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中记》是
唐朝文学家
沈既济创作的一篇传奇,选入《
文苑英华》八三三、《
太平广记》卷八十二题作《吕翁》,也收录于现代
汪国垣整理唐代小说选集《
唐人小说》中。
文章描述一道士吕翁遇见一不得志的士人卢生,二人探讨何为“适”的问题,卢生向吕翁讲述“士之生世”应该如何,说罢卢生便有些困倦,吕翁给了卢生一只青瓷枕,让卢生枕上这个枕头,就能实现他的志愿。卢生入梦,在梦中果真功勋卓著,享尽荣华富贵,达到了他想要的“适”,却也经历挫折,感受恩宠屈辱。梦醒之后,见一顿黄粱饭还未蒸熟,一切未变,但卢生已大彻大悟, 尽知恩宠和屈辱的人生,困窘和通达的命运,获得和失去的道理,死去和存生的情理,以及吕翁对其欲念的遏制,于是拜吕翁而去。
文章客观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险恶和争权夺利的丑态,揭露了封建士人醉心于功名利禄的思想,渲染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但同时也劝诫士人“窒欲”,看淡功名利禄,不要盲目追求、急功躁进。全文结构谨严,前后以黄粱照应,梦中又以三起三落的“三复结构”安排人生,结构形式丰富多变,委婉曲折。
《枕中记》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后世常说“黄粱梦”或“邯郸梦”,皆由此出,后世对其仍有续写或改编, 如
唐朝的《
南柯记》、明代
汤显祖《
邯郸记》、
清代蒲松龄《
续黄粱》等。
创作背景
大历至
建中年间,
元载、
杨炎先后与
刘晏、
卢杞等势力开展激烈的政治斗争,短短五年之内,元载、刘晏、杨炎三个宰相相继被处死,这场重大的政治事件牵扯到了许多人,
沈既济就是这场斗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沈既济由杨炎推荐入官,又因杨炎被贬,后复起亦与杨炎党人有关,《枕中记》就是沈既济在贬官之后所作,政治色彩鲜明。他以干宝的《搜神记·卢汾梦入蚁穴》和刘义庆的《幽明录·焦湖庙祝》这两个与“托枕入梦”相关的作品为基本素材,融合自己政治生涯中的经历与见闻,塑造了
卢生这个拥有多个历史人物人生经历的丰富形象。
内容情节
唐开元七年,道士吕翁在邯郸客店遇到赴京的卢生,旅店中的店家正在蒸黄粱饭。吕翁与卢生二人交谈,卢生谈及未能建功立业,心中愧疚,吕翁观卢生形体,没有病恙,交谈之间也很愉快,却感叹自己困顿,很不理解,并询问卢生什么是“适”。卢生便向吕翁谈到他所认为的“适”,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家族昌盛。说完卢生有了困意。于是,吕翁给他一只青瓷枕,让卢生枕上这个枕头,就能实现他的志愿。枕着这个枕头,
卢生入了梦。
梦中卢生与清河崔氏成亲,举
进士,应制举,授予
渭南市县尉,又提升为
监察御史。接着又转起居
舍人、知制。三年过后,出任
同州知州,又升为陕州知州。在陕西开河八十里 ,百姓为其立碑颂德。接着移守
开封市,领
河南道采访使。征召入京,任命为
京兆尹。战争中
河西道节度使被杀,又提拔卢生为
御史中丞、河西道节度使,卢生大破敌军,边境居民立碑为其歌功颂德。卢生回朝封功,又转
吏部侍郎,升为
户部尚书兼
御史大夫。位高望重,受到皇帝重用,却遭当时宰相嫉妒,被贬为
肇庆市刺史。三年后,
卢生又被召回京城,征为
常侍,又拜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掌管朝廷政务十多年,被颂为“贤相”,但又被同僚诬告而下狱,后因得宦官保护,免除死罪,贬往
驩州。几年后,皇帝知道冤枉了
卢生,卢生又重获殊荣,追为
中书令,封
燕国公,五个孩子也得到重用,高官厚禄,联姻望族。最终,卢生年纪老迈,八十岁病卧,皇帝颇为关注,下诏盛赞其功绩。而在诏书到达当晚,卢生去世。
与此同时, 卢生从梦中醒来,见睡前蒸的黄粱饭还未熟,但梦中经历已令其大彻大悟,恩宠和屈辱的人生,困窘和通达的命运,获得和失去的道理,死去和存生的情理,吕翁对卢生欲念的遏制,卢生全明白了,于是拜吕翁离去。
角色介绍
最早出场的人物,是一位“得神仙术”的道士,为
卢生提供枕头,推动卢生入梦。
枕中梦主人公。未能建功立业而心有愧疚的卢生在通过道士吕翁的枕头入梦后,在梦中经历了功成名就、遭人陷害又重获殊荣的一生,最终大彻大悟,拜别吕翁离去。
卢生身上融合了多个
唐朝重臣的生平事迹,如描写
吐蕃攻陷瓜沙、节度使
王君毚被杀、萧中令嵩与裴侍中光庭执政等事件,于史有据;叙述兴修水利,筑城以遮要害等政绩,确有其事。这些素材拼凑起来,赋予卢生以典型性,是当时士人集体精神的一个意象符号。
主题思想
对仕途的失望与厌倦
中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沈既济深知官场的险恶,于是将官场所见到的,所经历的种种都描述在了这篇传奇中,一是
卢生娶了清河崔氏便一路高升,没有权贵背景就只能“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二是每当卢生事业顺达时,就会被猜忌、诬陷、打击。“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结果被贬,“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结果是“下制狱”。这样的写法,将同僚之间的互相嫉妒、帝王的无情、封建统治的黑暗都深刻地揭示出来了,表现出其对仕途的失望与厌倦。
窒欲
通过描写卢生的生荣死哀,让一般士人所欲求的得以实现,再让卢生醒来,从理想世界回归平淡现实,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点出“人生之适,亦如是矣”,再借卢生之口发出“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的感慨,并提出一种修养自身以缓解调和人与现实矛盾的办法,教诲士人“窒欲”,所以人们面对功名利禄应遏制欲望,社会的正常秩序也需要一定的知足思想和知足心理来维系。
提出“适”的价值
《枕中记》重点讨论了“适”的问题,即教人们面对利禄的诱惑要坚持少欲、窒欲甚至无欲,因为“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揭示了人生幸福之“适”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适”的幸福模式也是多样性的,思考士人如何寻求“适”,实现“适”。高官权贵有其烦恼,平淡闲适的农夫也自有其快乐,人生总会有缺憾,各种幸福并存于世也并不矛盾。
艺术特色
叙述结构
故事套故事的写作结构
《枕中记》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写作结构模式,凸显了现实与梦境的对照。文中,
卢生经历了入梦与出梦两个环节。入梦受外力控制,由道士吕翁引导,出梦也直接因卢生在梦中的死亡而到梦醒,没有铺垫,依旧是凭外力而出。入梦的目的性也很强,即助卢生感悟何谓人生之“适”,梦中之事与现实世界互不影响。但同时形成了一种对比,梦前的卢生“短褐,乘青驹”,梦中的卢生功成名就,却有“下制狱“的危险。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人生如梦,“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的道理。
三复结构
梦中又以三起三落的“三复结构”安排人生。
第一次“起”:得到重用,转
吏部侍郎,迁
户部尚书兼
御史大夫。
第二次“起”:授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执大政十余年,号为贤相。
第二次“落”:同僚诬告而下狱,后因得
宦官保护,免除死罪,贬往州。
第三次“起”:皇帝知道他的冤枉,复追为
中书令,封
燕国公。
第三次“落”:死去。
三起三落,丰富多变,委婉曲折。
叙事视角
《枕中记》使用全知叙事视角,并将视角在时空中相互交叉,形成了对照。 一是现实与梦的对照,现实的
卢生是个农夫,“衣短褐,乘青驹”,想象着“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生活。梦中的卢生“过蒙殊奖,特秩鸿私”,得到皇帝重用,却在遭遇入狱后想着家住
山东省,“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怀念着之前的生活。二是入梦前与梦醒后的现实世界的照应。蒸
黄粱与黄粱未熟,前后照应,卢生只是做了一场梦。
叙述话语
《枕中记》运用史家笔法,主要铺陈事实,而少于渲染。使用传统史书、传记的叙事风格,缩汇人物生平,不断推进式地展示人物的仕途,通过讲述官职地变化串联故事情节,将
卢生的梦境融于
唐朝真实的背景中,并对所述的史实详细描述,与历史记载契合。
作品影响
沈既济的《枕中记》是唐代传奇中年代较早的名篇,颇有影响,唐人所记之《
樱桃青衣》,与
李公佐《南柯太守记》,都与《枕中记》命意相同。后世所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也始从《枕中记》中出,其对于黄粱梦故事的衍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宋代
文言文小说中的《慈云记》讲的也是读书人梦中受到点拨顿悟的故事;元朝
马致远的
杂剧《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在《枕中记》的基础上,改造了相关人物,将书生演化为“
吕洞宾”;明朝
汤显祖的传奇《
邯郸记》,作者自称取材于《枕中记》,这一作品成为戏剧史上“黄粱一梦”典范作品,其中
卢生的形象也更加饱满;
清代蒲松龄的小说《
续黄粱》将“黄粱梦”与社会现实融于一体,充分运用想象、虚构的方法,增添了地狱受刑和投胎转世的情节,这种因袭演变体现了
中原地区古代小说观的进步。
作品评价
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枕中记》为“既济文笔简炼,又多规诲之意,故事虽不经,尚为当时推重。”对《枕中记》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在
唐朝时,这传奇故事已经得到推重。
汪国垣在《
唐人小说》中评价《枕中记》为“影响所及,逾于《庄》《列》矣。”汪辟疆认为《枕中记》作为一篇传奇影响之大,已经超过了《
庄子》《
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