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画是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
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创作的绘画作品。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多样化等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
意大利著名画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出汽车、飞行器的
设计草图,是形成科幻画的雏形。19世纪工业革命引发了大工业时代,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科幻小说的成长,自此科幻画作为科幻小说的插画形式开始出现。20世纪以来,大量科幻小说的出现带动了科幻画的发展。20年代美国著名的插画家切斯利·博恩斯蒂尔刊登在《儿童科学》杂志上的科幻插图作品,至今仍被推崇为科幻画的开山鼻祖。20世纪中期后,科幻画开始流行,并扩展到各行各业,不再局限于服务单一平台。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介入对科幻画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手绘科幻画的创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以来,科幻画的创作模式逐渐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一种是艺术家们个人进行独立科幻插画作品创作;而另一种创作模式是与商业作品设计结合,普遍应用于各种动画、影视、游戏制作的前期设定部分。
科幻画的创作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例如美国艺术家伯尼·赖特森创作的作品《I shall be with you on your wedding night》,以及巴西
圣保罗的插画家Gabriel Silveira的作品《VR未来》,都展示了科幻画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种前瞻性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涉及对技术本身的描述,还深入研究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文化习惯以及个体生活。
名称由来
科幻画,又称“科学幻想画”“科幻插图”,“科幻插画”,最早科幻画是作为科幻小说的附属物而产生的,作为插图的科幻画的意义就在于用影像来解释文字,从而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科幻画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基本上都局限在科幻杂志插图,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的绘画作品而发展。人们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形式描绘出未来人类生产、生活因科技的发展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以严谨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创新、幻想为支撑,而不仅仅是单纯、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方面,科学幻想画作为幻想画的一个分支,受到了幻想画发展的影响。
历史沿革
起源
最早记录的插图出现在公元前约15000年法国拉斯科洛洞穴创作的壁画中,这些图像以连续的图形表示或徽标为特色,介绍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
希腊和
意大利的古代文明中,英雄和节日的插图、神话故事和文学、葬礼场景和体育赛事被绘制并刻在礼仪器皿上。
中世纪,叙事图画出现在手工绘本中,
基督教对宗教文献的信仰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保存和复制。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热衷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同时还涉猎自然科学。在他留下的众多绘画设计手稿中,发现了早期汽车的雏形和最原始的飞行器造型。这些
设计草图被视为科幻画发展的先驱,为后来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前的两百多年里,天文学家一直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天象景观。由此,以科学为主导的
太空美术开始在天文学家的笔下产生。这些天文学家在当时创作的画作后来被统称为“太空美术”(Space Art)。
19世纪之后,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
天文学的书籍开始引入彩色图像,这些图像展示了宇宙中的天体、星系和宇宙景观。然而,尽管有彩色插图,这些图像仍然被视为书籍中文字内容的补充和附属物,而非主要焦点。
19世纪工业革命引发了大工业时代,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未来和科学的浓厚兴趣。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科学性传奇故事”的文学形式,它后来演变成了现代的科幻小说,自此科幻画作为科幻小说的插画形式开始成长。19世纪末出现了两位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
法国的
儒勒·凡尔纳和
英国的
赫伯特·威尔斯。他们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科幻文学的奠基人。儒勒·凡尔纳的《
地心游记》、H.G.威尔斯的《
时空大挪移》和《战争之战》等作品都大大推动了科幻画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科幻小说的层出不穷,科幻画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幻插图画家,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插画家切斯利·博恩斯蒂尔,他刊登在《儿童科学》杂志上的科幻插图作品,奠定了其在科幻画领域的地位,至今仍被推崇为科幻画的开山鼻祖。
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太空歌剧等科幻文学类型在美国崭露头角,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商业化。科幻小说家与科幻杂志开始涌现,创作了众多风格鲜明的科幻作品。在这些杂志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插画大师为之进行封面和背景内容的创作。其中《
惊奇故事》杂志是科幻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雇佣了大批专门从事插图工作的画家,为该杂志的封面和内页提供了精美的插画。这使杂志本身成为科幻画的重要平台的同时也为科幻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门类。
到20世纪中期以后,科幻画在社会上开始流行起来,并且不再局限于为单一平台服务,而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科幻画的作品风格极大地拓展了造型与内容方面的想象力,并且西方流行科幻画作品都极大地受到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影响,在场面上追求宏大和震撼,充满了神奇的色彩。20世纪50年代,科幻画题材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末,
日本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之梦”绘画展,其目的是鼓励少年儿童靠自由想象绘画,表现对未来的幻想,提高对科学的关注同时位于东京上野的
国立科学博物馆,每年都免费为上述绘画展提供展览场地。
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介入对科幻画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手绘科幻画的创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绘画过程需要依赖于画笔、颜料等物质媒介,而数字化工具让画家可以在计算机软件中进行创作,极大地提高了创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这一融合使得科幻画的表现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科幻画作品可以更方便地用于电子媒体、网络平台、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画家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各种工具和特效,从而扩展了科幻画创作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幻画在中国逐步普及。中国一些社科期刊为了繁荣科幻画创作,纷纷推出了科幻画栏目,如
四川省《
科幻世界》的“中国科幻画”栏目,
甘肃省《
飞碟探索》的“国内太空画作品选”栏目,
云南省《奥秘》画报的“幻想画廊”栏目等,给中国的科幻画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创作契机,并促使科幻画繁荣和发展。
1991年,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代表中国科幻业界成功主办“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吸引众多海内外科幻作家、编辑参加了科幻大会。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性科幻活动,也被WSF评为“WSF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1991年年会”。20世纪90年代中叶,青少年在绘画创作中开始选择科幻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动画、游戏等数字艺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科幻画也实现了繁荣发展。因其快捷性和辅助性特点,科幻画已然成为数字影视、动画和游戏设计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和视觉表现。科幻画的应用已经涵盖了从创意概念到最终执行的各个环节,构建了一个复杂而高效的产业体系,初具了产业链特征。
从构思题材与创作观念来看,21世纪以来的这段时期是整个科幻画发展史上最具有广泛性和多元化特征的时期。科幻画的创作模式逐渐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一种是艺术家们个人进行独立科幻插画作品创作;而另一种是与商业作品设计广泛结合,普遍应用于各种动画、影视、游戏制作的前期设定部分。由于科幻画始终属于一种大众审美的美术形式,因此后者在当今社会的应用范围显得比前者广泛得多。而科幻画在大规模应用于这些行业的同时,反过来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架构。
艺术特点
题材特点
科幻画的创意题材有很多,大到
宇宙空间,小到身边事物,从天到地,从对自然界风雨雷电的转化利用到对人们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改善,如宇宙空间问题、海洋问题、自然灾害问题、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生命安全问题等等。既可以表现目前人类未知的领域,如飞向太空,探索
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开发其他的星球等;也可以对社会现状问题提出质疑,从而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改善,例如,针对能源缺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就可以大胆设想未来解决的办法;可以关心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废旧电池回收问题;还可以关注人类自身不足,如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都有哪些生活需求;还可以关注高新科技领域,如基因、纳米、
克隆、激光技术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创新应用等。
表现特点
创造性与多样化
科幻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对科学技术的再现,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无限想象。在创意的驱动下,艺术家们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勾勒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科幻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常常强调对未知的探索。艺术家通过独特的构图手法例如,
透视和独特视角的应用,将观者引入未知的领域。相比索然无味,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更让人记忆深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主题,体现在画面的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设计以及绘画技巧上要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前沿的
科技感,因为创造性与艺术想象能够带来新思维、新思想、新事物。例如美国科幻插图艺术作家John Berkey的作品《蓝色水下船只》不仅通过光影的处理、细节的表现在形式上展现了惊艳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深刻地传达了科技与未来的融合之美,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富有想象力和震撼力的画面。
此外,随着科幻画画家对CG技术的广泛应用,数码工具的独特性也为创作者带来了更多样的选择。这些数码技术特征体现在创作技法上,如图形复制、粘贴、变形、合成、色彩调整、图层等,创作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特性以随时调整画面元素的效果和构图关系。在"数码视觉特征"的基础上,电脑制图软件提供各种笔刷和滤镜,模拟油画、水彩等传统画种的不同技法效果。这使得科幻插画创作时可以更灵活地创造复杂、独特的图像。
科学性与情感化
科幻画首先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是指它所表现的场景、画面元素等一定要符合科学发展逻辑,不能出现违背科学原理的内容,科幻画的构思创意和内容要求真实和准确。其次要有用科学的理论和想象营造技术美的意境,它要给绘画注入生命和感情。科幻画可以通过虚构的场景和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画家的深刻思考和敏锐洞察力可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例如,画家可以通过描绘未来社会的困境、科技的潜力或人类情感的变化来表达对社会、人性或未来的思考。这种情感承载性可以让观众沉浸在画面中,产生深刻的艺术体验。科幻画代表的艺术远远不止是一种叙事技巧和
意识形态,它可以揭示一种向往未来的生活态度,表达对科学、技术和探索的乐观信念。
色彩性与构图
在科幻画中,画面整体的色彩应与主体物体相得益彰,以确保画面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和和谐感。高纯度、高对比的色彩常常被用来营造未来科技、虚拟世界的氛围,同时也能够增强画面的冲击力和韵律感。通过对色彩的精心搭配,画家可以在视觉上引导观众的注意力,突出表现重要元素。对于特定的科幻主题,画家可以选择不同的绘画技法和媒介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科幻画作品可以采用独幅画的形式,将整个科幻世界或故事展现在一幅画面中,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此外,连续的画面也是一种常见的呈现形式,通过多幅画面的连续展示,可以更好地表达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景的变化,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在科幻画的绘画过程中,要把握好黄金分割的构图原则以创造出平衡和和谐的画面。从构图设计、色彩处理等方面展示出科幻画的艺术美感。
种类区别
科幻画与儿童画的区别
儿童画这一具体概念的界定是在19世纪末世纪初“儿童画研究运动”中提出的,指的是纯粹意义上的没有经过老师指导的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以年龄为界,儿童画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记忆描绘出来的绘画。尽管其中包含孩子们的大胆的幻想,比如结合神话故事“到月亮找到嫦娥姐姐”,或者结合童话故事“兔子住在菠萝屋”,但只能说它的画是一种传说童话,而不是科幻画。
科幻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幻想,尽管具有一般儿童画的属性,同样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但是它更富有时代理念,带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想象的幻想作品,必须以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为基础。科幻画可以采用各种风格,从
现实主义到
抽象表现主义,取决于艺术家的创意和意图,科幻画通常强调未来科技、虚构元素和科学幻想,这使得画作可能更具抽象性。
科幻画与科普画的区别
科普画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和科学普及。这种类型的画作旨在传达科学知识,解释科学原理,以便普通大众能够理解。它通常用于
教科书、科学展览、科普杂志和教育材料中,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绘画风格上追求准确性和清晰度,以便有效地传达科学信息。它们可能会使用详细的图示、图表和标签,以帮助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科普画更注重描绘事实和真实的现象。
科幻画的主题更多地涉及到未来、
外层空间、高科技和科幻幻想。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探讨科技的未来发展、外星生命、时间旅行等科幻概念。科幻画通常用于科幻小说、电影、漫画书和艺术品中,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和好奇心。绘画风格上更注重创意和想象力,常常会突出艺术家的个人创意和视觉表现。
代表人物
迈克尔·惠兰
迈克尔·惠兰(MichaelWhelan),生于1950年。从幼年时期起,迈克尔·惠兰就对奇幻意象表现出了兴趣,因而他所有的艺术作品,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营造了一种“惊异感”。在风格上,对其艺术最恰当的描述是“富有想象力的
现实主义。他的画廊艺术有意渗透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梦幻感,相比之下,其非营利性作品的主题则更具个人化。迈克尔·惠兰被誉为世界幻想插画家之父,获得过15次雨果奖(科幻界的奥斯卡)、3次世界幻想奖,以及来自科幻与幻想艺术家协会的13次切斯利奖。
鲍勃·埃格尔顿
鲍勃·埃格尔顿(BobEggleton)曾为许多科幻小说绘制插图,并在1994年至2004年间获得了八次雨果奖最佳专业艺术家奖。他的作品曾在1995年的《异星地平线:鲍勃·埃格尔顿的奇幻艺术》以及2000年的《地球问候:鲍勃·埃格尔顿的艺术》中展出。1995年,埃格尔顿为以洛夫克拉夫特为灵感的作品《克苏鲁2000:洛夫克拉夫特式选集》绘制了封面。
赵恩哲
赵恩哲是中国科幻插画界的杰出代表,被赞誉为“插画界的
刘慈欣”和“中国星际科幻绘画第一人”。赵恩哲曾经担任过华语科幻
星云奖的美术评委,他的作品曾荣获
银河奖最佳美术奖。赵恩哲的作品充满了硬核科幻美学风格,具有气势磅礴、星河壮阔的特点。在2020年,赵恩哲出版了自己的科幻故事画集《星渊彼岸》;随后,该书在2021年获得
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最佳相关图书奖。在2023年
雨果奖的入围名单中,赵恩哲获得了“最佳职业艺术家”的提名。
代表作品
《VR未来》
作者:巴西
圣保罗的插画家Gabriel Silveira
作品赏析:这幅作品描述了一个家庭妇女在虚拟现实(VR)中享受愉悦的场景,但通过红黑色调的对比,艺术家传达了对这一未来现象的讽刺,并发出了"VR is going to be just great!"的讥讽。这幅画可能是在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其可能副作用的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进步和娱乐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其潜在的影响和限制。这种反思是关于科技和
社会互动的重要讨论的一部分。
《I shall be with you on your wedding night》
作者:美国艺术家伯尼·赖特森
作品赏析:这幅名为「I shall be with you on your wedding night」的画作是受到
玛丽·雪莱的经典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启发而创作的。在小说中,这句话出现在怪物(
弗兰肯斯坦创造的生物)的威胁中,他向弗兰肯斯坦承诺会在弗兰肯斯坦的婚礼之夜回来找他,表明他的愤怒和决心。这幅画作通过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细节来再现小说中的场景。怪物的脸部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它传达了强烈的情感。怪物的脸上混合着愤怒和痛苦的表情,这暗示着他内心的矛盾和深刻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交织反映了怪物在小说中的复杂性,他既受到了社会的排斥,又渴望被接纳和理解。画作的氛围是阴郁和紧张的,与小说中的紧张情节相呼应。这种氛围通过画作的色彩、光线和阴影来表现,强调了怪物的存在对
弗兰肯斯坦和整个故事的重要性。
《巴蜀未央》
作者:中国赵恩哲
作品赏析:位于水网繁密平原上的成都,拥有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包括339电视塔、天府双塔以及世界科幻公园。在这个场景中,飞行器穿梭于高耸入云的建筑之间,勾勒出紫色光芒映照下的太阳神鸟和大熊猫等成都元素。与许多科幻美术作品中常见的浓雾天幕不同,这幅画中的城市被温暖的霞光所笼罩。这幅画所呈现的是一种清晨的氛围,万物都在苏醒,透露着无尽的希望。
《死亡之翼》
作者:美国迈克尔·惠兰
作品赏析:《死亡之翼》(原作名:Deathwing)是艺术家迈克尔·惠兰为
暴雪娱乐的游戏《
魔兽世界》绘制的一幅插图,在这幅插图中,迈克尔·惠兰通过巧妙的画面构图,生动地勾勒出漩涡和蒸汽云的纹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
张力。他在创作中注重细节,通过精湛的技巧和对画面构图的深刻理解,成功地捕捉到了“布景”的动态。在描绘《死亡之翼》时,迈克尔·惠兰不仅考虑到了整体的氛围和场景,还精心计算出每一处细节的位置和比例,以呈现出这个虚构生物身上所体现的力量和破坏性。
相关比赛
评判标准
纽约IYAC TOP国际插画赛
大赛中,评审团会汇聚了来自五大洲的国际艺术家,构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评审委员会。这些评审委员不仅具备卓越的艺术才华,还在国际艺术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将为大赛的评审提供专业而权威的指导。为了确保评审的
公正性和专业性,专家评委会遵循了国际艺术评估(USPAP)标准,并联合权威专家组制定了全新的评审标准,这些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评审提供了科学而可靠的依据。这不仅确保了评审过程的规范性,也提高了评审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作品的征集方式多样,既包括院校和机构老师的推荐,也允许艺术家自荐。在评审工作中,公平公正是基本原则。评审委员会着重考察参评作品的多个方面,包括艺术创新能力,即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的独特思考和创新精神;材料表达语言,即作者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技艺和表现力;以及创作转化形式,即作者将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能力。这些维度的综合考量将确保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
公正性,为大赛的获奖作品提供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依据。
中国青少年科幻画比赛
科幻画的评奖标准一般可概括为两个性和两个好——艺术性、科学性和内容好、形式好。一幅好的科幻画作品要善于利用点、线、面、色彩等造型元素对构思形象进行美化和装饰。根据多年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绘画大赛及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要求,凡是年龄在14周岁及以下的学生均可参加,比赛作品要求为4K大小的原创作品,获奖作品多为手绘。评委一般从画面的艺术性、内容的科学性、创意的新颖性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会对作品的立意有所要求,创作的作品是否积极向上,体现家国情怀、环保意识、人文关怀等。
价值影响
教育领域
科幻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将科学传播与大众联系起来,从而深化科学传播的内涵。科学幻想画所提供的视觉体验不仅仅是科学与幻想因素的融合,它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的视角和一种新的乌托邦幻想,使观者不仅从视觉和感性层面,还从内心深处来思考当前的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现状。这种视觉冲击力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文化对未来与现在关系的探讨,同时反映了科幻画和视觉文化在科学传播中的深远意义。这种传达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科学事实,还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科学主题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观者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获得了科学知识,还能够感受到科学与技术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艺术领域
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对于某些太过抽象的科学知识或事实,采用科幻画这样的手法表达可以将其直观化和简单化,有助于理解。比如
太阳系中诸星球之间的关系,还有
宇宙的诞生或毁灭等。同时,科幻画可以把科学图景美化。
太空美术虽然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绘画,描写相对比较客观,但不是单纯地模仿或复制太空景观事物,而是对已有现实的升华和提高。为此,在科幻画的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想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个人的审美观念、情感体验,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这种主观想象的成分使得科幻画更富有艺术性,能够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科学主题更加贴近人心。
科技领域
科幻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被视为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种前瞻性的表达方式。尽管它可能无法准确地预测具体的科学发明,但在描绘未来时,它展现了对科学进步的敏感嗅觉和深刻洞察。首先,科幻画通过构建各种未来场景和科技环境,反映了对科学技术发展多种可能性的理解。通过设想不同的未来社会、太空探险、
人工智能等情境,科幻作品推动了人们对科学进步多样性的思考,激发了对创新的渴望。其次,科幻作品在描绘未来时往往不仅关注技术的光辉面,还勇于揭示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伦理挑战。例如,虚构的未来社会可能出现技术滥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情节,从而引起人们对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思考。在超越性的批判视角中,科幻作品对科技与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系进行深入观察。它不仅仅涉及对技术本身的描述,还深入研究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文化习惯以及个体生活。这种综合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技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复杂关系。
参考资料
History.illustrationhistory.2023-11-29
简介.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