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嵬军
南宋韩世忠、岳飞等设立的亲随军
背嵬(wéi)军又称“背峞(wéi)军”,是中原地区南宋初年军事将领韩世忠、岳飞等设立的骁勇善战的亲随军。
“背嵬”一词的本意有多种说法。宋代立国时,鉴于唐末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之乱,禁绝武将设立亲兵力量;到北宋中期,鉴于将领在战争中不断损失,逐步恢复亲兵制度。北宋中期的军队中已有“背嵬”。南宋初建,在内乱外患的形势下,武力团体群起,形成大将拥兵的局面。随着亲兵部队迅猛发展,军事将领韩世忠、岳飞先后正式组建背嵬军建制。背嵬军士选自勇鸷绝伦的年轻敢死士,教以击刺战射之法,注重实战训练,分为步兵与骑兵,归宋廷统辖指挥。背嵬军骑兵装备有长刀、短刀和弓弩,人马披铁片革甲,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其作战战术灵活多变,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但相互间又紧密配合。背嵬军不仅是大将直接指挥的亲信卫队,在战事关键时刻往往充当特种兵和敢死队的角色,其地位、犒赏及晋升机会都比一般士兵高。“绍兴议和”之后,随着南宋朝廷实施收兵权的政策,亲兵力量受到压制,背嵬军只是作为军中突击队或者退化为一般部队,至南宋末年一直存在于宋军编制中。
背嵬军是南宋抗金部队中最具战斗力的一支部队,尤其是在大仪之战、郾城之战郾城、颍昌之战等战役中,重挫金军。而且,背嵬军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及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成立背景
北宋中期恢复亲兵制度
亲兵是中原地区古代将领、大臣的卫兵或亲信部队,比一般士兵更为精锐;亲兵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较小的亲兵主要职责是护卫主将,规模较大的亲兵的征戍职能更为突出。唐朝藩镇内部,一些节度使为了加强实力以及维护自身的安全,采取了设置亲兵部队等措施控制藩镇军队。北宋太祖、李世民时期,鉴于唐末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之乱,为了杜绝唐代以来武人擅权的局面,削弱直至禁绝武将设立亲兵力量。然而,禁止武将设置亲兵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客观军事规律,不少宋军将领在对辽、夏的战争中兵败身死或被俘、投降,没有亲兵护卫是主要原因之一。于是,赵祯赵顼时期开始逐步恢复发展亲兵制度。
南宋抗战派军队壮大
金灭北宋后,为进一步扩张领土,多次大举进攻南宋;宋朝政权南渡后,国防形势日趋紧张,加上连年战乱,社会秩序混乱,形成了许多各据一方的抗金及自卫的武力团体。南宋初建,在内乱外患的形势下,直接控制兵力很有限的赵构只能利用这些武力团体,鼓励他们招兵扩军,依赖其抵御金军,平定内乱,稳固政局,从而形成大将拥兵的局面。随着武将群体崛起,很多军队名称都是根据将领姓氏而取,例如韩(世忠)家军、张(俊)家军、刘 (光世)家军、吴(玢、磷)家军、岳(飞)家军等。而且,他们往往不受限制地建立亲兵部队,选拔精锐数百人自为一军,例如韩世忠军队和岳飞军队称其为“背嵬”,张俊军队称其为“亲随”,刘光世军队称其为“部落”。
名称由来
西夏语的音译
“背嵬”一词语出党项族,专用以指骁勇善战的军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从皇帝到部族首领都有自己的背嵬军,史传由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始创。西夏的背嵬军因其战斗力强,名声远扬,在北宋元丰年间已在靠近西夏的汉地为人熟知,“背嵬“一词则为西夏语的汉语音译。因而有“背嵬之名,始于西番”之说。
担当供酒重任的军士
中国古代酿造酒的度数并不是很高,用大碗喝酒是常事;军队攻敌、庆贺及犒赏等,都少不了酒。因而酒在军队中是不可缺少的物资,而且需求量相当大。酒是入口的饮料,必须确保安全,所以在军队中必须由一支亲信、可靠的队伍担当供酒的重任。燕北人(金朝士兵)称呼酒瓶为“嵬”,因而就把抗金将领韩世忠、岳飞的亲军称为“背嵬”。长江沿岸地区相继出土了大量制作粗糙的陶瓶,被当地人称为“岳瓶”“韩瓶”,这些陶瓶据说是韩世忠、岳飞的部队携带的盛酒器具,并由“背嵬军”负责运输保障。
战具
另有一说"背嵬"是一种战具——皮牌,即皮制盾牌,指用牛皮制成的“朱漆团排(牌)”,源自西夏。这里是把"背嵬"看作喻体,即对由勇健者组成的亲军的一种褒称,是说西夏人出于防御、保护的共性,把亲军比作盾牌。
历史沿革
创设
随着北宋亲兵制度的恢复,“背嵬”一词被引进北宋军队中。北宋中期,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五年担任延路经略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他所作的边兵凯歌中就有“背嵬”一词,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也有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当时鄜延路的宋军中已经有了“背嵬”,而且其装束是白衣白甲。在《俄藏黑水城文献》“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出现有“快射背嵬队”的字样,说明北宋末年在西北宋军的建制中已有“背嵬队”。
发展
南宋的背嵬军,沿袭自北宋。据说是南宋北方老百姓用本地方言,将南宋早期的将领韩世忠的“骁勇军”俗称为“背嵬军”。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受命平定湖南寇贼后,还师建康(今南京),开始设置背嵬军。金朝士兵善骑射,骑士身穿铁衣铠甲,可以抵御刀箭,而且上下山坡轻捷如飞,因而常以骑兵取胜;韩世忠受此启发,就在建康招募了一批当地年轻的敢死士组成一支军队,称为“背嵬军”。随后,岳飞仿效韩世忠的做法,将亲军的军号也以“背嵬”命名,并且与韩世忠的“背嵬军”一样也被称为“背峞军”。
人员选拔
韩世忠建立这支军队的目标,是希望他们能像古代的羽林军、饮飞、射声、越骑之类善骑射的精锐部队,能够冒着刀箭而赴汤蹈火,以一当百,因而选拔的是“皆勇鸷绝伦者”。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戎旅期间,制定过一条角力斗殴以较胜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的“圣训之法”,这是以“相扑”训练增强将士体质的措施。北宋立国后,皇宫经常从诸州解发强勇之人,训练他们成为专业的“相扑手”,并仍将其归为军队建制。南宋军队尤其是韩世忠、岳飞在部队中沿用了“相扑”的练兵方法,并从中选拔优秀军士加入“背嵬军”。倘若一人被选为“背嵬”,军内从统制官以下,都来馈送厚礼,大加犒赏,从而形成以相扑练兵、入选背嵬军为荣的风气。
军事训练
在训练方面,韩世忠对背嵬军“教以击刺战射之法”。另外,韩世忠研制出了一种“克敌弓”,箭力雄劲,可射犀牛、大象,能射穿七层革甲,射敌人时一发应弦而倒,使得金兵惊骇。岳飞治军主张重选拔,谨训习,兵贵精,不贵多,对军队的训练注重按着实战或临战的要求,严格进行强化训练。
背嵬军参加的著名战斗
大仪之战
赵构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以建康、镇江市、淮东宣抚使驻守镇江,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韩世忠亲率骑兵驻大仪(今江苏仪征)迎敌,指挥宋军轮番进击,其中背嵬军各持长斧,上刺敌人的胸膛,下砍敌军的马腿(“上人胸,下马足”),最后擒获金军将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随后,韩世忠率军乘胜追击,经过激战,大败金军。捷报传到朝廷后,群臣上朝庆贺,这是宋军自建炎年间以来与金军的第一战,挫其兵锋,此次大捷被誉为“中兴武功第一”。
郾城之战
赵构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完颜宗弼(又名兀术)为统帅,兵分四路大举进犯。当时,中线战场的岳家军处于孤军无援的状态,岳飞亲驻郾城区且驻军不多,完颜宗弼便把原来分作几路的军队调集在一起,集中军力进攻岳家军。参战的金兵仅先头部队的精锐骑兵有一万五千多骑,还有十余万后续军队陆续开进战场,拥有擅长使用弓箭的骑兵,包括左、右翼骑兵(即“拐子马”)、重装骑兵“铁浮图”军;而直接参战的岳家军,不过一万多人的兵力,其中包括背嵬军。七月八日,金军进至城北面20里处列阵,岳飞运用巧妙的战术,指挥岳家军骑兵和步兵,以少胜多,给金兵以重创而溃退,取得郾城区大捷。
颍昌之战
郾城大捷后,岳飞预料完颜宗弼将集中兵力攻昌城,就令岳云星夜驰援。岳云率军刚进颍昌城,完颜宗弼领兵10万赶到,在西门外连营十数里。颖昌守将王贵与岳云计议后,决定留一部分兵力严守城池,其余部众共同出城杀敌。七月十四日拂晓,王贵带领游奕军,岳云带领背嵬军,直冲敌阵。岳云一马当先,领800铁骑冲向敌阵。宋军拼死奋战,以一当百,直杀得“人成血人,马成血马”,城内守将也率兵投入战斗,从内向外夹击敌人。最终岳家军歼敌5000多,杀死完颜宗弼爱婿夏金吾,俘虏渤海汉儿王松涛、女真汉儿都提点、千户张来孙等首领78名,缴获战马3000多匹等,完颜宗弼狼狈逃窜,副都统军粘罕索孛堇身受重伤后死亡。这是岳家军继郾城之战后又一辉煌胜利,也是收复中原计划的关键性胜利。
退化转型
宋朝从立国起就忌讳武将专兵,赵构经历了苗刘兵变,体会到了武将专兵对皇权的威胁,更理解了“崇文抑武”这一“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原则。南宋伊始,宋金和战问题就一直是困扰着南宋政权的政治主题。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大将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以宋高宗认为削除大将兵权和降金议和是两件相互关联且必须同时办理的大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宋高宗宣布韩世忠和张俊枢密使,岳飞任枢密副使,实质上剥夺了他们的兵权。
“绍兴议和”之后,南宋朝廷实施收兵权的政策,限制或整编、解散了武将的亲兵队,因而此后的背嵬军虽然存在于宋军的编制中,但作为大将亲军的色彩已逐渐褪去,而作为军中突击队的色彩逐渐加浓,或者逐渐退化为一般部队。例如《宋史·曹友闻传》中记载有“亲帅帐兵及背嵬军突出阵前”,这里的“帐兵”才是将帅的亲兵。
一直到南宋末年,在宋军编制中都有“背嵬军"存在。例如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庚戌,诏令“籍诸军子弟为背嵬军”。再如端平二年(1235年),阔端率蒙古军自凤县(今陕西凤县)入侵,蒙古兵数万突至阳平关,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官曹友闻派军迎战,并且“亲帅帐兵及背嵬军突出阵前,左右驰射,蒙古兵退。”
运作
背嵬军性质
西夏不同,宋朝的“背嵬”仅指大将的亲军,即统兵长官的个人卫队、直属精锐力量,而皇帝的亲军则不见有“背嵬”之称。南宋初年的背嵬军是大将的亲军,但决不简单等同于大将的卫队,而是大将直接指挥的精锐部队,在战事关键时刻往往充当特种兵和敢死队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地位、犒赏相较一般士兵高,大凡晋升军官时,往往从背嵬军中首选。
指挥体制
按照宋廷制度,军队的领导指挥体系如下:制置使司、招讨使司或宣抚使司—统制(包括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十二军的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一部将一队将、队官一士兵。宋代的宣抚司简称宣司,为宣抚使治所,在南宋初期是对金作战的最高一级军事独立编制单位,所属有前军、左军、中军、右军、后军、背嵬军、踏白军、选锋军、摧锋军、胜捷军、策锋军、游奕军等番号,但每个宣抚司所拥有实力未必等同,因此上述诸军未必都备。岳飞曾经担任御营使司下统制、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等军职,还一度受担任江、淮招讨使张俊的节制。岳飞所部的正式番号,先后为神武右副军、神武副军、神武后军、行营后护军。
绍兴十年(1140年),王刚为湖北、京西路宣抚司背嵬军将官。绍兴十一年(1141年),赵构罢免岳飞等三大将的兵权,以向金朝表示乞和的决心和信用,岳飞所部改称为鄂州御前诸军,宋廷任命岳飞亲将王贵为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同年,王刚、张应、李璋为鄂州市驻扎御前背嵬军将官。绍兴十二年(1142年),傅选为鄂州驻扎御前背嵬军同统制。同年,岳飞遇害,王贵自知处境危困而引咎辞职,张俊力荐亲信部将田师中替代王贵之职。
编练序列
平定杨么起义前,宋廷规定岳飞的岳家军以“拾将”为额;平定杨么起义后,岳家军的兵力大增至十万人以上。岳家军分为十二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一线战斗部队的编制为四级单位:军、将、部、队,每队一般为五十人。
南方不产良马,岳飞利用从敌人手中俘获的一万五千匹战马组成了背嵬军骑兵,与游奕军、踏白军同为岳飞军中最善战的骑兵。背嵬军分为步兵与骑兵,约为骑兵八千,步兵数千,步兵由岳飞之子岳云统制,骑兵由亲信王刚统制,两支部队都统一由岳云节制。
武器装备及战术
背嵬军骑兵装备有关刀和短刀,约十支短弩和二十支硬弓,人马披铁片革甲,弓箭围盔。其作战战术灵活多变,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但相互间又紧密配合。作战时,往往在距敌一百余步时,由七、八人用硬弓放箭先射敌方骑手,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迅速向前冲锋,与敌方长刀对劈,短刀近身肉搏;然后集结,再次冲锋,从而大量杀伤敌兵。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方骑手,下砍马腿,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
影响与评价
历史影响
挫败金军
宋朝政权南渡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并称为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四人的功绩虽有差异,但对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都起了重大作用。从赵构即位到绍兴议和期间,出现了众多和将领,随着战争的进展,各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变化。“中兴四将”等大将除了拥有兵力多、素质好、军纪严明的军队之外,还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因抗金中的英勇表现而闻名。岳家军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来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势力最盛时达十万人以上,为当时对金作战的主力与中坚。“背嵬军”是南宋抗金部队中最具战斗力的一支部队,尤其是在大仪之战、郾城之战郾城、颍昌之战等战役中重挫金军。
对后世军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
清代官员、学者赵翼曾在论述将帅亲兵制度的好处时,以韩世忠、岳飞的背嵬军为例:“两军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则兵亦作气随之。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之骁悍者协心并力,始气壮而敢进。将既进,则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前代如韩、岳之背嵬军之类,固有明效。”在论述如何选拔、训练亲兵时,赵翼说道:“然蓄养壮丁,岂易有此资力?惟有选拔兵丁,练以技勇,结以恩信,庶缓急尚有可恃。古名将如韩、岳等,既有背嵬军,吴璘亦以迭阵法教士伍。”
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吉林将军衙门遵照清廷旨意,为抽练工兵、飞兵一事的咨文中,特地提到:“昔宋臣岳飞,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大破金人于郾城;韩世忠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破敌于大仪。此皆临阵矫捷,以力胜巧之明证也。”
评价
宋代官员、学者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南宋官员、哲学家袁燮评价:“中兴之初,背嵬一军最为勇健。各持巨斧,上揕人胸,下斩马足,北敌深惮之。此李牧所谓百金之士也。”
衍生文艺
南宋名臣、学者袁甫在其撰写的《蒙斋集》中作诗盛赞背嵬军:“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侯。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明末清初军事家郑成功作有一首《国姓井》,缅怀背嵬军:“欲仗樵溪涤海氛,余井更济人群。泉冷白鹤碑犹在,杯醮黄龙酒易醺。长绠合携国姓瓮,健儿曾组背嵬军。高梧摇落无穷恨,付与金鳞戏水文。”
清代官员、学者赵翼在其七古长篇《岳忠武墓》中写道:“背嵬军来敌锋避,撼岳难,撼山易”,称赞了背嵬军的勇猛和战斗力,并且引用了金兵对于岳家军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论。
参考资料
..2024-05-01
..2024-05-02
..2024-05-01
..2024-05-02
..2024-05-02
..2024-05-01
..2024-05-03
..2024-05-03
..2024-05-02
..2024-05-03
..2024-05-03
..2024-05-02
..2024-05-02
目录
概述
成立背景
北宋中期恢复亲兵制度
南宋抗战派军队壮大
名称由来
西夏语的音译
担当供酒重任的军士
战具
历史沿革
创设
发展
人员选拔
军事训练
背嵬军参加的著名战斗
大仪之战
郾城之战
颍昌之战
退化转型
运作
背嵬军性质
指挥体制
编练序列
武器装备及战术
影响与评价
历史影响
挫败金军
对后世军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
评价
衍生文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