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国刚,1934年3月19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江苏昆山,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教授(退休)。
秦国刚在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于1957年2月至1961年2月在该系攻读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物理学。自1962年起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1993年对多孔硅与纳米硅镶嵌氧化硅光致发光提出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成功解释大量实验,得到广泛支持;首次观察到p-Si衬底上氧化硅发光中心的电致发光现象。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1月退休。
秦国刚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物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信息和工程与材料三个学部的21项基金,并已完成其中20项。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中国物理学会2000-2001年度叶企孙奖、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何梁何利奖物理学奖;2014年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
人物经历
秦国刚出生于1934年3月19日的南京。在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于1957年2月至1961年2月在该系攻读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物理学。在1961年2月研究生毕业后留系工作,2~3个月后前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物理系授课。1962年暑假回到了北京大学物理系,自此至197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在1970年至1979年,担任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无线电系讲师。自1979年至 1985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自1985年至2018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2001年以后物理学院)教授。在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对多孔硅与纳米硅镶嵌氧化硅光致发光提出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成功解释大量实验,得到广泛支持;首次观察到p-Si衬底上氧化硅发光中心的电致发光现象。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2007年秦国刚院士与戴伦副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马仁敏等在解决cds纳米带n型控制掺杂、以及欧姆接触、肖特基接触电极制备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制备成功高性能CdS纳米带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相关论文“High-Performance Nano-Schottky Diodes and Nano-MESFETs Made on Single CdS Nanobelts”已在Nano Letters 上发表(7, 868 (2007))。在2009年,秦国刚院士、戴伦教授研究团队的博士生马仁敏同学等制备出cds纳米线微环, 并观测到腔内回音壁共振模式。该工作发表在Nano Letters上(R. M. Ma et al, DOI: 10.1021/nl901190v, June 17, 2009)。秦国刚作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代表团于2013年1月27-30日访问台湾大学理学院。 于2018年11月退休。
研究领域
钙钛矿等新型半导体太阳电池;外激励下半导体原子室温扩散;等离子体扩散掺杂;硅基和石墨烯基有机电致发光;硅/化合物半导体混合激光;半导体中杂质、缺陷和深能级;硅和砷化镓中的氢;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纳米硅(锗)/氧(氮)化硅体系(包括多孔硅)发光;氢化非晶硅光致退化机制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秦国刚和他领导的研究组在半导体杂质与缺陷以及多孔硅与纳米硅镶嵌氧化硅发光领域取得了系统且具有创造性的成果。例如,他们最早在中子辐照的含氢硅中探测到导带以下0.20eV深能级的含氢缺陷,揭示了硅中存在含氢深中心的微观结构,并得到了实验证实。此外还发现不同的辐照缺陷在含氢硅中的退火消失温度变得基本相同。此外,他们首次揭示了氢对肖特基势垒高度的显著影响。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4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网站显示,秦国刚发表合作SCI论文超过250篇。
以上资料来自
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秦国刚在2010年12月27日受邀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勷勤分论坛”,为材料所师生做了题为“半导体纳米线(或洞)阵径向p-n结太阳电池和有源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学术报告。在2017年11月24日上午应邀到华南师范大学材料所,做了主题为《钙钛矿和叠层太阳电池》的主题报告。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院士校园行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国刚教授在御花苑外国语学校作了题为《当今科学技术中的半导体》专题报告;在2019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院士专家湾区校园行活动在东莞市举办,秦国刚院士校园行讲座在东莞市技师学院举行,为学院师生带来《今日的半导体》主题报告。在2019年12月2日到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院做了主题为“等离子体激励下半导体中杂质室温扩散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教育思想
秦国刚作为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他规定每周至少与每个研究生讨论一次科研工作,让他们谈谈科研的进度,说说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他们指导与帮助。当他们走了弯路或是研究思路上出现大的偏差,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及时指出。每周一、二上午的交流互动,使导师对研究生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形成了制度。秦国刚一直告诫学生:“年轻时努力学习和创新能够为一辈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你的科研工作能有多大成就。”
在学术讨论中秦国刚坚持认为导师和学生在学术上是平等的。他觉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启发,也会让自己接触到新的知识。所以有时谈论一个问题,师生之间甚至会争执起来。学生有一点创意,他作为导师就会大加赞赏,鼓励学生超过他自己。他一向提倡学生要有独立的思考,而不只是跟在老师的后头。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学生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见,要有活跃的思想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他在学生面前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相反地,经常指出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不足之处。
近三十年来,已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培养博士生的方法。例如:除非出差,秦国刚每周至少要与每个他指导的博士生讨论一次。要求学生在讨论前做好Power Point,小结前一周的成果、所遇困难和自己的新认识与新想法。讨论时,由学生先汇报前一周取得的实验或理论研究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新认识和新想法。在此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研究结果、问题与想法,讨论如何解决困难,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以至提出新任务或新课题。适时地要求学生总结已取得有成果和撰写学术论文。
指导学生
秦国刚先后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和博士后60余名。博士生中金鹰获第21届半导体物理国际会议最佳青年论文奖和叶企孙物理奖一等奖。林军获叶企孙物理奖二等奖。2012年孟虎获国家奖学金
荣誉奖项
个人生活
秦国刚认为,科研与业余爱好并不矛盾,当遇到难以攻克的问题时,适当的放松或许能给自己一点空间。听古典音乐、欣赏中外绘画、看历史题材的书籍和电视剧都是他紧张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
人物评价
秦国刚在科研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他以极大精力投入到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光荣事业中,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承科学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始终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秉承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和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呕心沥血、教诲提携,为中国的半导体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评
秦国刚教授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参考资料
秦国刚.何梁何利基金.2023-10-02
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2023-10-02
秦国刚.北京大学.2023-10-02
秦国刚院士、戴伦教授团队研究新进展.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3-10-04
秦国刚 教师个人主页.北京大学教师个人主页.2023-10-02
秦国刚.中国知网.2023-10-04
秦国刚 教师个人主页.北京大学教师个人主页.2023-10-0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教育思想
指导学生
荣誉奖项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