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宜会战,日方称“宜昌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军队第五战区与
中国派遣军第11军于1940年5月到6月期间,在中国湖北围绕
枣阳市、
宜昌地区发生的一次大型攻防战。
为迫使
国民政府妥协,早日结束与中国的战争,侵华日军第11军决定攻占
宜昌市,一举消灭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主力部队。1940年4月10日,日军大本营批准侵华日军攻占宜昌的作战计划。5月1日,日军兵分三路发动进攻,于5月8日占领枣阳,中国守军第五战区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第84军第173师在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时遭日军围攻,损失惨重。中国军队在转移过程中,以23个师的兵力将日军包围在襄东平原地区,于5月12日对日军发动总攻,但由于日军截获第五战区往来
电报,致使张自忠所部第33集团军位置暴露,遭到日军两个
师团围攻,张自忠所部损失惨重,张自忠阵亡殉国。5月19日,日军3个师团由
枣阳市及其
东北地区、西南一线对中国军队发起反攻,中国军队不敌撤退,枣宜会战第一阶段结束。
5月31日,日军重新调整部署后强渡汉水,南下进攻
襄阳市。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不知日军作战意图,因此陷入被动,守城部队一战击溃,日军在6月1日攻占襄阳。而后日军乘胜攻占
南漳县、
宜城市。为适应日军进攻态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被迫调整部署,设置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并任命
陈诚为战区司令长官,取代
李宗仁指挥对宜昌的防御战,但未能挽回颓势。6月4日,日军计划南北两路对进,围攻
汉江西岸中国军队,逼近宜昌,中国守军第94军第55师、第26军等部怯战撤退,日军相继攻占
江陵县、
沙市区、
当阳市。中国军队第18军仓促对宜昌进行布防,日军在6月11日对宜昌城发动进攻,中国守军不敌撤退,次日日军攻占宜昌。随后,日军第11军司下令各部撤退,中国军队组织反击,在17日收复宜昌。然而日军大本营经过讨论,重新发出确保宜昌的命令,撤退日军中途返回,在6月17日下午再次攻占宜昌。日军重新占领宜昌后,中日双方形成对峙,枣宜会战结束。
枣宜会战中,日军伤亡约2.5万人,日军战史记载日军伤亡为7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约10万人,其中张自忠、钟毅两位高级将领阵亡殉国。日军占领宜昌后,并在此修筑飞机场,对
重庆市和大西南的重要基地进行大轰炸,造成大量中国军民伤亡。但由于宜昌地势所限,日军未对重庆构成直接威胁,中日双方在宜昌形成对峙,直到抗战胜利。
战争背景
日方背景
1939年9月,
波兰战役,欧洲大陆陷入战争,西方各国无暇顾及
远东,为日军在东南亚等地区实行南进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日本面对
英国、
法国、
荷兰等在东南亚的
殖民地觊觎不已,急于染指。但是由于在华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牵制,日本军方试图在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寻求迅速解决中日战争的途径。日军大本营力图削减在华兵力,节省兵力准备世界大战,甚至设想以从
华中地区、华南撤兵为条件,谋求与
蒋介石政府妥协,从而结束中日战争;但
中国派遣军则力持异议,认为不彻底打垮中国军队主力,便无法使中国政府屈服,因而应趁国际视线集中于
欧洲战争的大好机会,积极策划新的作战。
侵华日军时任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11月14日提出《迅速解决日华事变意见书》,力主打击国民党军主力,占领战略要点并加以固守。与此同时,中国军队自1939年12月初开始发动“
百师大战”,在
华北地区、华中、
华南地区对日军展开攻势作战,日军在各大战场陷入苦战,伤亡严重。冬季攻势后,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仍频繁袭扰
武汉市外围日军据点,伺机反攻武汉。侵华日军认为中国军队战力尚存、士气正盛,依靠外交或诱降等手段,并不能迫使
国民政府接受其条件。因此,日军谋求策划一次大型反击作战予以报复,占领
江汉平原作为其后勤基地,彻底消除第五战区对武汉的威胁,同时摧毁中国抗战的信心和意志。1939年12月中旬,第11军正式提出攻占
宜昌市的方案,并得到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言西尾寿造的赞成,他要求
东京方面予以批准,并增派两个
师团协助作战。1940年4月10日,日军大本营批准了攻占宜昌的作战计划。
中方背景
1938年10月,随着日军攻占
广州市、
武汉市后,侵华日军由于兵力不足,无法在正面战场上继续展开全面的、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9年12月,中国军队对日军展开“
百师大战”,同时在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华南等地区对日军展开攻势作战。“冬季攻势”前后历时三个月,一定程度上歼灭和消耗了日军兵力,给予日军相当大的打击。同时,
英国、
法国等在欧洲战场上与
德军展开战争,中国军队在“冬季攻势”中有效迟滞日军,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民政府也因此获得英美等国的支持。冬季攻势结束后,中国军队第五战区仍然不断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等方式,对
武汉市外围的日军据点进行袭扰,打算伺机反攻武汉。
与此同时,日军为迫使国民政府妥协,早日结束与中国的战争,决定攻占
宜昌市,消灭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主力部队。1940年3月中旬,第五战区获悉日军将大举进攻。3月24日,
蒋介石致电
李宗仁:日军“约下月初、中旬,确有进攻荆沙宜昌之企图”;并命令第31集团军汤恩伯部“届时由鄂北直出
汉宜公路”,打击西进日军。4月17日,蒋介石提出“此次敌军如果西犯,其目的决不在夺取宜昌与襄、樊,而在打击我军以后,使其可安全退守,此乃必然之势,即使其有一部向
襄河以西进攻,亦必佯动”。因而指示第五战区从右集团河西部队以及江防军抽调部队,东渡汉水参战,由此组织对日军发动进攻的防御作战。
战前部署
日方部署
1940年2月25日,侵华日军第11军制定了《会战指导方针》,其作战目的是在汉水两岸地区将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的主力击败,通过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削弱中国军队,并为推动对华政治、谋略的进展做出贡献。4月7日,日军第11军又确定了《第11集团军作战计划大纲》,其作战方针是自5月上旬开始神速地进行机动,首先在连接随县、襄阳一线以北地区,消灭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兵团之主力,接着将汉水右岸的中国军队压缩在宜昌附近并予以消灭。
日军认为,进攻
宜昌市将沉重打击中国军队第五战区主力。为达到其战略目的,日军第11
集团军投入枣宜作战的部队,有驻防江北的第3、第13、第39师,从
江南调来的第40师、第6师池田支队、第34师小川支队、独立混成第14旅、吉田支队、临时混成第101旅,以及集团军直辖的坦克第7、第13团、野战
重炮兵第6旅。此外,
中国派遣军从第13集团军派遣第5师仓桥支队、第22师松井支队,还有第3飞行团、
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第1分遣支舰队、第2联合航空队、汉水支队协同作战。以上部队,统由时任第11集团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
中将指挥。
中方部署
4月27日,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确定作战计划,其作战方针是战区以一部防守正面,同时分路挺进日军后方,积极施行袭扰,主力适当控制于后方,相机以先发优势牵制日军行动,于枣宜地区与日军决战。
各兵团部署是:
江防军司令
郭忏,辖第26、第75、第94军、第128师共10个师,于
襄河、
东荆河右岸阵地极力拒止敌渡河,冉后与右集团协力,在
荆门市、
当阳市东南地区与敌决战。
右集团总司令张自忠,辖第29、第33集团军共12个师,以一部固守襄河两岸阵地,巩固大洪山南各隘路口,以主力置于长寿店以北地区,机动击破进犯之敌。
中央集团总司令黄琪翔,辖第11集团军、第45军共6个师,于高城至
随县以西一线拒敌之进犯,不得已时,转移于唐县、环潭间,俟预备兵团之加入,自两翼包围击破进犯之敌。
左集团总司令
孙连仲,辖第2集团军计6个师,于
明港镇、小林店、天河口一线拒敌.并准备以有力部队协力于襄花路之作战。
机动兵团总司令
汤恩伯,辖第31集团军,集结于
枣阳市东北地区;预备兵团总司令
孙震,辖第22集团军(欠第45军及第123师),暂位于双沟。
大别山游击军总司令李品仙,辖第21集团军、豫鄂皖边区游击部队,对沿江敌据点及交通并淮南路之敌进行袭击,以有力部队对平汉南段之敌攻击。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日军进攻
5月1日,日军右翼第3师团和第40师团石本支队自信阳以北开始西进,随即进占
泌阳县、
桐柏县一线,枣宜会战拉开序幕。5月2日,日军左翼第13师团也从
钟祥市发动进攻,随即攻占长寿店、黄家集等地。5月4日,日军中路第39师团和第6师团池田支队从
随县附近向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主力部队发起进攻,突破中国守军第11集团军正面,随即攻占高城、
安居镇一线。中国守军第11集团军往西南方向转移,第84军则往
西北方向转移,力图防守
枣阳市。日军突破第五战区一线阵地后,迅速向前突进,企图以中间突破、两翼迂回的战术,将第五战区主力围歼于
唐白河东南枣阳地区。
到5月7日,日军各路分别进占
唐河、随阳店和汪家集,对枣阳形成包围态势。根据日军进攻态势,中国守军主力被迫调整部署,各部军队在各自阵地对日军进行短暂抵抗后,撤退转移到外线作战。5月8日,日军占领枣阳,中国守军主力向唐白河西岸转移,在日军的追击下损失惨重。第84军第173师在枣阳附近为掩护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主力转移,遭到日军围攻,损失过半,师长钟毅不幸阵亡殉国。5月10日,日军第3师团、
第13师团和第39师团等会合于
枣阳市以西的
唐白河河畔,占领襄东地区,完成对预定
战略要地的包围,但是第五战区主力已经跳出日军包围圈,至此日军围歼中国守军主力的计划落空。中国守军除第29集团军和第45军一部转移到
汉江以东的大兴山、
桐柏山外,主力部队退到汉水、唐白河西岸及新野泌阳唐河一带休整。
中方反攻
李宗仁在指挥第五战区主力运动转移的过程中,在日军四周集中了23个师的兵力,准备对日军展开决战。5月10日,
蒋介石致电李宗仁,令其伺机组织对日军的反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首先率5个师东渡汉水,横断随、枣公路,堵住日军南退和西进的去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第10个师从北面
新野县、
唐河县一线迅速南下,围困住了第3师团。李宗仁为彻底击败日军,从防守
宜昌市的江防军中抽调第75军、第94军等主力北上参加围攻,
汉江西岸的第39、第53军也西进加入反攻。5月12日,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各部队对日军发动总攻,激战全面爆发。中方外围部队将日军左右两翼部队向中央地区压迫,在襄东平原地区形成合围之势,并抽调江防部队第94军攻击日军后方,同时以鄂东部队攻击日军在
京汉铁路上的各个据点。
面对中国军队的进攻,日军急调驻防在
咸宁市的第40师团前往增援,同时日军第13师团、第39师团沿汉水南下,决定围攻进抵黄龙、方家集的张自忠部第33
集团军。由于中方保密意识薄弱,日军截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往来
电报,侦知第33集团军具体位置,于是随即向张自忠部进行合围。5月16日,日军在飞机
火炮等配合下,集中4000余兵力向张自忠指挥部展开进攻。张自忠亲率第74师主力及特务营从
宜城市渡河,驰往大洪山北麓沟园地区南瓜店,孤军深入日军后方,与日军展开血战。日军第39师团主力两路围攻,张自忠所部陷入重围,在日军猛烈炮火进攻之下,第74师伤亡尽,张自忠不幸阵亡殉国。日军第13师团突破中国守军南线包围圈,随即调整兵力向
枣阳市集中。
在北面,中国军队第31集团军等6个军共17个师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将日军第3师团及石本支队分割包围。日军缺乏补给和援助,陷入苦战,日军权衡利弊后,决定向枣阳方向转移,引诱中国军队追击。从5月16日到18日,日军第3师团且战且退,中国军队不知有诈,追到枣阳一线。此时,击破张自忠第33集团军后掉头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第39师团集结在枣阳地区,与撤退而来的第3师团会合。5月19日凌晨,日军3个
师团由
枣阳市及其
东北地区、西南一线对中国军队发起全面攻势,中国军队不敌撤退。在日军的追击之下,中国军队第75军损失惨重,其他各部也有伤亡。到5月21日,日军渡过白河,并进入邓县、
老河口市以东地区及樊城
西北后,停止追击,开始撤退。日军虽未能达成消灭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主力的作战目标,但打乱了中国军队原来的部署,为下一阶段进攻
宜昌市的作战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
日军南下
5月21日,日军各部主力在唐河以南地区集结,准备以后作战。日军第40师团接任
京汉铁路及襄东守备,第3、第39、
第13师团在
枣阳市及
钟祥市地区休整。此时,日军第11军司令部就是否按照原计划执行第二期作战发生争论,由于第一期作战日军遭到预料之外的打击,军心疲惫,日军第11军司令部多数将领对继续实施作战感到犹豫不决,直到23日深夜才决定继续作战。5月25日,日军重新调整部署,准备渡过汉水南下作战。5月31日夜,北路日军第3师团、第39师团分别
襄阳市以南、
宜城市以北地区强渡汉水,南下进攻襄樊。中国军队事先并未侦知日军作战意图,因此只能仓促应战。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临时抽调残破不全、新兵参半的第41军2个师和一个团守备襄阳,第44军第149师守备宜城。由于第41军战斗力薄弱,且军心恐慌,与日军一触即溃,日军第3师团并未遇到强烈抵抗,就在6月1日攻占襄阳。
由于第五战区队日军动向估计严重不足,认为日军即使有一部向
襄河以西进攻,也只是佯攻,并不会进攻
宜昌市。因此中方并未研究在河西作战的计划,而且在兵力部署
上将担任河西守备的第33集团军和江防军主力大部调往河东,导致河西兵力空虚,
远安县、
南漳县一带甚至没有设防,宜昌的防御兵力也很有限。日军突然渡过汉水向西进攻,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措手不及,
李宗仁急忙致电
重庆市,并调动部队组织防御。6月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第41军反攻
襄阳市,同时将第五战区划分为左右两个兵团,左兵团辖孙连仲第2集团军、孙震第22集团军、汤恩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
刘汝明第68军等各部,兵团长由司令长官李宗仁兼任;右兵团辖
冯治安第33集团军、
王缵绪第29集团军、
郭忏江防军及由第九战区增援的部队,兵团长由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
陈诚兼任。
中方溃败
日军攻占襄阳之后并未停留,第3师团、第39师团分沿襄阳、
南漳县、遂安道及
宜城市、
荆门市、当阳道转而南下,平行推进,目标指向
宜昌市。中国守军第33
集团军遭到日军从后方猛烈进攻,猝不及防之下陷入混乱,随后被日军分散击溃。为了牵制日军行动,中国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奉命率5个军向南追击日军,但战果并不显著。6月3日,日军第3师团突破中国守军第33集团军防御,攻占南漳,日军第39师团也攻占宜城。中国军队第41军、第77军尾随日军,相继收复
襄阳市,夺回南漳。但此时战局重心移至荆门、
当阳市地区,再次超出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的预料。由于
荆门市、当阳地区的战况瞬息万变,第五战区已经难以指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重新划定战区,将
长江两岸划为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由
陈诚担任战区司令长官。
防守
宜昌市、
沙市区的部队原为江防军,但江防军第75、第94军北上增援襄东地区战事,造成防守空虚。由于北路日军意外从襄阳南下直扑荆门、当阳,南路日军从
汉宜公路正面展开攻势,致使江防军正侧两面受敌,军心慌乱,江防军第26军萧之楚部放弃
汉江西岸一线阵地,退守沙市、
后港镇、
拾回桥等二线阵地。从湘黔地区调来的第2军
李延年部赶赴
当阳市一线布防,第九战区增援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集团军、第53军、第73军则在
长江南岸策应防卫宜昌、沙市。
陈诚还特意将其嫡系、驻
重庆市整训的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彭善部调往
宜昌市,担任前线守备任务。6月4日深夜,南路日军第13师团、池田支队等强渡汉水,分别向
沙市区、
江陵县、十里铺一带西进,企图与北路日军第3师团、第39师团会合,围攻汉水西岸中国军队,逼近宜昌。6月6日晚,北路日军推进到
荆门市,
中原地区守军第2军退守
远安县;南路日军推进到荆门、十里铺一线,中国守军第94军第55师、第26军等部退守
当阳市,被迫放弃荆门、沙市、十里铺、
拾回桥等重要阵地。6月8日,日军相继攻占江陵、沙市,又在次日攻占当阳。
宜昌失陷
担任宜昌守备任务的中国军队第18军第18师、第199师经过两天的行军,续抵达
宜昌地区。按照
陈诚的部署,以第18师防守宜昌城,第199师防守宜昌西北南津关、
小溪塔(今宜昌县城)地区,掩护第18师外围阵地。中国守军立足未稳,仓促防御,日军第13师团就在6月10日逼近宜昌,次日佛晓对宜昌城发起全面进攻。不久,中国守军第18师
右派第52团阵地正面被日军突破,日军趁势直扑
机场,致使城区中国守军孤立,第一线部队腹背受敌。
宜昌市城内守城部队军心动摇,未能对日军进行顽强抵抗,只经过一天的战斗,宜昌就于12日陷落。占领宜昌后,日军见战略目的已达到,随即命令各部迅速摧毁宜昌的军事设施,准备返回。6月15日,日军第11军司令部各部下令撤回汉水东岸,日军第13师团在16日夜撤出宜昌,第3师团在18日夜撤离
当阳市一带。中国军队则在日军撤退时,沿途组织反击,并在17日收复宜昌。
在日军第11军司令部下令撤退之时,
日本方面就是否确保占领宜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由于受到6月12日
德国联邦国防军占领法国巴黎的刺激,日军统帅部认为占领宜昌,有利于更有效的轰炸
重庆市,直接威胁
国民政府。16日,日军参谋本部发出命令,要求在华日军暂时确保宜昌。日军第11军司令部又急令已撤离到宜昌东面10公里土门垭的
第13师团重新调头,再次进攻宜昌城。日军第13师团在第3师团一部的配合下,冲破中国守军的阻击,在6月17日下午重新攻占宜昌,枣宜会战就此结束。
战争结果
伤亡结果
枣宜会战前后历时两个月,日军伤亡约2.5万人,日军战史记载日军伤亡为7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约10万人,其中张自忠、钟毅两位高级将领阵亡殉国,张自忠将军战死,是抗战史上中国军队的一大损失。日军占领
战略要地宜昌市,对
重庆市构成一定威胁。随后,日军在宜昌修建
机场,并对
四川省、重庆等西南后方进行大轰炸,造成大量中国军民伤亡。中国方面丢失了鄂北、鄂西、
江汉平原富裕的产粮区,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不得不以贫瘠的鄂北山区作为后方根据地。
战后态势
7月1日,为了弥补第11军扩大占领区后兵力不足的问题,日军大本营又将驻扎在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关东军第4师团调往
华中地区,划归第11军序列。日军重新占领
宜昌市后,中国军队继续对宜昌日军及其后方联络线进行反击,双方形成军事对峙。
影响与评价
枣宜会战中日军第11军为了进攻
宜昌市,不得不抽调大量的主力精锐部队前往一线,造成了其他战场兵力的相对空虚,从而为其他战场中国军队的作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九江地区,日军主力几乎被抽空,仅剩独混第14旅团的极少数兵力,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多次对
江西省境内日军发动袭击,取得一定战绩。枣宜会战第一阶段,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主力及时转移,挫败日军试图消灭第五战区主力的企图,取得阶段性胜利,
国民政府称之为“豫南鄂北大捷”。时任国民政府政治部长
陈诚认为,此次胜利证明日军已经开始崩溃,无力再组织大规模进攻,同时也向
国际社会证明,中国军队“确有自力更生之能力,可以独立击溃日军”,中国军队战略战术成功,战斗力增强,鼓舞了军民抗日士气。
但在枣宜会战第二阶段,中国军队遭遇惨败,宜昌失守。第五战区通往
重庆市后方的水路被阻断,各战区与西南大后方的往来通道被隔断,第五战区在正面战场的战略地位因此急剧下降。日军攻占宜昌后,以宜昌作为基地,对中国抗战的西南大后方展开空中作战,对重庆和大西南的重要基地进行了反复的、地毯式的战略轰炸,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宜昌陷落,
国民政府震动,
蒋介石迫于舆论的压力,免去了
陈诚兼任的各个职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了战区,1940年7月成立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长官部设于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32个师屯驻鄂西和
长江两岸,对宜昌形成半包围圈。日军虽然占据宜昌,但因宜昌以西的三峡地区,均为崎岖绵延的山地,江面狭窄,易守难攻,日军占有宜昌并不能对
重庆市构成直接的、根本的威胁。中日两军在宜昌地区的对峙,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
作战序列
中方军队
日方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