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姐
《红楼梦》中的人物
巧姐,即贾巧姐,又名大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王熙凤与贾琏的独生女,“金陵十二钗”之一。
巧姐,起初唤做“大姐儿”,《红楼梦》第5回出现其判词“势败休云贵”一首及“留余庆”曲子,暗示了巧姐的命运。第6回登场,幼年无独立情节。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巧姐因受风寒生病,其母王熙凤请庄稼人刘姥姥为女儿起个名字。刘姥姥因巧姐的生日为农历七月七日“七夕”,就以“巧”字为其取名,取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之意。巧姐长大后,正值贾府没落之际,贾母、王熙凤相继病死后,其父贾琏因事外出,她的舅舅王仁、哥哥贾芸贾环等,密谋将她卖与“外落王爷”为妾。幸被王熙凤的丫头平儿识破,求救刘姥姥,暗中将她带出城外,藏身庄上,方躲过一场灾难。依曹雪芹原意,巧姐后来与刘姥姥孙子板儿结为夫妻。高鹗续书改为嫁与周财主之子,成为荒村野店的纺织农妇。
巧姐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少,她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却位于“金陵十二钗”之列,地位十分重要,是理解《红楼梦》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典贵族小姐形象,人物塑造较为扁平、抽象,有较强的陪衬性作用,尤其是在突出其母王熙凤的立体形象上,是有一定作用的。而其人物命运所体现的因果报应观点,也是作者思想最为直接的表达。巧姐从“大观园”的宦府千金,变为“荒村野店”的纺绩村妇,其中也寄寓了作者追慕农桑的朦胧憧憬。
形象设定
判词与曲子
巧姐的判词紧接着王熙凤的判词之后,其判词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前二句写巧姐在贾府事败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后二句写巧姐为“恩人”刘姥姥所救。其中“巧”字语意双关,意指巧姐之名“巧”与命运凑巧之“巧”。
巧姐的曲子《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此曲中“忽遇恩人”指的是遇到了刘姥姥,“幸娘亲,积得阴功”,即王熙凤有恩于刘姥姥,“狠舅奸兄”则是巧姐被其舅舅、哥哥们所卖,是对其命运的真实写照。
家世
巧姐出身于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贾家,贾府祖上立过战功,受封荣国公,世代袭爵,“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贾家富贵的写照。贾家到了贾赦这一代,贾赦无嫡子,只有一庶出长子贾琏,巧姐即为贾琏的独生女。贾琏嫡妻,即巧姐的母亲王熙凤则为王家京兆尹王子腾的亲妹妹。巧姐的曾祖母贾母出身于史家,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巧姐与金陵最有名望的“四大家族”中的贾家、王家、史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 ,又是“ 四大家族 ”之首贾家的第五代长女,是真正的名门贵族千金。
外貌
红楼梦》 中少有对巧姐相貌的正面描写,但有诸如“有一美人在荒野纺线”“生得好相貌”“穿得锦团花簇”“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等只言片语的细节描写。
才华
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评女传巧姐慕贤良”中,巧姐与宝玉谈论《女孝经》《列女传》,巧姐请宝玉为自己解说《女孝经》《列女传》等经典,与贾母谈及女红等情节,展现巧姐在在女德、女红方面的见解。而宝玉对巧姐的评价:“我瞧大妞妞这个小模样儿,又有这个聪明儿,只怕将来比凤姐姐还强呢,又比他认的字。”
主要经历
柚子换佛手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贾母领她游览大观园,刘姥姥的孙子板儿在贾探春房里,得到一个佛手,在手里拿着玩。随后一行人到了妙玉住的栊翠庵,奶妈抱了王熙凤的巧姐过来。巧姐才两三岁的光景,这时候还叫“大姐儿”。大姐儿抱着一个大柚子在玩,“忽见到板儿抱了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就把大姐儿的柚子给了板儿,换了板儿的佛手来给她玩。板儿已经玩了老半天的佛手,看到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得好玩,就把它放在地上当球踢来踢去,也就不要原来的佛手了。此处脂砚斋批:“小常情,遂成干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
巧姐得名
刘姥姥在贾府期间,大姐儿因着凉得病,请刘姥姥为女儿起名。王熙凤称因刘姥姥是位有寿的庄稼人,故借她的寿,且贫苦人起的名字压得住。大姐儿生于七月七日,这一天正值传统节日“七夕”,民间传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日,只有一日会,聚少离多,自然是不的。刘姥姥故以“巧”字取名,“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以求巧姐日后能够逢凶化吉。
谈论《女孝经》《列女传》
巧姐与叔叔贾宝玉谈天时,说自己认了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半月头里又上了《列女传》,贾宝玉便主动对侄女讲解起《女孝经》《列女传》来,巧姐听着“更觉肃敬起来”。在交谈中,宝玉称巧姐聪明,只怕将来比王熙凤还要强。
舅兄欺弱女
凤姐死后,贾环听说外潘王爷要买个偏房,想起凤姐一向对他刻薄,便趁贾琏出外不在家,串通贾芸、贾善及巧姐的舅舅王仁、舅老爷等,一齐哄骗巧姐的奶奶邢夫人说是把巧姐嫁给潘王,实际是要把她卖掉。邢夫人当仁不让地做主,王仁做保山,要将巧姐嫁给藩王
结局
平儿对巧姐舅兄的谋划有所察觉,通过薛宝钗等请求王夫人的支持,让前来贾府探望的刘姥姥将巧姐带到乡村,才使贾环等人的阴谋没有得逞。巧姐逢凶化吉,应了她名字中的“巧”字。刘姥姥带着巧姐、平儿到了庄上,全家自是殷勤款待,唯恐不周。村上的人知道后,对平儿和巧姐非常热情。庄上有个极富的人家姓周,家财巨万,良田千顷,只有一子,生得文雅清秀,新近科试中了秀才。周家想娶巧姐做媳妇,请刘姥姥做媒。巧姐父亲贾琏回府后同意了这桩婚事,贾琏的父母即巧姐的祖父母也都没有意见。于是在高鹗续书中,巧姐嫁与刘姥姥庄上的周姓财主之子。
相关人物
王熙凤
巧姐的母亲,人称凤姐、琏二奶奶,聪明过人,心狠手辣。在贾府握有实权,具有强大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才能。对于巧姐非常疼爱,病重去世前,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
贾琏
巧姐的父亲,贾赦之子,王熙凤之夫。好色滥情,不喜读书。女儿巧姐儿出痘时,为供奉天花娘娘,贾琏独自斋戒,但先后与清俊小厮及多姑娘鬼混。后来巧姐遭舅舅王仁、哥哥贾蔷谋划,将要被卖时,贾琏也不在她身边,回府后,方才感激王夫人平儿刘姥姥解救巧姐。
刘姥姥
刘姥姥是一个精通世故的农村老太太,她所嫁王家,祖上曾做过一个小京官,与王熙凤的祖父相识,被王家认作侄儿。她为了与贾家攀亲,先后两次拜访贾府,巧姐的名字就是王熙凤托她取的。王熙凤去世前,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后巧姐将要被卖给藩王作妾时,得到刘姥姥的救助,来到刘姥姥庄上,逃过一劫。
板儿
刘姥姥的孙子,幼年时随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曾与巧姐玩闹,以自己所玩的佛手换了巧姐手中的柚子。按照曹雪芹原意,巧姐最后应嫁与板儿,但高鹗续书版本未按照曹雪芹原意。
周家独子
高鹗续书中,巧姐最终嫁与之人。刘姥姥庄上巨富周家的独子,文雅清秀,饱读诗书,中了秀才
形象分析
特殊性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巧姐有着较为特殊的位置。巧姐所涉及的篇幅不仅极少,她也是十二钗中唯一没有正面描写的角色;整本小说中所发生的大事,也没有巧姐主动参与的。另外,她还是十二钗中年纪最小的、辈分最小的。巧姐从出场一直到最后,都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形象,贾府兴盛或是衰落之时,巧姐对世事一无所知,始终是一个纯洁孩童。她险些被舅舅、哥哥卖掉成为藩王的妾室,本身无罪而际遇曲折,更凸显了她的无辜。
扁平化
对比其他人物角色所展现出的丰富的个性、复杂的层次,巧姐的形象似乎非常平面,她的存在只是一个古代贵族小姐的抽象符号,相较于林黛玉之柔弱多病、风流才情,薛宝钗之沉稳贤德,以及贾府一众小姐的各异性格,巧姐这一形象欠缺灵性与深层次的刻画,仅余一个贵族小姐的单薄符号,也难以引起读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陪衬性
巧姐在《红楼梦》中的正面描写较少,这反而衬托出她身边人物的鲜活形象与个性,巧姐的存在具有较强的陪衬性。如巧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王熙凤的形象的立体性,对比王熙凤的风流泼辣、聪明精干,巧姐作为王熙凤的唯一女儿,却是多灾多病、命途多,这实际上形成了对于王熙凤的命运的暗讽;而王熙凤对女儿的疼爱,与刘姥姥商议为女儿起名等等,也是对于其温情一面的展示。
此外,巧姐的形象塑造也推动着某些重要情节的发展。如巧姐发疹子时,按照习俗,家中不事煎炒,且男子需搬离家中在外另住,这一安排直接推动了贾琏与“吴贵”吴贵的老婆多姑娘私通之事,也体现出贾琏对于女儿的冷漠,其本身好色的性格特点。
劝世之义
巧姐一生的命运早在第五回的“判词”和《留除庆》曲、判词前面的那幅图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中有所预示。其判词大意为,封建社会里,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势”与“贵”而存在。有钱有势时,车马盈门,高朋满座;一旦“势败”“家亡”,则新朋旧友远避,门可罗雀。后两句是说贾家势败后,巧姐却因其母王熙凤“济刘氏”而“遇恩人”,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了。强调了王熙凤所积“阴功”,造成巧姐命运之果。《留除庆》一曲,从词意上看,这是巧姐的“自唱”曲,“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仿佛是她遇难得救后所发出的感概。巧姐的判词、曲子、画还有书中对其身世的描写,都透露出一种“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味道。
相关争议
“大姐”“巧姐”之争
红楼梦》中“大姐”“巧姐”这两个名字是都出现过的,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官花来时“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是“大姐儿”之名第一次出现,二十一回中“谁知王熙凤之女大姐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也称为“大姐”。而在第二十七回,“巧姐”同“大姐”的称呼一同出现,后又详细地描写了刘姥姥为“巧姐”起名之事。而二十七回与之前对于巧姐的称呼,造成了读者对于“大姐”与“巧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的疑惑。据张锦池的说法,曹雪芹在写作初稿中,大姐和巧姐可能是两个人,而在后来的修改中,将两个人改成一个,出于疏忽为将两处“大姐”删除,故造成了读者的误会。
造成“巧姐”“大姐”争议的原因在于,《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十分复杂,在版本传抄过程便不可避免地出现讹误的情节。根据周汝昌等红学家的研究,曹雪芹是把整部书大体写完了的。整个故事是完整的,虽然总体构思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但还缺少一些细节和修改。比如王熙凤究竟有两个女儿(大姐儿和巧姐儿)还是一个女儿(大姐儿就是巧姐儿)。综合分析,王熙凤只有一个女儿巧姐儿,但由于曹雪芹没来得及统稿,没把前后各回的文字完全划一,才留下了一些诸如此类的痕迹。
结局争议
贾府败落后巧姐的去向以及结局问题,也是有关巧姐情节上一个较大的争议。根据《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巧姐应是刘姥姥花光财产所救,并最终嫁与板儿。而在高鹗续书中,12、13岁的巧姐被舅兄卖给藩王为妾,幸得刘姥姥所救,才得以逃脱,而刘姥姥解救巧姐的方式是并非倾家荡产而是将巧姐接到村中躲藏,最终巧姐所嫁也并非板儿,而是村中大富之家的周家独子。关于高鹗续书中巧姐的结局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存在一定的争议。
《红楼梦》第五回写巧姐《留余庆》曲中的“奸兄”到底指谁,学界并无定论。贾蔷贾蓉贾芹贾兰贾芸等人均曾被怀疑为“奸兄”。在高鹗的续书中,“奸兄”是指贾芸,但《红楼梦鉴赏辞典》的作者孙逊、孙菊园认为“奸兄”指贾芸肯定有误,因为在前八十回有关贾芸的描写和很多脂批中都表明贾芸此人“有志气,有果断”。《红楼疑案:红楼梦探佚琐话》的作者梁归智比较了贾蓉、贾兰和贾蔷三人,认为“贾兰是奸兄的合理度更高”,但学者井玉贵则认为《留余庆》曲沃中学提到的“奸兄”不是贾兰,而是贾蓉。
影视作品
人物评价
书内评价
“势败休云贵高原,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红楼梦》正册判词评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围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红楼梦曲》留余庆评
书外评价
作者在巧姐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使用了大量的间接性描述、抽象性描述、意象性描述。一名豪门千金曾在幼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势败母亡后她被舅兄卖掉,人生就此终结的时候,却正如刘姥姥所预示的一般“遇难呈祥”,获得了曾受过娘亲恩惠的刘姥姥的救济,避过了最悲惨的命运,过起了“纺绩”村女的生活。——学者赵晶评
巧姐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神秘人物”了,她位处堂堂“金陵十二钗”之“正册”,按理说应该是相当有戏的。可实际上她似乎是十二钗中最苍白的一个。大抵巧姐是个漂亮乖巧的小女孩儿。在经过家道的跌宕起伏后,巧姐的归宿比起林黛玉的香消玉殒,薛宝钗史湘云的年轻守寡,贾探春的远嫁外藩,贾迎春的遇人不淑,贾惜春的遁人空门,似乎更有一分跳出樊笼,回归自然的意味。——学者王意如
巧姐是王熙凤唯一的孩子,是“金陵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最初出场,还是一个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小娃娃。在《红楼梦》中,巧姐显然也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不是出水痘,就是感风寒,娇弱得没少让母亲凤姐省心。——学者刘恋评
参考资料
红楼梦 (1987).豆瓣电影.2023-07-30
红楼梦 (2010).豆瓣电影.2023-07-30
..2024-07-28
..2024-07-28
..2024-07-28
..2024-07-28
目录
概述
形象设定
判词与曲子
家世
外貌
才华
主要经历
柚子换佛手
巧姐得名
谈论《女孝经》《列女传》
舅兄欺弱女
结局
相关人物
王熙凤
贾琏
刘姥姥
板儿
周家独子
形象分析
特殊性
扁平化
陪衬性
劝世之义
相关争议
“大姐”“巧姐”之争
结局争议
影视作品
人物评价
书内评价
书外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