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洋乡地处闽西
上杭县的东北部,位于
华南虎的故乡,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的东北边缘,是国道319线与省道306线的相接地,方圆2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8人(2020年)。
2012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布上杭县撤销蛟洋乡,设立蛟洋镇,以原蛟洋乡的行政区域为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介绍
蛟洋乡地处闽西上杭县的东北部,位于华南虎的故乡,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的东北边缘,蛟洋乡位于
龙岩市全市地理中心,交通发达,国道319线与省道306线的交会于此,
赣龙铁路和龙长高速贯穿全境,境内拥有高速出入口一个,县级火车站(上杭)一座,乡级汽车站一个,出行转乘非常便利。方圆22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28.04万亩,有耕地2.79万亩,现有26个行政村,144个自然村,267个村民小组,6293户,总人口中除了两个自然村约300余人是族居民,其余人口均属
汉族客家居民。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7年,蛟洋乡实现农业总产值7794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增22.61%。财政收入965万元,比增95.34%。农民人均纯收入4519元,比增7.98%。
粮食播种面积28545亩,粮食总产11330吨,比增7.47%。种植
烤烟5556亩,烟叶产量633吨,比减4.52%。种植蔬菜17899亩,花卉158亩。造林面积736亩。食用菌产量175吨,比增1.97倍。果园面积3453亩,水果产量1532吨,比减8.37%。水产面积321亩,水产品产量68吨,比减33.33%。茶园面积1070亩,茶叶产量109吨,比增1.95倍。年末,耕牛存栏1898头,羊存栏939头;生猪存栏34128头,出栏生猪55212头;家禽存栏367723万羽,禽畜肉类总产5803吨,比增28.53%。
乡镇企业(含个私)1378家,从业人员4131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2928万元,比减42.41%。
本年,继续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发展优质家禽、
反季节蔬菜、毛竹林等三大产业。丘坊、苏坑、丰源、贵竹、文都等村重点发展优质家禽养殖;蛟洋、丘坊、华家、梅坝、苏坑等村建立
孟宗竹丰产片,发展竹业。
本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昌路拓宽硬化、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排污沟;实施蛟洋村森坑自然村、崇头村东山自然村造福工程。
年末,总户数5992户,本年出生255人,出生率10.76‰,其中政策内生育245人,
计划生育符合率96.08%,人口自然增长率6.46‰,落实节育措施68例。
人口数据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蛟洋乡常住人口22058人。
资源优势
蛟洋乡
平均海拔667米,平均气温为17.1
摄氏度,无霜期约26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680毫米,这里属
龙岩市高寒山区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山清水秀,风景旖旎。
蛟洋乡资源丰富,物资丰饶.有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有六、七千亩省主要烟基地和万亩高山
反季节蔬菜基地木村、
孟宗竹储量达800多万立方米,年盛产桃、李、梨、柿、柑、奈等水果1000多吨,此外还有
正红菇、银杏、早春茶、
苦笋、状元豆、香菇等名优特产,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锡、钠等,还有辉绿石、
花岗石、
正长石、石英石、瓷土、稀土等。可供开发的水产资源达8000千瓦,有35万伏变电站一座。这里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风景优美的
双髻山;建设奇特的蛟洋文昌阁;华家
千年银杏,
清代著名画家
华岩的作画遗址;以及正在开发的坪埔千亩生态
观光园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历史沿革
蛟洋乡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苏区。1928年6月爆发了闽西“四大暴动”之一的蛟洋暴动,在
上杭县打响了工农武装起义的第一枪。1929年,中共“闽西一大”在蛟洋文昌阁召开,毛泽东、谭震林、
蔡协民、江华、曾志等同志出席并指导会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给蛟洋人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1992年,国省道改线经过蛟洋后,又为蛟洋注入新的生机,在上级党政的领导下,蛟洋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乡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把调整农业结构在首要位置上来,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全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如今,蛟洋在发展农业生产、乡镇企业、个私经济设施,集镇建设以及科教文卫等事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位于国省道相接处的蛟洋新区开发,日新月异,新区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贸市场、新政府办公大楼、交通警察、电信、邮政、工商财政、变电、文化中心、敬老院、土管、烟草等县、乡部门办公服务大楼拔地而起,蛟洋、华家、坪埔的新村建设成绩斐然。蛟洋边贸商城生意红火、美名远播。
蛟洋人杰地灵,文教事业昌盛发达。中国
清代著名画家华曲的故乡就在华家村,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傅柏翠先生创立的古蛟中学(即今
蛟洋中学)早巳桃李满天下,为国家、社会培养许多栋梁之才。
沿革区划
收获的喜悦
1950年设蛟洋乡,
1958年改上游公社,
1965年更名蛟洋公社,
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222平方千米,人口2.3万,
辖下道湖村、坪埔村、崇头村、蛟洋村、
塘厦村、东乾村、阵坊村、文地村、杨梅坑村、桃源村、达理村、丘坊村、苏坑村、梅坝村、小和村、秋竹村、丰年村、贵竹村、华家村、文都村、再兴村、邹坑村、中村村、坪上村、嘉村25个村委会,乡政府驻丘坊。2000年,蛟洋乡政府驻地从丘坊村迁移到蛟洋村。
乡镇建设
蛟洋乡位于国道319线和省道306线的交叉口,全乡有25个行政村;尽管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基础设施差,乡村公路路况差,人们改变现状的要求十分强烈。
2003年4月开始,乡党委政府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道路硬化上,按每年完成50公里的水泥硬化任务为目标,以国家路网改造的优惠政策为契机,大造“要致富,先修路”的舆论氛围,广泛发动群众出钱出力,投工投劳,在全乡掀起集资铺路的热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完成路面硬化约100公里,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
水泥路。革命基点村小和村离乡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华丕林2003年被公推为村主任后,便一心扑在村里的事业上。由于缺口资金较大,华丕林就把自己准备建新房的6万多元垫付给工程队先期开工,并坚持在施工现场监护。后来患病转至
福州市某医院治疗,就在处于危险期的时候,他对来看望他的乡、村干部只字未提自己的事,而是讲要尽快把公路硬化任务早日完成。路修好了,农民出行不但方便了,而且种的
反季节蔬菜也卖上了好价钱,还带动了周边养鸡场、养猪场、机砖厂和小水电的规模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桃源村原离乡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这里地处偏远,农民致富无门,被列为省重点扶持的207个贫困村之一。2008年以来,该乡争取省里的支持,征求群众意愿,把桃源村列入“造福工程”,实行整体搬迁。在省、市有关部门和福建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200万元资金建设桃源新村。如今,桃源新村就建在国道319线旁,农民就业就医、孩子就读也更方便了。2002年
上杭县政府决定在
蛟洋村设立上杭第二工业区,分别是郭坑、余坑、平埔三大片区。
经济状况
蛟洋乡是一个农业乡、在发展家业生产方面,以继续深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依靠科技,依托市场,大力发展高优农业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引导该乡的粗放型
传统农业逐步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调优减粮食作物,围绕发展
反季节蔬菜,
烤烟、状元豆、水果、花卉、等优势产业,通过协作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不断提高全乡的种植经济效益,把粮经比调整到3:7为目标。
2002年上半年全多种植反季节蔬菜达1.9万亩(含复种)种植烤烟7058亩,夏季覆土香菇6万袋,在文地村建立了100亩胶股蓝基地,发展花卉100亩。同时,
蕉芋、
番薯等经济作物都保持一定的种植规模。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引进
广东省蔬菜营销大户列该乡发展“订单农业”确定最低保护价,以维护菜农的利益,逐步实现市场转移或“扩大市场”的战略,也为树立自己的蔬菜品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该乡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制订的关于发展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转变环境,优化服务,积极鼓励、扶持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全乡现有乡办企业30多个,个私营经济1000多家,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1家,
小水电站、机砖建村、
食品加工、竹木制品,土纸生产、活性碳、医用
氧气、
梅花鹿养殖以及花卉开发成为主体产业。
该乡的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也职得了新的进展,通过不断加大对项目开发的储备,实施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战略,努力加强山海协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蛟洋乡内引外联工作的发展。2002年上半年,新开发项目2个,总投资额280万元,完成签约项目4个,投资总额1100万元。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服务行业越来越重要。为实现科技兴农战略。该乡组建乡各科委、科协组织,加强对农技、烟草等部门人员韵技术培训。为更好地指导农民科技种养发挥“二传手”作用。
[招商引资促发展]
2007年,蛟洋乡充分发挥区域、交通优势,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年签约项目6个,计划投资23172万元,其中上杭鸿达机械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鼎鑫仪表有限公司投资3640万元、宏达矿业投资4520万元、龙化工投资6012万元、上杭清华合金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上杭亮煌
门业投资1000万元;新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21272万元;新竣工项目3个,分别是亮煌门业有限公司、富康饲料有限公司、坤华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完成总投资5100万元。
[工业集中区征地拆迁]
2007年,蛟洋工业集中区共征控工地8421.7亩,房屋69373平方米。其中,梅坝村完成签订协议3087亩,房屋69373平方米;坪埔村完成签订协议2467亩;蛟洋村完成签订协议2566.7亩;下道湖村完成签订协议301亩。共发放征地补偿款1945.68万元,其中蛟洋村发放征地补偿款1270万元,梅坝村发放征地补偿款675.68万元。
工业兴乡
蛟洋乡的党政领导认识到,要加快发展步伐,最终还是要依靠工业兴乡。为此,必须在做好大上工业的准备工作上下功夫。在当时连办公经费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乡里向上级争取支持,果断决策把政府所在地由丘坊迁到蛟洋。如今,新建的蛟洋乡政府已在国省道旁拔地而起,正在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同时启动硬化、亮化工程,完善农贸市场配套设施等,先后投入90多万元,使长期沉寂的蛟洋农贸市场重新开业,并很快发展成一个集商贸、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市场。
2003年古田生态开发区成立,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蛟洋乡党政班子认为先上规划才能为蛟洋乡赢得大发展创造条件。该乡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测设了包括蛟洋、坪埔集镇在内的1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开发区规划用地,“先谋后动,动则必成”,正是前期打好的基础,如今蛟洋乡被列为
上杭县第二工业区。该乡一边征地,一边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08年7月总投资1.2亿元的华强
蓄电池厂落户蛟洋开发区。在项目征地过程中,尽管由于
赣龙铁路和
龙长高速公路之前两次征地,当地人地矛盾已相当突出,但为了蛟洋今后的发展,村里的干部群众还是像当年支持革命一样热情支持征地工作。结果,半个月就完成了500亩征地任务。投资1.98亿元的精金矿冶炼厂等大型企业也在此落户,900多亩的征地任务10月底就完成。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蛟洋乡需完成征地2000亩工业用地的任务,如今工业区内规划的8幢标准厂房已被预订一空。
特色村屯
桃源村是蛟洋乡最为偏远的行政村之一,全村一半都是低收入户、贫困户、救济户。2002年,该村开始组织实施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工程。
搬迁地点确定在距蛟洋集镇中心仅800米、距中心小学仅600米、位于319国道旁的马坪里。项目共投入各项资金260多万元,主要包括省财政捆绑扶贫资金、福建日报
深圳报业集团挂钩帮扶资金、造福工程资金、社会各界和地方配套资金等。先后完成了征地、整基、房屋基脚、人饮工程、电网(包括路灯)、排污及后山防洪沟、1.1公里长的村主道硬化、8段总长约400米的挡墙、护坡砌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过四年的努力,于2006年桃源造福新村已全面建成。桃源造福新村规划总用地面积2.1万㎡,建筑总占地面积6500㎡,总建筑面积16000㎡,建筑密度31%,容积率0.76,绿化率35%。75户村民全部完成住宅建设并搬入居住,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建好两层以上住房,建筑物全部采用别墅式设计。同时,还建造了一幢占地面积165平方米、建筑面积386平方米的村部综合大楼,完成了标准室外篮球场、健身路径、中心花园等健身休闲设施,村民住房全部接通了闭路电视,基本安装了程控电话,绝大多数空闲地都已完成绿化。为保持
村容整洁,全部住房建有卫生间,生活污水全部经排污管排放,生活垃圾每日由专人清运并作无害化处理。一个交通便利、规划整齐、设施完善、卫生整洁的准城市化小区新村展现在人们面前,楼房井然有序,村道宽阔整洁,绿化设施优美。
基础设施建设
自国省道改造后,该乡党委、政府注重投入,同时发动乡村组织扶贫攻坚奔小康,大力改造、改进基础设施,交通、电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至今,国省道途经该乡7个行政村,全乡30多公里,由此,蛟洋成为通往
广东省、
江西省和本省
龙岩市、
厦门市的交通要道。同时,25个行政村都通路通电,全乡22个村通了电话。
市场建设方面
位于国省道相接处的蛟洋新区开发,日新月异,交警、交通、电信、财政、变电、水利水电、文化中心、敬老院、土管、烟草等县、乡部门办公服务大楼拔地而起,一批商住结合楼以及加油站、歌舞厅、餐馆等鳞次栉比。蛟洋边贸商城和乡政府办公大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丘坊农贸市场的改造,华家、坪埔的新村建设己取得一定成效。
科技文卫
蛟洋人杰地灵,文教事业昌盛发达。我国
清代著名画家华曲的故乡就在华家村,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傅柏翠先生创立的古蛟中学(即今
蛟洋中学)早巳桃李满天下,为国家、社会培养许多栋梁之村.现在,该乡有中学一所,完小6所,初级小学27所,中小学教职员工300余人,中小学学生达4500多人,每年中考升学率都在全县名列全矛。
全乡文化、广播事业不断发展,乡有文化站、
广播站、农民文化中心,一些村庄还有自行组织的业余文艺队、民乐队、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