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78年-139年),
中原地区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发明制造的地动仪、浑天仪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3年,
黄祖模执导,
许还山主演的电影故事片《张衡》上映,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描绘了张衡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
主创人员
导演:黄祖模
录音:林秉生
服装:黄必富
照明:李明德
泥塑:唐绍延
拟音:张永梅
副导演:赵福健 吕薇
特技设计:肖镇
特技摄影:杨瑞康
服装设计:曹颖平
主要演员
高博 .... 桓震
秦怡 .... 桓夫人
朱健民.... 崔
冯奇 .... 亶谱
王诗槐.... 冯少卿
龚雪 .... 兰竹
洪流 .... 奴辜
季虹 .... 孙庆
张云立 .... 兰竹养父
张元 .... 方士
武皓 .... 邓
阀永祥 .... 幕僚
剧情简介
东汉时,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为制造地动仪,拒绝京师诏官,离开未婚妻兰竹与好友崔瑗进京都洛阳求师访友,沿途所见地震灾区一片惨景。灾后幸存的老百姓在城门外祭神消灾,张衡赶到,见祭台上方士正在弄神作鬼,他们挖出预先埋好的石牛,并从中取出"图谶",愚弄百姓,并拉出一名"妖人"欲砍。
张衡一见,大惊失色,原来那"妖人"正是他要寻访的能工巧匠车羽。车羽挣脱枷锁,跳上祭台揭发方士让他埋石牛,又要杀他灭口的阴谋。他与兵士拼杀,冲出重围逃走。
张、崔来到洛阳城,
崔瑗在买饼时,顺手烧掉了在城门外祭台下所得的"图谶",惹下了杀身之祸,他们被路过的太史令押走。太史令桓震正是张衡要拜访的老师,是个热爱科学的老人。桓震救了他们,并向他们传授天文历算。
张衡一面在太学府抄书,一面研制地动仪。地动仪模型的出现,引起了骑督尉曹谱的惊恐。他污蔑地动仪为"妖器",下令将它烧掉,但当他听说这是写著名的《两京赋》的张衡所造,又加以夸奖。他假惺惺地邀张衡到家中,用盛宴、女色对张衡加以利诱,企图利用他替"图谶"作注。
桓震奏本禁绝"图谶"未成,反被罢官,发配雁门。兰竹被逼婚上吊而死。车羽被抓到采石场服苦役。
数年后,皇帝改元,大赦天下。桓震官复原职,协助张衡制作机械仪器。
时逢地震,曹谱为配合太后阴谋废黜皇太子,让方士在
嵩山暗埋石牛。这一切被落草为寇的车羽得知,车羽与张衡联系,把曹谱的阴谋告诉了他,并把修改后的地动仪草图交还。他们准备当众揭露曹谱。
不料,对手得到消息先发制人,宣诏张衡为太史令,并赐桓震一死。张衡终于明白,因自己失言,被小人告发。
张衡弃太史令之职,情绪低落,浪迹江湖,为制造地动仪一事深感内疚。后京师仍召他为太史令,他又重返
洛阳市。在解决地动仪的关键问题的当夜,车羽被抓,
崔瑗挺身而出,替张衡下了大狱。
地动仪准确报震,却被曹谱、孙庆利用。张衡奏本《驳图谶疏》,被年幼的顺帝驳回,曹谱乘机腰斩车羽祭神。张衡被革职,在他离开京师前,许多灾民前来送行。
人物简介
张衡(78—139),
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字平子,
南阳西鄂(今河南
南阳市石桥镇)人,
汉族;他是
中原地区东汉时期伟大的
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
广博的学识。
张衡
汉章帝建初三年诞生于河南
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
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
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
蜀郡太守和
渔阳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
月全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
宇宙的无限性和
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
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
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
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
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
张衡环形山”,将
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中原地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
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后世称张衡为木圣(科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