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桥
福建漳州市的桥梁
江东桥(Jiangdong Bridge),曾用名虎渡桥、江东古桥、通济桥,是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龙文区的一座桥梁,位于九龙江北溪柳营江)水道之上,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古称“三省通”,“八闽重镇",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
绍熙间(1190至1194年),在江东桥位置架设浮桥;宋嘉定七年(1214年),建造石墩木面桥,命名通济桥,又称“虎渡桥”;宋嘉熙元年(1237年),虎渡桥改建梁式石桥;宋淳元年(1241年)三月,虎渡桥投入使用;民国17年(1928年),虎渡桥石梁桥改建为简易的钢筋水泥桥,并更名为“江东桥”;民国19年(1930年),江东桥建成通车;民国27年(1938年),国民政府驻军于厦门市沦陷后炸毁江东桥,阻止日军进犯漳州市,后又遭日机炸毁3段;1953年,江东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贝雷架木面桥;1972年,江东桥改建成混凝土结构公路大桥。
江东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文区(实际属龙海区管辖)交界,该桥东起西山路,上跨九龙江水道,西至江东街,桥梁全长284.46米米,宽6.1米。
建设历程
宋绍熙间(公元1190至1194年),漳州郡守赵伯遏在江东桥架设浮桥,但因江面宽阔,波涛激涌,浮桥辄遭冲毁。
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漳州市郡守宗正、少卿庄夏等,在江东桥位置建造石墩木面桥,命名曰“通济桥”,又称“虎渡桥”。
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虎渡桥遭火焚毁,由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梁式石桥,并捐私钱50万,里人吏部尚书颜颐仲及故守庄夏之子梦说衮成之,现拨库银万缗,又发动廷睿和尚师徒四处摹化以济之,历时三年一个月,造成石桥。
宋淳元年(公元1241年)三月,虎渡桥建成投入使用,桥长二百余丈,梁高八丈,宽、厚各六尺,桥东西各有亭及庵。
元朝时期,虎渡桥毁于兵乱。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漳州市知府钱古训利用原有虎渡桥跨墩石梁建造木粱桥,构亭其上。
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虎渡桥桥面复毁。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漳州知府甘英奏请重建虎渡桥。
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分巡签事陈派曾复等共助修复虎渡桥。
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奏请重建虎渡桥告成,利用原跨墩石梁重建虎渡桥。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代巡侍卿王石沙再次拨帑兴修虎渡桥,并由漳州郡守顾四科募民施工,经民众努力,隔年冬,新建成石梁桥落成。
明天顺五年至清乾隆二十一年间(公元1461至1756年),虎渡桥或毁于飓风,或毁于海寇,或石梁巾断,几经兴废。最后分成19孔,每孔长短不一。江东桥风光
民国17年,为修建漳嵩公路,决定将石梁桥改建为简易的钢筋水泥桥,鉴于虎渡桥位于九龙江北溪和西溪的交汇处,北溪的最东面,故更名为“江东桥”。
民国18年(1929年),江东桥募款捐资改建为公路桥。
民国19年(1930年),江东桥建成通车。
民国27年(1938年),抗日战争,为阻止日军进犯漳州市,驻军于厦门市沦陷后炸毁江东桥,后又遭日机炸毁3段,使江东桥支离破碎。
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江东桥由漳嵩汽车公司负责修复,但限于经费,仅在损坏部分架接木便桥,以维持行车。
1949年,中国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又将江东桥木便桥烧毁,江东桥又遭中断。
1950年初,福建省公路局修架江东桥木便桥。
1953年,福建省公路修建指挥部将江东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贝雷架木面桥。
1962年4月,龙溪养路段发现江东桥旧桥基冲空,以麻袋装水泥由潜水员送至河底堵塞冲空基础,周围抛石加固,历半年竣工。
1967年4月,在江东桥桥东端第一孔中,利用老桥墩基础增建1个台墩,以缩短跨度,砌石128.9立方米。
1969年,由于江东桥木桥面易腐烂,汽车轨道板每年都需换修,每隔二三年要进行一次大翻修,江东桥全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形连续梁桥面。
1972年,江东桥按中国国家标准改建成混凝土结构的国道公路大桥,修建时保留没有遭毁的五座桥墩和两孔完好的古石梁。
2007年6月2日,九龙江北溪洪灾泛滥,江东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第一个桥孔被冲断,6条老桥板被洪水冲入九龙江,桥身断了十多米;6月9日,江东桥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被洪水冲走,悬空的桥板出现20多厘米的裂痕,福建省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运载600多立方石头,填下被淘空的坡岸;后江东桥全面修复,修建5座老桥墩、9座残基墩,建立2座支撑老桥墩的金刚墙,保留10条重200多吨的老桥板,恢复3座桥亭和桥栏杆。
桥梁位置
江东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江东农场西侧、龙文区蓝田街道梧浦村东侧(实际属龙海区榜山镇管辖),东起西山路,连接福州—昆明公路(迎宾大道),上跨九龙江北溪水道,西至江东街,连接324国道(迎宾大道),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
建筑设计
江东桥整体结构
截至1993年10月,江东桥主要基础、桥墩、梁、桥面组成,老桥墩原有15座,其中桥西端4座旧式船形桥墩和大石梁,其余11座利用旧基础,建新石台墩,桥东端第一墩堵塞不起排水作用,改为石台,原中间1孔跨径偏大,利用老台基砌建一道石墙,变1孔为2孔,堵1孔,增1孔,原桥孔数不变,桥面为钢筋混凝土T形连续梁。
设计参数
截至1993年10月,江东桥长284.46米,宽6.1米,全桥为16孔,跨径11.7至23.4米不等,两边人行道各0.5米,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平均重约200吨,其中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200余吨;设计卡车13吨,拖车60吨。
运营情况
截至2012年10月,江东桥除行人外,禁止一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
建设成果
江东桥重二百余吨石梁
江东桥这段溪流,古称柳营江,原是通津渡口,这里两岸峻岭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驾舟渡江,进寸退尺,令人触目惊心,而江东桥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在古代要开采这此巨大石梁,难度颇大,而且江东桥下游为出海口,地势较平坦,没有大型石源可供开采,江东桥东西两侧虽然有石可采,但石质较差,不可作为石梁用;九龙江北溪过东溪溪口上游数十千米沿岸基本为小丘陵,零星分布的花岗石石质与江东桥所用的石材明显不同,更不具备大型开采的条件。只有江东桥上游约4千米处的北溪支流东溪畔,有多处疑似古代采石场遗址,可是到底用什么办法、什么工具将石梁运至江边,架上桥墩,至今还是一个谜,“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
文化特色
2001年6月25日,江东桥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七年(1214年),漳州市郡守庄夏在江东桥以垒石为墩,建造木桥,但因水深流急,垒下酌西石都被扛水冲得无影无踪,屡次砌墩都没告成;有一天,忽见一只猛虎负子渡江,泅过一段激流,觅得浅滩栖息片刻,又泅又息,终于游过江去;建筑桥墩的工匠见了非常惊奇,立即到江上猛虎栖息的地方进行勘探,发现每处水忑都有坚固石阜;于是,庄夏选址筑墩铺梁成桥,并以木瓦盖顶,前后历时三年一个月,花费白银三十万两,始告建成。当时名“通济桥”,因“有虎负子渡江"始得建桥,故又称“虎渡桥”。
宋朝嘉熙元年(1237年),虎渡桥木桥毁于火后新造了石桥,“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桥孔)一十五道,梁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至此,虎渡桥夷然稳定百数十年;《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
价值意义
江南石桥,虎渡第一。(摘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江东桥对我国(中原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桥梁文化研究具有举世瞩目的价值;我国(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漳州市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摘自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摘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摘自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参考资料
闽南日报数字报.闽南日报数字报.2024-01-21
江东桥话沧桑.百家号.2024-01-21
打卡景点.闽南日报数字报.2024-01-21
世界最大的石梁桥 有老虎相助?.闽南日报数字报.2024-01-21
在西溪畔,瞩望漳州桥.漳州新闻网.2024-01-21
漳州江东桥修旧如旧古韵依然.漳州江东桥修旧如旧古韵依然.2024-01-21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桥梁位置
建筑设计
运营情况
建设成果
文化特色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