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
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随之兴起,也衍生了各种具体问题,而台湾当局鉴于僵化的“
三不政策”,无法与祖国大陆进行正式的接触与谈判。为此,两岸分别成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
海峡交流基金会,并在工作层开展商谈。两会经过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文件和文字记录,白纸黑字、清晰可考。
“九二共识”达成共识的方式是各自口头表述,构成共识的内容就是两会通过函件的往来并经过协商、相互认可的具体文字,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两岸之间固有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条件下,“九二共识”的达成,体现了两岸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为两会开展协商并取得成果提供了必要前提。此后, 两岸进行了两次
汪辜会谈,对推动两岸交流,增进互信合作,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会谈过程中强调的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成为此后海峡两岸开展交流的重要基石。
定义
“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
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就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达成的共识。“九二”是指达成这项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九二共识”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九二共识”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遵循。
“九二共识”的基本涵意主要包括四个层次:
历史背景
两航谈判
1986年5月3日,台湾“
中华航空”B198号
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驾机自
泰国曼谷飞往香港途中,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降落,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为妥善处理这起事件,经过中国民航两次电邀,台湾当局终于同意“华航”代表与中国民航代表进行商谈。当时,台湾当局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
三不政策”,提出通过第三方途径处理。
中国民用航空局明确表示,“
华航事件”纯属中国内政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解决,无须第三方插手。后来,双方同意以
中国民航航空和
中华航空两家公司的名义,在香港进行协商。两航会谈于1986年5月17日在香港深水湾乡村俱乐部举行。双方经过四次商谈,最终达成共识:除了王锡爵强烈要求在大陆定居以外,同机的人、飞机、货物等全部还给台湾。5月23日,双方在
启德机场完成交接。1987年10月14日,台湾当局终于通过了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方案,并于次日公布了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允许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亲属的民众皆可以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长达38年的两岸隔绝状态的坚冰由此被打破。
这次商谈是两岸在隔绝37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导下的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它的成功举行,打破了台湾当局长期营造的“恐共”心理,使台湾民众认识到,共产党并不像台湾当局宣传的那样可怕,两岸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同时这次谈判成功地为两岸解决纠纷创造了一种“华航”模式,其原则是:地位平等、友好协商、就事论事、合情合理、互相尊重、彼此谅解;多从对方考虑,不做题外文章。“两航谈判”的成功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响。
“金门协议”
“金门协议”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别授权的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
1990年7月21日、8月13日,台湾军警在两次遣返大陆私渡人员时,采取非人道的做法,致使 46人死亡。此后两岸红十字组织沟通联系,并各自得到授权,于9月在
金门岛进行商谈(“金门谈判”),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
犯罪嫌疑人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进行协商,并签订了协议书。这一协议,后来被称为“金门协议”。
目前,依照“金门协议”的规定,本着“人道、安全、便利”的原则,祖国大陆红十字会与台湾红十字组织一直保持着联系,实施海峡两岸私渡人员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海上双向遣返作业。
两会成立
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随之兴起,也衍生了各种具体问题,而台湾当局鉴于僵化的“
三不政策”,无法与祖国大陆进行正式的接触与谈判。为此,两岸分别成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
海峡交流基金会,并在工作层开展商谈。
“
财团法人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0年11月21日在台北成立,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海基会是以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直属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本着“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精神,接受“
台湾大陆委员会”的委托,办理台湾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人称“陆委会”手套。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
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台水泥业巨富
辜振甫,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为
陈长文、副秘书长为陈荣杰。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该会的主要工作有7项业务。海基会成立后立即承担先前由红十字会负责的有关两岸事务性的接触和交往的职能,并派遣该会人士访问祖国大陆各相关部门,建立沟通管道。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是于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的民间团体,是大陆方面与台湾方面商谈两岸交往中相关问题的受权团体,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根据有关方面授权,处理与海基会的联系、交往和商谈。海协会的宗旨是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海协会为实现上述宗旨,致力于加强同赞成本会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处理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接受大陆有关方面委托,与台湾
有关部门和受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并可签订协议性文件。海协会首任会长为汪道涵,常务副会长为唐树备,秘书长为邹哲开。
两会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沟通化解的桥梁作用。一年内,合作处理了各类突发事件24起,包括渔事纠纷6起、台军驱逐大陆渔民伤亡事件10起,刑事案件8起,建立起了相当良好的协调关系。从1992年3月到1995年6月,两会进行了包括第一次“
汪辜会谈”在内的各种层级的总共17次商谈。2008年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
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商谈后共举行了11次会谈,签署了《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23项协议。
“九二共识”形成的历史事实
“闽平渔5540号”事件
1990年7月22日清晨,福建
平潭县几位渔民在海滩上发现了搁浅的“闽平渔5540”号渔船。两个船舱盖都被大号铁钉钉死,船舱中共有25具尸体,还有一位奄奄一息的幸存者。他们是被台湾当局遣返的私渡者,闷在窄小密闭船舱中窒息死亡。8月13日,台湾当局遣返“闽平渔5202号”途中,押送的军舰与渔船相撞,造成21名被遣返人员遇难。不到一个月相继发生两起惨案,台湾当局只能想办法与大陆有关方面协商解决,地点选在了
金门岛。9月12日,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乐美真以中国红十字会理事身份与台湾红十字会秘书长陈长文签署了合作遣返协议(“金门协议”),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分别授权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份书面协议。
商谈之门即将开启
从1990年10月7日开始,在一个多月里,台湾相继成立了三个与大陆事务相关的新机构:“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简称“国统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简称“
台湾大陆委员会”)和以民间团体形式出现的“
财团法人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构成了由决策到执行的“一条鞭”体系。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对台工作会议,这是1949年以来首次全国性对台工作会议,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出席。这次会议贯彻了邓小平对台工作的新判断、新对策,实际上调整了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规划和部署。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合并,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央对台办改名“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由王兆国担任主任。
“唐五条”的诞生
1991年4月28日至5月3日,
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陈长文首次访问大陆时,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唐树备授权提出了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应遵循的五条原则(“唐五条”)。“唐五条”包括尽早实现三通、尽早促成有关方面直接商谈等,其中核心的一条是“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是,陈长文表示海基会仅受权谈具体事务性问题,不应也不能谈政治问题,双方未能就“唐五条”达成共识。同年11月3日至7日,陈长文再次率团来北京,双方就“合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犯罪活动问题”首次进行程序性商谈。在唐树备坚持下,双方讨论了在事务性商谈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但是陈长文在同意写上“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坚持要求加上“对等互惠”的字句,被唐树备拒绝。双方未能达成共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两岸讨论
1992年3月23日至26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后首次与
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北京进行工作性商谈,协商解决“开办海峡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和“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两个问题。商谈期间,海基会代表以台湾当局不允许其谈政治问题为由,对讨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采取回避态度。同时,他们提出的主张则凸显其“主权”和“司法
管辖权”,谋求所谓“对等
政治实体”地位,明显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3月30日,唐树备会见两岸记者,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在双方的事务性商谈中必须遵循一个中国原则的理由,即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方式可以充分讨论,并愿听取台湾各界意见。1992年5月,“国统会”开会讨论,多数意见认为目前不宜将一个中国原则纳入两岸事务性协议中。但是台湾正在制定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却在岛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一个中国”的大讨论。8月1日,台湾当局的“国家统一委员会”就两会商谈事务性协议时有关“一个中国”涵义问题作出“结论”,内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台湾当局“已制订国统纲领,开展统一步伐”。这份“结论”表明了台湾当局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统一的立场。8月27日,海协会负责人发表谈话,谈话首先肯定决议明确“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对海峡两岸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在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同时也不失分寸地指出海协会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理解”,并建议双方在这一共识基础上迅速恢复并推进事务性商谈。
九二香港会谈
1992年10月28至30日,两会在香港举行商谈(九二香港会谈),集中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在商谈中,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海基会先后提出5种文字表述方案和3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最后一种口头表述方案的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双方表述文字都包含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容,但因文字表述有歧义,以致会谈结束后两会仍没有达成协议。
九二共识的确立
1992年11月3日,
海峡交流基金会正式致函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16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会,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该函还附上海基会增列的第3项口头表述文字。11月17日,海基会副秘书长李庆平代表“
台湾大陆委员会”、海基会向台湾媒体公开表示:“对海协会11月16日来函,愿以口头声明各自表达的方式,表示欢迎。”与此同时,台湾的主要媒体分别以“两岸各自口头表述‘一个中国’涵意”“海协会同意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等为标题作了报道。虽然用词不甚准确,但反映出台湾舆论普遍认为两会达成了共识。12月3日,海基会函覆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至此,关于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讨论,以双方相互接受的两段具体表述为结果而结束,当事双方都认为达成了共识。
由以上历史事实可见,1992年经两岸双方授权,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
海峡交流基金会通过香港商谈和互致函电,就如何在两会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中原则的态度达成了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其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构成共识的是两段经过协商、相互认可的具体文字。共识中,双方都表明了“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
“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的联系与区别
“九二共识”是1992年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
海峡交流基金会受权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
“一国两制”是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一国两制”的提出远早于“九二共识”。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大陆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一道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
民主进步党当局一再张冠李戴,企图误导广大台湾同胞,为其否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寻找借口、开脱责任。
“汪辜会谈”
第一次“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大陆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
辜振甫在
新加坡举行会谈,史称
汪辜会谈。
1993年4月8日至11日,两会负责人在北京进行“
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就会谈的时间、地点、人员、议题及有关问题达成8项共识,其中确定“汪辜会谈”的性质是“民间性的、经济性的、事务性的、功能性的会谈”,定于4月27日至28日在新加坡举行。预备件磋商期间,两会负责人还草签了《
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举世瞩目的“
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正式举行。会谈中,双方就关于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两会会务及两岸科技、文化交流合作等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两会还商定建立联系与会谈制度,包括双方相互给予经商定的两会会务人员适当人出境往来与查验通关等便利。在会议期间,汪道涵与
辜振甫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等四项协议。
这次“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第一次“
汪辜会谈”是两岸高层人士的首度正式接触,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突破,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大陆积极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3年8月至1995年1月,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
海峡交流基金会先后在北京、台北、南京举行了多次副秘书长级的工作商谈,就解决两岸海上渔事纠纷之处理、两岸劫机犯遣返协商和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之遣返及相关问题等三项议题达成了具体共识。双方认为,加强两会多层次沟通,有利于进一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缩小分歧,培养互信。虽然在祖国大陆的努力下,会谈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台当局企图通过商谈达到两岸“分裂分治”的政治目的,提出“司法管辖权”等敏感问题,制造政治分歧干扰事务性问题的解决,致使两会最终未能签署任何协议。尽管台湾当局的举动给落实“
汪辜会谈”的决议蒙上了阴影,但祖国大陆仍积极推动第二次“
汪辜会谈“,海协会与海基会几经商谈后,最后确定于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举行。
但台湾当局的李登辉分别在1993年6月、1994年4月、1995年6月7日公开声称,他“从未讲过一个中国”,并且不断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而且在国际上大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严重破坏了两岸商谈的气氛,使两岸关系剑拔弩张,跌至冰点。面对这一严重政治挑衅,祖国大陆采取果断措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而且举行了旨在针对“台独势力”的
军事演习。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和对立,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正待成行的第二次“汪辜会谈”,均告中断。
1997年后,在“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以及国际形势、两岸关系形势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祖国大陆方面采取主动,继续推动第二次“
汪辜会谈”。1997年至1998年,祖国大陆不断呼吁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尽早回应大陆提出的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进行谈判的建议。
1997年至1998年,江泽民主席与美国总统
威廉·克林顿互相邀请对方进行访问。在中美首脑互访中,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恪守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原则。克林顿和美国其他领导人并明确表示美国政府“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
联合国以及其它必须由
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按照“八一七公报”的原则处理售台武器问题。美国公开承诺对台“三不”支持,在岛内引发强烈震撼,使台湾当局面临越来越大的谈判压力。在祖国大陆、岛内民众以及美国的促谈压力下,台湾当局为了逃脱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责任,最终不得同意
辜振甫参访大陆。
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8年10月14日至19日,
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
辜振甫夫妇率台湾海基会参访团到大陆访问,汪道涵与辜振甫举行了第二次会谈。
1998年10月14日,受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邀请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的“参访”活动终于成行。辜先生是近五十年来第一位踏足祖国大陆的由台湾当局正式授权的代表,祖国大陆对此次参访十分重视,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江泽民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分别会见辜先生一行,这是海峡两岸自1949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10月15日,
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会面,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
新加坡会谈之后的第二次握手。
这次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双方还达成了包括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会长应邀访问台湾的“四项共识”。
汪辜会谈所达成的四点共识,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和两会交流的气氛,加深双方的了解,化解分歧,增进互信,从而为今后两岸两会的进一步交流直至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的举行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这一新局面不久再次遭到李登辉的破坏。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拆毁了两会商谈的基础;
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拒不承认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持续陷入紧张僵局,两会未能再续协商,汪辜无法再度会晤。
评价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坚持“九二共识”是对汪辜会谈最好的纪念(日月谈)》:两岸关系历史反复证明,坚持“九二共识”,赞成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否定“九二共识”,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会紧张动荡,台湾同胞利益就会受损。
全国台湾研究会秘书长杨幽燕表示,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台海和平稳定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
朱凤莲表示,“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无论何时都不能模糊和改变。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九二共识”不是一个名词符号,更不是
文字游戏,是两岸有关方面受权商谈达成的,体现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
最大公约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发表文章《坚持“九二共识” 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两岸观察)》:祖国大陆将继续加强同岛内所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
政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动,壮大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不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海研智库教授杨亲华表示,“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两岸协商对话、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意义
“九二共识”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奠定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协商就能顺利开展,两岸关系就能行稳致远;什么时候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商谈就难以为继,两岸关系就会陷入紧张动荡,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首先,“九二共识”体现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家里事。从“九二共识”的形成过程看,两岸中国人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两会商谈过程中,对如何在协议文本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存在一定分歧,但分歧没有阻挡共识达成。两岸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同态度,搁置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暂时分歧,充分彰显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民族大义,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求同存异智慧。
其次,“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九二共识”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奠定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达成后,两会协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顺利举行“
汪辜会谈”,并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4项协议。但此后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分裂活动,两岸各层级商谈被迫中断。2008年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制度性协商,并签署《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23项协议,举行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开启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2016年5月以来,
民主进步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直接导致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
海峡交流基金会协商谈判中断,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台湾方面
台湾大陆委员会联系沟通机制停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受到严峻挑战。
最后,“九二共识”关乎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商谈的前提,是两岸
政党交流的基础,是两岸协商涉外事务的基础,是两岸高层互动的基石,对于推动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不仅是推动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开启两岸民主协商、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政治基础。
除此之外,在两岸之间基本政治分歧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条件下,“九二共识”的达成,还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说明只要双方都表明坚持一中原则的态度,就有了基本的共同立场,就可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就能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共识;反之,没有基本的共同立场,没办法求同,就谈不上存异,也就不可能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共识。
各方态度
中国大陆
1995年9月15日。汪道涵指出,“一个中国”的概念以及在两岸关系中的核心原则地位是非常明确的。“一个中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绝不允许分割。
2000年5月26日,海协副秘书长李亚飞指出,两岸对话谈判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台湾当局必须明确承诺不搞“两国论”,维护海协与
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是实现双方接触的起点。
2016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
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均指出两党要继续坚持“九二共识”,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正确道路,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的政策主张。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九二共识”的重要作用,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2022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共产党解决
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2023年6月14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北京表示,两岸关系发展的事实证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改善发展,反之,就会陷入紧张动荡。
2024年4月24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就马英九率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问题进行回应称,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来大陆参访交流,符合岛内主流民意和台湾同胞利益,获得广泛好评。只有顺应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回到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事实,才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湾海峡和平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为两岸交流合作、台湾同胞福祉提供可靠保障。
台湾省
1992年11月2日,
马英九在指出,“九二共识”是他担任党主席时主导列入党的政纲,更是国民党推动两岸关系的关键依据。
2016年7月22日,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首度清楚拒绝“九二共识”,称要求“台湾政府”违反民意,去接受对方设限,可能性不大。
2015年3月9日,身兼
中国国民党主席的新北市长朱立伦在“台港论坛”中首度针对两岸政策提出明确立场,除宣示国民党对九二共识是相延续的,更表态愿意访问大陆、出席国共论坛。朱立伦明确表示,国民党对“九二共识”是相延续的。
2018年11月,
中国国民党在市县级选举中,韩国瑜多次表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纪念活动
2002年11月,是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
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十周年。十年来,两岸关系充满风风雨雨,两会对话与谈判也经历了艰难曲折。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今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与政策主张。这再次向海内外展示了祖国大陆方面愿意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和善意,对于打破两岸政治僵局、重开两岸对话与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11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等分别在座谈会上讲话。座谈会还解读了“
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首次写入了‘九二共识’”这一“新意”。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
马英九于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会面握手。这一握,跨越了66年。两岸领导人以相互尊重态度,围绕推进和平发展,坦诚深入的交换看法,双方回顾两岸变化,总结两岸和平发展的经验,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积极共识。习近平在致辞中表示,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马英九在致词中提出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五点主张:一、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二、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三、扩大两岸交流 增进互利双赢。四、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五、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2022年7月26日,“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主要回顾和阐释“九二共识”的历史经纬和重大意义,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党解决
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引下,团结两岸同胞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
2022年8月30日,以“重温历史、巩固基础、开创未来”为主题的“九二共识”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九二共识”达成亲历者、两岸专家学者等6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会,形成重要共识。
2022年12月5日,“九二共识”30周年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内地、香港与台湾的百余位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同探讨“九二共识”的思想内涵、历史意义与实践启示。
相关著作
参考资料
“九二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网站.2023-12-06
海基会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