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娟(1945年12月10日-),中国女作家,湖南长沙人。
沈美娟于1945年12月10日出生,她是原
中国国民党军统
少将沈醉与粟燕萍的女儿。1949年8月,4岁沈美娟随母亲粟燕萍去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1950年,沈美娟被寄养在
长沙市的伯外公(外公的哥哥)家里。1962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沈美娟,在
长沙市参加完中考后,也破例转学到北京女六中读
高中。1965年,沈美娟高考落榜,参加工作,历任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建陶厂工人,北京全国政协文史出版社会计,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沈美娟于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的作品中有帮其父整理撰写的回忆录,如《
我这三十年》《魔窟生涯》等,也有自己的作品,如《中国暗杀大王》《
孽海枭雄戴笠》等。1985年毕业于
北京开放大学中文专业,1994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现已退休。
沈美娟的作品《孽海枭雄》在1992年获北京市优秀图书
三等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沈美娟于1945年12月10日出生,湖南长沙人。她是原国民党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少将沈醉与粟燕萍的女儿。
1949年8月,云南和平解放前夕,约4岁的沈美娟与哥哥姐姐一起共六个孩子被母亲粟燕萍带着去了香港。1950年,沈美娟与其大姐在母亲栗燕萍的示意下被大舅带回
长沙市打听父亲沈醉的下落。因大舅听说沈醉被捕,沈美娟就被寄养在长沙的伯外公(外公的哥哥)家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伯外公一家人不敢把父亲的事情告诉她,甚至连父亲的名字都不提。伯外公说对沈美娟说她的父母已经死了,她信以为真。
1960年底,沈醉作为第二批战犯被特赦,伯外公从报纸上得知后,才告诉沈美娟父亲的名字叫“沈醉”,曾是国民党军统云南站少将站长,而且还活着。几个月后,沈醉主动来信和沈美娟取得联系。1961年暑假,沈醉把她接到北京玩了一个礼拜。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沈醉被安排到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文史专员。刚刚初中毕业的沈美娟,在长沙参加完中考后,也破例转学到北京女六中读
高中。高中阶段,沈美娟定期下乡劳动锻炼。母亲改嫁的事伤了父亲沈醉的心,尽管不少人撺掇着让父亲沈醉再找个老伴,但父亲沈醉皆一口回绝。在沈美娟的一再劝说下,父亲沈醉与继母杜雪洁结婚。1964年,小说《
红岩》风靡全国,关于小说中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头子严醉的原型是沈醉的说法广泛流传,即将高中毕业的沈美娟被剥夺了加入共青团的资格,也因此遭到身边人的孤立。1965年8月20日是高考放榜的日子,沈美娟因档案问题落榜。在父亲
沈醉的努力下,政协和民政部的领导承诺沈美娟第二年可以报考,但因与继母的关系不好,不愿受到继母的冷言冷语,打算尽早出去工作,于是放弃了再次参加高考的机会。沈美娟在去学校填写了服从分配工作的志愿表后,却没有一个工作单位肯接收她。随后,沈美娟参加了街道组织社会青年观看宣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纪录片的活动,受到了触动。时隔不久,正巧宁夏建设兵团来北京招人,于是沈美娟决定报名去宁夏建设兵团。
工作经历
1965年11月8日,北京第一批知青出发,沈美娟奔赴宁夏农业建设兵团农建十三师。在兵团的生活,沈美娟身体是劳累的,但内心充满快乐,并给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1966年夏,“文革”骤然而至。因对批判稿有不同意见,沈美娟与连队的指导员发生争执,而成了连队的反面典型。1971年,沈美娟与丈夫张万银在宁夏
生产建设兵团插队时结婚。1972年,沈美娟从农业建设兵团农建十三师调到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建陶厂当工人。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覆灭,沈美娟和父亲
沈醉重新获得了新生。1979年春,沈醉恢复了起义将领的名义。有关方面为了更好地照顾沈醉的生活,出面将沈美娟调回北京,并安排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让她专门协助父亲整理、撰写回忆录以及忆旧文章。张万银在北京市住宅担负警卫工作。
1980年12月下旬,沈美娟随父亲沈醉去香港探亲。1981年1月6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晚报》在头版头条用套红标题登出消息——《沈醉将军携女抵港小住,大陆以外子女前来团聚》。
1982年,沈美娟开始发表作品。发表的作品中有帮其父整理撰写的回忆录,如《我这三十年》《魔窟生涯》等,也有自己的作品,如《中国暗杀大王》《
孽海枭雄戴笠》等。
1985年,沈美娟毕业于
北京开放大学中文专业,后在中国文史出版社任编辑多年。
1992年,她的作品《孽海枭雄》获
北京市优秀图书
三等奖。
1994年,沈美娟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退休之后,沈美娟便定居香港与家人住在一起。
主要作品
编剧作品
以上来源于参考资料:
以上来源于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沈美娟的创作建立在她挖掘、选用的珍贵史料之上,内容不虚美、不隐恶,更加的客观、详实,反映真实的历史;文笔生动,凸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所获荣誉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劝父亲相亲
沈美娟离开父亲沈醉的时候还不到四岁,在十几年成长的岁月里,她与伯外公相依为命,对伯外公的感情远远超过了毫无印象的父亲。所以,父亲的“死而复生”对沈美娟来说,起码在感情上不是一件十分令人激动的事情。在沈醉特赦后,与父亲沈醉第一次见面的一周是沈美娟一生中最幸福的七天,沈醉恨不得将空缺多年的父爱一次性补偿给沈美娟。对沈美娟而言,三岁多离开父亲,四岁多离开母亲,十几年孤儿般的生活,父母之爱仿佛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当父亲沈醉执导母亲改嫁后,他很伤心,日渐消瘦。沈美娟开始劝说父亲再婚:“自己四岁以后身边就没有了母亲,现在想找到母爱,希望有个人能让我喊她一声妈妈。”为了沈美娟的这一愿望,沈醉终于肯去相亲了。1965年,父亲沈醉与继母杜雪洁结婚。
与母亲重聚
1981年,沈美娟在香港与母亲栗燕萍重聚。到达香港的第二天,栗燕萍就急不可待地把沈美娟接到自己家里。朝思暮想了31个春秋,今日相见,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母女俩情不自禁地抱头大哭。栗燕萍想不到今生今世母女还有见面的这一天,周围的亲友也不住地劝说栗燕萍,这一趟好不容易出来了,就不要再回去了,守着妈妈多好。
相关评价
民建府谷县基层委员会:“沈美娟是沈醉最小的女儿,也是他唯一留在大陆的子女。从1960年被特赦到1996年逝世,三十多年间,沈醉与女儿沈美娟相依为命,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坎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有喜有悲,反映了时代大背景下个体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