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旧址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旧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原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路170号大院。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长洲岛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1926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埔军校于同年8月迁至成都。黄埔军校原址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广州沦陷后,此处被日军改为海军司令部。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黄埔军校结束。1950年10月,国民党在台湾凤山企图恢复黄埔军校,名字仍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旧址的主要遗迹有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教思亭、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等。同时,黄埔军校也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许多师生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例如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962年,黄埔军校旧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立学习黄埔军校历史的旧址纪念馆。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常设有“黄埔军校史迹展”“寻梦黄埔岛”和“铁血国民革命军东征”展览,通过呈现多种珍贵史料,还原这所著名军校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1988年黄埔军校旧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黄埔军校旧址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名称由来
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为“陆军军官学校”,之所以称为黄埔军校,是因为最初建校的时候是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虽然军校后来三易校址、五改校名,但黄埔岛的旧址早已深入人心,“黄埔军校”的通称也由此广为流传。黄埔军校旧址,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座著名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的原址。
历史沿革
自1923年黄埔军校建校以来,经历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被日军轰炸后整体迁校,在成都、武汉都有重建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黄埔军校旧址重修,成为对外开放的红色教育基地。
建校背景
在军阀混战时期,孙中山想要成立一支自己的军队,摆脱对雇佣军的依赖。蒋介石率领的莫斯科访问团有意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训练和组织形式,并成功邀请到苏联官员来协助建立军队。正好在1923年时,孙中山可直接控制的军人不足百人,急需外界助力。
选址成立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得到苏联确定会帮助建校的承诺后,又从广东政府及军阀那里筹备出了一定的建校资金,地址选在了他较为熟悉的长洲岛上的黄埔办学。选择这里的原因有三,一是这里较为偏僻,可以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二是这里环境幽静,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便于学习和练武,三是孙中山对这里较为熟悉,知道这里有可以使用的小学校舍,节省资金。
办校发展
1924年6月,孙中山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称为“黄埔军校”,这所学校的建立离不开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在当年6月16日的开学典礼中,孙中山提出了要以“创建国民革命军,挽救中原地区危亡”为办学宗旨。军校负责人包括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等,校内设置了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六个部门。1926年任命李济深为副校长。军校教职员主要聘用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后来增设炮兵、教导团、工兵、政治、经理、入伍生等大队。
迁移
1926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27年,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9月军校又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黄埔区军校北迁后,李济深在原校址,也就是黄埔仍以黄埔军校名义,为其麾下的第八路军培养干部。直到1930年9月(民国19年)蒋介石下令停办。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年8月迁至成都。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建陆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
1924年至1930年期间,黄埔军校一共在长洲岛上办了7期,如果加上潮州、武汉等分校,它们一共培养学生3.3万余名。国内有26个省份学生在此学习过,在国际上,来自朝鲜、新加坡、越南等国的革命青年也都曾在这里留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第一期到第四期学生,这个时期毕业人数共4981人。其后的第五、六期学生入学时间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但毕业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破裂,一共有3136人在这个时期毕业,其中第六期学生原有4400多人,由于动乱,他们大多数离开了学校,仅有718人毕业。黄埔军校也被叫为“中国将帅的摇篮”,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许多将帅都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如陈奇涵、陈明仁、周士第等。
重建
黄埔军校原址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广州沦陷后,此处被日军改为海军司令部。1946年初,军校在成都重建,改名“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黄埔军校结束在大陆时期。1950年10月,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凤山企图恢复黄埔军校,名字仍为“陆军军官学校”。
修复旧址
1962年,黄埔军校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开始维修,这次大整修基本恢复了黄埔军校的原貌。1984年建立学习黄埔军校历史的旧址纪念馆,恢复的纪念建筑包括军校正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碑、东征烈士墓、俱乐部及游泳池等。
1984年6月,建立学习黄埔军校历史的旧址纪念馆,恢复的纪念建筑包括军校正门、中山故居、中山纪念碑、东征烈士墓、俱乐部及游泳池等。1988年1月,黄埔军校旧址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
1988年1月,黄埔军校旧址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对学校本部进行了重建。1996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旧址重建奠基,11月12日落成,总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孙中山、周恩来、廖仲恺及教授部、教练部、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们的饭堂、寝室等都尽力复原了,基本恢复了当年军校师生在此生活、学习的场所,但此次重建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
1992年3月31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黄埔38209部队根据《黄埔军校部分旧址移交原则协议书》的原则签订了《黄埔军校部分旧址移交协议书》,达成了移交范围移交时限及房产补偿等协议,共同勘定移交总面积约为2.62万平方米不含军地共同绿化地。同年8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飞往北京,面见国家文物局领导,专题汇报黄埔军校旧址的维修情况。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广州市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原则,对学校本部进行了重建。2000年,又成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5年,黄埔军校旧址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进行全面修缮。
地理环境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文化旅游风景区军校路170号大院,坐落在珠江江心的黄埔岛,又名长洲岛,是广州东南方的门户。黄埔岛四面环水,军校创办年间,正门前方的码头是登岛的唯一通道。
景区布局
黄埔军校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旧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孙总理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历史遗迹。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旧址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黄埔军校旧址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民国十八年(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建筑特色
广东黄埔军校的许多校园建构筑物都有着明显的西方特色。海关楼、俱乐部作为校园里相对较大体量的建筑,在外立面风格、形态、细部装饰、内部空间布局等多方面都是按照西欧英法海底隧道等国的建筑风格来做的,建筑的平面和外立面都比较自由,形体很简单,墙面光滑,细部装饰不多。校本部前加建的军校大门也有很浓重的欧洲大陆风情。几处公园内部的景观亭和纪念墓园的纪念式构筑物等在色彩、柱式、亭顶的做法上也完全仿照西方的建筑风格。
主要景点
正门
黄埔军校校门风格古朴,正中匾额上有谭延闿题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字样。第二道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第二个大门的右墙上,有蒋介石题写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的楼房两旁原挂有一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升官发财,请往他处”,右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的对联。孙中山逝世后这里的句子改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句话来自他的遗嘱。
走马楼
进入大门不远处便是二门,二门原是陆军小学的校门,后面有一座岭南风格的聂氏宗祠式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分为左、中、右三路,深四进,两层,两面坡顶素瓦。四周有回廊围起,廊内相通,进入院内,每进之间均以天井相隔。中路通道也叫大花厅,左右两边房间每间大概有一百多平方米,一层房间南北下部都是砖墙,上部是满洲窗,宽敞明亮。二楼的房间南北两面为隔扇门,每间四扇。第一进二楼走廊的外沿是可以临时休息的“坐凳栏杆”,又称“美人靠”,走马楼占地面积约10600平方米,整个建筑相互对称,错落有致,因其楼道宽敞,骑着战马也可通行无阻,故称走马楼。
校本部
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
政治部
政治部位于走马楼第一进首层西边,约四五十平方米,房间内只有几套办公桌椅,桌子上放着工作日记簿、铁网文件篮、文具等办公用品,靠墙有一张大木桌,上面有几个小茶杯和茶壶。政治部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全校学生的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周总理是当年黄埔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聂荣臻元帅在政治部任秘书兼教官,教官们一般在对面的职员宿舍休息。
教练部
教练部的办公地点位于走马楼第二进二层西头,分为主任室和特别官佐室,面积比教授部大一些。教练部与教授部相比,教授的内容更偏向于战争中的实用方向,以“武”为主。
教授部
教授部则位于走马楼第一层二进东边的三间房子,分别用作主任室、战术总教官室和教官室。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都在第一间较大的主任室里办公,房间北面靠墙摆着书架和公文柜,南边摆着三套办公桌椅,桌面上放着文具、铁网文件篮和茶杯。教授部主任是王柏龄,副主任是叶剑英。
军校第四期时,也就是1926年3月,增设入伍生总队部,此部位于走马楼第二进二层东边,共五间。入伍生总队部主要职能是管理入伍生军事教育和训练,统辖入伍生各团、营及附属部队。
校长办公厅
校长办公厅负责军校的人事、教职员工的薪酬、财务会计和运输交通等工作,各个部门和分校呈交的报告先由校长办公厅处理,也是党代表廖仲恺的临时办公室。校本部中的校长会客厅挂有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于右任赠予蒋介石的,这副对联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述了军校师生期望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原地区的愿望,深受蒋介石的喜爱。
孙总理纪念室
孙总理纪念室最初是清代粤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小楼,黄埔军校创建时,征得海关同意,将这栋楼拨放给军校使用。1924年8月,孙中山到军校视察第一期学生训练情况时,军校有关部门考虑到会影响孙中山先生的休息和办公,便将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兼卧室迁到这里。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小楼无人打理而日渐荒芜。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轰炸长洲岛文化旅游风景区时,小楼被毁坏。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管了这栋楼。1952年,有关部门按照原海关旧址的原样重建,将原来的木楼梯从侧改到室内,其余保持原貌。
孙总理纪念碑
走出中山故居,便能看到对面的孙总理纪念碑,纪念碑周边是一片开阔的绿化地,此地原是中山公园,是为纪念军校创立者、校总理孙中山而建。孙总理纪念碑建于1928年10月11日,位于中山公园之南侧的八卦山山顶。八卦山山脚到山顶修建了两条相互对称的交叉而上的阶梯,由水泥沏成,修建阶梯的正面山壁上全部铺以石材装饰,上面还镶有石材制作成的由蒋介石拟选,孙中山核定的“亲爱精诚”四字校训。这四个字中“精”字在笔画上少了一点,而“爱”字在笔画上多了一点,表述的是孙中山希望军校的学员之间少一点精明、多一点关爱。山顶的纪念碑高18米,碑顶上立着由孙中山日本挚友梅屋庄吉捐赠的孙中山铜像,铜像高2.4米。纪念碑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大字,右侧刻着何遂写的“和平奋斗救中原地区”,左侧是由戴季陶手书的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的训词,纪念碑背面刻着孙总理像赞,是由篆体书写。纪念碑下方两边的梯级交叉而上,加上山顶顶部的纪念碑,正好是孙文的“文”字。纪念碑坐南朝北,孙中山铜像眺望北方,表述的是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华的遗愿。
中正公园
中正公园是由黄埔公园改建而成,位于柯拜船坞西侧小山周围。1926年底,黄埔军校在筹建三大公园的同时,将黄埔公园进一步扩大,装饰美化,改名为“中正公园”。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国民党海军造船所在黄埔公园牛膀山山顶建一座两层砖木结构洋楼,取名为“中正楼”,为蒋介石南巡时到黄埔小住官邸。经过数十年变迁,中正公园现已成为黄埔造船厂的一角,只留下几个凉亭。
仲恺公园
仲恺公园是为了纪念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而兴建的。位于平冈,北临珠江,南靠东征阵亡烈士墓园,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由原来的军校平冈疗养院改建而成。由于经费不足,公园建设中途停工,直到1928年,公园才勉强建成。1936年两广事变后,蒋介石来广州巡视,决定扩建东征墓园,仲恺公园并入东征阵亡烈士墓园。
济深公园
济深公园是1928年11月由黄埔军校总部纪念副校长李济深命名并建立的,是继中山、蒋介石、仲恺设立的第四个公园。济深公园位于长洲岛平冈,东连蝴蝶岗,西临仲恺公园(即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占地约4万平方米。公园东西路口各设有石柱门楼,中央树立着一块高约1.4米,宽约80厘米的坚硬平滑的花岗岩海青石,上书“济深公园”四个大字,落款是“蒋中正题”。公园内还建有“教思亭”“迎日亭”“爱晚亭”,1930年又建立了北伐纪念碑。
俱乐部
1926年建成的俱乐部是军校旧址中少数没有重建的设施之一。俱乐部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高大宽敞,容纳人数可达4000。身着戎装的孙中山像、林则徐焚烧鸦片油画、沙基惨案油画等多年前都曾在礼堂中悬挂过。每逢节日或者庆祝大会,军校常常会在俱乐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广州大新公司的名角金艳秋曾在这里演出过《纺棉花》《空城计》《大劈棺》等剧目,名声在外的交际花紫罗兰也曾应邀到校表演舞蹈。学校自己的文艺社团演出的《鸭绿江》《还我自由》《黄花岗》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剧目,在广州、武汉甚至战争前线等地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汉口,剧团还与享誉世界的邓肯剧团同台演出,观众众多。俱乐部除了进行文艺演出外,还是重大集会,演讲以及来访者参观的休息的重要场所。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华侨运动讲习所等团体来黄埔军校活动时曾到此参访。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国民党在俱乐部进行了“清党”活动。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有200多人在此被捕,后被统一押往虎门镇和鱼珠炮台实行杀害。1938年,日军侵略机轰炸广州时,俱乐部也遭到轰炸,楼房多处被毁。1992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按照历史原貌对俱乐部进行维修,并将东侧塔楼重建,使俱乐部基本恢复往日的风采。
游泳池
游泳池在俱乐部往西大约一百米的位置,临近珠江水,建校之初建成,有浅水区和深水区两个池,池底和池边地面上都铺有红砖材质,池壁是用混凝土砌成的。两个池的大小各是长43米、宽18米,自东向西排列,池水与珠江水相通,不仅保证了水质的洁净,也不用派人换水,很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物力。深水池的东北地区侧还有一块两米长的跳板,供水性好的学员练习跳水。1928年6月15日,学校安排副官处的人员对游泳池进行了一次大整修。1929年,校庆前夕,在两个游泳池之间的空地上建了一排十间砖砌铁皮盖顶的简易房子作为更衣室,并在附近开设了一家小卖部。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
国民革命军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座落于黄埔军校校本部西南面平岗万松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面积5万多平方米,由纪念坊、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和学生墓群、士兵集体墓群、蔡光举烈士墓、十七少将墓等构成。其中纪念坊、墓道、墓冢、纪功坊构成了墓园的中轴线。纪念坊面临珠江,气势雄伟,用花岗石和粘土实心砖建成,有三个斗拱形门,上盖琉璃瓦,门顶上方刻着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题写的“东江阵亡烈士纪念坊”九个金色大字。沿着墓道直上,就是规模宏大的烈士墓冢,墓冢成正方形,四周绕铁栏杆,中间建碑亭。碑亭正中立石碑,刻“国民革命军东征阵亡烈士墓”。墓冢为钢筋水泥构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安葬两次国民革命军东征时阵亡的516位黄埔军校师生的遗骸或骨灰,其中也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墓冢后面是城楼式纪功坊,坊内侧分别有楼梯上落,坊上刻“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坊内壁镶三块石碑:“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阵亡将士纪念碑”铭刻军校官兵在东征中的辉煌战绩;“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阵亡将士题名碑”,列238位烈士的英名,此碑立于1928年。
纪功坊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后山有四座军校士兵合葬墓冢。在众多的碑石中,尚存沙基惨案中军校死难烈士的墓碑。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追悼沙基惨案中牺牲的军校烈士写过“丹心扶汉族,竟遭英吉利毒计阴谋一齐殒命;碧血溅沙基,堪与黄花岗忠魂侠骨千古同芳”的挽联,又因墓园建筑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相似,所以,国民革命军东征烈士墓园有“小黄花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
北伐纪念碑座落在长洲岛仑头山顶上,是军校为缅怀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军校将士而建。碑高达10米,正面刻“国民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碑的东、西两面分别刻有“捐躯救国”“为民牺牲”等字样。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中阵亡的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
重要文物
黄埔军校旧址现存500张图片,170余件文物。其中,“黄埔军校史迹展”有近300张图片、30余件文物;“铁血东征”展览有200多张照片;“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有140余件来自广州、江门、武汉、南京、美国等地的珍贵文物
《黄埔日刊》
作为黄埔军校的机关报,内容较全面反映了广州时期(1926-1930年)黄埔军校的教育、生活、思想等各方面,是黄埔军校发行的历史最为悠久、发行区域最广、发行量最高的报刊。
许德珩的衣箱
20世纪20年代,黄埔军校四期教官许德珩在德国和军校时用的衣箱,纵85厘米,横49.5厘米,高35厘米,是用木、皮革、铜制作而成的。
文化活动
2014年6月,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首次对馆藏黄埔军校文物作集中展示,从1300余件藏品中精选任命状、毕业证书、毕业证章、军服等50多件珍贵文物。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有周士第的《阵中日记》;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静江)赠送给李其芳的“是医国手”书法;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冯剑飞的调派令、委任状,是他从学生到将军成长轨迹的文物;有中国国内最早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黄埔一期学生潘学吟的毕业证;有李其芳为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的委任状;有郑洞国石质印章等。
价值与影响
价值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常设展览有“黄埔军校史迹展”“寻梦黄埔岛”和“铁血东征”展览,通过呈现多种珍贵史料,还原这所著名军校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同时,纪念馆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通过探索“纪念馆+”的党史教育新模式,让社会各界人士获得独特的沉浸式红色文化实践体验。黄埔军校设立有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是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影响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原地区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旧址和历史,生动展示和纪念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对现代观众来说,这里的符号意义更大,它所代表的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宣扬的。
开发与保护
1962年,黄埔军校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次年12月,周恩来进行视察军校革命旧址时,指示我们要把这些旧址保护好。
1965年开始维修,这次大整修基本恢复了黄埔军校的原貌。1984年建立学习黄埔军校历史的旧址纪念馆,恢复的纪念建筑包括军校正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碑、东征烈士墓、俱乐部及游泳池等。
1988年1月13日,黄埔军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黄埔军校旧址对外开放。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6年,广州市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原则,对学校本部进行了重建。同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旧址重建奠基,11月12日落成,总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孙中山、周恩来、廖仲恺及教授部、教练部、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们的饭堂、寝室等都尽力复原了,基本恢复了当年军校师生在此生活、学习的场所,但此次重建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
2000年,黄埔军校旧址成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总理纪念碑、北伐纪念碑、俱乐部、等十几处建筑。
2005年,黄埔军校旧址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进行全面修缮。
2016年12月,黄埔军校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2017年12月2日,黄埔军校旧址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23年,广州开发区财政局投入1亿元提升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红色基因库等功能,推动“文化+”赋能科技发展。深入挖掘英雄事迹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支持开展黄埔军校旧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改陈布展工作。
参考资料
The Huangpu spirit 黄埔精神.city news service.2024-03-30
黄埔军校.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2023-12-2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共产党员网.2023-12-23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广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6
..2023-12-07
黄埔军校旧址_.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3-08-12
..2023-12-07
..2023-12-07
..2023-12-07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广州市文物局.2023-12-23
走马楼.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2023-12-06
校长办公厅.黄 埔 军 校 旧 址 纪 念 馆.2023-12-06
孙总理纪念室.黄 埔 军 校 旧 址 纪 念 馆.2023-12-07
俱乐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2023-12-06
常设展览.黄 埔 军 校 旧 址 纪 念 馆.2023-12-23
过往展览.黄 埔 军 校 旧 址 纪 念 馆.2023-12-23
..2023-12-07
区财政局近三年投入约4.5亿元保护和传承黄埔历史文化.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2023-12-07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选址成立
办校发展
迁移
重建
修复旧址
地理环境
景区布局
建筑特色
主要景点
正门
走马楼
校本部
政治部
教练部
教授部
校长办公厅
孙总理纪念室
孙总理纪念碑
中正公园
仲恺公园
济深公园
俱乐部
游泳池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
北伐纪念碑
重要文物
《黄埔日刊》
许德珩的衣箱
文化活动
价值与影响
价值
影响
开发与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