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行久(1914-2001),
美国著名华人实业家、侨领。美国华人十大财团之一的美国大中集团创始人。浙江宁波人,1914年出生于
上海市。
人物经历
1914年3月出生。他的父亲应怀庆,此时已在上海经营一家规模不大的拍卖行,应行久是家中第一个出世的孩子,所以对他十分宠爱。应行久自小就特别聪明伶俐,读书用功,对什么东西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对汽车特感兴趣。当时上海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他只要一看到车型,就能叫得出这是进口的什么车、什么牌子、什么型号。
1935年,应行久21岁,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在
商学院攻读商科。大学毕业时,正值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上海市周围地区逐渐沦陷,但
帝国主义在上海的租界仍继续维持现状,吴松口出海处仍旧畅通,国际间进出口贸易仍照常进行。不过,贸易业务却极度衰落,上海四周沧陷区的生活必需品非常缺乏。相对而言,租界的生活用品由于存货比较充沛,还是容易购买。
应行久大学毕业后,在这特殊的环境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想,何不将上海的生活实用品运输到沦陷区去?于是,按照这一思路,他将上海的布料、肥皂、汽车轮胎之类的货物购入后运往沦陷区,又从沦陷区运回上海需要的土产、木炭等。由于他的聪明、机智,经过二三年的悉心经营,果然积累不少资财。
应行久从小喜欢汽车,这时,他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汽车上,1946年,他在上海开设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公司、立人汽车公司,主要经营
美国和
法国的汽车,他担任
通用汽车汽车公司的“奥司麻皮尔”、“胖的克”、“欧伯尔”和法国“
雷诺汽车公司”牌汽车的总经销。当时,一辆进口轿车卖26根金条,一根金条折合800美元,即需2万美元才能购买一辆轿车,实际上在国外,汽车的生产厂商每辆汽车的成本只有1000美元左右。“雷诺”牌汽车每辆成本在700美元左右,
上海市卖价每辆4000美元。上海当时一共才五六家汽车代理商,汽车配额供应,不愁没人来买。应行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瞄准了汽车市场。汽车供不应求,提高了售价,销路依然走俏。应行久在经销汽车行业上又赚了一大笔钱,弥补了前一阵子的损失。
随后,应行久又开设化学原料行,经营化学原料进出口贸易业务。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1946年,应行久带着妻子金玉堂和儿子
应立人,满怀希望地到了
洛杉矶。但是,他们却连落脚之处都找不到。应行久在美国化了两个月的时间买房子居住,可就是买不成功。有好几处房屋,今天看好,谈好买房价钱,不料第二天房主便告诉他说:“已经卖掉了”。应行久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心里纳闷究竟怎么一回事?后来,还是一位犹太朋友告诉他:“你、我都是买不到房屋的,为什么?因为如果卖给你房屋,该地区的房屋价格马上会跌下来。”原来在美国,中国人颇受歧视,房屋卖给中国人居住了,将影响这一地区美国人的生活。应行久在赴美前曾听人说过,
美国口头上讲人权,实际上种族歧视严重恶化,现在他有了亲身体会。这对应行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和震动,他一怒之下,又从美国重返
上海市,正所谓:“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1948年,
上海战役的前一年,战火正在逐步蔓延中,上海出现了市面萧条、产销停滞、利息高昂、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许多厂商行号都亏欠负债,不堪负担,随时都有歇业或倒闭的危险。在当时环境下,应行久也只好举家迁居
香港特别行政区,将房屋、地产、公司及商行留在上海。上海解放后,他全部无偿地上缴给了人民政府。从此,应行久便又在海外开始了新一轮的艰苦创业生涯。
1949年,应行久在香港购买了16辆汽车装运到台湾,满以为一定会和以前在上海做汽车生意一样很赚钱,可是,在台湾每辆汽车须缴7000美元的牌照费,折合下来,一辆汽车本身价值只有2000美元,这样,不仅没有赚到钱,连香港运到台湾的运输费用还不够,应行久一下子把本钱都赔光了,几乎陷入绝境。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他决定还是去
美国,靠双手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就这样,应行久口袋里揣着仅存的600美元,又和全家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
刚到美国,两手空空,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及早摆脱这种窘迫的境地,应行久不得不在一位朋友的办公室里放一张办公桌,做点进出口生意,即“
皮包公司”。一年下来,生活依然不能改善,这时,夫人金玉堂眼看着丈夫为生活操劳、日益消瘦,心里非常难受,决定瞒着丈夫自己出去闯一下。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站着捡纸的工作,每小时工资7角5分美金,一天工作下来累得
腰背痛腿麻木,可是一想当前一家人的生活,她咬紧牙关硬是挺了过来。这一年的
圣诞节到了,应行久看到信箱里寄来一张税单,心里终于明白过来,他问太太:“你不是说每天读书去了吗?读书怎么也要付税?”金玉堂知道再也瞒不过去,说:“我哪里是去读书,我是瞒着你去打工的。”应行久面对着患难与共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心里难受极了,暗暗发誓要拼搏一番,报答妻子对自己的恩爱。
一天,应行久突然发现:家里经济虽然这么拮据,可是
金玉堂出去打工,总是买来假首饰佩带,这些假首饰做工很精巧,式样也挺美观。他想,爱美是妇女的天性,我们家庭现在经济如此拮据,太太出去也要戴上假首饰,要是我们开一家销售假首饰的店铺,肯定会吸引
美国一般消费水平的妇女来购买,生意肯定会不错。不久,应行久就撤回了在朋友办公室里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办公桌,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幸运”首饰店上,仅仅一年,就由一家首饰店发展到三家首饰店。他终于在美国找到了发展事业新的起点,开始进一步的发展宏图。
多次遭遇生活上的波折和事业上的起伏,造就了应行久顽强刚毅的性格和强烈的拼搏进取精神。他并不满足于既得的成就,始终如一地追求更高层次的创建和发展,向多元化经营方向探索和延伸。时隔不久,他又想,既然能门市零售假首饰,何不从源头做起,自己经营搞假首饰批发,这样不是更可以降低进货成本,赚更多的钱吗?他想到做到,立刻就赴
日本、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原产地采购假首饰,然后,一面仍零售假首饰,一面自己从原产地采购搞批发,经营业务的范围也从开始时单一地销售假首饰发展到经营工艺品、东方礼品等,首饰店也改为礼品店(Gift Co.)。到1959年,应行久的礼品店已从3家发展到10家连锁店。1960年,他还用10万美元在
纽约时报广场顶层租下一爿空店改建成礼品店,几家礼品店的月租加起来就达一万美元,许多友人都规劝他别太冒险了,但应行久谋定而动、胸有成竹,他的惊人一举,毕竟成功了。后来,每当应行久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总是感慨地说:“一个人必须经得起磨练与考验,这样才会有进步,才会有发展。”
是年,应行久除了继续经营礼品店外,又把目光瞄准
世界博览会。他认为,投资世界博览会可以显示一位实业家的胆略,而且,他经过仔细的科学分析,了解到从投资到收回资金的运转期仅需6个月,与通常长达5年至10年的投资期相比较,可说是短得多了。1960年的世界博览会在
西雅图举办,1964年、1965年在美国纽约的法拉盛,1967年在
蒙特利尔,1968年在美国
得克萨斯州,1974年在美国西部
斯波坎,1980年在美国
田纳西州,1984年在美国奥尔良,1985年在日本筑波,1986年在
温哥华,1988年在澳洲……这些盛会,应行久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主要用于开设中国餐馆和礼品店。每次,他根据其规模大小,投资在3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有赚钱,亦有亏本。但他的宗旨是利用世博会的机会替他的礼品业务扩大宣传,促进推销工作。
他说:“做生意犹如战争一般,首先要掌握信息,有了信息还要有智慧,加上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其次还要学会能随机应变。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生意都不一样,不能运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然,做生意要靠实力,有了本钱,在某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亏损一些也不影响大局,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倒是主要的。但要抓住机遇,机遇比经验还重要,经验仅仅使你维持生计,不用为生活发愁,而抓住一瞬即逝的机遇却是比经验尤为难觅,尤为宝贵,抓住机会能使你赚大钱,平步青云。”他例举了最典型的两次世博会,一次是1985年在日本筑波举办的,另一次是1986年在
温哥华举办的,两次世博会的举办与当时投资者的预测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1985年那次,投资者们以为日本东京有1000多万人口,营业一定会很好,因此很多企业家都进场设店、招揽顾客。结果,生意并不好,参观者不多,致使投资者多数背上一身债,有的甚至破产。而1986年那次,规模最大,应行久投入600万美元开设四家中国餐馆和两家礼品店。这次世博会只开放了5个半月,所以投入的资金必须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收回,否则,面临的又将是亏本。对于这种巨额短期投资往往令不少巨商也望而却步,惟独应行久有胆魄去甘冒这么大的风险。他包揽了世博会内所有的中国餐馆,还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中国大陆聘请了近100名工作人员,这么搞花钱多,花气力多,有人对他这种举动表示不可理解。应行久解释说:“我是中国人,像这种世界性的博览会是给中国工作人员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觉得我有责任让他们出国开拓视野,学习国外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他们得到实际的训练,将这些好的经验带回中国去。”这次世博会开得很成功,由于当时社会上盛传非洲恐怖分子活动猖,许多人都不去非洲旅游而赶到加拿大旅游,并赴
温哥华参观世博会。这一年原来预计有1350万参观者,结果超过了预计,达2200多万顾客。应行久投入的资金虽然巨大,但在半年内就收回投资,还赚了钱。
应行久一是靠惊人的魄力,二是靠他的聪明智慧、科学分析而经营有方,抓住一瞬即逝的机遇,搞大动作、大手笔,因此,能赚得上大钱,生意也越做越兴旺。他记得第一次参加世博会时,他一下子将自己仅有的100万美元全部投入世博会,有人劝他风险太大,别太冒险,可是他已看准了目标,决心抓住机遇,把巨额资金投将下去,结果,果然取得了成功。
对应行久来说,70年代是他辉煌的年代。1973年,他以惊人之举购下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当时号称“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的顶层第107层,装潢一新,开设幸运礼品公司。前往
纽约的各国旅游者,都要登临摩天大楼最高层,极目眺望纽约这座大都市的风光,于是,礼品公司门庭若市,旅游者们纷纷选购一些礼品留作纪念,“幸运”也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又一大手笔是:他独资在纽约购下丰泽楼,经营中国菜肴,以烹独特、气派豪华、富有东方文化气息的特色而成为著名的高级中餐馆。在解放前的旧
上海市,繁华的南京路跑马厅对面,有一幢24层高楼建筑,这是旧上海著名的大厦,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2月1日建成对外营业,上海的丰泽楼京菜馆就设在里面。应行久在纽约也开设了丰泽楼,使它名扬海外。
20世纪70年代,应行久创立了著名的美国华商总会(全称:美国全美华侨总商会),并被推举为美国华商总会会长、董事长、永远顾问。并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做出了贡献。美国华商总会属下有超过一百多个团体。
又一件大事是:1979年6月,美东华侨商会举行全体会员大会,决定改组为全美华侨总商会,以促进中美贸易和中国的现代化,应行久被公推为全美华侨总商会董事长,成为
纽约华人社会经济界中声誉卓著的代表人物,亦是美国华人十大财团之一的大中集团的创办人。现在,应行久是美国华商总会的总顾问。
应行久是历经磨练、几度沉浮的过来者,在谈到事业取得成功的奥妙时,他说:“第一,创业必须手脚勤快,精打细算,分析市场,开拓进取,既要办法多、周转快,又要胆大心细;选择经营市场,要看准地区、地段,好的地区、好的地段,生意才能越做越兴旺,才能在事业上稳操胜券;第二,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与资金、技术相比较,人才更为重要。我特别注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古训,看准了有用之人就要大胆地放手地去使用。办事要守信用,讲公道,这样生意才能做得长,做得多。”应行久根据他坎坷的经历以及奉行的做人信念,总结出卓有成效的经营思想,这是他对事业不断追求和探索、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本着这样的信念,他以“求生存”的态度,逐步开创他的事业,往往凭藉着他不畏艰险的毅力与惊人的胆识,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他要达到事业目标的每一层新的台阶,谱写出他人生奋斗的篇章。
旅居海外多年的神州赤子,始终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1978年,应行久和
美国华裔著名人士联名公开写信给台湾的
蒋经国,呼吁
台湾当局与祖国大陆举行国共谈判,还提出恢复海峡两岸的正常交往,释放政治犯、废除戒严法等建议。这封公开信呼吁炎黄子孙携手合作,深切地表达了在美华人华侨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赤子之心,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瞩目。中美建交后在争取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应行久做了不少工作。从1976年迄今,应行久风尘仆仆往返于美国与中国大陆达20多次,为架设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桥而乐此不疲。其间,应行久还利用他个人在美国的社会关系作出种种努力,在中美经济合作和友好交往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1978年1月5日,
纽约15个华人侨团联合在银宫大酒楼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
北京动物园两只大熊猫抵美;并拍卖孙慕娜捐赠的《亲情》《亲亲我》两幅
国画,款项全部献给北京熊猫保护委员会作保护大熊猫的基金,应行久分别以5500美元和1万美元高价得标,为保护大熊猫尽了他一份心意。1979年春,应行久应
美国前总统卡特的邀请前往美国首都
乔治·华盛顿参加欢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仪式,在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与中、美各界、各派人土合影的珍贵照片。应行久曾多次回国参加
广州市出口交易会,积极拓展美中贸易,还打算在中国大陆内地设厂,他希望能为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作出努力。
作为一个旅美华侨,应行久的心总是与祖国人民息息相关的,当他获悉
河北省遭受旱灾时,他率先慷慨解囊,捐款贩灾,这在美国华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在美华侨广泛的响应。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设立总领事馆初期,应行久曾受托代觅适当的馆址,为此,他尽心尽力,积极奔走,不顾疲劳,代为洽谈,终于在纽约四十二街第十二大道购下了现在的总领事馆之址,同时在价格上也节省了一大笔资金,桑梓之情足见一斑。
1985年7月,应行久、金玉堂夫妇偕同儿媳翁美玉、孙子应大中和其妹应春英等一行回到浙江宁波故乡探亲访友,受到
浙江省、
杭州市、
宁波市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他们参观了宁波工艺美术厂、宁波绣服厂,对宁波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爱不释手,当即签订了定货合同;并对家乡的建设,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应行久等一行还游览了杭州的
西湖区、宁波的
东钱湖、
阿育王寺等名胜古迹,祭拜了祖坟,还观赏了宁波的传统甬剧和
越剧。
告别了故乡数十年的应行久,两鬃已经斑白,但一口宁波乡音仍未改变。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对故乡寄予一片深情。他认为沪甬间的交通不够畅通,还有改进的必要,他表示,如果
宁波市有关方面有兴趣的话,他可以提供一至二艘5000吨级的客轮,以增强沪甬间
交通运输的能力。他认为在水运上还可以多下些功夫。他还打算为家乡培训一批宾馆经理、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并拟向小港经济开展区投资兴建工厂,还准备返美后设法动员外商到宁波参与经济合作。
纵观应行久所走过这条曲折的人生和事业道路,他夫人金玉堂女士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贤内助作用,正是有了她的帮助,才使屡败屡战的应行久东山再起,终于登上实业界的舞台,他不仅是应行久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事业上有力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