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是《
红楼梦》中的女性群体代称。出自小说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此据《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惊见其中有着记载天下女子命运的各司配殿,并于薄命司中窥得三本图册——“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每册12人,共36人,正册居首。但书中并未揭示十二钗全部成员,明确可知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女子名单:林黛玉、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副册”则内含包括
香菱在内的十二位女子,“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内含包括
晴雯、
袭人在内的十二位女子。
“十二钗”一词可追溯至南朝时期的
民俗音乐《河中之水歌》,描写女子发梳高髻、头戴成对
金钗之态。唐宋时期演变为虚指女子发饰之多的意象。其后又由物及人,成为女性群体的代称。
清代,朱彝尊将明清之际
秦淮河十二位名妓称为“十二钗”。作者借用“十二钗”代指《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并仿照《
推背图》的表现手法,以图像和判词相结合的方式,借“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红楼群芳的命运结局。
“金陵十二钗”不仅是女性群体形象,也是《红楼梦》的别名,作者认为,闺阁之中的女子同样见识不凡,不忍心使其泯然于众,因此创作《红楼梦》一书“使闺阁昭传”。十二钗成员多为大观园中的女儿,她们身份、行止各有不同,却都被作者归为“薄命”结局,因而“金陵十二钗”成为全书女性悲剧形象的凝练主体,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赞扬“金陵十二钗”女子的行止见识,同情她们的悲惨结局也是《
红楼梦》的主题之一。
形象设定
标准及登场
金陵十二钗入选的标准有三:一曰“彼家”,她们都是
贾宝玉家里的女儿;二曰“择其善者”,即聪俊灵秀、正邪两赋而来的上、中、下三等才女;三曰“薄命”。正、副、又副的分配标准是:正册为姑娘小姐奶奶;又副册为丫头;副册介于二者之间,妾或类似妾的阶层。按此标准,
薛宝琴、李纹、
李绮等才貌双全、命运两济的贵族女子,
二丫头等贾府以外的女子,
夏金桂、善姐儿等邪派女子不能入选副册、又副册,她们不在金陵十二钗之数。
在书中,明确说出属于十二钗三册中的人物有十五个。
香菱在第一回首次出场,
林黛玉、
贾元春、
贾探春、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李纨在第二回首次出场,
袭人在第三回首次出场,
薛宝钗在第四回首次出场,
晴雯、
秦可卿在第五回首次出场,
巧姐在第七回首次出场,
妙玉在第十八回首次出场,
史湘云在第二十回首次出场。而金陵十二钗之名首次提出则在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薛宝钗
判词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一个是
阆中古城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终身误)
人物形象
“金陵十二钗”图册中,
林黛玉、薛宝钗二人共用一首判词,但身世曲不同。就林黛玉而言,“
谢道韫”一句化用谢道韫的典故,代指林黛玉的诗词才情;“玉带林中挂”又将林黛玉的名字嵌入其中。“玉带”本是官员腰系之物,如今却只能“林中挂”,也暗示人物时运不济的命运,即林黛玉的才情学问堪比谢道韫,可最终也只有“心事终虚化”的悲剧结局。“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有着“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的风姿神韵,菊花诗夺魁、即景联句等题诗情节则体现出她的诗作水平和思想情趣在大观园女儿之中也是非同寻常。
就薛宝钗而言,判词中“停机德”一句化用《烈女传》中的典故,意指薛宝钗有着像乐羊子妻一样劝诫丈夫进取的贤良品质;“金簪雪里埋”一句中,“金簪”寓意“宝钗”,“雪”则指“薛”同样暗含薛宝钗的名字。金簪本应是女子头戴之物,如今却只能埋在雪里,意指薛宝钗即使在
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一个标准的贤良妻子,却也只能有一个“终身误”的悲凉结局。
《
红楼梦》中,作者借
贾元春之口,肯定了薛宝钗和
林黛玉超越贾府姐妹的学问才情,又借咏海棠诗一回中
李纨宝玉评判诗文之争,暗示薛、林二人不分伯仲的诗词文采。抽花签一回,作者用群芳之冠的牡丹代指
薛宝钗,而林黛玉则是唯一能与牡丹相提并论的芙蓉,体现出二人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地位。
贾元春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曲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恨无常)
人物形象
贾元春的判词图画中,“弓”意指“宫”,“香”则代指“元春”,暗示贾元春一生系于宫廷之中的命运。有学者认为,“二十年”一句意指贾元春入宫时长,“榴花”则化用
曹寅《榴花》一诗中“红裙妒”的诗意,暗示贾元春的宫闱生活并不安稳。“三春”指贾府姐妹三人,“初春”则指元春,暗示三姐妹的身份地位无法企及元春,贾府正处于“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处境之中。程高本《
全本昆曲《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元春因痰气堵塞逝于交卯年寅月,即将尾句中的“虎兔相逢”阐释为“年月”另有观点认为,“虎”是佛教用语“无常虎”的代称,而“兔”可代指后宫,正与“恨无常”一曲中的内容相合。作者通过省亲题字、传送灯谜等情节暗示
贾元春的学问才情也并不逊色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其他女子。她因贤孝才德被封为皇妃,却也只能“恨无常又到”,只有“命入黄泉”的薄命结局。
贾探春
判词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曲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分骨肉)
人物形象
贾探春的判词中“才”“志”形容她精明能干、志向不凡,只可惜“生于末世”,难以施展,这两句感叹她生不逢时的悲惨境遇。有学者认为,结合断风筝、抽花签两处情节,末尾两句暗示
贾探春在清明时节远嫁海外的结局,程高本《
红楼梦》中贾探春嫁与镇海总制之子。“金陵十二钗”中,贾探春的诗才虽不及薛、林二人,但她情趣高雅:邀约众人同起诗社是她的主意,于是引起下文作海棠诗等情节。作者借抄捡大观园一回中探春忧心于贾府前景,体现她的见识不凡;掌家等情节也体现她不同于普通闺中女子的聪明干练的一面。
史湘云
判词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
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乐中悲)
人物形象
判词中,“襁褓”一句意指史湘云因父母早逝,尽管生于富贵之家却处境艰难的可怜命运。“斜晖”指夕阳,结合“乐中悲”一曲,暗示
史湘云尽管有“仙郎”可配,却如夕阳般短暂的悲剧命运。“湘江”意指
娥皇、
女英泪洒湘江的典故,“楚云”则指
楚顷襄王与
瑶姬的故事,在判词中比喻夫妻生活的短暂,二词也内嵌史湘云的名字。芦雪庵、凹晶馆两处联句等情节凸显了史湘云才思敏捷可与薛、林二人争锋;围炉烧肉、醉眠花下等情节则体现她“真名士自风流”的超然之态,在“金陵十二钗”中也是无出其右。
妙玉
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曲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世难容)
人物形象
判词中的“洁”“空”都是佛教用语。佛教中认为食肉、婚嫁等世事都是“不洁不净”,与尘世相对应的极乐世界才是净土,而达到无我之境才能称之为“空”。
妙玉虽入空门,却是带发修行,宝玉讨茶、乞红梅等情节也暗示了她无法超脱尘世达到“洁”“空”的境界。末尾两句感叹妙玉尽管如
美玉一般却“落入淖泥”的悲惨结局。程高本《
红楼梦》将判词阐释为妙玉被贼匪劫持而去,也有观点认为妙玉的结局是流落到“瓜州渡口”。
贾迎春
判词
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曲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喜冤家)
人物形象
贾迎春的判词中“子”“系”合指“孙”,即
孙绍祖,“中山狼”指孙绍祖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判词末尾两句意指贾迎春嫁与孙绍祖后,不到一年就被磋磨以致身亡的悲惨结局。小说第三回,作者借
林黛玉之口,形容
贾迎春是一个“温柔可亲”的闺阁女子。在“金陵十二钗”中迎春不擅诗词,与众姐妹一同结诗社时,多是拟题起韵。抄捡大观园、不问累金凤等情节则体现她柔懦无争的性格特点。
贾惜春
判词
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曲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
毛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
千日果。(虚花悟)
人物形象
贾惜春的判词暗示她虽为侯府千金,最后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结局。送宫花一回,惜春同人戏言称“明儿也剃了头做姑子去”便暗示了人物结局,此后又通过撵走丫头
入画等情节体现她冷心冷情的性格特点。“金陵十二钗”中,惜春同
贾迎春一样不擅作诗,但又有作画之才,并由此引出绘大观园行乐图的情节。
王熙凤
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曲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聪明累)
人物形象
王熙凤的判词图画中“冰山”一典出自《资治通鉴·唐纪》:
进士张象认为
杨国忠的权势如同冰山,一旦皎日出现,便会化为乌有。有观点认为,判词图画中采用“冰山”一典,是用杨国忠、
杨贵妃的故事暗示贾府、
贾元春的关系。“雌凤”则象征着
王熙凤,她所依仗的权势将如冰山一般难以持久。判词中的“凡鸟”可合成繁体“凤”字代指王熙凤,“末世”暗示她生不逢时——尽管才能出众,也只有一个悲剧结局。“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使用拆字法,暗示王熙凤与
贾琏夫妻关系的三个阶段——王熙凤对贾琏“言听计从”、王熙凤对贾琏“发号施令”、王熙凤被贾琏所“休弃”。王熙凤才干出众、不让须眉,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堪称“脂粉队内的英雄”。“金陵十二钗”中,她以保护者角色出现,做诗社
监察御史、抄捡大观园等情节可见她对群芳的
庇护。不同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其余女子,
王熙凤的性格中也有狠辣的一面,由弄权
铁槛寺、借剑杀二姐等情节可见一斑。
巧姐
判词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曲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留
余庆)
人物形象
巧姐的判词图画为美人于荒村纺绩,暗示她由侯门千金转变为乡野村妇的结局。判词前两句指贾府败落之后,巧姐不再是高贵的千金小姐,甚至可能遭受了亲人的出卖,即“留余庆”一曲中提及的“狠舅奸兄”。末两句指
巧姐在
刘姥姥的帮助下,绝处逢生、获得安稳。程高本《
全本昆曲《红楼梦》》将此处判词阐释为巧姐经刘姥姥做媒,嫁给了家财万贯的财主之子。另有观点认为,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回中,巧姐与板儿互换柚子和佛手的情节暗示了二人将在日后结为连理、成就姻缘。
李纨
判词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曲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晚韶华)
人物形象
李纨的判词图画中的“茂兰”意指她的儿子
贾兰,“凤冠霞帔”指她得以因子显贵、命加身。判词首句指李纨婚后生子不久,丈夫去世,她也如同结了果实的
桃花、
李花一般凋谢了,“李”“完”也暗示了她的名字。末尾两句意指她的一生没有什么惹人妒忌的地方,只是白白做了他人的谈资而已。结合“晚韶华”一曲可知,李纨的判词暗示了她年少守寡、形如枯槁,儿子贾兰终于取得功名、加官进爵却又英年早逝,自己只剩下一个诰命虚名的悲剧结局。另有观点认为,
李纨是在儿子功成名就后,未得享荣华便撒手人寰,一生际遇成了他人的谈笑资料。程高本《
红楼梦》以李纨得知
贾兰中举而十分欢喜收场。
秦可卿
判词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曲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好事终)
人物形象
秦可卿的判词图画是她原本自缢于天香楼的结局暗示,作者后又将第十三回中的相关情节隐去,因此《红楼梦》完稿中并未明写她的死因等情节。判词首句中“情”与“秦”谐音,意指
秦可卿的来历——“情之化身”。小说第五回
贾宝玉游访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为他介绍了自己的妹妹,同样名唤可卿。末尾两句指贾府的衰败实际上始于宁国府中人酿出的祸患。秦可卿又名“兼美”,意指她兼有薛、林二人之美,且有管家之能,是“金陵十二正钗”中唯一一个结局出现在前八十回的人物角色。
金陵十二钗副册
香菱
判词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人物形象
香菱判词首句“根并荷花”暗示香菱与英莲实为一人,末尾两句中“两地生孤木”即“桂”字,意指香菱是因
夏金桂的折磨而死,整首判词描绘了香菱一生的悲惨命运。程高本《
全本昆曲《红楼梦》》将判词阐释为夏金桂本想毒害香菱反而自食恶果,香菱则在夏金桂死后被扶为正妻,生下一子后死于难产。第七回中,作者借
周瑞家的之口赞叹
香菱的模样出众,其后又通过香菱学诗、石榴红裙等情节体现香菱“呆”的性格特点。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晴雯
判词
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人物形象
晴雯的判词之中,首先用“霁月”“彩云”比喻晴雯的高洁品格不为社会所容,“彩云”也暗含了晴雯的“雯”字。其后又言,尽管晴雯的出身不高,但她十分具有反抗精神。她的这种性格和美丽的外表引起了诸多“毁谤”,从而导致她早早去世。“多情公子”一句则意指
贾宝玉对她的挂念,在
晴雯死后为她做了悼文《芙蓉女儿讳》。
袭人
判词
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人物形象
判词图画中的“鲜花”“破席”暗示了花袭人的名字,判词的内容指虽然袭人性情温柔贤良,却未能留在贾宝玉的身边侍奉,而是最终嫁给了
蒋玉菡的结局。
形象来源
作为《
红楼梦》中的女性群体代称,“金陵十二钗”的意象是有本而来,其中“十二钗”最早可以追溯至南朝时期。南朝女子以发梳高髻为时尚,并以成对的
金钗作为装饰,于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中用“头上金钗十二行”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到了唐宋时期,“金钗十二行”脱离女子发型原意,引申为用女子头戴繁饰映衬女子姿容之美。而白居易则由物代人,用“金钗十二行”形容一众女子,此时的“十二”并非实指,而是约数,意指歌舞女子之多。此后,
苏辙、
杨炎正等文人都受白居易的影响,“金钗十二行”也由形容女子之美转变为形容歌女之多的含义。宋明时期,因格律平仄所限,“金钗十二”的变体“十二金钗”以及简称“十二钗”逐渐流行开来,如柳永的“三千珠履,十二金钗”。明代中后期,“十二钗”逐渐由指代多位貌美女子演变为确指十二位女子,并有十二金钗图,即以十二位美人作为绘画题材,明清小说中也有以“十二钗”代指十二位女子的提法。
明末清初时期,南京秦淮河畔涌现了一批奇女子,其中
柳如是、
李香君、
董小宛、
卞玉京、
顾横波、
马湘兰、
寇白门、
陈圆圆八人才貌超群、见识不凡被合称为“
秦淮八艳”。
曹雪芹的祖父
曹寅曾题有长诗,对赵今燕、马湘兰等女子的品格大加称赞。他的好友朱彝尊则在《静志居诗话》
中将赵今燕、马湘兰等十二位
秦淮河女子称为“十二钗”。有观点认为,南京即为《
红楼梦》中的金陵城的原型,而将有才有貌的秦淮女子加以统称的习惯很可能启发了曹雪芹创作“金陵十二钗”。
还有一些学者将“十二钗”的名目比附到其他历史典故上,如乔福锦认为,从明清兴亡史角度看 , “洞花主” 是汉家天子,十二钗则是明末清初满汉诸大臣;用《春秋》对照《红楼梦》,
贾宝玉是周天子,十二钗则是春秋十二公;如比照孔门,贾宝玉就是“
孔子”,十二钗对应孔门十二圣哲。王光福受
周汝昌的启发,认为从《红楼梦》以花喻人,由“花品”引申至“群芳谱”,着意写名花美人的逻辑出发,“金陵十二钗”这一女性形象群,也来自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中的“二十四花品”,是将对花的品第评比,推广到对女子的排序中。
塑造手法
模仿《推背图》
小说第五回,贾宝玉于薄命司读了三本“金陵十二钗”图册,其中每一页都由图画和判词相结合,暗示了红楼群芳的悲剧结局。
脂砚斋眉批指出,时人争相传看《推背图》,作者也是借用《推背图》的表现形式创作出“金陵十二钗”图册。相传唐贞观年间,
李淳风和
袁天罡二人精于天文
占卜,于是用图像、谶语、颂诗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六十张图,以干支、八卦的次序排列,用来预言王朝变迁,这一图集被称为《推背图》。自
宋朝起,《
推背图》被列为禁书,只有民间私下流传,因此版本众多。如有关
杨贵妃的图谶,一说图像为“山上有一鹿负鞍,旁有一女仰卧”,又说为“一山、一鹿、一女尸,还有一匹拖着长尾的马”等等。这种含义较为模糊的图画风格与“金陵十二钗”图册中图画的风格较为相似,可见作者对于《推背图》表现形式的借鉴。
“金陵十二钗”图册中,
晴雯的判词是用骈体的形式写成,湘云的判词也有骈文的风格,其他人物的判词则多为诗句。判词这一文体常见于官员判决公案,明清小说中涉及办案情节多用骈体写就。作者用判词的形式预示人物未来的
命运变换,与《
推背图》中的谶语较为相似。
谜语式判词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金陵十二钗”图册内容分别指代何人,作者采取了双关
隐喻倒叙法、谐音法、拆字法等来揭示谜底。如
林黛玉、
薛宝钗二人的判词中:“玉带林”即“林黛玉”,“金簪雪”即“薛宝钗”,两处暗含人物名字,也预示了人物“生非其地”的悲剧结局。
李纨判词中的“完”与“纨”,
秦可卿判词中的“情”与“秦”等处则是用了谐音法暗示人物名字。
香菱判词中的“两地生孤木”为拆字法,意指
夏金桂的“桂”字。
王熙凤的判词也用了拆字法,“凡鸟”二字合在一起为繁体的“凤”字,“一从二令三人木”用拆字法预示了王熙凤的命运结局。对于“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析,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此句中的“一、二、三”意指贾琏王熙凤夫妻关系的三个阶段,“人木”可合为“休”字,指王熙凤最终被贾琏所休弃;也有观点认为,此处的“休”意指“万事皆休”,即贾府败落的结局。另有观点认为,“二令”可合为“冷”字,意指王熙凤遭受众人冷遇。除此以外,“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可以合为一字,“一从”为“一”;“令”从“口”出,“二令”为两个“口”字;“三人木”即三个“木”字,合在一起便组成“檢(检)”字,指贾府被抄捡的结局。
形象分析
“金陵十二钗”是整部《
红楼梦》的重要线索。《红楼梦》的别名之一就是《金陵十二钗》,作者整部书实为闺阁昭传,记述“金陵十二钗”女子的举止见识、兴衰际遇,十二钗的经历贯穿了全书,堪称小说骨架。作者在小说中多处对“金陵十二钗”的结局进行暗示,第五回中的图册判曲、第二十二回的灯谜、第六十三回的花签,三处情节相互呼应、串联线索。程高本《红楼梦》第一一六回安排
贾宝玉二次
梦游太虚幻境,发现图册之上众姐妹的命运全然应验,于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金陵十二钗”中提及的女子,身份地位、举止见识各有不同,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只因生逢“末世”,便只能得到“万艳同悲”的悲剧结局,因此“金陵十二钗”可看作天下女子悲惨命运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寄托了作者对衰世的沉痛哀思。
相关研究
人选和划分依据
由于“金陵十二钗”并未言明图册女子的确切身份,因此在《
红楼梦》刊行前期,即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小说读者对于“十二正钗”的人选有着认知差异。有观点认为应将才情作为女子入选“十二钗”的标准,因此将
薛宝琴、
邢岫烟列入其中;有观点认为“十二钗”应为与
贾宝玉关系密切的十二位女子,因此将鸳鸯、
平儿列入其中;另有观点称“分骨肉”一曲意指
贾母,因此将贾母列入其中。随着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的刊印发行,绣像上绘制的人物也对普通读者对于“金陵十二钗”的认知造成了影响。到了
同治、光绪年间,《
红楼梦》的相关创作逐渐兴起,人们对于“十二正钗”的认知也由此趋同,“金陵十二钗”演变为一个确切的经典概念。
小说第五回中,作者借贾宝玉之眼引出“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三本图册,而“副册”之中仅提及包含
香菱一人,“又副册”中则只提及了
晴雯、
袭人二人。对于“副册”“又副册”之中其余女子的人选,历来争议颇多。有观点认为,“金陵十二钗”三册是按照人物身份地位进行划分,如“正册”之中多为侯府千金,“副册”中的香菱生于富贵之家,后为
薛蟠之妾,“又副册”中的晴雯和袭人则为贾府之中的丫环侍女。而警幻仙姑言称,得以录入图册的女子,皆为才貌品行俱佳,可见夏金桂、
秋桐等人不在此列。因此,“金陵十二钗副册”包含:香菱、
尤二姐、
尤三姐、
薛宝琴、
邢岫烟、
李玟、
李琦、
嫣红、娇红、翠云、佩凤、偕鸾,“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包含:
晴雯、袭人、鸳鸯、
平儿、
紫鹃、金莺、
金钏、素云、
抱琴、司琪、
侍书、
入画。
人数
小说第五回提及有三本图册,与警幻仙姑所言“上中下三等女子”相呼应,每本图册内含女子十二人,则“金陵十二钗”共有女子三十六人。
胡适、
俞平伯等人依据庚辰本《
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合回眉批所称“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认为“金陵十二钗”共有五本册子,每册十二人,共六十人。
周汝昌等人认为,“金陵十二钗”中的“十二”是个象征数,全书共计九层十二,因此“金陵十二钗”应为一百零八人。
六组矛盾关系
刘宏彬在《
红楼梦学刊》发文认为,金陵十二钗中存在六组矛盾关系。分别是
林黛玉、
薛宝钗的情与理之矛盾,
王熙凤、
李纨的才与德之矛盾,元春、
巧姐的祸与福之矛盾,
贾迎春、
贾探春的柔与刚之矛盾,
史湘云、
秦可卿之乐与悲之矛盾,
妙玉、
贾惜春的色与空之矛盾。
衍生作品
绘画
自《
红楼梦》刊印以来,“金陵十二钗”就被列入画家的选材之中。
清代画家
改琦于嘉庆年间创作的《红楼梦》人物图册,包含十二位“正钗”女子,线条飘逸、设色清雅,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代画家
费丹旭创作的《十二金钗图》册,用没骨法将十二位女子分别置于特定环境之中,演绎出“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惜春作画”“妙玉品茶”等经典情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当代画家
刘旦宅、
戴敦邦、
白伯骅等人均曾以“金陵十二钗”为题材进行创作,别具一格。
文创
1981年,
中国邮政推出特种邮票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由刘旦宅绘稿、
潘可明设计、
北京邮票厂发行,荣获年度最佳纪念邮票奖。该组套票内含:4分邮票“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各一;8分邮票“元春省亲”“
迎春花诵经”“
贾探春结社”“
贾惜春构图”“湘云拾麟”各一;10分邮票“
李纨课子”一张;20分邮票“
王熙凤设局”一张;30分邮票“
巧姐避祸”一张;40分邮票“可卿春闲”一张;80分邮票“妙玉奉茶”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