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谷张彗星
池谷张彗星
小行星4037—张彗星:是由分别来自日本和中国的两位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的彗星。该彗星得到“153P”这个周期彗星编号,成为拥有正式编号的周期彗星(见周期彗星列表)中,唯一一颗公转周期超过200年的彗星。池谷—张彗星的周期为367.17年。
彗星简介
2002年2月3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彗星中心发布公告,正式命名中国天文爱好者张大庆和日本业余天文学家池谷熏共同发现的一颗新彗星为“池谷-张”彗星。
2002年2月1日19时15分,河南开封市空分设备厂工人张大庆在鲸鱼座星空发现了一颗彗星。在此之前的1个多小时,日本的池谷熏也发现了这颗彗星。根据国际天文学会的规则,在相距一二小时内先后观测到同一颗彗星的独立观测者,为这颗彗星的发现者。
池谷-张彗星的发现是2002年我国业余天文的重大突破,改写了中国天文爱好者没有目视发现并命名彗星的历史。事实上,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唯一一颗目视发现并得到命名的亮彗星(其他命名的都是照相发现的暗彗星)。
彗星特点
池谷张彗星已经成为一颗最上镜头的彗星。池谷张彗星出现在地平面附近的仙女座 (Andromeda)中,它有个扫帚状的尘埃尾和蓝色的离子尾,彗尾伸展的长度大约有8度到10度长之间。彗星左方的亮星是奎宿九 (Mirach)或称为仙女座β星,而在它右方延伸状的模糊天体仙女座星系(仙女座星系),它也是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明亮螺旋星系
发现过程
2002年2月1日傍晚,来自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天文爱好者张大庆以一台2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在鲸鱼座发现一颗亮度9等的新彗星,并向国际天文联会报告;而在日本静冈县的天文爱好者池谷薰以一台2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比他早几个小时发现。依据国际天文学联会命名规则,由于二人皆为独立观测,且发现的时间相差不超过24小时,因此他们皆被视为发现者,该彗星便以他们二人的姓氏命名,编号为C/2002 C1;另外,萨尔瓦多省的天文爱好者保罗·雷蒙多(Paulo Raymundo)也独立发现此彗星,但因为已超过24小时,因此不获IAU的认可。
该彗星于2002年3月18日过近日点,最亮时亮度约3.5等,为1997年来最亮的彗星;后经观测计算得出该彗星公转周期为366.51年。
历史记载
据有关古代中国天文记载,在1661年2月上旬的夜空,曾出现一颗异常壮观的彗星,有学者认为这是池谷·张彗星的上一次回归,其后并得到证实。
江苏省吴江县志”卷十五载
“星: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四(1661年2月2日)夜,彗星见东南,指西北”
江苏“泾志稿”第七卷记录
“星;世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1661年2月6日),彗星见,自东南扫至西北”
除中国的记录之外,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Johannes Hevelius)也曾对1661年出现的光亮彗星作记录。由于该彗星受到天体引力的摄动,其公转周期也从341年变为现时的367年。
日本方面,东亚天文学会的中野主一最初认为,它上一次回归可能于1532年发生,及后否定这个说法,改为支持1661年的观点。
曾访地球
天文观测研究表明,由中日天文爱好者共同发现、新近飞临近日点的“池谷-张”彗星,341年前就曾与地球会晤,中国古天文观测资料对当时出现的彗星天象有生动记载。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从2009年2月1日发现“池谷-张”彗星,到3月18日它掠过近日点,这颗彗星的亮度从8.5星等迅速增强到3.2星等,增亮了100多倍。在它到达近日点附近时,密切跟踪观测的国内外天文工作者拍下其长达近千万公里、千变万化的离子气体彗尾和尘埃彗尾。3月19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也拍摄到清晰的彗星照片。彗星发现者张大庆连续多日观测彗星亮度和彗发直径。许多天文爱好者用普通双目望远镜,就能看到明亮的彗头和狭长的扇形彗尾。
王思潮说,最新观测研究还发现,“池谷-张”彗星很可能是300多年前曾出现的1颗亮彗星的回归。2009年2月21日,日本天文学家中野根据“池谷-张”彗星运行时的264个观测位置,计算其绕日公转周期为367.44年。他在研究中还发现,这颗彗星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与1661年2月初发现的1颗亮彗星轨道很相似。此后,国际小行星彗星中心主任马斯顿教授也根据“池谷-张”彗星309个观测位置,计算出其公转周期为367.17年。两人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马斯顿教授还通过观测分析,计算出“池谷-张”彗星上次回归近日点的时间是1660年11月,其计算误差为5个月。这个时间与1661年那颗彗星过近日点的时间十分接近。
王思潮说,倘若“池谷-张”彗星与1661年出现的亮彗星是同一颗彗星,那么这颗彗星上次回归周期应是341 年,而下次回归周期则是367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时间差异,是因为彗星在绕太阳公转时,受行星引力影响,会改变其运行轨道和公转周期,因而同一颗彗星每次回归周期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
王思潮查阅天文史料发现,中国一些地方志对1661年出现的彗星有详细记载,有的不仅记录了彗星出现的日期和星空位置,还说明了彗尾的指向。这些记载为深入开展彗星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如江苏省吴江县志》第15卷记载:“星: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四(1661年2月2日)夜,彗星见东南,指西北。”江苏《璜泾志稿》第7卷记录:“星:世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1661年2月6日),彗星见,自东南扫至西北。”这些记载表明,当年夜空中出现的彗星,不仅肉眼可见,而且相当壮观。
王思潮说,从近代天文学开始为彗星命名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哈雷彗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记录,并拥有最系统、最丰富的观测史料,然而为其冠名的却是为这颗彗星进行轨道研究和预测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池谷-张”彗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史有记载,并由现代中国人发现并获正式命名的第一颗彗星。
发现者
“池谷—张”彗星中的“张”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个人爱好,有的喜欢吃,有的喜欢穿,有的喜欢养鸟,有的喜欢爬山,图的就是那份充实与安逸。可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大庆偏偏与众不同,他喜欢在茫茫夜空观测那些美丽而飘渺的彗星。而且,张大庆的业余爱好竟然开花结果,他发现了一颗前所未见的新彗星。不过一位日本池谷薰比他早一个多小时也发现了这颗彗星,根据国际惯例,这颗新彗星被联合命名为“池谷-张”彗星。
据了解,自从现代天文学建立命名规则以来,我国专业天文工作者共发现了5颗彗星,而由天文爱好者独立观测发现彗星并获得命名,这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消息传出后,张大庆一下子出了名,嗅觉一向灵敏的各路媒体纷纷赶来寻访这位给我们中国人增光的河南省青年,古城开封市的大街上出现了一些打听张大庆住所的行色匆匆的外地人。
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家属区的一栋普通住宅楼里,记者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开门的正是张大庆本人。32岁的张大庆长得斯斯文文的,不像是一个普通的一线工人。尤其是脸上那副400度的近视眼镜,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在研究所工作的知识分子。其实,尽管张大庆没上过大学,尽管他只有职业技校的学历,可他在天文学尤其是彗星方面的造诣,已经决不亚于一个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
“彗星,一定是彗星”事情发生在2月1日,那天张大庆和女朋友在婚前学习班报了名,晚上骑着摩托车正要送女朋友回家时,发现天晴了,他立即把女朋友送到汽车站,骑车赶到他的西郊观测点——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刚到没5分钟,刚刚开始第三次搜索,就在正西偏北的方向发现了一个朦胧的、圆球形的云状物,凭借多年的经验,张大庆判断那一定是一颗彗星。张大庆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心跳速度也加快了。为保险起见,他马上打开随身携带的星图,找出这颗星星是处在鲸鱼座附近,“对,没错,彗星,一定是彗星!一定是一颗新彗星!”张大庆高兴得跳了起来。当时是2月1日19点15分。
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张大庆迅速收拾东西回家打电话。按照惯例,观测者必须看到星体位移后才能确定那是一颗彗星,然后才能报告。可是张大庆等不及了,他要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
一小时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和国家天文台朱进博士收到了张大庆的汇报,当晚9点30分,王思潮和朱进及时向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彗星中心报告了这一发现,该中心确认了这颗彗星是一颗新彗星。同时,该中心主任马斯顿博士介绍,在张大庆发现该彗星前大概一个半小时,日本一位天文爱好者池谷薰(1963年至1967年曾经发现过5颗彗星,1965年发现世界上最亮的彗星,是张大庆的偶像之一)用一台25厘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比张大庆所用的、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的20厘米口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要先进——也发现了这颗彗星。根据国际天文学会的规定,在相距一二个小时内(不过张大庆说这并不绝对,曾经有过相隔7天仍共同命名的先例)先后观测到同一颗彗星的独立观测者,共同为这颗彗星的发现者。于是,这颗彗星便以两人的名字命名——“池谷-张”。
奖金知多少?
这次发现彗星张大庆可谓是名利双收:厂里给他晋升了两级工资并奖励了3000元;市里奖励了1万元;张钰哲(原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老一辈天文工作者)天文奖1万元。另外还有国际威尔逊彗星奖(这个奖项专门奖励彗星发现者,每年2万美金,但由所有发现者平分这笔钱,每年6月底颁发),大庆市估计能得到2千美元左右,这样大庆共得奖金人民币4万元左右。大庆对这笔钱的态度很坦然,这也确实是他应该得到的。
然而问题是这笔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到。五一节就要举行婚礼了,大庆却愁眉不展。一是时间太紧了,房子还没装修,无论如何,也要把墙刷白,买点家具,铺上地板,再做点新被褥。再一个原因就是大庆手里没钱了。大庆在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是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四五百块钱,这几年为了观测彗星,他把那点菲薄的薪水都用上了,就算再节省,那电脑、配件、专业资料也得花上好几万。好在我们临走的时候大庆市得到通知说市里的奖金就快下来了,大庆就等着这笔钱结婚呢。
张大庆是出了名了,但喜悦和烦恼总是相伴而来。“从发现彗星到现在,我已经一个月没上班了。”大庆无奈地说。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庆都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大庆的工厂是计件工资,不上班根本没有钱赚。谁来了都得接待,更别说突然之间的电话采访,有的甚至半夜12点打电话来。记者在开封市只停留了两天,就遇到一家电视台、一家电台,还有一家报社打电话采访。记者走后,还会有另外一家电视台接踵而至。
难得大庆市对待这些记者还都很耐心,一遍一遍回答相似的问题,一遍一遍摆出姿势拍照,一遍一遍带着望远镜到大堤上录像。即使得了感冒,隔一会就要打一个喷嚏也没耽误采访。但大庆是个认真的人,在采访中,他不说假话,也不肯做平时没做过的“假事”。
看了十年星星其实张大庆也不是第一次观测到彗星,遗憾的是他发现彗星的时间比别人晚,因此未获命名。1992年他发现的一颗彗星,比别人晚了20天,1994年发现的一颗比人晚了23天,这两颗彗星都获得紫金山天文台承认,最可惜的是1995年,他观测到的彗星只比别人晚了8天,虽然得到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承认,但是没有得到命名。
张大庆有一组数字,是他观星的记录。在10年半的时间里,他累计观星518次,共计618小时20分钟。
大庆市天文学发生兴趣是在他初二的时候,在那之前,大庆的兴趣特别广泛,集邮、围棋、快板、相声,他的一口京味普通话就是背相声段子的时候练出来的。一个偶然的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有一回,一个同学拿来一个简易望远镜,上边的镜片还是从老花眼镜上砸下来的。用这个望远镜也可以看到月球上的环行山,镜片里的天外世界是那么美丽而神奇,少年张大庆发出一声惊叹。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坚决地走上了天文观测的不归路。
发展任何兴趣爱好都是要花钱的,而大庆市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不多,1992年父亲又因病辞世,母亲领着他和下边两个妹妹,家境并不富裕。大庆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只好自己动手制作望远镜。望远镜的圆筒是他从金属公司买来的铝皮,让街头敲白铁活儿的工匠按照他设计的尺寸和式样打制。有些配件是他从旧货市场买的。望远镜的镜头是最重要的了,因为正规的镜片太贵,也不好买,于是他就购置了小台钻、碳化硅、抛光粉等,自己在家里磨了起来。有一年除夕,他一边看春节晚会,一边磨镜片,竟然整整磨了一夜。两年后,大庆市的磨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多专业人士都找他磨镜。张大庆现在用的望远镜已经不知道是他的第多少代作品了。
观测彗星,观测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因为观测彗星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业余观测者来说,只有在太阳下山后、月亮出来前的黄昏,或者是月亮下落后、太阳升起之前的凌晨才有可能看到彗星,这还得在天气条件比较好,能见度比较高的情况下。
张大庆有两个观测点。一个是在东郊,是为了在凌晨两三点钟看彗星的。在那里他有一所小房子,里面置备了简单的行李。他一般都是晚上下班后就去,睡到两三点起床——这个时间是睡眠的最佳时间,没有点毅力的人根本就醒不过来。然而,这个坚持了十年的观测点由于经济原因,在去年不得不取消了。于是,张大庆就只能到西郊去观测傍晚时分的彗星
西郊的观测点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野地。开始的时候,他就骑着摩托车、驮着小炮似的望远镜,走到农村的路边停下来,支上望远镜就开始观测。可是后来他发现,农村的老百姓对他这个奇怪的大个子很感兴趣,总是一大堆人围在身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那种感觉非常不好,就像看耍猴一样。”为了避免干扰,大庆市只好越走越远,最后走到了黄河柳园口大堤上。那里一片旷野,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行人也很少,“池谷-张”就是在这个大堤上发现的。
“请你不要找彗星”不过,张大庆却不主张大家都来找彗星,因为彗星太少了。而且在1996年,美国国防部投资2亿美元,建立了一个“林肯实验室近地小行星搜索计划”,用的是全自动寻天望远镜,对近地移动星体进行自动搜索和数据处理。这样在搜索小行星的同时,他们把彗星也囊括了,比如他们有时会发布这样的通告:此星体为彗星,2年后能够为观测者发现。有了这样一个系统,像“池谷-张”这样的漏网之“鱼”是非常之少了。
谈到以后的计划,大庆市表示:“我当然会坚持下去。”因为在他和池谷薰发现彗星后的8天里,日本又发现了两颗彗星,“这在天文界是十分罕见的。”“作为中国人,光看别人的发现不行,我就下决心要多发现几颗彗星,为国争光。”但大庆有些累了,他要喘口气,歇一歇,到秋天再重新开始。他还打算在郊区的岳父家的院子里,用这次的奖金盖一座小楼用来观星。“下次,我一定要在东方发现一颗彗星”,大庆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说。
大庆肯定自己观测彗星的行为是有实际意义的,一是发现彗星后,计算出它的轨道和周期,可以预知它是否对地球有影响。另外,大庆市希望他可以带动一批人加入天文爱好的行列,这是一个国家科学素质提高的表现。大庆甚至对市长表示过,不要奖金,而是建一座天文馆,来普及科学,让群众摆脱愚昧。大庆现在还是一所中学的科普辅导员。大庆说:“我不会放弃本职工作,我只是把彗星观测当成我的业余爱好,这样能保证我的学术思想自由,不受限制。”“但是,如果中国中央电视台能开设一个‘科普讲述’的话,我倒是非常愿意。我肯定能讲出很多东西的。”大庆憨厚地笑了。
目录
概述
彗星简介
彗星特点
发现过程
历史记载
曾访地球
发现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