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隍镇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下辖镇
伍隍镇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城区31公里,东与小院镇挂角,西靠资中球溪镇,南与石岭镇接壤,北与南津镇相毗邻,伍隍镇最初为伍隍乡,驻地于伍隍场,1985年改置为镇,1992年撤区并镇时调整管理区域后,仍命名为伍隍镇。
2015年末伍隍镇辖区总人口5677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463人,城镇化率30.00%,有流动人口23612人。总人口中男性28399人,占50.02%。女性28372人,占49.98%。辖区面积7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2.2万亩,耕地面积4.5万余亩,其中水田1.19万亩,土3.31万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0人。
伍隍镇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地貌以中浅丘为主。土壤以粽紫泥土为主,多为微碱性。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9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250小时左右,年平均无霜期300天,空气相对湿度42%,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长。
伍隍镇内有水稻、玉米、小麦、黄豆大豆等粮食作物,水果有枇杷(支柱产业)、梨、柑橘、桃等,养殖产业主要有猪、牛、羊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尤其是生猪饲养为普遍。其中枇杷已种植面积7000余亩,从业农户2000余户,年收入9000余万元。镇级重点工业17家,其中铜钟火炮厂、南湍砂石厂等5家被区政府命名为重点企业。服务业镇内连锁超市2家、品牌快餐店3家、酒店5家、规模企业达7家、各百货店铺28家、服装及大宗商品店9家、家用家电5家,2015年总产值达46700万元。
境内成渝客运高铁横穿而过,途经盐井、石桥、红花、一碗水四村;南双路、资资路、乐一路已完成地面黑化,镇域范围内陆地交通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机耕道。形成了以“四横,四纵”的城镇干道为基础,镇区道路系统形成“十字型方格路网”。地处小伍南片区交通网络中心,2015年客运总量达百万人次,货运总量达上千万吨。
历史沿革
民国属第6指导区。
1950年,属资阳县第3区。
1952年,属第8区。
1955年10月,与第9区铜钟乡合并为伍隍区,辖伍寿、东峰,铜钟、长生、双岔、金带、石岭、培德8乡。
1955年12月,伍寿镇并入傅家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80年,更名伍寿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87年6月,双岔乡并入。
1985年1月,伍寿乡改为伍隍镇。
1992年,铜钟、长生2乡及培德乡的高庙、炮台2村并入。伍隍镇电子地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伍隍镇地处雁江区东南部,东连小院镇东峰镇堪嘉镇,南与石岭镇接壤,西与资中县球溪镇隔江相望,北邻南津镇,辖区总面积7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伍隍镇地势呈浅丘,东高西低。
气候特征
伍隍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适宜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多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年平均3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降雨集中在5—9月,7月最多。
自然灾害
伍隍镇境内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洪灾、冰雹、干旱等。最严重的一次洪灾发生在1981年7月13日,铜钟乡沿岸全部受灾,涉及境内的南湍、五里、龙门、一碗水等村。旱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6年10—2007年5月,高庙、炮台、印盒、瓦店村等全镇26个村(居)受灾,村民饮水困难,农作物干枯、死苗,粮食减产。2008年5月12日,受5·12汶川地震影响,全镇10115户,38715人受灾,房屋倒塌39户、房屋损坏10076户、桥梁损坏1座,33人受伤,1人死亡。
自然资源
伍隍镇境内已探明有浅水层地下水资源流量约为1亿立方米,在境内平均分布,年利用量1亿立方米。年利用养殖水面有53.3平方千米。农业耕地面积50567亩。
行政区划
下辖村: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辖25个行政村,伍隍场1个社区。
截至2020年6月,伍隍镇下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政府街24号。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辖区总人口5533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900人,城镇化率7%。总人口中,男性29493人,占53.3%;女性25841人,占46.7%;18岁以下10495人,占19%;18—35岁13372人,占24.2%;35—60岁21812人,占39.4%;60岁以上9655人,占17.4%。2011年,伍隍镇人口出生率10.2‰,人口死亡率6.48‰,人口自然增长率3.7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18人。
截至2018年末,伍隍镇户籍人口55180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1722
男————————27137
女————————24585
家庭户户数————15822
家庭户总人口(总)—49256
家庭户男—————25634
家庭户女—————23622
0-14岁(总)————13847
0-14岁男—————7166
0-14岁女—————6681
15-64岁(总)———32987
15-64岁男————17684
15-64岁女————15303
65岁及以上(总)——4888
65岁及以上男———2287
65岁及以上女———260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9204
现人口数量为55180人(2018年)。
2021年,资阳市雁江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伍隍镇人口为30878人。
政治
党委书记:钟新生
镇长:杨利
人大专职副主席:余国文
副书记:张晓萍、罗德文
副镇长:刘成海、曾辉、张勇
专职党务委员:饶宁龙
经济
综述
2001年,伍隍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粮食总产2.7万吨。该镇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都呈现良好势头。
2011年,伍隍镇财政总收入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2011年,伍隍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545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200元,比上年增加1200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1600元,比上年增加1200元。
2018年,伍隍镇有工业企业2个。
2018年,伍隍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48个。
第一产业
2011年,伍隍镇农业总产值3.8354亿元。
伍隍镇粮食以生产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伍隍镇生产粮食33365吨,其中水稻5430吨,玉米14280吨,小麦6120吨。
伍隍镇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2011年,伍隍镇花生产量1200吨,油菜产量1360吨;蔬菜种植面积0.9万亩,产量0.9万吨,主要品种有青椒菜豆等。
伍隍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山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伍隍镇生猪出栏91331头,年末存栏59480头;山羊出栏18936头,年末存栏10411头;牛饲养量161只,出栏20头;家禽饲养量103万羽,上市家禽63万羽。2011年,伍隍镇生产肉类362.9吨,禽蛋75.6吨;畜牧业总产值26888.2万元。
伍隍镇渔业以养殖花鲢、白鲢、鲫鱼为主。2011年,伍隍镇水产品总产量1400吨,渔业总产值1180万元。
第二产业
2011年,伍隍镇有工业企业10个,职工120人。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商业网点2000个,职工4000人。2011年,伍隍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亿元,比上年增长9%。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邮政局1个,邮政支局1个,邮电所7处,代办所1处,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8千米,乡村通邮率95.2%;全年投递国内函件540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1.1万笔,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2400件,征订报纸9600份、期刊7300册,业务收入509万元。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1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400门,固定电话用户1870户,比上年增加2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43.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4500户,比上年增加2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2.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达12.5千米,主干电缆达431对,互联网端口总数23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23个,宽带接入用户400户,比上年增加105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4万元。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3家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各项贷款余额5000万余元,比上年增长10%。
文化
伍隍猪
雁江区“伍隍猪”系优良地方猪种之一,具有遗传性能稳定、抗病能力强、耐粗饲、瘦肉率高、肉质口感好等特点。
目前,“伍隍猪”文字国家工商总局已受理注册。
特色产品
生猪、山羊、红花、枇杷。
交通
伍隍镇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伍隍镇客运总量30.6万人次。公路有资资路、资乐路、南一路等,境内总长13千米。长途汽车客运线路主要有:伍隍镇一资中县,日均发送2辆客车,日客运量60人次;伍隍镇一成都市,日均发送4辆客车,日客运量144人次;伍隍镇一资阳市,日客运量1200人次。另有伍隍镇至小院、伍隍镇至铜钟、伍隍镇至培德、伍隍镇至白坡4条农村客运线路,每30分钟一班,日均客运量2000人次。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镇区道路总长度2.8千米。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电影院1座,座位900个,每万人拥有163个,年放映2场次,观众达1500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乡村图书室26个,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藏书6万余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0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4人。
2007年1月,境内开通有线广播站。现有广播喇叭402只,入户率80%,通响率60.2%。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线电视用户744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3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75.2%。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中心幼儿园33所,在园幼儿1682个,专任教师63人;小学13所,在校生2782人,专任教师14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978人,专任教师8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中1所,在校生1024人,专任教师97个。
伍隍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颇具农村特色的完全中学,是在1925年创办的“私立伍隍场寿民公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学校,是一所以管理严格,教学效果好而全省闻名的中学。
民国十三年(1924)冬,伍隍场高等小学堂校长陈光俊先生会同有关人士商议欲办初级中学,苦于无力,于是议请乡绅杨潭清和社会名流杨芳出面支持。在杨芳毓、陈光俊、杨潭清、邵锡芳等人的多方奔走下,杨芳毓先生约请刘湘田颂尧、邓锡侯、兰文彬、刘光喻等人募捐基金2000余银元,在伍隍场高等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伍隍场寿民公学”,于1925年春开始招收初中新生。寿民公学是当时全省兴办的第二所农村中学,邵锡芳先生为首任校长,董事长为杨芳毓、邵锡芳。
民国十四年(1925)十一月四日,邵锡芳校长呈文请省教育厅查核备案,刻木质校章一枚,文曰:“资阳伍隍场寿民公学”,于1925年11月24日启用。
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伍隍场乡绅联名呈请县教育局转呈教育厅核准,将本场高等小学堂并入寿民公学。合校后,将禹王庙初小移入公学内,本场原筹斗市、猪市及甲庙神会学款、乡绅赞助等共38股485石等一并交付公学董事会经理,全场有四人参加了校董会,董事长仍为杨芳毓、邵锡芳。
合校后的寿民公学,每年春季或秋季招收初中一个班,高小一个班。从民国十四年(1925)春至民国年(1941)共招收了高小17个班共694人,至民国卅一年(1942)春共招收了初中19个班,共1286人。
鉴于教育事业逐渐发展,高小毕业生不断增多,学校于民国廿年(1931)十月呈请省教育厅备案,寿民公学更名为“私立资阳县伍隍场寿民初级中学”,学制三年。
在女权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旧的传统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寿民初级中学教职员的倡议下,由校董事会决定,经上级核准,私立寿民初级中学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季开始招收女初一班学生56人,第二年秋季招收女初二班学生56人。
民国卅年(1941)12月26日,私立资阳县伍隍场寿民初级中学呈请资阳县政府报教育部备案,于民国卅一年(1942)更名为私立寿民中学。原计划将寿民初中办成职业高中,后经县长刘芳的分析,遂办成普通高中。这年二月开始招收高中班,同时停办高小,女初二班学生合并到国华女中,本校高初中全招男生。学校由陈光任校长,杨芳毓任董事长至民国卅七年(1948),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已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成绩在全川享有盛誉,学校共有校产:西式楼房两幢、中式楼房一幢、田土427.19亩、瓦房16间、草房140间、店房36间、学校农场田土24.3亩。
寿民中学在其二十五年的历史中培养了大批的各类人才,著名现代作家邵子南(原名董聚昌)于1932年毕业于该校。他担任过鲁迅美术学院文学教员、新华出版社晋绥分社副社长西南文联副主席,所著《地雷阵》,改编成电影《地雷战》,另有长诗《白毛女》、民间故事《赵巧儿送灯台》等作品脍炙人口,流传很广。
1949年12月,随着资阳市的解放,私立寿民中学也跨入了新中国。1949年12月,私立寿民中学随资阳县的解放而获得新生,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50年3月,经资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批准,学校更名为“私立寿民男子中学”,同年8月与私立国华女子初级中学和治平小学合并,校名更改为“私立人民中学”。1952年12月,经省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由国家接管,更名为“四川省资阳县第三中学”隶属教育厅,由内江专区代管。
1960年经内江地区文教局批准更名为“资阳前锋中学”。1962年又经内江市地区批准更名为“四川省伍隍中学”。
1951年上期,浦维均调入该校,成为该校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名党员,之后又有若干同志调入,学校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于1958年成立党支部,全称为“中共资阳县第三中学支部”,并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1952年,学校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和学生会,1956年建立工会组织。
在办学中,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两个时期,道路非常曲折从1942年增收高中到1952年,高中合并到资阳女中、初中实行秋季招生,1956年又恢复高中招生1961年困难时期,停办高中、压缩初中,压缩超龄生118人,同时压缩教师14人1963年春恢复高中,当年收两个班即66级,高中学生为150人。“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停课。1970年恢复初中招生,1971年恢复高中招生,初中实行3年制,高中为2年制、1974年初中实行两年制,学校贯彻毛主席“学工、学衣、学军”指示,开办了砖瓦厂、粉碎车间等企业,还实行开门办学、开卷考试等办学方式。
学校在这二十多年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学习伊万·凯洛夫教学法,六十年代学习毛主席“十大教授法”,七十年代开门办学。
二十多年中,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名震川内的一所农村中学1953年初中毕业32人,升高中22人,升中等技术学校7人,中专学校1人高中毕业升入大学7人,备取2人。1959年,高中毕业班参加内江专区组织的统考,总分名列第一;秋季参加高考,名列专区第二名,2个班80余名同学升入高校,1977年恢复高考,有78名学生考上大专院校伍隍中学资阳市县第一个受到《光明日报》表扬的学校1982年伍隍中学成为资阳第一个为国家输送少年大学生的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的学校党政领导,严谨治校、与时俱进,组织全校教职员工,抓机遇,促发展,学校朝着“校风好,管理严,校园美,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迈进,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期,学校调整了规划,加快了发展步伐98年申报成为资阳地区重点中学后,99年就明确提出了“双创”的目标,即“创‘省给文明单位’、创‘省级示范中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予以大力支持,省政府柯尊平副省长、省教厅汪风雄副厅长、严培坚处长等先后到学校指导工作。市、区政府和教育局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几年来,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科研兴校”为发展战略。积极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狠抓教职工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97年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学校素以“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勤奋、教学质晕高”享誉省内外。《光明日报》、《四川日报》、《教育导报》、《蜀报》、《精神文明报》等先后作过专题报道。
伍隍中学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是生命,校风是灵魂,教师是关键,改革是动力”的办学理念,在保持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同时,大兴科研促教之风学校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省内率先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类学生研究活动及劳技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自2000年以来,学校为美术学院输送了86名合格新生、为体育院校输送138名体育后备人才。2006年8月,该校男子篮球队将代表资阳市市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
学校在这一段时间充分抓住高中扩招的机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勇闯“规模发展”之路,自2001年起,高中各个年级三次共征地38亩,1997年、1998年、2002年先后建造三幢共84套教师宿舍,1995年建成实验大楼,1997年、2001年、2004年先后建成三幢学生宿舍,2001年建成一幢有四十个教室带十个教师办公室的欧式教学大楼和壮观的升旗广场,对校园进行了综合绿化,将校园规划为宿舍区、运动区、教学区三大块。
这几年,学校一路气势如虹,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连续十一年被评为内江市资阳市“高考升学先进单位”,及格率、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优生率都位于雁江区前茅;200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306人、2004年本科上线502人、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592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已向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厦门市同济大学等高校输送合格新生5000余人。
在这一阶段,教育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骤增。学校领导班子决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苦练内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首先:确立了“为地方输送合格建设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学校《十年发展规划》。其次,加强了内部管理,健全了《岗位职责》,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规范化管理”与“情感管理”,“隐性管理”与“显性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了全新的用人机制。再次,加强了两支队伍建设:一是干部制度建设,配优配足了领导班子,加强了对干部道德素质、学历层次、管理艺术的培养力度。二是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铸师魂,加强师德建设;强师能,提升业务能力。第四:建立健全起德育、教学、科研、安全“四统一”的新模式即:以“三爱为核心、四育为基础、五学为主线”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两重”(知识与能力)、“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体制,完善了科研思路(确定一个中心,依靠两股力量、抓好三个重点);安全工作则确定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落实三项制度”的总体思路。
伍隍中学是四川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到任重道远。但我们不会辜负新老校友的期望以及社会的重托,我们一定会脚踏实地的办好伍中,回报资阳人民。为了实现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使伍中在建校100周年之际身于巴蜀名校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发扬伍中的创业精神,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观念逐渐成为伍中教师的共识,随着今后5至10年的进一步努力,伍隍中学将更加兴旺发达,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建设人才!
中小学校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中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五台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五里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千弓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印盒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四合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园艺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学堂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形弓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新佛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爆花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瓦店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白坡村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石堰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石桥铺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铜钟初级中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铜钟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铺子小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长生初级中学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麻柳小学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卫生院1个;病床9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7张,固定资产总值3.5亿元。专业卫生人员79人,其中执业医师18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1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人、执业(助理)医师0.4人、注册护士0.3人。2011年,伍隍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7.2万人次,住院手术720台次,出院病人4800人次。
2011年,伍隍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9%;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有体育场地3个。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的有3个。群众活动场所4个,其中社区活动中心1个。
2011年,伍隍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4户,人数266人,支出71.5万元,比上年增长45.6%,月人均224元,比上年增长15.6%;城市医疗救助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7人次,共支出3.3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30人次,支出0.9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30户,人数2594人,支出186.8万元,比上年增长9.5%,月人均60元,比上年增长9.1%;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1人,支出19.4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80人,支出122.4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医疗救助129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274人次,共支出9.8万元,比上年增长45.5%;农村临时救济850人次,支出21万元,比上年增长10.1%。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500人,紧急转移安置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500亩,倒塌房屋12间,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救灾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2%。社会福利费19.4万元,比上年增长5%;社会服务单位3个,床位90张,收养81人。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个。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3000元,捐赠物资折款2000元,接收捐赠衣被20件,使6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2011年,伍隍镇新增就业人员1500人,有28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2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全年共帮助5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4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基金支出合计350万元,比上年增长7%。年末参加万元基本养老保险1500人,比上年末增加30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1800人,比上年末增加5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100人,比上年末增加150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0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500人。参加失业保险600人,比上年末增加100人。参加工伤保险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00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00人,全年认定工伤20人,比上年增加2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2人,比上年增加2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20人,比上年增加2人。参加生育保险600人,比上年末增加100人,全年共有10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60%。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2件,结案22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22件。
基础建设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生产能力450吨/日,年工业用水1.09万吨、生活用水15.34万吨;污水治理工程2项,工业废水处理率52%,新铺设污水干管1250米。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镇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座,主变压器2台,高压输电线路6条,用电负荷5000千瓦。综合电压合格率99%,供电可靠率98%。
截至2011年末,伍隍镇镇区天然气管线10025米,天然气用户852户,月天然气平均用量20448立方米。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10日,被中共资阳市雁江区委、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雁江区级最佳文明单位”。
参考资料
伍隍镇.资阳数字史志馆.2024-01-13
资阳市雁江区.资阳市雁江区.2021-06-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政治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伍隍猪
特色产品
交通
社会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卫生事业
体育事业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