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歌
藏族传统音乐
藏族民歌是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较高艺术性的传统音乐,流行于中国西藏、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艺人口述,早在公元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一种名为鲁的民俗音乐体裁。继鲁体民歌后,公元17世纪时,又出现了一种称为谐的民歌体裁。
藏族民歌,在形式上有谐体民歌、鲁体民歌、自由体民歌三大类,在内容上表现广泛,不仅有情歌、生活歌、酒歌、讽喻歌、仪式歌等,还有记载历史故事、藏汉和亲、抗击英国殖民者的民歌以及强盗歌。旋律大多以五声调式音阶为基础。具体运用时,形成两种骨干音列。第一种是[6 1 2 3],为商调式、羽调式的作品多用;第二种是[1 3 5 6],为多种调式的作品的骨干音列。
藏族民歌的代表作品有《翻身农奴把歌唱》《洁白的哈达》《青藏高原》《斯巴宰牛歌》《斯巴形成歌》《青稞歌》等。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15。
历史渊源
藏民族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民族独特的性格和生活习性。藏民族在这里生活繁衍、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和创造了民族文化,使藏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宗教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文成公主进藏以来,藏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此时,一些赞颂性的民歌接踵而来,让藏族民歌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艺人口述,早在公元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一种名为“鲁”的民俗音乐体裁。“鲁”即是歌谣,是一种带有叙事性的纯歌唱或以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十一世纪后期,米拉热巴采用鲁体民歌形式创作了道歌,是西藏自治区诗歌史上鲁体民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从保留下来的、大约产生于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或更早的“鲁”体民歌形式之一史诗《格萨尔王传》嘻哈音乐中,可以看出它的旋律和节奏,完全是在歌词的格律,是一种具有对应特色的多音节的排句结构和藏语抑扬顿挫的音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纯朴流畅,易于传唱。
公元十七世纪初,丁青次仁旺堆改编的藏戏《诺桑王子》中,运用了这种谐体民歌。远在公元9世纪时,古藏文资料(如卜辞等)中,也出现过和这种“谐”相类似的民歌形式。
十七世纪末,仓央嘉措仓央加措创作了情歌,运用了四句六音节的谐体形式写成。至今流传广泛,有的已经成为民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推动了“谐体”民歌的繁荣和发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随着时代改革,民歌产生了一种新颖,通称为西藏新民歌,来区别传统民歌。在题材、思想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新民歌主要以颂歌为主。
民歌分类
藏族民歌,在形式上有谐体民歌、鲁体民歌、自由体民歌三大类,在内容上表现广泛,不仅有情歌、生活歌、酒歌、讽喻歌、仪式歌等,还有记载历史故事、藏汉和亲、抗击英国殖民者的民歌以及强盗歌。另外,在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学中,藏族人民也喜爱用歌的形式表现,比如很多神话都被编成长篇问答歌的形式流行于世,如《斯巴宰牛歌》《斯巴形成歌》《青稞歌》《吉祥羊歌》。
藏族民歌的称谓,甘青川藏等省区的藏族地区各有不同。从西藏自治区来说,各地叫法也有不尽相同的,这仅是方言叫法而已,而内容与形式基本不外乎鲁体与谐体之类。
鲁体民歌
鲁体民歌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文人诗歌与鲁体民歌是相同的西藏的佛教经文,措鲁也近似于鲁体民歌。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十余句,每句的音节相等,一般6~11个音节。其节奏特点是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包括果谐、鲁、拉伊、卓等。
果谐中的一部分流行于西藏境内,结合圆圈舞蹈唱。鲁、拉伊、卓主要流行于甘青、四川省等地。鲁体民歌的格律,早在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历史和诗歌文献中普遍采用。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大量采用鲁体民俗音乐形式。11世纪后期,米拉日巴创作的道歌也是鲁体民歌的表现形式之一。
谐体民歌
谐体民歌品种较多。从内容与形式来分:达谐(箭歌)和谐青(颂歌)专在仪式、典礼上唱、勒谐(劳动的歌)、果谐(圆圈舞)、热谐(铃鼓舞中唱的歌)、酉仓谐(酒歌)等。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
从地区划分,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堆谐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巴谐(巴塘弦子)等。最初见于书面,是在13世纪雄敦所译的《诗镜》中,以及17世纪前后,丁青次仁旺堆改写的《诺桑王子》一剧诗歌中和17世纪末,仓央嘉措的《情歌集》里。
自由体民歌
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地区。一般有七句至十几句,也有二十几句的,句数不一定为偶数。各句有七音节、九音节、十一音节,也有六音节。每句音节数不一定相等,但若为奇数则全首为奇数,若为偶数则通首为偶数。这种歌体有的只唱不跳,有的边唱边跳,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劳动和历史方面。著名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就采用“自由体”民歌曲调。
演唱风格
藏族民歌在演唱的时候,大部分是采用藏语,歌词内容来源于人们的劳动、丰收、节日和祭祀等等生活的活动,并在一代代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主要分为山歌与牧歌两大部分,它们的演唱能够表现出浓厚的藏族特色。山歌的节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歌曲中较多出现装饰音,且多散板,使人在演唱中能够尽情的表达自身情感。演唱时声音要求自然、明亮,且要求歌唱者有较深的气息支撑。
藏族歌曲的演唱中还运用到很多歌唱技巧,嗽音就是其中一种,通常用于两种声音之间的短暂过渡。山歌与牧歌的演唱特色,一般可以表现出藏族民歌的演唱风格,高亢嘹亮。歌曲通常以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出人民情感,藏族歌曲被演绎时,通常能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特点
音乐特点
作品题材
藏族歌曲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通常以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歌曲内容会反映人民最为朴素的情感;反映他们对黑暗的不满与反抗;表达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祖国、家乡的歌颂;指出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内容大致可分为创世歌、劳动歌、时政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山歌、儿歌等。
情歌,反映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 旧制度造成的爱情悲剧和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甚至在统治阶级里也有。例如,17世纪末,仓央嘉措仓央加措的情歌。
酒歌。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每逢传统节日、亲友聚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以辈分大小为序围坐在藏式方桌旁。 一般由妇女担当斟酒人,按年龄大小轮流给每人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需要按照歌声和词意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
山歌。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富高原特色。山歌的节奏为散板,音乐结构多为上下句体。主要内容多为歌颂牧场、家乡以及爱情等。
劳动歌。类型特别多,差不多在各类劳动中都有一定的歌曲,有的劳动歌内容动听;有的劳动歌,旋律简单有力。主要流行于康巴藏区西藏自治区的城镇与农村,在进行挖土劳动时经常唱着挖土歌。
六弦琴弹唱。在藏区叫做“扎木年谐”,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以及安多地区,是一种六弦弹拨乐器,用它弹出来的音乐听着非常的悦耳,音乐旋律带有跳动性。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上,和其它民族的民俗音乐有着共同性,但不同的是在陈述方式和陈述对象,有它独到之处。
1、比喻 。藏语修辞法中称为:喻饰(明喻),隐喻饰(暗喻)。在藏族民歌中运用广泛,将它作为 “ 基调妙 或 “引子 ” ,相当于古代修辞中的 “ 兴 ” 。通过喻体来表达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爱憎。因此,使民歌与其它民间文学作品流传广泛。
2、比拟 。藏文修辞法中称为:比拟饰。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通过这类手法,来发泄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批判、反抗等情绪。
3、夸张。藏文修辞手法称为:夸张饰。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也被绑在幡杆》,说的是官家的苛政,用绑野兔来描写夸张酷刑,使读者领悟到苛政的残酷程度。
4、双关。藏文修辞法称为:合诠饰。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构成双重意义,来反映出藏族语言丰富的内涵和魅力。藏族民歌中的双关,一般是全歌意思上的双关。
5、联想。藏文修辞法称为:引伸饰。在民俗音乐中描写一个事物,来引起对其他事物的联想,往往这些事物与该事物有着共同之处,从而起到歌能穷而意不尽的作用。
代表作品
价值与影响
民族价值
藏族民歌中,记录了民族的变迁,在文化、历史、社会、哲学、审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形式除了歌曲演唱外,还有对歌者、民歌亲历者和民歌流传的当地文化历史环境综合的呈现。这些民歌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工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源泉。
音乐价值
藏族民歌,在表现手法、演唱方面上都有着很多独特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这些表现手法和藏族文化、语言,将其应用到现代音乐创作之中,使现代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特色。
地域流派
川西藏族山歌
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节奏自由,结构基本上采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一般以上下两个乐句或两至三个乐句构成乐段,第二乐句在演唱中不断重复或变化重复。代表作品有《叙事歌》《格萨尔》《讽刺歌》《吉祥的歌》《美丽的地方》《在大山顶上》《我唱一支祝贺向上的歌》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美术馆)、炉霍县文化馆,获得了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0年10月13日,由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阿坝州文化馆、四川省藏族民歌发展促进会承办的“川西行走之声”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大赛总决赛在成都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举行。
华锐藏族民歌
华锐藏族民歌,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区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通俗易唱的特征。华锐藏族民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含有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藏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礼仪以及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一般可分为:颂歌、赞歌、迎宾歌、问候歌、哭嫁歌、婚礼祝福歌、逗趣歌、劝解歌、挤奶歌、情歌和叙事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载歌载舞及问答式等多种,代表作品有《福禄绵羊歌》《创世纪三部曲》《席赞》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言文字指导中心,获得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19年7月10日,甘肃省天祝县藏语言文字指导中心在松山镇达隆村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锐藏族民歌原生态演唱大赛。 此次大赛,共有47名选手参赛,通过预赛决赛的角逐,共有25名选手获奖。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藏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音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藏语中称为“勒”,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种歌唱形式。演唱形式有一人独唱、二至多人合唱两种,而以独唱为主,此外还有趣味性对答式的演唱方式。代表作品有《敬酒歌》《阿香唠唠》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甘南藏族自治州美术馆),获得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17年7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届民间艺人绝活展示大赛,来自全州七县一市的民间艺人表演了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世界的太阳》。
玛达咪山歌
玛达咪山歌,流传于四川省九龙县大河边片区的子耳乡、魁多乡、烟袋乡等地,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首四句歌词,多以抒情为主,音乐多为三段式,旋律深沉忧怨,因调式高低起伏程度较大,其他民族的歌者很难模仿。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九龙县文化馆,获得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玉树民歌
玉树民歌,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各县、乡、村,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演唱时可自吟自唱,也可对唱互歌。结构一般为三段式,第一、二段喻物,第三段点题,是玉树民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代表性作品有《格吉杂松章》《君色达哇卓嘎》等。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藏族民歌(玉树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与保护
流传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与日俱增,年轻的一代人都顾及不到民族的音乐,他们为了生活而奔波,纷纷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在的生活中,受流行音乐的影响,淡忘了民族的的音乐。还有一些民间老艺人的逝世,导致藏区民俗音乐濒临失传,一些藏族原生态民歌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
保护措施
2008年“华锐藏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度重视华锐藏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天祝县藏语办则多次组织队伍深入华锐的山山洼洼,追寻民间艺人。此后又整理出版了70余万字的《藏曲珠海之宝》;又于2010年翻译出版了30余万字的《华锐民歌词曲精粹》。
从2010年暑期开始,天祝县藏语办面向社会积极举办藏语培训班,组织人员传授华锐方言以及华锐民俗音乐。当地将继续开展此类研讨演练活动,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华锐民歌,传扬华锐文化。
相关人物
拉姆措
拉姆措,女,藏族歌唱家,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长大。曾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家协会会员。首届全国声乐作品(民族、美声)音乐电视展播评审活动中获优秀演唱奖。曾多次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心连心”、中央代表团以及文化部组织的各种大型文艺晚会。主要作品有《玛吉阿玛》《归依》《祝福吉祥》《美丽的华锐可爱的家乡》《来自雪域儿女的祝福》
降央卓玛
降央卓玛,1984年2月1日出生于德格县,中国藏族女歌手,200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西藏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毕业后,参演的舞剧《梦幻康巴》,获得了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中国艺术节声乐表演一等奖。2006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获得独唱金奖。代表作品音乐专辑有《这山·这水》《金色的辉煌》《金色的诱惑》等。
才旦卓玛
才旦卓玛是新中国藏族第一代歌唱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和中国文艺网副主席等职务。藏族民歌手,西藏日喀则人。代表作品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等。改革开放后,歌唱家才旦卓玛于1989年10月,获得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中国金唱片奖。2017年,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才旦卓玛“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一直扎根在西藏,为广大牧民演唱。
韩红
韩红是藏族歌手之一,也是一名慈善家。代表作品有《天路》《天亮了》《美丽的神话》等。曾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阿兰·达瓦卓玛
阿兰·达瓦卓玛,在中国被称为阿兰(alan),中国藏族女歌手。2007年,发行个人首支日语单曲《明日への歌》正式在国外出道。2009年,阿兰的第九张单曲《 久远の河》于日本Oricon周销量榜上获得季军,日榜冠军。
参考资料
西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今日西藏昌都.2023-08-23
民歌.西藏在线.2023-09-03
藏族.中国政府网.2023-08-22
西藏民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今日西藏昌都.2023-08-23
新·民歌 藏族民歌专辑.央视网.2023-08-24
青藏高原.豆瓣音乐.2023-08-24
向往神鹰.豆瓣音乐.2023-08-24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09
绚丽多彩的国家级非遗名录(川西藏族山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2023-09-09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09
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09
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09
藏族民歌(玉树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09
华锐藏族民歌得到完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9-09
歌唱家拉姆措.歌唱家拉姆措.2023-09-09
西藏文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中国西藏网.2023-09-09
这山·这水.豆瓣音乐.2023-09-09
降央卓玛:金色的辉煌.豆瓣音乐.2023-09-09
金色的诱惑.豆瓣音乐.2023-09-09
降央卓玛 Jiang Yang Zhuo Ma.豆瓣电影.2023-09-09
才旦卓玛:唱支山歌给党听.西藏统一战线.2023-08-24
发起人介绍.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2023-08-24
阿兰·达瓦卓玛 alan.豆瓣音乐.2023-08-2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民歌分类
鲁体民歌
谐体民歌
自由体民歌
演唱风格
艺术特点
音乐特点
作品题材
艺术手法
代表作品
价值与影响
民族价值
音乐价值
地域流派
川西藏族山歌
华锐藏族民歌
甘南藏族民歌
玛达咪山歌
玉树民歌
传承与保护
流传现状
保护措施
相关人物
拉姆措
降央卓玛
才旦卓玛
韩红
阿兰·达瓦卓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