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山歌
广西柳州的民间歌谣
柳州山歌是流行于中原地区广西柳州市的一种民俗音乐,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就是在这里骑鱼飞天成仙的。柳州山歌历史悠久,自唐朝以来,历经沧桑而不衰。时至今日,每逢年节假日,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人民广场上,都有歌手自发结伴对唱山歌,围听者甚众,场面欢快热烈。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至今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态,这在中国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在演唱形式上,柳州山歌有独唱、对唱、联唱三种形式,而以对唱最具特点。在演唱语言上,主要有壮语和柳州方言两种,分为“欢”与“加”两大类。“欢”流行壮族地区,也称“壮欢”,基本形式是“四句欢”,变体主要有“嵌句欢”“勒脚欢”“长短句欢”;“加”主要用柳州市方言演唱,基本形式为七言四句。其题材关涉时令、耕作、时事、历史、民俗风尚、婚恋、政治等繁杂内容,受众群体遍及男女老少。
长期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山歌艺术源远流长,柳州人在山野间劳作生活,用耳口相传与即兴演唱的方式描绘出特有的图景,将思想、情感凝聚其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其艺术特点尤为突出。2007年,柳州山歌被批注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历史发展
柳州山歌始于唐朝,这与柳州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有关。相传唐代有一壮族女子刘三姐为人刚直,机敏聪慧,口齿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与地主老财相斗,最后被官兵追杀,从鱼峰山跳入小龙潭骑鱼飞天。从此,柳州市人民就把刘三姐视为自己的歌仙顶礼膜拜,并广唱山歌予以纪念。位于市中心的鱼峰山上曾有一石刻,上面刻有刘三姐画像并刻书山歌一首:“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刘三姐,唱歌得坐鲤鱼岩。”至今,鱼峰山上仍保留有“三姐岩”“对歌坪”等遗迹。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记录山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万历年间,到今宜州区为官的岳和声也把柳州歌圩的情景记录在了旅行日记里:“遥望松下,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耻。又必使女先而男后,其答而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可见民间歌圩在明代已盛行,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
发展期
清代乾隆,《柳州府(县)志,风俗篇》载:“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间水湄,歌唱为乐;男女亦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合,竟日乃已。”清代岁贡生吴国祯《岭外代答》又描述:“仙人岭下,融县歌坪,人多能乐,城郊村落,祭祀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与乐相之”。柳州山歌载入地方史志,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了。在清代以及民国年间,柳州市城里和郊区亦有山歌活动,但多为民间自发性,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同时,出现了雷三爷、雷振中、吴志业、龚土生等民间传承人。
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红学家吴世昌流落柳州时,对柳州歌圩的情况也有记录:“其地质朴,俨若古风。两岸圩落之间,男女歌声相对,响彻云霄,萦回山谷,此乡之人谓之‘对歌’。”可见山歌一直在柳州民间流行、不断延续。新中国成立之初,柳州人民自发地用山歌歌唱翻身后的欢乐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拥戴。市文化馆乐见其成,组织歌手们进行有关方针政策学习的歌唱业务培训,用山歌的形式宣传婚姻法等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市文化馆还将这些山歌刊登在黑板报上,许多市民路过黑板报看到,不约而同用山歌唱了起来。于是,驻足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不影响交通秩序,有关部门将黑板报和听山歌移至相传刘三姐传歌与登仙的立鱼峰(鱼峰公园)去。
繁荣期
1954年,柳州市文化馆举办了第一届群众性质的中秋节山歌会,歌圩文化重回人们视野。1959年,柳州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剧目时选择将刘三姐传说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创作出彩调剧《刘三姐》,二者可谓相得益彰,共同为刘三姐文化发展推波助澜。同年,乘着彩调剧《刘三姐》引发轰动的东风,柳州市在立鱼峰举办了首届万人中秋山歌会。据政协柳州市鱼峰区委员会出版的《鱼峰文史(十四辑)》记载:首届山歌会有300多名山歌爱好者参加,观众近万人,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歌手们来自百货批发站、商业局、柳北农民队、东方公社、柳州市公园路小学等,那一年出名的歌手有韦成勋、周子钧、李春华等人。此后几乎每年中秋节柳州市都举办一次山歌会。由于时代原因,中途中断了十多年。1979年,中秋山歌会恢复,直至上世纪90年代,每年中秋如约而至。
此外,六七十年代,有雷引凤、肖运仙、莫三妹、吴静之、吴国湘、肖伦珠等老一代歌手,他们曾用山歌演唱来配合政府部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计划生育。八九十年代的吴柳芳、吴修礼、路谋英、吴修兰等民间歌手,他们利用民间山歌传唱在城镇乡村不断地传承着民俗传统文化,宣传普法知识。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有像雷玉群、袁艳春、罗宝龙、谢凤枝、梁广荣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民间优秀歌手,他们积极地创新学习,不仅长期活跃在民间传唱着传统山歌文化,而且大胆地走出去与外地歌手互相交流学习。
现在的柳州山歌早已蜕变成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逢节假日,鱼峰山下歌仙大舞台都会举行大型歌圩活动。现场人声鼎沸,或朗朗上口、或诙谐幽默、或针锋相对的山歌对歌声不绝于耳。数以万计的市民,甚至不少周边省市的山歌爱好者自发汇聚,以山歌唱出对生活的热爱,当地人称此现象为“鱼峰歌圩”。“鱼峰歌圩”也已经成为鱼峰区乃至柳州市的文化符号,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八桂群星奖”等荣誉。”2014年,柳州“鱼峰歌圩”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鱼峰区依托“鱼峰歌圩”非遗项目,办起“鱼峰之声”群众文艺会演、“立鱼欢歌”广场文化节,建成各街道、乡镇、社区、村级鱼峰歌圩文化活动室60个,组建鱼峰“小歌仙”少年儿童艺术团、柳石路小学山歌社团等,搭建“网络山歌”平台。
艺术特点
柳州山歌主要分为独唱、联唱、对唱,使用赋比兴、夸张、重叠手法,在语言上又细分为壮语和当地方言,由此形成”欢“和”加“两种形式。”欢“多流行于壮族聚居地区,基本形式是每段五盲四句,第一句、第三句的脚韵对第二句、第四句的腰韵。
形式
柳州山歌常见有独唱、对唱、联唱形式,以及少见的盘唱。
独唱
独唱就是自己一个人单独进行唱歌,独唱是最普遍的演唱方式之一,最早村民上山砍柴割草、寻找猪菜竹笋、野外放牛劳作、赶圩路上都会唱起山歌,这个时候,他们唱歌未必有对象,只是以演唱山歌作为自己生活的乐趣,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随着山歌的盛行,歌手独唱也会在歌会、“圩日子”、各种大小节日及喜事上演,而现今独唱多数在是在一定特定的场合演唱,如个人舞台演出、政府、商业部门山歌宣传活动等,在歌会、“圩日子”也还看到有歌手独唱。平山山歌独唱形式较对唱及接龙唱来说,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身临其境,更有感染力,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没有乐器或者伴奏的装饰,是最直接纯粹的天籁人声。节奏比较自由,拖腔由自己把控,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对唱
对唱俗称对歌,对唱是柳州市传统山歌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因此又成为赛歌、打擂台,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赛性,一般在举办歌圩(歌节、歌会)时进行。
正式的对歌比赛有规定的程序,开头要唱开台歌,开台歌是指歌会开始、正式赛歌之前歌手们所唱的山歌。每次歌手们聚会对歌,开台时,总要先唱上几段表示友好的客气歌。开台歌的内容大都以歌手们互相表达相会重逢时的喜悦以及他们对山歌的酷爱之情为主。开台歌后,便进入正式的对歌比赛阶段。传统的赛歌对内容、腔调等一般没有固定格式,整个赛歌阶段,歌声此起彼伏,围观的群众便成了现场裁判。赛歌接近尾声时,双方会自动唱起“分手歌”。一般情况下,此时对歌输赢己见分晓,双方对上几分钟后便告结束,内容多以互祝吉祥,相约下次再会为主,对歌情绪平和友好。
联唱
演唱前会给出一个主题,由有名的歌师起头,其他歌手接着尾部句子联着往下唱。这样的演唱方式集中考验山歌手的应变能力和即兴编词成曲的能力,高度展示了山歌手的超凡智慧。
语言
传统的柳州市山歌主要演唱壮语和柳州方言两种语言,分为“欢”与“加”两大类。
“欢”
“欢”是流行于壮族聚居地区的山歌,通常也称为“壮欢”,用壮语演唱。其基本形式是“四句欢”,每段歌为五言四句。歌词韵脚独特,为“腰脚韵体”。
既一、三句的脚韵对二、四句的腰韵。曲调为简单乐段的重复,分二声部,演唱时音色质朴、淳厚、高亢,明亮,有一字对一音的特点,欢的变体很多,主要有“嵌句欢”“勒脚欢”“长短句欢”几种。嵌句欢时在五言四句中嵌入三言二句,形成“五三五”的格式。如“每逢三月里,好天气,满山林秀丽;百花开枝头,嫩微微,人人都赞美。”其中“好天气”、“嫩微微”就是嵌入的三言二句。“勒脚欢”的勒脚,是指把两段“四句欢”的第一段分成a、b两联,(每联二句)分别将其“勒”于第二段的C、d两联之后(即“脚”下),从而构成三段。(见图“勒脚欢”)这是一种独特的歌词重复法,曲调则是变奏型的三段体形式。长短句欢的歌词格式为七言二句加五言二句,但歌腔却是七言歌词只有两小节(2/4拍子)旋律,五言歌词却有三小节旋律。壮欢流行于市辖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原郊区太阳村镇等讲壮语的农村地区。因市内会讲壮语的人不多,所以,市区内的山歌是很少演唱壮欢的。
“加”
在壮汉等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市区里盛行的柳州山歌,叫“加”。这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唱“加”时,歌手按习惯约定俗成都用柳州市汉语方言答唱,腔调接近口语,群众一听便懂,特别富有吸引力。“加”的歌词基本形式为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如“高山岭顶有藤,藤小开花十二层;我俩有心爬上去,管它藤断石山崩。”有时为强化语气,改为以三字句开头,如“妹心焦,想哥得多病成痨;不信你到妹门看,药渣堆有三尺高。”这样就形成了三七七七结构的“三言首”格式。
 还有因演唱情绪的不同,在歌词中加入各种忖词的。在演唱情歌等偏于抒发情感的山歌时,多有在歌首加特定韵(忖)词,如以“哎”作引音,声音由高到低,委婉缠绵。还有于歌词句子中间加入忖词的,如《石榴青》:“石(呢个)榴(哇)青(俪),问妹出嫁(嘛)是招亲(俪);妹你招亲就(呢个)招我(俪),人又能(哪)干(哪)又(哇)痴情。”而在演唱一些风趣诙谐的山歌时,又有在各个乐句中加入地方俚语作付词忖句的。如《登登调》:“天上星子(登登)朗朗稀(嘛歇歇),莫笑穷人(零零落啁亲呀我的妹)穿破衣(嘛哈),十个手仔(登登嗬)有长短(嘛歇歇),山中树木(零零落啊情呀我的妹)有高低(嘛哈)。”
主题
常德市民间传统山歌的内容具有取材广泛、平实亲民、动态变化的特点。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柳城县民间传统山歌提供了五花八门的创作素材,直占通今,柳城人民围绕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歌唱活动从未止息。日复一日地面对质朴平实的劳作定律,激发了人们主动挖掘山风野趣的兴致,而且柳城当地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为山歌艺术注入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柳城民间传统山歌的题材关涉时令、耕作、时事、历史、民俗风尚、婚恋、政治等繁杂内容,受众群体遍及男女老少。
特征
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其中分为明喻和暗喻。例如:“阿妹好比仙桃果,诺(‘诺’意为‘谁’)没(‘没’意为‘不’)想来诺没争?阿哥如得尝一口,死克(‘克’意为‘去’)三年还复生。”男子运用明喻,将女子(即比喻的本体)比作仙桃果,大方坦率地吐露爱慕之情。例如“哥是月亮妹是星,星子不比月亮明;妹是池塘哥是海,池水不比海水深。”此处运用暗喻,“哥”“妹”作为本体和作为喻体的“月亮”“星星”“池塘”“海”同时出现,由“是”这一表判断的词语充当喻词,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语言更为简洁凝练。
兴,即以他物寄意,落句点题。例如:“黄河涨水沙浪沙,鱼在水中摆尾巴。哪天得鱼来下酒?哪天得娘(‘娘’意指‘新娘’)来当家?”歌者借助“大浪淘沙”和“鱼摇尾巴”作为山歌的开端,以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一求偶,即渴望寻得心仪的女子结为连理帮忙持家。
夸张手法
例如:“那天得见妹一面,害哥魂魄满天飞;请了三个道师佬,喊了九天魂不归。”为了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与爱慕之心,歌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身魂牵梦萦的状态夸大其词,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叠句和双关词
例如:“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久闻);蜘蛛结网三江侗族自治县口,水冲不断是生丝(思)。”[!]此处采用谐音双关,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九文”表面上是指钱币,实指“久闻”,久未听闻;“丝”并不单单指蜘蛛网,实则是指大水冲不断的“思念”。
地域民俗
歌者在演绎山歌时或为了突出情感、释放情绪,或为了使歌词更吸引人眼球,辛辣独角戏,会在句中加人地方俚语,例如:“(嘿啊)今夜出门找歌伴(咧),同来庆祝=月三(啊);(嘿哈)老妹准备好糯饭(咧),哥也准备好诺腊(额)(‘诺腊’,壮族地方俚语,意为‘腊肉’)。”地方俚语为山歌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促成山歌文化与地域民俗特色的精妙结合。
类型种类
柳城山歌
柳城县山歌是柳州山歌的一个分支,不仅是一种音乐与文学艺术,还是柳城族群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城区域文化传承脉络的一个重要指纹。柳城山歌演唱以对唱为主要形式,对唱是歌手或歌队之间相互较量、才艺比拼的竟赛形式,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往往在举办歌圩(壮族的歌会和歌节,壮语叫“坪蓬”,意为“欢快愉悦的墟场”)时进行。柳城县有名的歌坪有:东泉对河礼堂码头歌坪、太平壮欢歌坪等。柳城山歌历经沧桑而不衰,在现代化都市里至今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态,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历史传承性。
鹿寨平山山歌
广西鹿寨县平山县山歌,是平山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平山壮乡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鹿寨平山山歌的表意,往往不是直接的表露出来,而是运用生动有趣的群众语言,含蓄的传递给听众,在瑞安鼓词中,赋、比、兴、夸张、拟人、谐音等,凡是能够帮助歌唱的手法,歌手无不运用。平山山歌高亢嘹亮,以朴实纯粹的真声来演唱,演唱方式多样,“搭头”苍劲有力,收尾连贯轻柔,巧妙运用“呼气”“沉气”“提气”“运气”“偷气”等呼吸技巧,以带方言特色的咬字发音,运用倚音、滑音的润腔手法,讲求以声传情,以声表意,独具地方特色。
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相关传承人
代表作品
保护与传承
传承发展
“柳州山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旧时由于歌手们大多不识字,没有文化,只能由师傅带徒弟的办法代代相传下来。多为歌师办歌班招徒弟的形式进行,有的歌手跟着几个歌师学习,因此往往有的师徒关系不是很明确。后来民间开始有歌书流传,多为群众自制的手抄本,也有不少歌手通过学读歌书、聆听演唱后自学自编山歌的,这些歌手成为歌师后,往往又有人前来投师学歌,所以主要还是依靠师承关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保护措施
2012年起,以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契机,柳州市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歌圩创建工作。结合2013年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的“山歌逗唱狂欢节”、撩翻“山歌王”欢乐擂台活动,以“鱼峰歌圩”首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歌中日围棋擂台赛为载体,开展“鱼峰歌圩山歌擂台季季唱”活动,并作为一项持续化、常规化的赛事建章立制。鱼峰区委副书记、区长何世恰说:“开展山歌‘四进’(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每月确定主题,组织山歌会,将歌圩文化与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主题歌圩月月唱是‘鱼峰歌圩’的创建特色。以鱼峰公园的歌仙广场为中心,营造轻松、自由的山歌氛围,让山歌天天环绕柳州市,唱响桂林市。”
2014年,柳州“鱼峰歌圩”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鱼峰区依托“鱼峰歌圩”非遗项目,办起“鱼峰之声”群众文艺会演、“立鱼欢歌”广场文化节,建成各街道、乡镇、社区、村级鱼峰歌圩文化活动室60个,组建鱼峰“小歌仙”少年儿童艺术团、柳石路小学山歌社团等,搭建“网络山歌”平台,让山歌文化走进社区、学校,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柳三小,学校定期举办“三月三壮族歌节”,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歌研究专家黄晓平、广西歌王郭秀莲等来传歌、打擂台等。学校有专门的《山歌校本教材》,科研课题《关于柳州山歌进课堂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研究》获得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
2014年,柳州市每逢壮族“三月三”便以“鱼峰歌圩”为名,举办全国山歌邀请赛,邀请全国各地的民间歌手来柳参赛展演。“鱼峰歌圩”名声渐响,近年来还吸引了哈萨克斯坦、喀麦隆古巴俄罗斯加拿大乌克兰等多国的乡村歌手来柳演出。此外,20世纪末、21世纪初,吸取了柳州山歌丰富营养而创作演出的柳州精品剧目轰动全国。其中民族音乐剧专业《白莲》获全国文华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一举夺得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剧目等多项大奖。
价值和影响
历史
对历史的记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不同朝代记载的历史资料、考古挖掘的文物,都能从不同角度诠释历史。单纯从和文字有关的记录来看,与《全本史记》《汉书》等隶书形式不同,柳州山歌对历史自然而然的书写和歌唱成为一种松散型的记录方式,不仅变化多样,而且形象生动。以往历朝历代的史书描述具有严谨、严肃的特征,记录也以平铺直叙为主,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场景。而柳州山歌则展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更能从局部反映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过程,为历史考证和探寻注入有价值的信息。壮族的创世古歌《世间万物哪里来》就是通过山歌的方式讲述民间神话,流传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区的《盘史歌》更是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百科全书,闻听歌声宛若历史尽收眼底。
社会
柳州山歌这种艺术形式唱的是生活劳动、柴米油盐,讲究即兴发挥、张嘴就来。比起需要服装、灯光、道具配合的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山歌则简便易行,不管是在田间、村口、树下,双方对唱就能传播,“见什么唱什么”的背后实则是歌手们对生活长期细致观察的厚积薄发。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浪漫主义色彩,让现代化都市里,至今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态,每逢节假日,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人民广场上,都有歌手自发结伴对唱山歌,围听者甚众,场面欢快热烈。
教育
柳州山歌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语文课程资源,它的内涵丰厚,外延深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既是语文学习指导的重要来源,又是语文学习模仿的重要内容;它的历史悠久、群众广泛的歌圩活动,更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素材不竭的源泉。在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三维”目标要求,并且符合合理原则的前提下,分别将柳州山歌文化与课堂教学、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进行了设想。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柳州山歌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具有难以取代的独特价值,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艺术
柳州山歌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充满内涵的歌词、动听的旋律以及生动的对抗表达,无疑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累增添了色彩。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增强柳州山歌的艺术活力成为极具挑战的工作。
文化
柳州山歌虽然诞生和繁衍于山野田间,饱含芬芳的自然味道,但民间艺术作品也同时承载着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是人们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所以柳州山歌不仅词句动听,旋律优美,更具备深刻的文化价值,使柳州市山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广西山歌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各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节,“上巳节”就是广西最隆重的歌节。当天的山歌邀请赛继承了歌节传统,来自韩国印度日本与中国的130余名优秀民歌手共赴歌圩,演绎了风格各异的50多首民歌。“鱼峰歌圩”中国山歌邀请赛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大、规格高、专业性强、参与度广的全国性文化赛事,和柳州展示城市形象、彰显民族特色、扩大开放合作的闪亮名片。为了更加积极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2019年“三月三”期间,柳州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驻穗商会和机构、大型企业、媒体等发出邀请,组成考察团带他们走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等地,以及柳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参考资料
柳州山歌.柳南文化云.2023-09-21
唱山歌来.柳州博物馆.2023-09-21
柳州市非遗目录一览表.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9-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3-10-08
“民间传说”走出国门.柳州日报.2023-09-21
特稿 | 故乡的年——柳州.华东政法大学.2023-09-21
..2023-09-21
太平壮欢:山野般的清纯.中国民俗学网.2023-09-21
广西柳州市歌舞团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2023-10-08
融安民间山歌浅议.广西民族报.2023-09-21
现代版的“鱼峰歌圩”.中国文化报.2023-09-21
..2023-10-08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发展期
繁荣期
艺术特点
形式
独唱
对唱
联唱
语言
“欢”
“加”
主题
特征
比兴手法
夸张手法
叠句和双关词
地域民俗
类型种类
柳城山歌
鹿寨平山山歌
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相关传承人
代表作品
保护与传承
传承发展
保护措施
价值和影响
历史
社会
教育
艺术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