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是
清代段玉裁创作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2年。
《说文解宇注》是有关《
说文解词》注释、研究著作中用力较深、较有成就的一部。该书共30卷。该书全面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则,对经字、音韵亦多有创见。书后附有《六书音韵表》,根据《
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分古韵为六类17部,也是古音学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说文解字注》三十卷,卷后附有段氏古音学著作《六书音韵表》五篇。卷后所附,《六书音韵表》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把古韵分为六类十七部,是《说文解字注》为《说文》诸字标注上古韵部的依据。共五篇: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这是全书的总纲,联系《
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字的谐声偏旁: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讲明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明“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排出《
国语》《
楚辞集解》等群经的用韵情况。第四、第五两表,是用古韵十七部来分析《
诗经》等经典著作的用韵情况,反过来,也是用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作为古韵十七部的证明。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
说文解字》是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
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
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到了
清代,随着
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由于
顾炎武、
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桂馥的《
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的《
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
朱骏声的《
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号茂堂,又字乔林、
祁寯藻,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于
金坛区县。段氏原世居
河南省,
赵构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到
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13岁时,
爱新觉罗·弘历敕各省
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
江苏省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这位学政的话有双重含义,其中一层含义乃包含了段玉裁尔后在学问上的成就;质之以后的事实,恰恰只应验了这层含义。
由于学政尹元孚的鼓励,段世续更寄厚望于
段玉裁,朝夕课之,不敢稍怠。玉裁也益加勤奋,于先秦两汉间书,尤其精心研读,此为其日后注《
说文解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段世续当时极其贫困,田无一,仅靠设馆授读,维持清苦的生活。段玉裁能以“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潜心于学问,以学习中求得的乐趣排除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岁中了恩科
举人,不免踌躇满志,决意在举业上一展鸿图,不久便赴京师参加应试。在
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
顾炎武的《
音学五书》。该书考据博衍,立论精当,使他惊叹不已。这是
段玉裁转而致力于治学的原因之一。他读顾书而进一步认识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决心要研究音韵之学。因为不通晓古音就不能真正读懂先秦两汉的有韵之文,也无法解释无韵之文的假借等现象。翌年春闱
都试,不料段玉裁名落孙山。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异常失望,但同时却又坚定了他治学的志向,决计以治学的成绩来实现他人生的价值。为维持生计,他以
举人资格担任景山万善殿
官学的教习。
三年后,
戴震进京应试落第,段玉裁与之相遇于京师,两人志趣相似而境遇又复相同,玉裁大有相见恨晚之慨。戴震虽年年落第,又为豪族所逼,避入
京师,客居于歙县会馆,但京中名流如
纪昀、
王鸣盛、
钱大昕、
王昶等都登门拜访之,“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于是声隆京师”,
段玉裁之遇见戴震,其钦敬折服之心当可想见。戴震的学术建树,其睿思卓识,对于段玉裁的一生发生了重大影响。段玉裁遂有心拜戴震为师,希望能列于其门墙之下,但戴震出于谦虚,婉言拒绝了段玉裁的要求。
段玉裁在万善殿教习期满,返回故乡,乃与弟
段玉成悉心研究上古音韵学,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上古音韵学的奠基人是
顾炎武。他离析
唐韵,把上古韵分成10部,后来
江永细分为13部。段玉裁仔细研究,认为还不完善,于是“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在顾、江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分为17部。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
诗经韵谱》和《群经韵谱》这两书之中。
段玉裁的成就,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好评,
钱大昕称之为“凿破混(浑)沌”之论,并为其书作序,说“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宗奉为圭。”
戴震也说:“古音十七部,是可以千古矣。”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段玉裁再次进戴震,请求必以师弟相称。戴震觉不宜再拒辞,终于收下了这名弟子。戴震不仅用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段玉裁以深刻的影响,在生活上也尽力相助。时段玉裁穷困潦倒,生计艰难。戴震将自己一年俸金的一半借给他,使他度过这段艰难竭蹶的岁月。段氏对这位恩师备极尊崇,以至于在之年,每一提到戴震时,还“必垂手拱立”,而且“朔望必庄重诵手札一通”,知遇之恩,于斯为盛!
这一年
会试,戴、段又都落第。随后,
戴震应
山西省布政使
朱文正之聘赴晋,
段玉裁随行。戴
编修隰州直隶州县志,段则主讲寿阳书院。次年,段玉裁奉命前往贵州
玉屏侗族自治县任知县。因不谙官场逢迎之事,两年后调任四川边区,以候补知县的资格,先后在几个县任代理知县。其时政务虽然繁忙,但仍不忘学术研究,每天将公事处理完后,常夜以继日,刻苦治学,因而有“官况清卓,著述益富”之誉。在
四川省任职期间,他又写成了《
六书音韵表》,提出了“
古四声不同今韵”、“上古有平上入而无去声”的重要论点。他还发现以前被混而为一的支、脂、之韵,在上古是三个不同的韵部,从而解决了一千一百年来的一大疑案。但是,三韵的
音符时值已无法知道,因而读不出实际读音,段氏到暮年仍念念于怀:“倘日闻而死,死不恨矣!”足见其治学的严肃和认真。
段玉裁总觉以官为累,故总在寻找机会辞去官职,专心问学。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适段父有病,玉裁得以卸职回到
金坛区,从此“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余年”,潜心著述。这一时期先后著成《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
古文尚书撰异》、《
经韵楼集》、《
仪礼汉读考》、《集韵校定本》等近30种学术专著,并于此时正式开始撰写巨著《说文解字注》。
这部巨著的准备阶段,实际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用了19年时间编成长编性质的《
说文解字读》开始的。正当他要做进一步努力时,病、贫、讼一齐向他袭来。他原有
类风湿性关节炎臂痛,后又伤了足,又患疮疾,三病加身,痛苦不堪。晚年屡遭横逆讼事的折磨,不得不迁居镇州、
苏州市等地。
他在致友人信中说:“堪称老、贫、病三者兼有之,过去耻于对人说贫窘,此时则不能隐讳矣。”在给
王念孙的信中说:“弟年七十余耳,乃昏聩如八九十者”,却仍在“私惧《
说之解字》等书不能成”。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将《说文解字读》浓缩、精炼成《说文解字注》。书成,他又反复修改八年,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付梓刊行,前后历时四十年之久。
作品鉴赏
一、比勘二徐(徐、
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说文》经过历代传写到宋代刻板,讹夺已多,明人用宋本开雕,又出现了一些错误。段玉裁根据《尔雅音义》《
玉篇》《
古今韵会举要》《
太平御览》等书对小徐本,特别是错误较多的大徐本进行了审慎的校勘,改订了不少地方。
二、阐明《
说之解字》的体例。
许慎《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并没有凡例,段氏在注中实际上作了一些凡例,如关于分部、关于古、关于列字次序、说解、声训、“读若"等,段氏均在注文中逐一阐释其应用条例,方便了读者。
三,段氏在词汇研究方面,对《说文》作了进一步的阐发。(1)关于引申义和假借义。《说文》只讲本义,不讲引申义。段注则兼讲引申义和假借义,使多义词的主要意义都有着落,反映出段氏对词的多义性多有研究。(2)古代学者由于分不清字与词的关系,往往因此造成训诂上的错误,而段氏对“连绵字不可分释”有明确的认识,说明他对汉语中字与词的区别、汉语构词法有比较科学的认识。(3)段氏已注意到近义词的词义辨析工作,以“统言”、“析言”辨析同义词、近义词使用上的异同。(4)在《
说之解字》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变迁。指出文字在使用上因时代的不同而有古有今,并根据
许慎的训释而说明古某字与今某字相当,由此探寻文字乳和演变的规律。
四、引证经传古籀,解释《说文》。《说文》中保存了很多的古字古义,段氏引证经传子史来解释许说,并且从形体和声音两方面说明字义,最有创见。五、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字义相同之理,因声求义。形声字的声符相伺的字,其意义有时相近或相通。段氏以形音义相互关联的观点研究语言,摆脱了
字形的束缚。六、根据《
说之解字》的谐声字研究古音。古音的研究自宋代就已开始,郑有《古音辨》,吴械有《
韵补》,明代
陈第作《
毛诗古音考》和《
屈宋古音义》。
段玉裁根据《说文》的文字谐声系统把声旁按17部列为谐声表。
作品影响
《说文解字注》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1.对《说文》传本进行了精审的校订。《说文》面世后,屡经传写,颇多讹误,故段氏注《说文》广搜材料,校订《说文》的文字,阐释许书的条例、写作的旨意,为该书发凡起例。是一部兼及形、音、义的综合性著述。2.对《
说之解字》义例进行细密的归纳和透彻的阐发。
许慎作《说文》本有一定的义例,但其并未明确集中地罗列出来。
清代《说文》学者们在探求许书义例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成绩,尤以段氏、
王筠突出。段注有发展
许姓之义例、阐明文字之义例处甚多。类似这样的义例还可以归纳出:关于说解例:关于故籀例;关于或体例:关于声训例;关于“读若”例等十二处之多。虽然“义例”不是条条都正确,但有的概括性很大,对研究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提供了不少线索。3.在
词汇学、词义学方面,《段注》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主要贡献是独立地进行词义辨析。他特别注意区别本义、引申义,注意辨析“浑言”与“析言”。段氏的经验是“其.要在以经注许,以
郑注许,而尤要在以许注许”。因此,在字义注释方面科学性、精确性都很高,研究先秦两汉词义,段注是必读之书。4.在古音研究的理论建设方面,段氏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六书音韵表》前面四表的表前或表后,都有段氏对于古音理论的阐述。其中涉及到许多关于文字音韵的其他一些重要理论,诸如“古谐声者必同部”“古音不同于今音说”等等,贯串于这些理论的一条主线是
段玉裁对于语音发展
客观规律的认识。
该书为段氏音韵
训诂学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解释《
说之解字》的权威性著作。
作品评价
为将此书刻成付印,段玉裁用去了全部积蓄。历时8年,于嘉庆二十年五月方将全书刻成。书成后声振海内,风行一时,说文之学由此而盛。玉裁另著有《
古文尚书撰异》32卷,《春秋左氏古经》12卷等著作250余卷。
耗去段玉裁半生心血的《说文解字注》,尽管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但是瑕不掩瑜,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肯定。阮元称其“可谓文字之指归,肄经之津筏矣”。
王念孙称其“千七百年来无此作”。在
段玉裁去世时,王念孙哭着对他的弟子
陈奂说:“若膺死,天下遂无读书人矣!”是的,段玉裁在
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训诂学家王念孙为段氏《说文解字注》作序,说:“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
白话文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作。
作者简介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说之解字》四大家之一。
金坛区人,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
枫桥,闭门读书。
曾师事
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注》《
六书音均表》《
古文尚书撰异》《
毛诗故训传定本》《
经韵楼集》等,对中国音韵学、文字学、
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的《说文解字注》30卷。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说文解字注》全书刻成,为将此书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积蓄。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年
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卒年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