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经》,又名《无上玉皇心印妙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玉皇心印经》、《心印妙经》,具体成书年代、作者不详,《心印经》托言为
玉皇大帝所言,无上玄穹主金阙大道君所作。该经四字成句,共五十句,全经二百字。其注释版本众多,有明朝文人李孔修注《高上玉皇心印经》版、
朱祐樘朱樘注《高上心印经》版、宋代丹道大师
李简易注《无上玉皇心印经》版、明代
道教内丹派东派创始人
陆西星注《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版等。
《心印经》讲述了
道家内丹学修炼方法体系,包括调动滋润精、气、神,守气凝神,使用呼吸养生道法,在虚无状态中得道飞升。《心印经》首先开篇就讲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接着论述如何做到形神俱妙,性命双修之法,最后讲述精气丰盈后对人体的好处,所能达到的修道境界,从而强调内丹学修炼体系的重要性,主张“诵之万徧,妙理自明”,要反复诵读该经,从而领悟其中妙理。《心印经》作为
道教内丹学著作,托言以
玉皇大帝,一出现便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字数比起托言道教创始人
老子的《清静经》少,但地位却与之相当,在经过
朱祐樘朱祐樘和宋代丹道大师
李简易的注释版本后,该经的传播更为广泛。
《心印经》是道教内丹修炼思想的重要著作,被排序为道教经文阅读的第一位,成为道士们每日诵读领悟的经文之一,其内容皆为道教内丹修炼心法,是内丹术修炼功法之路径,历来极受道教内丹家的关注和推崇,对于道教内丹学思想修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经版本众多,通过研究各版本的经文变化能够反映其经文术语及思想内涵的演变过程,在研究
道教经文之衍变方面有珍贵的学术价值。
经名释义
《心印经》全名为《高上玉皇心印经》或《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无上
玉皇大帝”,高上者,上极无上也,言至高无上之意。玉皇,即玉皇大天尊。玉皇统御诸天,为众生、仙佛、万灵之真宰,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称玉皇,也称玉帝。《心印经》托言为玉皇大帝所言,玉皇大帝在民间被尊为主宰
宇宙的至尊天神,在道教诸神中仅次于三清,此点明此经为玉皇大天尊所言,由无上玄穹主金阙大道君所作,所以该经和玉皇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印”为以心印道,以道印心,印无所印,心无所心,使自己的心道契合
玉皇大帝大帝的心道,修心悟道,静养身心,守心合一,从而得道飞升。
版本
《心印经》最早注释本可能是宋代丹道大师
李简易本,所以最晚成书于
宋朝(公元960-1279年)前,具体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详,该经作为
道家内丹修炼心法,受到修道者的广泛的关注,因而注释《心印经》的版本众多,如
清代官员
彭定求《
道藏辑要》中收录的《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终南八祖说心印妙经解》版、明朝文人李孔修注《高上玉皇心印经》版、
朱祐樘朱祐樘注《高上心印经》版、宋代丹道大师李简易注《无上
玉皇大帝心印经》版、明代
道教内丹派东派创始人
陆西星在《方壶外史》中收录的《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版、明朝全真道士周玄贞在《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后附上的《玉皇心印经注》等。
其中宋代丹道大师
李简易注《无上玉皇心印经》版中,注释了李简易关于“心”的思想,并结合
道家老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思想对《心印经》中的修炼思想进行解释说明;明代道教内丹派东派创始人陆西星在《方壶外史》中收录的《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版注重内丹修炼中精、气、神的内涵和关系,阐发了性命双修思想;明朝万历周玄贞《玉皇心印妙经注》收录于《
万历续道藏》,周玄真汇集
宋朝、
金朝、元代、明朝的诸家《玉皇经注》,并附有《玉皇心印经注》。
另外,该经在传世过程中,经文内容有所调整变化,如四十四代
道教天师
张宇清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所序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问世很早,其中附有的古本心印经有不同于一般传世本的内容,以下为张宇清本与传世本不同之处:“精极成神”(一般传世本中记载为“精合其神”),“神各有气”(一般传世本中记载为“神合其气”),“骨化寒琼”(一般传世本中记载为“骨散寒琼”)。
原文及注解
原文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之万徧,妙理自明。
注解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上药,是上品大药,非是寻常之药物。此经所讲的上药“神”“气”“精”,也不是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而是元神、元气、元精。元神君思虑神,元气母呼吸气,元精长交感精。其应在天,则神象日,气象斗,精象月。在地则神法火,气法土,精法水。在人则神载性,气载精,精载命。神浮而精沉,气居浮沉之间。精不外妄泄则元气混融,元气混融则元神安逸。三者既固,则鼎器渐完,鼎器既完,方可言修炼。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恍惚者指似来非来,若有若无,杳冥者深昧莫测也,这些朕兆景象只有在“至虚极”“守静笃”中体验之,稍纵即逝。虚极静笃,必须经过恍惚杳冥之时。恍惚杳冥之时,即是神气交而入于
饺子之状态。在混沌状态中,则昏昏默默,不识不知。识神之思虑念想,人欲之喜怒哀乐,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一往一来,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开一阖,尽于此际可以体验出来。当时景象,真有上下与天地同流之概。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实为超凡入圣修道学仙的必由之路。恍惚中之象,杳冥中之精,亦即丹经所说的先天一炁,叫做药物。因此种药物,完全是由神气精三者混合一处;从恍惚杳冥中产生出来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存无,就是致虚,致虚要一念不生。守有,就是心息相依,达于恍惚杳冥境界。恍惚杳冥中的精、象,就是真空中之妙有。所谓守有,即守此恍惚杳冥中之精、象,真空中发现之一灵妙有。但守不是有意识的用意,如用意,即不是自然无为了,而是要不守而守。盖所以存其无即所以守其有也。如不能存无,就决不能守有,无、有二者,实是一也。顷刻而成,是说妙有一到,周身泰和,融和
舒畅,不可名状。这一景象得之于顷刻。所谓成,即成此景象也。此景象之成,来自存无,故存无越久,妙有越旺,身中景象越奇。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人之呼吸,如橐之鼓风,故呼吸之气即是风。呼吸既调,则气来合神。神即火,回风混合,即回呼吸之风,与心神之火混合。风火混合,即神气混合。神气混合则神因气灵,气因神旺。若能在百日之中,天天回风混合,则其功必灵。所谓功灵,即谓命功之筑基完成也。
这个上帝,等于佛家所说的报身。
道教很多称作上帝的神,如:
昊天上帝、
玉皇大帝、玉虚上帝、五老上帝、
真武大帝等等。虽然名称很多,实则可以说是由一个上帝分身变化出来的。这等于佛家所说的化身。《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盖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即佛家所谓法身也。吾身之中,亦有个上帝,这个上帝即指人之本性灵光,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之先天元神。默朝上帝,就是默朝这个先天元神。若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三家相见,五气朝元,日日如此,经过一纪之期,则可白日冲举。或云默朝上帝,是指阳气上升于泥丸。此说也是讲得通的。
“知者易悟,昧者难行。”
知者易悟,昧者难行,也就是说,对超凡入圣的道理,若有智慧夙根,必定容易明白。若是愚昧没有夙根,就必定不懂这种道理,难以用功行持。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
履践,就是脚踏实地,真履实践的做工夫。天光是指天道是光明的。此句是说,要履践天道的光明,必须善调其呼吸,以育清阳。调呼吸何以能育清阳,盖一呼一吸之中,有真机在焉。夫呼为阳,吸为阴。能将呼吸调和,则真机发动。于是一辟一阖,玄关显现,真空之虚无窍中,有一灵之妙有发生。此一灵之妙有,即是真阳,故曰“呼吸育清”。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若以呼吸论,也可以说呼是玄,吸是牝,呼吸所育之清,便是谷神。玄牝是出入的门户,门户之中便有谷神在内。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阴阳沟通之象。
黄庭经说:“出清入玄二气焕”,“出日入月呼吸存”,若亡若存,即若有若无,是说呼吸之细而深,由口鼻之呼吸至于胎息。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绵绵不绝,是呼吸出玄入牝若亡若存之景象。绵者细也,细则若亡。不绝者,不间断也,不间断则若存。人之两肾中间谓命门,丹经名之曰元海。常使元气充满其中,绵绵不绝如胎息,则可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也。此即“虚其心,实其腹”也。仙诗有云:“心在灵台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盖
心虚,元气方能下降直贯于腹,腹实则深根固蒂
下元节镇定。久而久之,其气渐贯于四肢百脉,乃能周身通畅愉快融和也。也有说“固蒂”谓固我
命根。命根即入之两小腰子。腰子去掉,人尚不死,小腰子去掉,人即立死,因为小腰子内有肾脏腺,所以它是命根子。这个命根子处,称之为人之命点,人体发育即从此处向上、向下发育。比之树木,向上长枝叶,向下长根系。元气充盈于此,则自然命根性蒂得以深固。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人各有精之精,非指浊精,而指的是元精。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忽然间似有一觉一动,而非为外界的感触所致之谓。精合其神的神。非指思虑之识神,而指的是元神,即人的灵明知觉。以元精投元神即坎离
相交,水火既济也。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
元精合元神,精神合一,精化为神。然神之为物极其灵活,很不安守本分,必须牢牢擒住不使其飞走。擒之以何:
黄帝阴符经云:“擒之制在气”,神能合乎气,神则不飞矣。说明白点,就是心息相依,
同理心气中。神气既已合一,则大药将现,大药即“真”。丹经称之谓黍米玄珠,或金丹成象。
“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修仙学道,得不到此玄珠真种,皆是外象形式,毫没实际。就是
悟真篇所说:“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此真乃是真真,是天地之至精,元始之祖气。修道者不得此真焉能证果成仙,故不可不采以得此真也。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
神是虚灵的,石是冥顽的,神能入石者,因神之虚而灵也。譬之于电,电无形而有性。无形,故金属不能碍;有性,故能传电于金属。或生光热,或成动力,皆因具虚灵耳。此譬,仅就金属而言,非是电同于神,电也还有不导电者。神本虚灵而轻清,故能飞。但仅能飞而无形不足以自见。今神在形中,以神炼形,则神力愈旺,形随神化,故神能飞,形亦能飞。形之能飞,赖神之力,故修仙者,但能出神尸解,则其次也。若能肉体飞升者,则是上乘也。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这是说神的功能。水至阴,火至阳,故水溺,火能焚。唯水入水而不溺,火入火而不焚。神者玄妙
至灵,入水同于水,入火同于火,虽同于水火,而其至灵又不泯于水火,故神之为物,往而无碍。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
以烛、火喻之。神比之火,形比之烛。火无烛,则不可见,烛无火则不发光。神若无形,神隐于造化而无所凭依,故火依烛而发光,神依形而显灵。烛之油量越充足,火光也越明亮。烛之油清,则光亮;油烛则光昏。犹人之形清则神清,形浊则神浊;形旺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坏则神离也。故修性命之学者,重性(神)重命(形)之双修也。精之与气,二者相须为用。精因气而盈,气因精而旺。精能生气,气亦能生精。比之云水,水气盛则
密云区多,云气盛则雨水大。
既知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则可知以形摄神,以神炼形;以气生精,以精化气。自然精气充盈,形神俱妙,则如松柏之长青,永不衰老矣。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
神气精,自道言之本一,自药言之有三。一即神也,即精也,即气也,即元也,即丹也,即道也。此元始以一音流转者也。言三则万生,得三忘三则知一。后天之神气精分而为三,到了先天则元神元气元精混合为一,故曰三品一理。以其玄妙精微,无声无臭,故曰妙不可听。
“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得一聚三则有,失三散一则零。圣人逆而聚之,常人顺而散之。圣人以
无为聚,故有。众人以执而散,故零。此者,已修炼成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也。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
七窍,有外七窍与内七窍。外七窍:耳目口鼻。内七窍属心脏,圣人七窍皆开,愚人一窍不通。普通人或开一二窍,或开二三窍。人欲内窍通,必须外窍闭。外闭则内通,内通则视听食息不用耳目口鼻,天耳慧眼,皆从性光中发出,不但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无所不知,且浑身光明洞彻,万窍齐开,即“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
孙不二诗)。《
悟真篇》云:“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话此规”也。
“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日月,有以左目为日。右目为月者;有以耳为月,目为日者,因耳为肾窍,肾属坎,
坎卦、为月;目为肝窍,而肝木生心火,实即心窍,心属离,离为火、为目。总之是耳目要收视返听,精神内守,则光明照耀乎金庭。金庭,指黄庭,即丹生之炉。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
一得,指得大药而言。大药得而不失,谓之永得。先天大药秉纯阳之性,其气温和而轻清,至柔中有至刚之德,至刚中含至柔之性,故能变化幻躯重浊之质,所以云自然身轻。此即质随气化,神能飞形之理也。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太和元气充盈周身,筋骨变换之景象。骨散者,骨节融化若酥软而解散也。寒琼者,骨节凉爽松透,周身若有
琼瑶之气。总之是言周身舒畅,融融和和,妙不可名之象。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
金丹大药既得,则能通灵变化,妙莫测。不得则生老病死,终究倾丧其身。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白为金色,青为木色。丹由金木并一,则金木两忘,无色可指。丹之形象不可形容。非白非青难可摹拟。
“诵之万徧,妙理自明。”
能至诚诵持,则心能束气,气能束心。神会于理,理合于神。于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等情形景象,于诵经之时,即能证其一斑。《参同契》所谓:“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忽告人兮,心灵乍自悟”,持诵经文之心力念力,一贯于身中,久之自可与大道相通,造化合一,精诚感格,天即人,人即天矣。诵是念诵,久诵而至诚可至开悟,明心见性。这只是做的
性功。持是行持,即以了悟之性灵做修炼大药的工夫,即做阴阳合一,由无生有的命功。才能得到神能飞形的体道合真,肉体飞升。
内容主旨
《心印经》四字成句,全经共五十句,两百字,讲述了
道家内丹学修炼方法体系,包括调动滋润精、气、神,守气凝神,使用呼吸养生道法,在虚无状态中得道飞升。《心印经》首先开篇就讲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接着论述如何做到形神俱妙,性命双修之法,最后讲述精气丰盈后对人体的好处,所能达到的修道境界,从而强调内丹学修炼体系的重要性,主张“诵之万徧,妙理自明”,要反复诵读该经,从而领悟其中妙理。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第一句是
道教内丹家借用外丹术语药物、鼎炉和火候来比喻内丹修炼中的三个要素,把
道家概念精、气、神比喻成药物,鼎炉指炼丹时人体修道时的“
丹田”部位,而火候则指炼丹时的意念程度,即将人体自身的精、气、神在体内进行炼制修养,这种是人体自身就有的、先天的,属于“上药”,道教认为是修道最好的药。后面的内容则是指修道者在体内修炼精、气、神时所需要的状态,及
冥想时调节呼吸使思想融合于天地之中的混沌元始状态,虚无的状态保持越久,越有助于修道滋养精、气、神。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默朝
雅威,一纪飞升。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这部分具体阐述了如何调节呼吸、修心养性,把人的呼吸比作炼丹时的鼓风,调节呼吸即是调节火候,所以呼吸要与心神融合协调,日日如此,百日就能达到筑基境界,从而内丹心法的基础则筑就好了。而修炼需要聪明的头脑,也需要坚定的意志,还要做到一心想着
玉皇大帝,专注集中,脚踏实地做到以呼吸做到留清去浊,注意丹田中的阴阳调和,绵绵自然地积蓄其中,而元神存养得当后会慢慢功纯练就,脱胎神化,与道合体,这大概需要“一纪”——十二年,才能得道飞升。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
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讲完了内丹修炼之法,便是修道所成能有的境界,当精、气、神三者真正合一时,修道者就能做到入石、飞行,入水、入火而不死。精与气相互依托,精因为气而丰盈,气也因为精而旺盛,聚则成道,散则成死。道成时,人体内的仙气弥漫全身,身轻气盈,人能够如松柏一般长寿青春,通灵变化,妙不可言。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诵之万徧,妙理自明。”最后,讲述了丹药学修炼是无法形容,不可以完全说清楚的,当修道者诵读万遍的时候,就能够明心见性,自然就能够领悟其中的妙理了,做到修道合真,肉体飞升。
核心概念
精气神
《心印经》开篇就明确强调:“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闵智亭在其注释中表明,人的健康和智慧都离不开这“精气神”这三者的维持。
陆西星在其注释
中将精、气、神区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并指出先天之药即元精、元气、元神,此三者是与生俱来、无形无象的,后天的精、气、神分别指交感淫之精、口鼻呼吸之气、日用思虑之神,其功能是维护生命活动与繁衍后代。先天属阳,后天属阴,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先天精、气、神可以帮助人们延年益寿、脱胎换骨,得道成仙,所以称为“上药三品”、“人身
三宝”。而后天精、气、神只可作为“助道之阶梯”,不能称为“上药”。而在精气神三者之间,就其形态而言,元神是一种通灵
清明节的
精神状态,元气是不断流转运动的,元精则类似于滋养润泽的液体;就其分工而言,“神”是一切的主宰,“气”是运转的动力,“精”是生化的源泉;就其相互作用而言,精能化为气,气能化为神,三者如影随形,相依相济,互为所用。总的来说,精、气、神三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陆西星还从
宇宙论的高度对精、气、神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宇宙的本源是由“
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凝合而成的,而“无极之真”就是元神,“二五之精”就是元气和元精。元神、元精和元气三者混合之后,就形成一种所谓“真一”的状态。
而对于内丹修炼来收,精、气、神在内丹修炼中都很重要,但三者也是有主次的,具体而言即“神统精气”。陆西星将“神”比喻成火,“息”比喻成火之橐仑,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如何在修炼过程中根据时间的早晚动静、呼吸的缓急调停来调息养神的方法。这里的“息”是指“真息”,养神最关键的就是合理运用真息,用《南华真经》中所说的踵息之道使真息归复玄牝之根,从而才能深根固蒂,最终达到精、气、神归于“真一”的最高境界。
心印
《心印经》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心印”。心者,天心
实相;印者,契合也。所以“心印”就是修道者要做到领悟契合
玉皇大帝的思想心法,时时诵读其《心印经》内容思想,做到明心见性,领悟其中的妙理,从而才能够做到修道合真,肉体飞升。《心印经》中强调“默朝
雅威,一纪飞升”,即主张做到时时尊崇玉皇大帝,以
冥想的方式将心神融合于天地间玄妙的道法之中,感受混沌元始的道意,日日如此修炼,专注集中,脚踏实地地虔诚修道,才能做到自然地领悟玉皇大帝《心印经》中的妙理,得道飞升。
形神俱妙,性命双修
道教内丹学在
晚唐五代十国获得较大发展之后,门派迭兴,但是其修道的根本宗旨却始终是性命双修,其炼丹之药物,都是精气神。
游建西指出:“
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入手功法均在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心印经》中指出“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
松柏青青”,是精气神丰盈之后所能达到的状态。
陆西星对此的解释是“上言三品相合而成不坏之真,此又言三品相依而成永固之体,所谓形神俱妙者也”,即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凝聚和合,归于“真一”,以此先天真一之气补后天形身之不足,使形体永固,这样先天元神才能显示其灵通妙用,从而形神俱妙、长生久视,做到得道长生、肉体飞升。
而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性命兼修。内药、外药并重就是性命双修,即在调和蕴养体内先天精气神的同时,要辅之以金丹外药。在内丹学中,精与气是属于生理的范畴,神是属于心理的范畴,所以内丹修炼的确是身心俱炼,其药物“精气神”缺一不可。不管是先性后命的北宗,还是先命后性的南宗,或是别的什么内丹大派,都强调既要修命又要修性。“性”与“命”,简明地说,就是心身。内丹修炼讲究逆反原则,即通过不断地放弃外在的感知、情智与欲 求,节情制欲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同时还要讲求循序渐进原则,《心印经》提到“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即主张要脚踏实地修道养性。而
陆西星虽然强调形神俱妙、性命双修,但其修道的重点也是养神修性,最高境界是心性的超越和精神的解脱而非肉体的永恒。
作品影响
宗教影响
《心印经》作为道教经典著作,被排序为道教经文阅读的第一位,其受到
道教修道者广泛关注和推崇的原因是其托词为
玉皇大帝所言,而玉皇信仰在民间是经久不衰的。在文人墨客、上层统治者的推崇下,道教玉皇信仰在民间越发盛传。而在道教玉皇神仙信仰的推动下,关于玉皇的道书更是被广为传播。作为与玉皇大帝信仰有关的内丹学精梳,《心印经》被编入《早坛功课经》中,成为道士们每日诵读领悟的经文之一,促使推动道教内丹修炼思想的巩固发展。其次,《心印经》篇幅简短,全经仅二百字,但字字珠玑,内涵高深,皆为道教内丹修炼心法,是内丹术修炼功法之路径,历来极受
道教内丹家的关注和推崇。对于该经的注释解释者众多,修道者引用《心印经》中的“精气神”和性命双修等内丹学修炼思想,用以说明论证并发展丰富自己的道教理论观点,对于道教内丹学思想修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影响
《心印经》最早的注疏本是宋代丹道大师李简易本,具体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详。该经内容简短,仅仅两百字,但注释版本众多。在传世过程中,该经经文内容有所调整变化,通过研究各版本的经文变化,比较不同用词的变化,从而能够得知具有相类似内涵意义的经文术语的演变,分析得出经文传播过程中内容发生细微变化的地方,能够反映经文术语及思想内涵的演变过程,对于研究经文之衍变具有学术价值,为学术界的经文演变发展历史过程的研究分析提供了样本和研究对象。如四十四代
道教天师张宇清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所序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问世很早,其中有不同于一般传世本《心印经》的内容,通过研究两个版本的用词变化,可以发现传世本内容更注重精气神的凝合,更便于理解,以下为不同之处:“精极成神”(一般传世本中记载为“精合其神”),“神各有气”(一般传世本中记载为“神合其气”),“骨化寒琼”(一般传世本中记载为“骨散寒琼”)。
评价
明代道教内丹派东派创始人
陆西星在《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中称其为:“是经乃上帝之心印,诸经之鼻祖,玉京之尊典,有志斯道者,当信受而奉行之。”
道家张亚子张亚子和道家
吕洞宾吕洞宾在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解》后附载此经,并评价:“一切人物至诚解脱,全得经功。真得之基,存乎一心。”
明代道士
白云霁在《
道藏目录详注》中评价《心印经》说:“内云上药三品,神与炁精,履践天光,呼吸玉清等请战 ,此是内修神经。”
经典章句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心印经》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心印经》
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心印经》
不得其真,皆是强名。——《心印经》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心印经》
诵之万徧,妙理自明。——《心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