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应元 (?-1645年),字丽亨,
汉族,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县)人,明末抗清名将,与
陈明遇、
冯厚敦三人合称为
江阴抗清三公。
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任职为江阴(今属
江苏省)
典史,崇祯十七年(1644年)因抵御海贼有功,以军功升迁为
英德市(今属
广东省)
主簿,由于道路艰巨没有去赴任,一直在江阴居住。
顺治二年(1645年),阎应元率领江阴军民抗击清军,坚持了八十一天,给清军沉重的打击,让清军产生重大损失。江阴城城破之后,阎应元仍坚持
巷战,被困西门,阎应元拔短刀自杀,血出未毙,投湖自杀,水浅没有成功,因此被抓牺牲。
当代明清史专家、原
历史系教授
顾诚评价阎应元,在江南各地都被攻陷的情况下,阎应元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清朝大军攻击,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是
光彩夺目的一页。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担任江阴(今属
江苏省)的
典史。崇祯十七年(1644年),海贼顾三麻率领数百艘船入侵
黄田港,阎应元带领官兵前去抵御,亲手射杀三人,成功击退海贼,升迁为
英德市(今属
广东省)
主簿,由于道路不通畅和母亲生病没有去任职,居住在江阴城外。
江阴抗清
江阴城隶属
南直隶常州府(今
常州市),该城北面靠近江河、东面连接
常熟市、西面接壤武进、南面邻近无锡
阳湖,南北径距七十里、东西相去一百四十里,有三十三座山,良田一百三十余万亩,年输粮六万余石,可缴纳赋税十余万两,为江南富乡巨邑。百姓风俗淳厚,推崇气节。江阴城东面关外设有朝阳驿,为江浙地区进入北京的必经之地,旁边有黄山港,直通大洋,历来都是江防的战略地带。
顺治帝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
扬州市、
南京市,
南明覆灭,至此
长江中下游平原被清军占领。之后,清廷派出使臣前往南直隶各府县,劝其归顺。六月,清朝向全国发布“剃发令”,要求汉族人按照
满族习惯,一律由束发改为剃发,导致江南各地绅民群情激奋,纷纷自发举兵抗清。
六月二十四日,清廷任命的江阴县知县方亨到任,下令强迫百姓剃发,禁止百姓私藏武器,激起江阴城乡人民反抗。闰六月初一,江阴县的秀才许用提议军民一起守城抗清,引起数万人的响应。 初三各保领乡兵进城,分发兵器,在夏港、胡桥等处安营,当时在任的
典史陈明遇,被推举领导守城。闰六月二十一日,清七王、八王、十王率弁千员、马步兵十余万,以清军将领
刘良佐为先锋围逼江阴,从东门至西门分十六营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从东城射入城内,遭到江阴士民拒绝后大举攻城。
陈明遇初战失利,知道阎应元机智勇猛,主动推举阎应元进入江阴城主持战事,连夜派人骑马去迎接阎应元,阎应元立马同意,带领家丁四十多人进入江阴城共同抵抗清兵。六月初九,阎应元进入江阴城,组织军民奋力守城,将全城百姓编为保、户,统一管理,发动富户捐赠资金,招青旸弩师黄鸣岗与其侍从千余人进入江阴城,制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守城军士,加固城墙,安排义兵轮流值班守卫城池。
六月初十,阎应元祭旗发令,安排武举人王公略、
陈明遇等人分守各城门,阎应元自守北门,并和陈明遇总管四门,昼夜巡视。七月十一日,清兵进攻阎应元所镇守的北门,主帅
刘良佐命令清军九人先架
云梯攻城,被阎应元击退。次日,三万清兵制造十条浮桥,齐渡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在城上指挥军民投掷砖石,用
长枪拒敌,使清军伤亡过千,清七王爷及二
都督战死。之后,阎应元派人制造新式武器,制造火砖、木、挝弩等。
七月十五日,清兵又进攻东北城,刘良佐命令西南面放炮,牛皮帐为掩护,攻打江阴城的东北角,阎应元指挥城内军士用巨石、
油桐还击,清兵不敌。之后,刘良佐下令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阎应元于是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浇在清兵的身上,打得刘良佐退去,逃到十方庵。
七月十八日,
刘良佐先是命令
十方庵的僧侣劝说阎应元,城中军民皆愿以死报国,要刘良佐离开。十九日,刘良佐骑马来到城下,打算用过去与阎应元相识的旧交情劝说他,遭到阎应元的拒绝,又用清廷召谕劝说,让江阴士民接受招安。阎应元表示“有降将军,无降
典史”,誓死抗清,决不投敌,骂得
离去。”
清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听说江阴久攻不下,派遣恭顺王
孔有德率兵支援,平定松江后,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率领二十余万满洲兵携
红夷大炮前往围攻江阴。贝勒博洛认为江阴城难攻,命令明末抗清将领
、
吴志葵劝降,黄蜚缄口不语,吴志葵和
刘良佐都劝说阎应元投降,阎应元回称说“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随后命令士兵发射
弓箭,万箭齐发,惊的
倒退,骑着马逃跑了。黄蜚、吴志葵被箭射伤,被军士抬回清军军营,没过多久就死了。
二十至二十七日,
宁夏王
从江宁运来几十尊
大炮,清军将领马喇希恩格图也率兵赶到,四面夹攻,大炮昼夜轰城,炮声闻两百余里,昼夜轰炸,用药五千余斤,城内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在此期间城内阎应元在东南角城敌楼指挥乡兵抵抗,见清十王爷在将台上指挥,令人对准十王爷放炮,一炮炸死十王及随从四将和二百四十余名兵士。至八月十二日,在清军
重炮轰击下,江阴城破损严重,清军想从缺口处入城,乡兵与之肉搏,杀退清军。义民拆除居所用于筑城,妇幼、老者参与传递砖瓦,兵民众志成城共同抵抗清军。十九日,清军又从江宁调来
火炮二十四座,攻东北城,当时城内弹尽粮绝,乡兵死伤惨重。
死守江阴
八月二十一日,清军大队从祥符寺后攻入江阴城,阎应元在城破后仍坚持
巷战,带领千人奋力斩杀清军,百姓们见清军攻入城中,纷纷投井自尽,井中填满了尸体。
陈明遇和许用两家均全家自焚而死。
被清军围困到西门后,阎应元对从者说:“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也。”然后拔短刀自杀,刺胸血出,没有成功,又投湖自杀以死报国,由于水浅没不过顶,被清军俘获,送往
刘良佐的军营,刘良佐再次劝说阎应元投降,阎应元拒绝,见到清将贝勒尼堪,阎应元直挺挺地站着不肯屈膝,被一个清兵用枪矛刺伤小腿,阎应元血流泉涌,力竭扑倒在地,当夜,阎应元被杀害于栖霞禅院,其家属十余人闻讯集体自杀。
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都顽抗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
陈明遇下令关闭县衙,举火焚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与清兵浴血奋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
冯厚敦自缢于
明伦堂,其妻与姊投井死。
中书戚勋、诸生许用全家自焚而死。八月二十二日,清兵开始屠城,百姓有的力战到底,有的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没有一人顺从清兵。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人物评价
清代学士
邵廷采在《
东南纪事》中说,阎应元身材魁梧,苍黑的面孔,有胡子,性格严肃刚毅,号令严明,听到对犯法者的鞭笞声,也没有稍微放松;不看重钱财,赏赐别人不吝惜;为受伤的人亲手包扎伤口,给死者准备好的棺木装殓,为其痛哭的;和壮士说话,称做好兄弟,不直呼其名,所以很得人心。
清朝
礼部尚书韩菼在编撰的《
江阴城守纪》中评价阎应元颇具才略,作战身先士卒,他昼夜不停地巡城,对于违反军纪的将士严肃处置。
明末清初史学家
计六奇《
》卷四《江阴经略》中用一副对联:“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高度评价了阎应元及江阴人民的壮举。
清代江苏巡抚
为阎应元编传,《
》以江阴守城战役为背景,生动展现了阎应元等人不畏强暴、智勇双全的形象。
近现代明清史专家、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顾诚评价是: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
南明光彩夺目的一页。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原馆员
朱仲玉在《中国古代爱国英雄》中评价阎应元承担起了守城的重任,以少数兵力,抵抗兵力强壮的清军,带领江阴人民从闰六月初一至八月二十一日一直抵抗,坚持斗争长达八十一天之久,使清军在江阴城下损失了三位王爷,十八员大将和六到七万士兵。城破之后,阎应元也不投降,以死殉节,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与日月同辉,永远照耀着史册。
轶事典故
月夜赏歌
顺治帝二年(1645年)八月十三日,临近
中秋节,阎应元发放赏月钱,与军民共同赏月欢度中秋,命令军民共度中秋佳节,延续到十七日为止;中秋当日,许用模仿楚歌,在江阴城中作《五更转曲》,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
靖江市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围城的清军听后,也深受感触,有的人怒骂,有的人悲叹,甚至还有哭泣的人。
后世纪念
明伦堂
明伦堂为
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后的遗存。它面阔三间,平面为矩形,为鸳鸯厅,前厅为卷棚顶,山墙有观音兜封火墙,后厅为硬山顶,屋顶为波形小瓦,南侧
千手柱间设六扇隔扇木门,中间檐下有白底黑字“
明伦堂”匾。堂东西两厢为碑廊,展示江阴历代修建
南京夫子庙的碑文以及名人
碑刻。堂前有被尊为“
江阴抗清三公”阎应元、
陈明遇、
冯厚敦的雕塑,他们在明末抗清斗争中壮烈殉国。
纪念活动
2005年,六位汉服同袍在江阴文庙
明伦堂第一次公祭
江阴保卫战中以抗清三公为首的殉节士民。自2013年以后,由江阴汉服协会延陵汉魂牵头,定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进行一次小范围祭祀,于每年公历11月的第2个星期天进行全国公祭。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服同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肃穆庄重的气氛中自发汇聚到江阴文庙缅怀英烈,各汉家代表身着汉服,举行迎神、进撰、行初献礼、行祝礼、读祝等仪式,感怀抗清三公的精神,追忆在江阴之变中全城殉节的中国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