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楼镇位于萧县中部,中心位置位于北纬 34°19'与东经 116°85',地处萧县中心腹地。东邻龙城镇、南接王寨镇,西连赵庄镇,北接马井镇。镇域面积 99.25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8.69万亩。是安徽省森林城镇,有中国百孝文化园、
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千佛禅寺、五洞山等景点。
杜楼镇辖 15 个行政村,总人口 7.1万人,交通便捷通畅,
郑徐高速铁路、萧淮高铁联络线纵横穿过,311国道、302 省道与县乡道路交织成网,距离
连霍高速出入口、
合徐高速公路出入口均在 15 公里以内。
2023 年先后被评为“2023年度固定资产先进单位”县级青年文明号”等。
历史沿革
东汉,设萧县
杼秋县属之。
建武十三年(37年),扶阳县改为
韩歆的扶阳侯国。
隋,设龙城县(今龙城镇),属之。
宋,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制,设萧县,属
京东西路徐州武宁军。
元,撤销萧县、永县建置,并入
徐州市。至元十二年,复立萧县,属之。
明,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中都临豪府。
清,清顺治(1644年~1661年)属
江南省徐州。
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
江苏省、安徽两省,属江苏省
徐州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为府,属江苏省徐州府。
1958年—1978年设杜楼公社。
1986年,改建制镇。
1992年,将红庙、芦花、业庄、杜楼4个乡整体组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杜楼镇位于
萧县中心腹地,地处北纬34°19′与东经116°85′之间。东邻龙城镇、南接王寨镇,西连
赵庄镇,北接马井镇,区域面积99.25平方千米。
地貌
杜楼镇属
淮北平原,沙河、
岱河、纵贯南北,灵山、五洞山遥相呼应。大部属低山丘陵区,由震旦纪至奥陶纪碳酸盐岩组成。岭低谷宽,分布错落,以水流侵蚀为主。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顶光秃,起伏不大,坡角15°—20°,少数达40°;在低山丘陵周围,由于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麓
缓坡和丘陵间的6个山间
谷地,缓坡面向平原倾斜,一般宽0.02—2千米,坡度5°。平原区,由于
黄河、
大沙河的泛滥冲击作用,在杜楼镇北、西、西南和中部形成堆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32—50米,属
第四纪地层。
气候
杜楼镇处于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属
温带季风气候。兼有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
自然资源
生物
杜楼镇森林植被属华北区系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截至2010年,杜楼镇计有
黄刺玫、
西北栒子、
毛掌叶锦鸡儿、
锐齿鼠李、
欧黄栌等
木本植物60科、110属、275种,其中
被子植物门56科、102属、260种;裸子植物4科、8属、15种。杜楼镇野生动物主要有鹰、野兔、鹦鹉目、白薇、
大鸨、
金雕等。杜楼镇林地面积43305亩,人均0.67亩,有优质
乡土树种50多种。杜楼镇森林覆盖率34.2%,森林蓄积量达到13.36万方。
矿产
杜楼镇境内煤炭、山石资源丰富。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底,杜楼镇辖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杜老楼村。
人口民族
杜楼镇境内民族众多,除
汉族外,尚有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维吾尔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傣族,
羌族等十一个民族,截至2024年6月,杜楼镇总人口7.1 万人。
经济
综述
2023年杜楼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 3.57 亿元,同比增长 39.18%;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 1.006 亿元,同比增长 2.1%。
202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3亿元,财政收入4500万元,农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0元。
第一产业
投资 290万元新建
石刁柏种植基地,落实芦笋种植面积 51亩;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发展家庭农场、种粮大户 10家,全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 133 家;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年新增流转土地 6516 亩;庭院经济遍地开花,采取“奖补激励”示范推广”的方式引导发展庭院经济,全镇成功发展庭院经济共342 户,种植软籽石榴 360 余亩,户均增收约 1200 元。
第二产业
坚持把招商引资与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1个。全面落实领导包保联系企业制度,全年镇主要负责人走访企业 24次,包联企业干部走访企业 72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36件。
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人文资源禀赋,实施孟窑村“
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古村落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明号一等化基地”旅游景点,弘扬
闵子孝文化事迹,实现杜楼镇古村落旅游开发转型。
交通
杜楼镇境内有
310国道、
301省道穿过,另外有红庙村至纵袁庄、小圩子至陈柿园、彭村至马阁、东张楼至袁楼村4条乡村公路干线。
社会
文化事业
2023年把深化乡风文明作为推动
乡村治理的主抓手,举办“和美家庭”评选活动,表彰“好婆婆”和“好儿媳”的孝行和美德;依托“我们的节日”,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社会舆论氛围。举办“迎国庆”“庆
中秋节”等文艺汇演,全方位丰富辖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事业
杜楼镇辖区内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生462人;布点小学9所,教学点4所,共有2129人;公办幼儿园12所,民办幼儿园2所,共有1495人。现有在编教职工267人,其中初中41人,小学215人,幼儿园11人。
医疗卫生
1954年,成立杜楼医院。1992年,设立防保所,重点进行卡介苗、百日咳等防疾免疫。
民生事业
杜楼镇 2023 年全镇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2214户2927 人,发放保障金合计 1473.8万元;五保户 491人,年发放五保金 381.09 万元;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921人,年发放补贴 81.6万元;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1021人,年发放补贴 82.9 万元;农村孤儿 15 人,发放资金 20.8万元;享受居家养老人数 571 人,年发放金额 30.3 万元;高龄人群 2112 人,年发放金额共 131.2万元;重点救助城乡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 31000元。
旅游
综述
据萧县旅游资源部门调查,截至2023年,杜楼镇共3个景区,10多处景点。
主要景点
鞭打芦花车牛返,位于杜楼镇东南端,是中国最长的村名。村名全称为“孝哉
闵子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村古老而名字字数多。春秋时期
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闵子骞随其父亲、弟弟于一雪日迁牛车走亲戚,途径此处返回的村庄,因山路车颠,牛索头歪了,其父令骞下车去扶正,见骞哆嗦好大一会未能扶正,其父便生气,夺鞭抽其背部,一鞭下去,只见骞袄绽开,
芦花飞去,其父始大惊,转而查看两个弟弟的棉袄都是丝棉,恍然大悟,欲休其妻,闵子哀求其父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其父感动,遂罢休妻之念,继母反悔而向善。现在该村民国乙卯(1939年)立的鞭打芦花处石碑一座。
为纪念
闵子、孙子张、颜子柳,
唐朝唐元宗时期追封为萧伯三人。明朝嘉靖十三年,知县朱同芳在白茅山(今圣泉三仙台)建三贤堂,
孟子后裔于元大德初年,由
邹城市迁萧,为把祀奉孟子后裔于
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建四贤祠,以作尊贤而张读书之风,
聂氏宗祠外还有“四贤晒书台”、“子骞泉”、“子柳泉”、“子张泉”等遗迹。
千佛禅寺坐落于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原名佛禅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曾历经三次破坏,直到民国三十年,经当时寺庙江亭主持第三次重修,改名千佛禅寺。是
萧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底萧县车牛返村委会经过村民募捐筹款进行重建千佛禅寺,寺庙布局为上中下三进院落,布局合理,大殿内塑有
释迦牟尼像和四大金刚塑像等,院墙绘有
十八罗汉等图像。寺院内有3棵大针叶松树,和4棵常青松1棵腊梅花树。1块
乾隆时期《圣谕碑》,1块
康熙时期《千佛庵题名碑》。
五洞山
五洞山坐落于萧县车牛返村北,《萧县志》记载五洞山是
宋朝当地村民躲避金兵扫荡躲藏在此。有南洞和北洞遥相对望,南洞犹如悬崖峭壁,洞门下有一处古井泉,此井常年,不枯,并有泉水。山下是
薛显故里薛村。
朱解庄千亩黄桃基地,每年3月桃花开时,
萧县周边学校学生会到此书画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