔希望小学则自2009年起开启岛城首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进校园活动,聘请螳螂拳
传承人授课,全校普及,本着"强身健体,传承修德"的目标,将螳螂拳打造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项目,并多次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取得佳绩。多次参加“十个一”项目演出、青岛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到各个社区、边防派出所、小蓬莱营房的纳凉晚会表演,2021年参加了
山东省美育展演,受到观众的好评。学校也赢得国家级课题结题、市首批校园精品课程、全国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等100多个荣誉。
武校传承
职业武校是当前螳螂拳传承的重要方式,全国多地皆开设有传授螳螂拳的职业武校或专业教习螳螂拳的武校,如1989年成立的
烟台市螳螂拳学校,主要经营螳螂拳技艺推广贵州龙乾武术馆金牌教练王大伟曾在1998 年山东省
济宁市全市武术交流“传统任武杯”比赛中获得螳螂拳第一名,在馆内教授学生螳螂拳。2018 年
湖南省第六届武术精英大赛中的传统项目螳螂拳,参与者以当地武校及俱乐部等为主。可见武校在螳螂拳的传承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关赛事
螳螂拳是中国武术赛事中的常见项目,多地皆有不同规格等级的竞技赛事。2016年10月14日,
青岛市国际武术节在
城阳区城阳文体艺术中心文体馆隆重开幕,共有来自
上海市、
山东省、
辽宁省、
海南省以及本市武术俱乐部等75支国内代表队;以及
美国、
澳大利亚、
俄罗斯、
埃及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代表队186名选手,共计135支队伍近1500人报名参加本次国际武术节比赛,螳螂拳是其中一类参赛拳种。此外此次武术节还举办了螳螂拳学术论坛,大会邀请境内外众多知名武术专家学者为山东著名拳种——螳螂拳的传承、发展以及拳种内涵、技法特点进行多视觉、全方位学术研讨,为巩固和提升螳螂拳在武学领域中的地位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资料
螳螂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螳螂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螳螂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螳螂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孙日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螳螂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