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亭(英文名:H·S Wong),又名王海升,1900年出生于北京, 摄影师。
他少年时代喜爱摄影,1918年留学美国学习摄影,并加入美国国籍。早年任职于英美公司电影部,做了两年摄影师,是较早投身于新闻摄影界的中国人。1923年,随美洲探险团赴蒙古、新疆、
西藏自治区等地考查,历时两年多,他渡漠越岭,饱受风霜,始得将此地风土名胜,拍成影片。战争时期,又前往前线拍摄了大量的战争图片。其中《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中国娃娃》)这张照片被200余家外国报刊转载,备受关注。战争结束后王小亭出任
米高梅驻台湾主任摄影师,拍摄了《章嘉活佛火化》《台湾樱花盛开》等影片。1981年在台逝世,终年81岁。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王小亭,1900年出生于北京。他少年时代喜爱摄影,1918年留学美国学习摄影,并加入美国国籍。毕业后,他入职英美公司电影部担任摄影师,为中国最早从事新闻摄影兼拍摄电影者之一。
工作经历
首段探险
王小亭热爱旅行探险,1923年春他与美洲探险队一起,前往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
西藏自治区等地拍摄图片。一年后,王小亭回到
上海市,成为了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同年,其作品《王君探险记》发行在了第4期《良友》,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反映西北和
中国西南地区的照片集。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也让画报在编辑形式上出现变化。
北伐战争期间
北伐战争开战,王小亭乘坐飞机前往
南昌市拍现场照片。次年,武汉人民和
英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王小亭再赴前线,拍摄下了抗争的中国人民。同年秋,上海工人暴动,王小亭乘势而至上海,成为一名战地记者。1928年5月,
日本在
济南市制造
济南惨案,王小亭以万国通讯社记者的身份,赴济南拍摄照片。他不畏危险,拍摄了十余幅被日军残杀的华人照片并且刊登在第26期《良友》。1929年,王小亭被任命为《
申报》的新闻摄影部主任,同年,他赴
河南省前线拍摄了《西北战事真相》,记录了河南战后的情形。
二次探险
1930年与
戈公振共同创建了《申报图画周刊》。次年,王小亭与刘硕甫代表《申报》跟随
芝加哥博物院史密斯氏生物采集团前往川边进行研究。二人带着
照相机和摄像机,先到
重庆市、
宜宾市(今宜宾市)、嘉定(今
乐山市)、
雅州(今
雅安市)等地进行摄影,后来由于采集团活动区域有限,二人便单独到
川西,川北,川南的各民族集聚地,拍摄他们的房屋,服饰,生活,风俗,风光,以及故事。1931年5月,两人回到
上海市。在杨树浦码头登岸。这次旅行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走了七千里,共拍了1600余张相片,6000余尺电影胶片,图片部刊登在《申报图画周刊》。
抗日战争期间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王小亭前往
锦州市并且在12月20日将其报道被刊登在《申报图画周刊》。1932年4月,《锦州战事画刊》也收录他的许多作品。抗战时期,日军多次通缉王小亭。他在1937年于《抗战画报》上刊发《敌机轰炸我南站平民》并对日本人的暴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其中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
中国娃娃》)这张照片国外二百多家报刊转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张照片不仅在美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一时间对日本政府进行了抗议,其他国家,也都对日本人的无耻行为进行了公开的谴责。宋美龄在美国和
加拿大发表演说时,曾拿着《中国娃娃》这张照片做宣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40年10月31日,王小亭跟随部队经过粤北乐昌渡口时,由于被敌人发现了行迹,遭到飞机轰炸袭击。王小亭立刻落水,双脚受了伤,但他还是艰难地游到了岸边。上岸后,他又转到
广州市,最后辗转到香港。伤势康复后,王小亭再次回到战场,以镜头为利刃继续抗日。抗战胜利后,王小亭出任
米高梅驻台湾主任摄影师,拍摄了《章嘉活佛火化》《台湾樱花盛开》等影片。
人物逝世
1981年,王小亭在中国台北逝世,终年81岁。
代表作品
人物事件
事件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王小亭不顾炮火,奔波在战争的第一线,一天拍下百尺的照片,赚到的钱也是相当可观的。为了能更快地了解战场上的情况,他还准备了两辆车和一架专机。但同时,他也被日本人多次悬赏通缉。
事件经过
1938年2月,两个日本人假装从王小亭那里买了一部摄影机并且约好2月15日于上海
伊士曼柯达公司检查实物。王小亭依约而至,两名日本人到后检查了货物,说要和经理商量,便借口离开了。王小亭遇到一名外国朋友聊了几分钟后,离开时被几个
日本便衣拘捕。正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副探长铁尔顿到达,于是一起把王国豪带到公共租界中央捕房。日方表示抓捕王小亭是由于其在“一二八”和“八一三”事变时拍摄日军照片。
事件结果
工部局总董
费信惇表示,美商业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员工,他的被捕,已引发美邦方面的反应。工部局会谨慎处理,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应不会引渡。王小亭于晚上7:20被米高梅影业
上海市主管马地司保释出狱,但他仍然需要被
传唤。
人物轶事
1932年1月28日
淞沪会战打响,为进入
虹口区拍摄,王小亭争取一切的机会。由于他的肤色黝黑,加上一身
菲律宾人的打扮,所以他经常伪装成一名为英美记者服务菲律宾司机。王小亭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日本人发现,他的
照相机被没收,人被扣押。幸亏有英美两国的记者赶来,再三恳求,他们才被放出来。
人物评价
有这样一个人,上世纪20年代,他就是我国民俗摄影的开拓者;三四十年代尤其在抗日战争中,他是闻名中华、蜚声欧美的新闻摄影记者。他不避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为中外记者敬佩,被公认为“中国记者的模范”,有人称他为“纪录地狱的摄影师”,更有人把他比作“东方的罗伯特·卡帕”;他的镜头记录了残酷和温柔、邪恶和正义,他的照片像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侵略者的妖魔本质,他就是王小亭。——
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
王小亭以镜头为利刃。其摄影设备之考究、摄影技术之高超、把握新闻主题之高妙、洗印剪裁之适当、投递传送之迅速,均为国内一流。——上海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