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城》是由
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的113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
汤晓丹执导,
孙道临、
刘非、
李玲君、
茂路、李静康、
崔超明等主演,于1957年摄制,20世纪80年代公开上映。
抗日战争时期,大光明纺织印染厂老板张耀堂的儿子张伯韩从
英国留学归来,心怀“工业救国”和“振兴实业”的美好愿望。但此时,由于日本纱厂买办宗贻春的逼迫,纺织印染厂濒临破产。张伯韩拒绝将纺织印染厂卖给宗贻春,而是与岳父的纺织厂进行合并,并打出抵制日货的口号,使工厂起死回生。但张伯韩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还是受了宗贻春的引诱,与他合伙美棉生意,本利无收。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工厂又开始良性发展,但他却利用机会非法牟利。女儿文铮劝父亲说出实情,争取宽大处理,他不仅不听劝告,反而殴打女儿,女儿愤然离家出走。后来,在家人和工人们的帮助下,张伯韩悔悟,工厂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家人终于团聚。
•1956年,当时的报纸上就登出《不夜城》即将开拍的消息,创作阵容很快被确定下来,拍摄战争片见长的
汤晓丹接受了拍摄任务。
•《不夜城》在20世纪80年代公开上映,并远赴剧中主角张伯韩曾经留学的
英国进行文化交流。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
柯灵根据文化部要创作反映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电影剧本的建议,写成了《不夜城》。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摄制组还阅读了
荣氏家族发财致富以及爱国举动的资料。
《不夜城》影片还没有最后完成,就已经受令入库;后来,因为有上映的消息流传,电影得以修改成片;但《不夜城》两度入库,并开始接受严厉的批判;而
柯灵也于抄家当天夜里,被叫去开会,从此失踪。
1962年,
国家电影局徐庄就《不夜城》写了报告,
陈荒煤在上面批示道:“小修改发行。”接到批示后,几经折腾的上海电影局及电影厂并没有进行相关安排,一直拖到1964年夏天,又变成了:“照原样完成,供批判。”实际上,拷贝完成后仍然存进了片库,并未发行。
该片对民族资本家张伯韩进行和平改造、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予以生动的体现。创作者对主人公没有采用简单化的处理,而是深刻细致地提示了他内心的犹豫、动摇、痛苦和矛盾。既展示了他解放前思想性格上的两重性:有反对
帝国主义与发展工业的要求,又有唯利是图、剥削工人的阶级本性。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解放后思想转变的艰难和不断反复。影片还从更广阔的角度再现了上海解放之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生活面貌,为社会主义银幕提供了新的艺术形象,有着较为重要的认识价值。影片的一些
隐喻性镜头和环境气氛的对比性营造,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上海电影制片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