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称为“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景润1950年考入
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
北京市第四中学工作,1955年调回厦门大学工作。1957年,陈景润前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77年,陈景润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病于北京逝世。
陈景润主要从事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对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陈景润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
陈氏定理”,1973年,又发表了对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详细证明,并被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因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奖以及
何梁何利基金奖等奖项,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了“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先后出版了《初等数论Ⅰ》等六本著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邮政之家,父亲与大伯、二伯均从事于邮政工作。1938年,陈景润进入
仓山区的三一小学读书,1943年,由于父亲陈元俊调任三元县二等邮局局长,陈景润进入当地一所小学读书。1945年2月,陈景润升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的前身)读初中,成绩位列优等生第一名。1948年2月,陈景润进入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在高中期间,受
沈元的启蒙,陈景润被“
哥德巴赫猜想”所吸引。1950年,陈景润高中毕业后考入
厦门大学数学系攻读
学士。
工作经历
1953年毕业后,在政府的分配下,陈景润前往
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任职期间先后住院六次,在医院时对《对垒素数论》进行了深入研究。1954年,陈景润任厦门大学资料员。1955年2月,在时任厦门大学校长
王亚南的帮助下,陈景润被调回厦门大学数学系图书馆工作,之后又担任了“
复变函数论”课程助教。在厦门大学任职期间,陈景润制定出了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的计划。
1956年8月,陈景润在“全国数学
论文报告会”中报告了他关于塔内问题的论文,1957年10月,在
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1959年
大跃进开始后,陈景润受到批判,并被调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研究所工作期间,陈景润在圆内整点问题问题等研究中,对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均进行了改进。
1962年,在华罗庚的帮助下,陈景润回到数学所并开始了解析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5年初,成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966年5月,将相关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发表于《科学记录》,但该论文仅叙述了几个
引理的结论,没有给出详细证明,1973年,在王元和
闵嗣鹤的支持下,陈景润发表了(
陈氏定理)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
1978年,陈景润应邀前往
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同年,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在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沃尔夫博士的邀请下,陈景润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在访问期间,陈景润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陈景润回母校参加
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1982年,陈景润第二次被邀请到
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同年,被授予了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患病与逝世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由于被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了
帕金森病,1996年3月19日中午,陈景润院士因病情加重,于北京医院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3岁。
主要成就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作出以下贡献:证明了每个大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证了设D(N)是N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证明了对充分大偶数N有D(N)<7.8342C(N)/(lnN)2。陈景润于1973年发表的(
陈氏定理)的详细证明,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而且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在证明过程中,陈景润提出了一种新的加权筛法,即在加权筛法中提出一个和式Ω,在和式Ω的估计中,陈景润把估计某种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转化为计算另一种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该方法被国际数学界称为转换原理(Switching Principle)。
其他研究
陈景润从研究三角和的估计和应用入手,在球内整点问题、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及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等研究中,对结果进行了改进,为人类的数学研究事业做出了贡献。
主要论著
学术论文
《
陈景润文集》共收录陈景润院士52篇学术论文,以下根据重要性与期刊水平简列10篇:
主要著作
截至1996年,《陈景润文集》共收录其六本著作:
社会职务
此外,陈景润还担任了贵州民族学院、
河南大学、
厦门大学、
青岛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数学研究》杂志编委以及《
数学学报》与《
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位。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陈景润认为青年人应该认真地学习,切记不可骄傲自满,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提出了三种学习方法,首先,学习中要把知识面放宽,基础知识要扎实;其次,学习要独立思考,寻找问题之间的联系:然后,学生应当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在陈景润多年的教学中,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如
王天泽、张明尧等人才。
其中,王天泽,现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以解析数论、自守形式为研究方向,曾获得河南省青年科技奖、第三届教育部“
高校青年教师奖”等奖项,1996年被聘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22年,陈景润之子
陈由伟成立了
厦门市陈景润科学基金会,次年,由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的“陈景润奖”迎来首届评选,该奖为表彰中国内地(大陆)、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的数论与
代数方向40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杰出成果而设立。
荣誉与奖项
荣誉
奖项
人物评价
“你移动了群山。”(
英国数学家
阿道司·赫胥黎向陈景润评)
“陈景润的工作就好比是在
喜马拉雅山脉的顶峰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世界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评)
“中国数学所,
华罗庚的一批学生,在解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
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
美国数学学会评)
“陈景润不仅日夜在想哥德巴赫猜想,做‘
陈氏定理’,而且最终把最后的难点攻克了。”(杨乐评)
“陈景润为我们树起了一座珠穆朗玛峰。”(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评)
“陈景润先生的身上体现了持之以恒、潜心钻研、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数学院乃至中国数学界永续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并在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平院士评)
“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美国著名数学家阿·威尔评)
“陈景润永远是鲜活的历史。他的传奇式经历,浓缩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雨。陈景润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去世27年后,他的雕像痴情守望在母校
厦门大学校园里。”(《陈景润》作者
沈世豪评)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陈景润星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将国际永久编号是“7681”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陈景润》电视剧
2003年01月23日,13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陈景润》在福州市温泉大饭店举行了首映式,1月24日起,福建电视台每晚八点播出该剧。
陈景润铜像
2006年4月4日,陈景润铜像落成于厦门大学海韵校区,铜像比真人略大1/5,呈坐位且双手抱膝;背景是陈景润先生的手稿,手稿分为灰白色和金色两种字体,其中灰白色字体是一封家书,金色字体是研究课题的部分草稿;该铜像揭幕仪式是由昆女士、汪寿阳、魏洪沼和
杨勇共同进行。
2010年10月3日,由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100多名80届
高中校友共同捐赠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塑像,同时举行了陈景润塑像揭幕仪式。
2013年10月22日,三山人文纪念园名人雕塑园设立陈景润铜像,在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福州第九中学(现
福州外国语学校)内也设有陈景润铜像。
《哥德巴赫猜想》话剧
2014年4月11日,由
王晓红编剧、
王根导演话剧《
哥德巴赫猜想》,在
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首演,该话剧讲述了著名数学家、一代科学大师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邮票
2020年9月19日,
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八)》纪念邮票,该邮票由李晨设计,由
铂、刘益民、牛凯和尹海蓉雕刻,每套四枚,共计695万套;其中,在第四图中描绘了陈景润在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场景。
参考资料
陈景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23-07-11
王天泽简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