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庆,出生于1949年,于2019年10月19日逝世。安徽省
安庆市人,毕业于
安徽大学生物系。
1984年,何家庆采集
植物标本3117种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他的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1998年,何家庆自费扶贫大西南,他历时300多天,行程3万多公里采集到中国现有27种
魔芋品种中的17个,并发现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态,证明世界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还先后出版了《魔芋栽培及加工技术》《
魔芋栽培新技术》,翻译了《日本国魔芋的开发利用》。其中,《魔芋栽培新技术》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著作。并且在此途中,何家庆开课1000多堂向贫困山区的村民免费传播魔芋栽培技术,他被人们称为“魔芋大王”。2007年,何家庆向安徽大学提出提前退休的申请;2010年,他又被安徽大学延聘;2013年7月,受聘成为
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主任。2019年7月,在安徽潜山调研途中,他晕倒在路上,被检查出癌症晚期;同年10月19日,病逝于
合肥市,享年70岁。
曾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七届扶贫状元”“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和称号。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接见了何家庆,2019年10月获“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何家庆出生于安徽省
安庆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码头拉板车的工人,一家人依靠江边拾柴、捡破烂补贴家用。1968年,何家庆毕业于
安庆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后,作为老三届知青,下放
望江县华阳区莲洲公社。返城后在安庆市医药公司任仓库保管员助理和实验室实验员,之后被推荐到
安徽大学学习中药材,后因成绩优秀留校在
植物学实验室做实验员。从小学到大学,国家给予了何家庆全
免学费的待遇。1976年,何家庆被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当了教员。在何家庆工作之后,他的父亲交给他一本由四五个香烟盒纸粘在一起的帐本。账本上记录了何家庆从上小学起,国家、老师、同学给他的所有资助。并且,在账本的最后父亲写下了一段话“读着共产党的书,拿着共产党的钱,好好学习,努力向上,以求深造,成长后要成顶天立地之业,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何家庆回复父亲道“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
考察大别山
1984年,出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何家庆进入大别山考察野生植物资源,并为村民传授植物资源的利用技术。这次田野调查共耗时225天,何家庆走遍鄂豫皖三省交汇的
大别山区19个县市,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总行程12650千米,采集
植物标本3117种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这次考察为研究大别山区的植物分布规律、特点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为大农业生态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研究植物地理学和植物分类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对
大别山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意见,引起中央和省领导的重视,其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焦裕禄式的县长”
1990年,何家庆到
绩溪县挂职科技副县长。
绩溪县是江南的“ 丝绸之乡”,全县三分之二的人从事养蚕。可是养蚕技术落后,蚕桑老化,效益不佳。何家庆选择桑茧产量低、技术差、
桑蚕发病率高的尚田乡做试点,先后31次到40千米外的尚田乡指导,走家串户,举办培训班,指导植桑养蚕。他常常步行20多千米,给农民讲到深夜一、两点。1991年尚田乡大灾之后,蚕茧大丰收,比头年增产近三成,增收30万 。而在此期间,他还利用半年时间步行800多千米,走遍
绩溪县23个乡,采集
植物标本1536件,掌握了全县的植物资源。于1991年,撰写出了15万字的《绩溪野生植物资源开发》,还举办了一个野生植物展览。让山区里的人们见识到了“沉睡”在大山里的宝贝。从1990年6月3日到1992年10月17日,850天的时间他有697天在田间地头和农民生活在一起 。1992年,何家庆离任时,乡民送来一面锦旗:“焦裕禄式的县长。”
自费扶贫
1998年春,何家庆带着他攒了16年积蓄,总共27720.8元,揣着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和一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踏上了自费扶贫之路。因为他觉得,
魔芋虽好,但要形成产业化才能帮助贫困山区脱贫,何家庆决心推广魔芋种植。历时305天,何家庆途经安徽、湖北、
浙江省、
重庆市、
贵州省、
云南省,102个地(州)市、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为芋农举办培训班60余次,直接受训的有2万多人。他在芋园为芋农示范栽培,分析魔芋病虫害的原因,还深入到车间去解决魔芋加工技术工艺流程等疑难问题。1998年12月28日,何家庆回到
合肥市后便因劳累过度病倒。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合肥接见了何家庆。
逝世
2019年7月,何家庆在潜山调研途中,晕倒在路上,后检查出癌症晚期;10月19日,病逝于合肥,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推广魔芋
何家庆在
绩溪县挂职副县长时就开始研究
魔芋,魔芋具有喜湿、喜荫、耐瘠薄的特点,适合山区生长,科技含量低,适宜在文化落后的山区推广。为此,何家庆自荐担任绩溪县魔芋开发领导组组长,先后到贫困山区举办13期科技培训班,普及魔芋栽培知识。为了消除农民顾虑,他自掏1000元从湖北引种,在31个点试种,他不仅走家串户为种植户解疑答惑,还常到田里现场示范。最终,500亩
魔芋全面丰收,最低产量2000公斤,最高达7000公斤,收益超过400万元,每个芋农平均增收2000多块钱,他给农民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并且,何家庆先后出版了《魔芋栽培及加工技术》《
魔芋栽培新技术》,翻译了《日本国魔芋的开发利用》。其中,18万字的《魔芋栽培新技术》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著作。
推广栝楼
2016年,67岁的何家庆开始研究、推广栝楼。栝楼是
葫芦科栝楼属植物,在我国也别称“
瓜蒌”,至今已有千余年种植历史。作为药食同源的经济作物,一般人不轻易食用。但早在第一次考察
大别山时,何家庆就注意到了栝楼这种经济作物,他常说“瓜蒌人人都能种,是可大可小的产业”。于是,何家庆又自费走遍了安徽、
江苏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河南省等省,调研栝楼产业发展现状,传播科学的栽培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在何家庆的帮助和指导下,瓜蒌产业成为安徽省潜山市的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从事瓜蒌相关产业的近10000人,带动贫困户4298户,贫困人口8412人,吸纳劳动就业2267人,年人均增加劳动收入8000元。2016年,何家庆出版的《中国栝楼》一书,并取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
书籍作品
公益事业
捐赠“春蕾计划”
2001年,何家庆向“春蕾计划”捐赠10万元。
保护江豚
一次调研途中,何家庆坐船经过
长江时,几头
江豚突然跳出水面。何家庆连忙拿出
照相机拍下这一珍贵画面。他告诉夏友明,江豚是非常珍贵的动物,要发挥民间力量保护江豚,并主张成立江豚保护协会。何家庆是
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第一个会员,也是名誉会长。
捐赠眼角膜
2019年,何家庆去世前夕留有遗言“要把眼角膜捐献给山区贫困孩子”;10月19日,何家庆去世后,
安徽省红十字眼库工作人员办理了相关角膜捐献手续。
荣誉奖项
以上信息截至2023年8月,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你的事迹登在《
人民日报》第一版,我很高兴。我在
贵州省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睡不着觉,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温家宝(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接见何家庆,并对何家庆作出的评价 《
北京青年报》报道)
山区人希望脱贫,希望技术,何教授您为我们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们永远铭记您的这份真情——
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何家庆把对物质的需求降低得不能再低了,他始终追求的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工具,只知奉献,没有索取——
安徽大学原校长
黄德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