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大院,又称为三水唐家,位于中国
旬邑县(旧称三水)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1988年定名为“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被列为
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传统民居瑰宝。
唐家大院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原建87院,2700多间。后经战乱及子孙变卖,现仅存两院三进相毗连的中次等房舍,共150余间,以及三品盐运使唐廷的陵墓一座,面积共计1483平方米。据《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祖宗是唐应弼。其家族在
清代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商号曾遍及13省50多个县,人称“汇兑
中原地区13省、包捐
知府道员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
四川省不歇人家店”。
2022年6月11日,旬邑唐家民居彩绘泥塑保护维修工程入选2022年
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获奖名单。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据
旬邑县《唐氏世系谱》记载,明代末年时,唐家村本有族人五六十户,因兵祸四散,仅剩唐应弱一人。其曾孙唐景忠(约1725-1805年),字成公,是唐氏家族的开拓者。他经营水烟的商号,遍及陕西、
甘肃省、四川、
江苏省、安徽、
浙江省、
湖南省、
山西省、辽宁等13个省的59个州、县,达90多处,自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
知府道员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
四川省不歇人家店”。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唐景忠于清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曾报为百万富翁,还亲赴北京参加了皇帝举行的“千叟宴”,恩赠七品官服、银牌、手杖、缎匹、荷包及御制七言律等。唐景忠的至孙唐廷锌,继续经商,生意兴隆,声著
西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向朝廷捐助多金,被赏戴花,授衔为四品。
建造历程
唐家从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开始修建这座唐家大院,每天光做工的铁匠、木匠、画匠、普工就有340多名;到
咸丰元年(1851年),工程又分为11处,各种工人增至3200多名。直到
同治七年(1868年),其间历时43年,才基本告一个段落。
现状
唐家大院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原建87院,2700多间。后经战乱及子孙变卖,现仅存两院三进相毗连的中次等房舍,共150余间,以及三品盐运使唐廷铨的陵墓一座,面积共计1483平方米。
1958年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此成立“唐家地主庄园博物馆”;1971年3月改名为“旬邑县阶级教育展览馆”,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10月26日,旬邑县委决定撤销“旬邑县阶级教育展览馆”,恢复“唐家地主庄园博物馆”;1988年更名为“
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
建筑特色
庭院布局
唐家大院建有戏楼、假山、花亭、鱼池等,所有门窗都刻有各种图案,神、板隔墙上有“八仙图”“二十四孝”,角柱、墙壁上雕有周穆王的“八骏马”、
姜尚的“钓鱼图”,还有“牡丹花、梅竹、菊花、
旱金莲”等等,这些雕刻,造型逼真,情态各异,给人以舒适清雅之感。
唐家大院集北方四合院与江南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砖雕、石刻、木刻等造型优美,具有很高的鉴赏与研究价值。整个庭院建造精巧,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巧夺天工,门栏窗棱更是玲珑剔透。
整个建筑沿用了
清代以来的官式做法和民间做法,采用
中原地区传统的平面格局,用水磨砖砌筑。在装饰、色彩等细节方面,通过大量精巧的砖、木、
石雕,使整个建筑群屋顶脊卧兽飞,牙高啄,外观庄重威严;庭院内部,门栏窗标,精巧细腻,风格柔和;整个院落布局紧凑,建筑错落有致,在空间布局上显示出家族制度的威严,也彰显出唐氏家族的显赫和奢侈。
唐廷铨墓园
墓前有三门四柱五楼式石牌楼一座,高三丈、宽两丈二尺多,耗银18万两,历时五年建成。三道门各书石刻楹联和横额,四块石柱及各层横梁前后及其两侧还雕有喜怒哀乐,神态逼真的立体罗汉十八尊及楹联、扁额等。牌楼下方有石旗杆一对,石人,石、
岩羊、
石狮各一对。整个牌楼构思奇巧,做工精细。
陵墓呈庭院楼阁式建筑,仿唐廷铨生前住室,正面为灵柩安放厅,石拱卷顶,木板贴面,砚石为门。东西为
耳房,重檐飞拱,双层楼阁。其内摆设金银珠宝殡葬品和祭奠器皿,墓内下方墓壁上嵌有石屏四幅,并刻有二十四孝图等,四周顶部以脊兽和硫璃瓦装修。
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
唐家民俗博物馆现有陈列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唐氏家族生活复原展”
利用唐氏家族原有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原来的古建筑,恢复唐家大院原有的陈设,再现了
清代富豪人家的生活习俗。
第二部分“旬邑民俗风情展”
主要介绍了旬邑及其周边的民俗风情,从旬邑民俗风情中频取了节俗、婚俗、寿俗三小部分。节俗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破五节的“五穷”、初七的“拉魂面”、正月十五的“点灯火”等,寄托着人们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婚俗的多姿多彩,寿俗的乡土气息,让远离乡村生活的现代人喜爱欣赏。展览主要采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第三部分“四组泥塑”
为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反映阶级斗争的四组泥塑。这些泥塑时代特征明显,棚树如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文化大革命”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第四部分“石刻艺术展“
陈列着从
旬邑县各地征集的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石刻文物100件。
第五部分“旬邑丧葬习俗展”
以唐廷锌墓为主介绍。唐廷铨是唐氏第六代后人,身故后其子唐鸿序敛户停板为父修筑垃墓,历时三年,建成两层楼阁天井式砖石结构的墓穴。墓地为原真陈列,展出的墓穴、牌楼、碑楼、石马、石羊等文物,反映了清代富豪人家厚葬的习俗。
第六部分“三水唐家”介绍
“三水唐家”是清朝中晚期三水县(今旬邑县)的名门望族。
规模布局
唐家大院
坐北朝南,依势而建。五院中相比邻的三院,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五间院、三间院及泥塑院。五间院及三间院南北轴线上分布着前厅房、中厅房及后厅房,轴线两侧分布着单坡厢房,共同组成一个三院围的完整建筑群。前厅后室,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功能齐全,分区明确。
现存的唐家大院,仅是其全部房舍的冰山一角。但依然反映着唐家的辉煌和大院的恢宏,屋顶脊卧兽飞、墙壁为
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精巧细腻,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宇轩昂,堪称艺术佳作。其中,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细腻,可与故宫博物院的雕刻相媲美,堪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三进式穿堂楼院,各分前厅房、中厅房和后厅房三座房。前、后厅房均为两层,中厅虽有一层,但与前后厅房同高。厅房之间均为对檐厢房。前厅为门厅,一般用来放置农具、车辆等。中厅一般用来待客、议事和祭祖等。后厅为两层楼房,底层由长辈居住,二层为绣楼,绣楼是待字闺中少女的住所,屋内布置典雅庄重,琴棋书画用品一应俱全。
屋顶脊卧兽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墙壁为
水磨石、砖,嵌以木、砖、石雕,精美细致,巧夺天工。庭院中全部上覆铁网,网下原本应悬铃铛为夜间防盗。整个建筑群落布局合理,浑然一体,具有北方民间建筑的鲜明特色。
宅院每座墙头下方,都装有精美的
浮雕图案的砌石,一为保护房屋耐风化,防碰撞;另一方面也起着点缀、装饰建筑物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弹王木之功,穷造型之巧”。
主院
主院一进为二层倒座厅房,立于三级台阶的平台之上,门楣制作精细,上嵌龙形砖雕,下挂海上日出的木雕额坊。门前石鼓、石凳一应俱全,半人多高的石鼓尤为精美。底座如祥云托日,两面石鼓上人物形态生动,衣饰飘逸。
一进院落倒座为管家房、账房,虽然是下人房,门罩窗户也足装饰精美,显示出主人家财雄势厚,两厢辟为“三水唐家”家史展。
中厅即为五间大厅,厅内空间开阔,是主人接待贵客和处理家庭要务的主要场所。中厅的左后方设有“
聂氏宗祠楼”,右后方设有“财神楼”,均为珍贵的木雕。祠堂楼专门供奉祖先。
二进院落为长辈和内眷居住之所。后厅楼下为长辈住处,楼上为小姐绣楼。
次院
次院与主院结构相同。次院大门结构也与主院相同,只是石雕,木雕、砖雕所饰的图案不同。
次院中厅现开辟为婚堂,内设新人拜堂的场景。位于中厅两侧角道墙壁上两幅绘彩石雕与两组砖雕也是次院的精华装饰。两组砖雕分别为“官钓图”与“求学图”,不但中心的圆形高浮雕人物形态生动,四周边框的装饰也是多组故事构成,雕刻细腻。
次院后厅为长辈与小姐的绣楼。一楼中厅摆设成寿厅,侧边为绣楼。绣楼中布置的小姐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女红等,内板隔扇上刻有“八仙图”“二十四孝图”等图案。
开发和保护
旬邑唐家民居彩绘泥塑保护维修工程于2016 年11月1日开工,2017年12月31日竣工。此工程的保护维修的是以彩绘泥塑方式呈现的文物遗迹。旬邑唐家民居的彩绘泥塑群损毁严重,病害种类多,修复难度较高。此工程对倒塌、缺失的泥塑部分进行了复原性修复,对泥塑出现的断裂、空鼓、酥碱、粉化等病害进行了有效地治理,效果良好。该工程极大地消除了泥塑群结构安全隐患,重现其原貌,并对泥塑群保存环境进行了预防性保护处理,完整准确地保留了彩绘泥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社会教育功能打下了良好基础。2021年4月14日,通过竣工验收。2022年6月11日,旬邑唐家民居彩绘泥塑保护维修工程入选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获奖名单。
2018年1月17日,旬邑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旭在旬邑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了《2018年旬邑县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了要积极启动唐家大院·秦商文化博览园核心景区和西头乡村公园建设,打好民俗人文牌。依托县城至马栏红色旅游公路,加快推进四线“旅游+体育”项目,规划实施旅游小火车、自行车骑行赛道、专属马拉松赛道、徒步线路,配套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设施,打好健康养生牌,全面拉开建设“路跑之都”的帷幕。发挥泰兴旬邑两地旅游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资源互换共享。
参考资料
唐家大院.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