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无痛分娩”,在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分娩镇痛的方法众多,主要可以分为非药物性镇痛和药物性镇痛两大类。
分娩镇痛就是用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剧烈疼痛减轻甚至消失,使产妇能够更加顺利、也更舒适地完成
阴道分娩。
英国、
美国等
发达国家对于孕产妇分娩镇痛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有约100年的历史,分娩时的镇痛率已经高达80%以上,其中美国更是已经有高达90%的孕产妇开始使用了分娩时的镇痛技术。
中原地区分娩镇痛比例普遍较低,在经济发达的
上海市地区也只有37.22%,全国的平均分娩镇痛率不足20%。
产痛的原因:
子宫肌缺血缺氧;子宫肌收缩压迫宫颈及子宫下段
神经节;宫颈扩张时肌肉过度紧张;宫底部
腹膜过度紧张。分娩镇痛的目的是有效缓解产痛,同时分娩镇痛可能有利于增加子宫血流,减少产妇因
过度换气而引起的不良影响。非药物性镇痛有精神预防性
分娩镇痛、精神安慰分娩镇痛、电刺激分娩镇痛、针刺麻醉分娩镇痛、水下分娩分娩镇痛等。药物性分娩镇痛有局部麻醉分娩镇痛、区域麻醉分娩镇痛和
全身麻醉分娩镇痛,每种分娩镇痛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分娩镇痛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母体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血压下降、
局部麻醉药全身中毒反应、全
脊髓麻醉、镇痛不全或单侧阻滞、恶心呕吐、胎儿心率异常、
尿潴留、瘙痒、发热、呼吸抑制、头疼、
腰背痛、硬膜外血肿和脓肿、神经损伤、产程延长、嗜睡等,不过这些不良反应一般都比较轻。
术后观察产妇异常表现和警惕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产妇
胎盘胎膜和软产道进行检查。产妇产后更换干净,柔软、透气的衣物,垫好产褥垫,协助其取舒适的卧位,并注意保暖。产妇产后进食一些易消化、有营养的带汤类食物,少食多餐,适当吃一些水果、蔬菜,以增加
维生素和
纤维素的摄入,防止便秘。孕产妇不可盆浴,防止细菌上行感染。
适应证
1. 由
产科学医师判断产妇及胎儿适合
阴道自然分娩且产妇主动要求镇痛者。
3. 产妇有轻度心脏疾病或肺部疾患,不宜过度屏气者。
4. 痛阈较低者。
禁忌证
1. 有阴道分娩禁忌证的产妇,如
脐带脱垂、持续性宫缩乏力或宫缩异常、
前置胎盘、头盆不称及骨盆异常等,不适合经阴道自然分娩,自然不适合分娩镇痛。
2. 产妇不能配合者(如精神病患者等)。
3. 产前出血未查明原因者。
4. 产妇情况不允许经阴道试产者,如宫缩异常、
胎盘早剥、
胎儿窘迫。
5. 有椎管内穿刺麻醉禁忌证的产妇,不适合椎管内分娩镇痛,可以考虑吸入麻醉分娩镇痛,局部麻醉分娩镇痛或神经刺激仪分娩镇痛等。(椎管内穿刺麻醉禁忌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膜炎、
脊髓灰质炎、颅内压增高及严重头痛者)。
脊柱畸形(畸形部位在腰部者)、
隐性脊柱裂、椎间盘滑脱、
椎管狭窄、
椎管内肿瘤、脊柱外伤手术史,出血未控制的低血容量者、穿刺部位皮肤或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及长期口服抗凝药者。 产妇有出血性疾病(如
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症)。严重肥胖,穿刺点无法标清者。重度休克及未纠正的低血容量,血常规:Hb(
血色素)\u003c70g/L,PLT(
血小板)\u003c90×109/L。)
8. 不具备母婴监护、麻醉意外抢救设备和技术力量的医院。
9. 因各种理由产妇拒绝分娩镇痛者。
分类
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产痛很大程度是由精神紧张引起的,因此产前要强调
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给予心理疗法,让产妇主动配合。分娩过程可由丈夫及家属陪伴,增强信心,腰部按摩等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水疗法
适宜的水温能使产妇保持镇静、舒适,并改善
子宫灌注,促进
子宫收缩,缩短产程;水的
浮力有利于身体发挥自然节律,便于产妇改变体位和休息,诸多研究表明水疗法能帮
助产妇减轻分娩时的疼痛, 尤其对腰背部的酸痛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在已作为非药物分娩镇痛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第一产程。水疗法的作用原理尚不明确,但有学者认为和疼痛的闸门学说有密切关系。当产妇整个腹部沉浸于温暖的水中时,可以让产妇完全放松,消除紧张感。水疗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淋浴,产妇可取站立位或者跨坐于椅子上,另一种是沉浸于水中,同样可以采取不同体位,以产妇舒适度为主,要求水浸没腹部。
值得注意的是,水疗法虽然可以减轻
分娩疼痛,但并不能改变母儿结局。同时水疗法并不适用于第二产程,即水中待产可以,
水中分娩不行。水中分娩可能对新生儿造成
体温调节障碍、新生儿吸人分娩池水后发生室息等危险。对于水中待产的孕妇,要有严格的排除标准,如
破水、有严重合并症等的产妇均不适合水中待产,同时要实施严格的监测手段,包括定期维护和清洁池水、遵循感染控制原则、定期监测水中的孕妇和胎儿,一旦发现异常,应将孕妇迅速安全地移出分娩池。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水温和预防跌倒。
经皮电神经刺激
经皮电神经刺激是一种非药物、无创、经皮肤的便携式治疗方法, 采用经皮电刺激仪, 通常将经皮电神经刺激
电极放置于疼痛部位附近夹脊穴(
阿是穴),也有将电极分别置于双侧
合谷穴和
三阴交穴,刺激器提供5-200Hz低强度刺激,
电流通常从15mA开始,增至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引起疼痛为宜,治疗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可以按需选择。
一般认为经皮电神经刺激通过限制中枢传递在
脊髓背角突出前水平抑制疼痛,从而减轻疼痛。电刺激优先激活低阈值的有髓神经纤维,传人抑制效应通过阻断脊髓背角胶状质中靶细胞的冲动,来抑制疼痛在无髓鞘小C型纤维中的传播。经皮电神经刺激还能增强
内啡肽和强啡肽的中枢释放。与空白
对照组或安慰剂组相比,经皮电神经刺激在减轻疼痛方面确实有一定帮助。然而, 亦有相当多的研究报道,经皮电神经刺激在分娩镇痛或作为硬膜外镇痛的辅助措施,并未显示其有效性。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其镇痛效果非常有限,但由于对母婴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在麻醉医师缺乏、无法提供硬膜外镇痛服务的情况下,经皮电神经刺激还是可以作为减轻
分娩疼痛的一个选择。
药物镇痛
全身药物麻醉
吸入性镇痛
吸入麻醉分娩镇痛就是应用低浓度吸入性麻醉药物经面罩吸入,以达到分娩时减轻疼痛的目的。吸入止痛法的目的是在产妇保持清醒和喉反射的情况下,分娩过程中无痛,而且将误吸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
妊娠母体
生理学改变使吸入麻醉药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降低40%,功能残气量(FRC)减少20%,肺泡通气量增加了7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吸入麻醉药进入
血液循环加速,产妇可能迅速由止痛状态转为麻醉状态,这就使误吸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正因为有这种危险,所以现在吸入分娩镇痛法已经较少应用。吸入分娩镇痛法对胎儿比较安全,第一产程给产妇吸入低浓度的氧化亚氮对胎儿不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静脉性镇痛
可以通过
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间断给予,也可以通过患者自控性镇痛。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镇静, 可以产生欣快感, 但镇痛效果有限,而且有可能导致产妇恶心、呼吸抑制、胃肠道排空延长、胎心变异减少、新生儿呼吸抑制等。常用阿片类药物包括:替、芬太尼、瑞芬太尼、纳布啡等。
椎管内药物麻醉
通过局麻药作用达到身体特定区域的感觉阻滞,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其优点为镇痛平面固定,较少引起运动阻滞,易于掌握用药剂量,可以长时间保持镇痛效果。但如果麻醉平面过高可导致严重呼吸抑制。其他并发症还包括
低血压、局麻药毒性反应、过敏反应、麻醉后头痛、神经损伤、产时发热、第二产程延长等。由于其副作用和并发症,麻醉医师除了掌握麻醉技术外还应熟悉并发症的紧急处理。
实施硬膜外麻醉时,第二产程初产妇最长不应超过4小时,经产妇不应超过3小时。
术前评估
分娩镇痛前对产妇系统的评估是保证镇痛安全及顺利实施的基础。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病史:产妇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药物过敏史,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合并症,并存症等。
体格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全身情况,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脊椎间隙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灶或占位性病变等禁忌证。
相关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存在合并症或异常情况者,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手术操作
连续硬膜外镇痛
硬膜外
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影响小、产妇清醒能主动配合,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之一,并且当分娩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需实施紧急
剖宫产时,可直接用于剖宫产麻醉。
操作方法:
1.穿刺过程中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
2.选择L2-3或L3-4间隙,严格按椎管内穿刺操作规范进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
3.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试验剂量(含1∶20万
盐酸肾上腺素的1.5%
利多卡因)3ml,观察3~5分钟,排除导管置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
4.若无异常现象,注入首剂量,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5.测量镇痛平面(维持在T10水平),进行VAS疼痛评分和Bromage运动神经阻滞评分;
6.助产士常规观察产妇宫缩、胎心改变及产程管理;
7.镇痛维持阶段建议使用PCEA
镇痛泵,根据疼痛程度调整镇痛泵的设置或调整药物的浓度;
8.观察并处理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填写分娩镇痛记录单;
9.
分娩结束观察2h,产妇无异常情况离开产房时,拔除硬膜外导管返回病房。
腰-硬联合镇痛
腰-硬联合镇痛是蛛网膜下腔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的结合,此方法集两者之优点,起效迅速、镇痛完善。
操作方法:
1.准备同硬膜外分娩镇痛;
2.选择L3~4(首选)或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
3.经腰穿针注入镇痛药,退出腰穿针后,向头侧置硬膜外导管;
4.在硬膜外给药之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试验剂量(含1∶20万
盐酸肾上腺素的1.5%
利多卡因)3ml,观察3~5分钟,排除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
5.镇痛管理同硬膜外镇痛。
静脉镇痛
当产妇椎管内分娩镇痛方式存在禁忌时,才选择静脉分娩镇痛,但必须根据医院救治条件选择,特别要在麻醉医师严密监测母体和胎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以防危险情况发生。
术后处理
身体检测
观察产妇有无面色苍白、冷汗、寒战等异常表现,并及时询问产妇的感受,有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要警惕产后异常状况的发生,避免血压升高、休克或
阴道壁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胎盘娩出后立即给予产妇无创血压、
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体温等的监测。如正常可每隔1小时测量观察,如有异常应适当增加测量次数并立即告知上级医师看产妇,警惕产后2小时内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每15分钟估计一次出血量,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
助产士还需要密切注意产妇的意识、尿量、尿色,记录出入量,提前备好抢救用物,以备不时之需。
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
胎膜是否完整,胎盘边缘有无断裂血管以便及时发现副叶胎盘。如有部分
胎盘或大块胎膜残留,应手取胎盘或刮宫。如胎盘未剥离而出血多,应手取胎盘,按
产后大出血处理。如胎盘30分钟未娩出且出血不多时,排空
膀胱,加强宫缩,轻压宫底,如无效则手取胎盘;出血多则按产后出血处理。
胎盘娩出后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如有损伤应及时给予缝合。
分娩后15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观察记录产妇血压、脉搏、
子宫收缩、宫底、
阴道流血量。观察产妇
子宫收缩情况,指导并协
助产妇定时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观察阴道流血,阴道流血量多,应及时检查宫缩情况,检查宫底高度以及膀胱的充盈程度。膀胱过度充盈或出现
尿潴留现象可给予一次性导尿或留置导尿。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处理。及时为产妇更换卫生床垫。为产妇讲解产后注意事项,同时注意观察
麦粒肿有无渗血、渗液等,尤其要重视预防局部污染等情况。
生活护理
产妇更换干净,柔软、透气的衣物,垫好产褥垫,协助其取舒适的卧位,并注意保暖,保暖的同时保证被子不宜过沉,不会使产妇产生不适感,助产士可协助产妇饮用适量温水。告知家属不需要担心,可适当准备少许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清淡半流质食物,鼓励产妇摄入适当的水分及热量。
产妇产后进食一些易消化、有营养的带汤类食物,如鱼、牛奶、蛋汤等以增加乳汁分泌。少食多餐,适当吃一些水果、蔬菜,以增加
维生素和
纤维素的摄入,防止便秘。
孕产妇不可盆浴,防止细菌上行感染。产后1周内会大量的出汗,所以每天要擦洗全身,每次便后要清洗会阴部,防止血块聚积在伤口,影响愈合。产后15天左右,因切口已愈合,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用温水淋浴,但要防止受凉感冒。产后两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产后按照自己身体状况,每天要适当起床活动,可促进
子宫收缩和恶露有效的排出,日常室内活动不限制。卧床休息时尽量侧卧。
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
并发症
分娩镇痛虽然有很多优点,也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分娩方法,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实施时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母体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血压下降、
局部麻醉药全身中毒反应、全
脊髓麻醉、镇痛不全或单侧阻滞、恶心呕吐、胎儿心率异常、
尿潴留、瘙痒、发热、呼吸抑制、头疼、
腰背痛、硬膜外血肿和脓肿、神经损伤、产程延长、嗜睡等,不过这些不良反应一般都比较轻,而且短时间内就可以自行消失,对产妇和胎儿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不会威胁生命。
处理措施
低血压为最常见的副作用,指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者比基础值下降20%。发生原因是椎管内分娩镇痛可以导致外周血管扩张,静脉血液滞和回心血量减少,致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未纠正的低血压可进一步导致
子宫胎盘灌注量减少引起胎儿宫内缺氧,产妇也会有眩晕、
胸闷、恶心。可在分娩镇痛前给予一定量的静脉补液,左侧卧位,使子宫左移,进行预防。一旦发生低血压,应给予吸氧、加快补液量、头低足高位,必要时扩容。
瘙痒
当椎管内使用阿片类药物时会发生,较少见,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可自限(\u003c90分钟),症状严重者可给予
昂丹司琼。
产科学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尿留。在产程进展过程中,可嘱产妇多饮水或者运动性饮料,每2~4小时排空
膀胱。
穿刺后头痛
脑脊液外漏后颅内压降低引起头痛。其发生率和穿刺针型号、类型、穿刺次数有关。一旦发生,保守治疗为主,可卧床休息。
产后腰背痛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腰背痛很难鉴别,建议产妇腰背部避免受寒、负重、母乳喂养姿势正确、保持舒适。
硬膜外血肿和脓肿
其发生率非常低。血膝的发生与凝血功能障碍和反复穿刺有关,脓肿与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
危急情况
分娩镇痛期间,如果出现产妇心跳骤停、
子宫破裂大出血、严重
胎儿窘迫、
脐带脱垂、
羊水栓塞、危及母婴生命安全等情况。由
产科学医师决定是否立即启动“即刻剖宫产”流程。
即刻剖宫产流程:
由助产士发出危急信号,通知救治团队(麻醉医师、
小儿科医师、麻醉
护师、
手术室护师),同时安置产妇于左侧卧位,吸氧并转送至产房手术室。
麻醉医师在硬膜外导管内快速注入3%
氯普鲁卡因10~15ml,快速起效后完成
剖宫产手术。
没有放置硬膜外导管或产妇情况极为危急时,采用全麻
插管,同时立即给予抗酸药,如口服
柠檬酸合剂30ml,同时
静脉注射胃复安10mg+
雷尼替丁50mg。
材料设备
设备
1.麻醉机;
3.气道管理用品,包括喉镜、
气管导管、口咽通气管、喉罩、困难气道器具等;
7.胎心监护仪、新生儿抢救复苏设备;
9.抢救车,包括抢救物品及药品。
药品要求
局麻药(
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氯普鲁卡因等),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配置药品的
生理盐水,急救类药品(
盐酸肾上腺素、
脂肪乳剂等),消毒液,抢救设备及麻醉药品由专人负责维护补充、定期检查并做登记。
场地要求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操作要求在无菌消毒房间实施,严格按照椎管内麻醉穿刺要求规范操作,避免发生感染。
产妇准备
产妇进入产房后避免摄入固体食物,可饮用高能量无渣饮料;签署分娩镇痛同意书(产妇本人或委托人);开放静脉通路。
手术效果
分娩镇痛能够减少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疼痛及疼痛带来的恐惧感所引起的不必要的高耗氧量和能量消耗,防止母体及胎儿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分娩镇痛还能够提高产程进展的速度,降低
产后大出血的概率。同时,它还可以避免
子宫胎盘血流量的减少,从而改善胎儿的氧合状态,降低胎儿缺氧及
新生儿窒息状况的出现。
分娩镇痛让大多数产妇在第一产程只感受到比较轻微的疼痛感,甚至没有疼痛感,产妇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入睡,为第二产程积累了足够的体力和能量,能够在第二产程更好的配合助产士,在需要用力的时候能够用上力量,使第二产程的时间缩短。
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分娩时的疼痛。分娩镇痛技术在
产科学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显著减轻了产妇的身心痛苦,有效缩短了产程,提高了母婴的安全性。研究发现分娩期间使用硬膜外麻醉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关,推测认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通过减轻分娩疼痛、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大量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并不增加
剖宫产率,临床发现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产妇剖宫产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分娩疼痛与剖宫产存在共同的高危因素。当产妇存在
子宫收缩不协调、巨大儿及
胎位异常等情况时,产痛会更加剧烈,促使其更强烈地要求
分娩镇痛.而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剖宫产的高危因素,因此就造成了临床所见的假象,而前瞻性的
随机对照试验就能排除干扰发现事实。对器械助产率的影响,观点是一致的,有效的第二产程硬膜外镇痛,可能会增加器械助产率。
发展历史
远古
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用念咒挂符等方式来缓解产痛,有一些原始部落采用机械方法来帮助分娩,但这些方法可以说是粗鲁的折磨。他们通常会雇佣强壮的男人,产妇宫缩时把他们的脚跟压在
肋骨下以此来减轻疼痛,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子宫的疼痛
神经通路在T11和T12节段进入
脊髓。后来,人们还尝试用
鸦片、催眠术和麻醉药来减轻
分娩疼痛。
现代
外国
真正的分娩镇痛是到19世纪中期才开始的。1846年10月16日,W.T.G.莫顿(美国牙科医师W.T.G.莫顿)最先在美国麻省总院演示了乙醚麻醉。随后,他发表了
乙醚用于分娩的论文,描述乙醚在581例分娩中的应用。1847年10月,一位
利物浦足球俱乐部的化学家推荐为分娩的产妇应用
三氯甲烷,因为氯仿比乙醚的
挥发性和气味好。
有医师把
三氯甲烷进行分娩镇痛的观察结果发表在著名杂志《
柳叶刀》上,他在文章中注明了氯仿的优点。至此,标志着分娩镇痛历史的开端。1853年,
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生产时曾用氯仿镇痛,加快了分娩镇痛技术在英国的发展和普及。1880年,有学者将氧化亚氮用于分娩镇痛,因效果明显而曾风靡一时。其后各地曾先后采用了
Morphine、
东莨菪碱、
氯丙嗪、替啶、氧化亚氮、
三氯乙烯、
甲氧氟烷、安、
异氟烷等麻醉性药物用于分娩镇痛。但由于这些药物都能通过
胎盘屏障而作用于胎儿,可疑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因而未被广泛接受。
19世纪初,椎管内麻醉的开展给
产科学镇痛和麻醉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既不直接抑制胎儿,又能使产妇保持清醒而与医务人员合作,它的镇痛效果最好,只要阻滞范围恰当,对产程和母儿都不会造成不利影响。1865年
苏联学者首次在产科学教程中阐述了这一问题,后来的《产科手术学》(1885年)一书中,专门设立一篇来讨论分娩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精神治疗与药物治疗齐头并进的确能收到较好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开创“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它主要包括孕期教育、锻炼助产动作、在各种产程给予指导、精神鼓励和心理支持。1979年,欧洲勒维提出硬膜外麻醉是分娩镇痛的最有效方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布莱根妇女儿童医院实施可行走的硬膜外分娩镇痛。
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2年,“分娩镇痛”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但比1853年为英国
维多利亚女王成功地使用
三氯甲烷吸入分娩镇痛整整晚了100年。1952年,
山东省成立了“分娩镇痛法推行委员会”;1959年,有关于针灸分娩镇痛的报道;1964年,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光波在
南京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报道了采用低浓度局麻药《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技术;但是分娩镇痛技术在“文革”期间销声匿迹了,大大的延误了分娩镇痛技术的发展,再次见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文章则是1989年的《分娩镇痛法的临床应用与观察》。
1998年3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推行了分娩镇痛;2000年4月,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镇痛起步;2001年8月,开创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先河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分娩镇痛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不断的开展分娩镇痛的培训交流,使大批的麻醉医师和产妇获益。2004年12月19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享受分娩镇痛产妇比例不足1%——我国推广分娩镇痛》的文章,披露了分娩镇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艰辛。中国分娩镇痛多层次的
大数据研究,为在中国推广
产科学麻醉、建立现代产房,从而提高产妇安全、减少母婴并发症提供了临床科学依据。
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推进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娩镇痛诊疗。随着中国医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
分娩镇痛相关知识的普及,分娩镇痛逐渐为医护人员及产妇们所认识和接受。
发展方向
使产妇在清醒状态下无痛苦地分娩诞生新的生命,一直是人们的追求。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具备下列特点:对母婴无影响;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能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需求;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分娩过程;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腰段硬膜外阻滞的分娩镇痛技术最为有效,且不良反应小,但应使产妇保持活动自如,充分参与分娩过程,在过去20年中硬膜外麻醉镇痛是用于分娩镇痛最常用的方法。1998年9月在
日内瓦召开的第17届
欧洲区域年会上有学者指出硬膜外分娩镇痛有待解决的问题为:镇痛起效慢;由于导管位置的关系,部分产妇的阻滞效果欠满意;硬膜外采用的
局部麻醉药引起不必要的运动阻滞可能会影响产程。随着新的麻醉镇痛技术,例如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还有新药,如
罗哌卡因及
脂溶性阿片类药物如舒芬太尼的应用,使大家期待的“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成为可能并接近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人口质量更重于数量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不能不引起相关的重视。广泛开展分娩镇痛方法是优生优育的客观需要。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普遍采用
微量注射泵持续硬膜外输注较大容量低浓度局麻药和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其优点是减少医护工作量、产妇镇痛满意度也比单次给药高,但局麻药消耗量可能增加,易产生运动神经阻滞,增加剖宫产风险。因此,更多的是采用降低背景硬膜外持续输注剂量, 增加病人自控式镇痛剂量的方式, 与单纯的硬膜外持续输注相比, 硬膜外持续输注联合自控式镇痛的方式, 局麻药消耗量更少、运动阻滞更轻、产妇满意度也明显上升。
对于输注方式,有学者提出进一步改进,采用程序化间歌硬膜外给药方式代替原来的硬膜外持续输注。与硬膜外持续输注相比,程序化间歌硬膜外给药技术虽然对剖宫产率没有影响,但有利于降低器械助产率:虽对第一产程没有明显影响,但有利于缩短第二产程;同时可以减少局麻药消耗量以及提高产妇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