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生(1916年6月12日-2015年8月19日),江苏无锡人,医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一级教授,被誉为中国整复外科之父。1941年毕业于
国立上海医学院。张涤生在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打破了传统的医疗观点,将
整形科更名为“整复外科”,扩大了医治范围。 1964年,张涤生首创远红外线烘绑疗法。1966年,他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断指再植手术。1976年,他完成了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1986年,他应用
微波改进型代替远红外线。1982年,他完成了世界首例一次性
阴茎再造手术。1996年,他完成了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同年,张涤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他出版了
中原地区首部颅面外科学专著。 张涤生曾担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整复外科主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他还曾担任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第三届世界
美容外科学术会议主席、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会议主席等。 张涤生在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显微外科动物实验。他创制了治疗肢体
淋巴水肿的烘疗机。在70年代,他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首创了前臂皮瓣一期再造
阴茎手术。他还开展了游离肠段移植再造
食管、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
颅骨暴露等手术。此外,张涤生还首创了颅面畸形外科、胸骨裂心脏外露等手术。
人物生平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6月12日,祖籍无锡的张涤生在吉林
长春市诞生。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4岁的张涤生进私塾读书,背会了四书五经,7岁进入无锡崇安寺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张涤生跟随父亲来到
天津市,转到法租界的西开小学读书,家在法租界同德里,张涤生有机会跟房东的大女儿学习英语。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张涤生的父亲因丢了工作回到无锡老家,张涤生又转学到
连元街小学读书,1929年考入
无锡市第一中学。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张涤生考入私立无锡中学读
高中,高中时代邹韬奋主编的《
生活周刊》成为张涤生的必读刊物。
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张涤生考入南京
中央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加入了进步组织“南京学联”,参与
抗日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涤生积极投身学生抗日救亡后援团,被委任为救护队队长。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学校西迁到成都华西坝,担任“华西坝学生抗日救亡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张涤生又学习医学专业知识。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大学毕业后,张涤生被分配到贵阳,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医师,从事治疗抗战伤员达3年之久。张涤生注意到许多伤员的生命虽然得到拯救,但为创伤造成的外貌畸形以及功能障碍所苦。因此,张涤生对
整形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师从中国外科老前辈
张先林教授,学习整形外科技术。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随
中国远征军赴
印度之后被分配到缅北站区的第一军38师所属第43流动手术队,工作至日军投降。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因军功被选派赴美进修,入读费城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在著名的Robert H. Ivy教授指导下学习整形外科。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归国后任
国防医学院(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颌面外科主任。
1949年初,张涤生在
同济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3年后升任教授。
1950年冬,张涤生参加
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任副大队长之职,由于战争残酷和地理环境的险恶,烧伤和冻伤战士甚多,在张涤生的建议和努力下成立了一个烧伤整形中心,总部设在
长春市,这是中国第一个烧伤整形组织。
1951年12月,
朝鲜战争爆发,张涤生又一次奔赴战场,任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副大队长兼颌面外科中队队长,在烧伤、战伤、冻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5年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同年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颌面外科主任。
1956年7月,张涤生任上海广慈医院(现名瑞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1964年张涤生担任
整形科主任。
1961年,在广慈医院建立整形外科。
1964年,张涤生开始进行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并率先把显微外科引入中国整形外科领域,创建了具有全新意义的“整复外科”新概念,使整形外科从原来仅限于修补残缺发展为外形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有机统一。
1965年,在《
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中国首篇通过血管吻接、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献。
1966年1月,将科室迁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今
上海九院),更名为“整复外科”任整复外科主任,
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
1972年,
陈中伟、张涤生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例食指离断再植手术,
整形科开始了断指再植、残手重建的工作。
1976年,开展了中国首例颅面畸形矫正手术。同年张涤生为中国创造了第一例肠游离移植再造
食管手术及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的矫治手术。
1977年,主持国内首例眶距增宽症颅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获得成功。
1978年8月,出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兼整复外科主任(后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顾问),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9年,在
印度举行的亚非手外科大会上,张涤生宣读论文《手部晚期烧伤畸形507例分析和8点方法改进》。
1981年,赴
澳大利亚参加国际第六届显微外科大会,宣读论文《中国显微外科的进展》、《应用肠段移植再造食管缺损》等。
1982年,应美国整形外科教育基金会的邀请,在夏威夷作了一小时题为《中国整复外科进展》的专题报告。
哈佛大学、
斯坦福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纽约大学,
里昂大学、南锡大学、波尔多大学,日本
长崎大学和
昭和大学等国外许多名牌大学聘张涤生为访问教授。同年,张涤生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一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国际医学界将该手术称为“张氏阴茎再造术”、“中国卷筒技术”。
1986年,又应用
微波改进型代替远红外线,此法是目前国际淋巴学界公认的迄今最有效的保守疗法之一,意义重大。
1988年,作为
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选定的“年度巡回讲学教授”,赴美国八大城市讲学,同年张涤生自己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又做了肺癌切除手术。同年,在
意大利布雷西亚(Brescia)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显微外科大会上,由布雷西亚市长各授予布雷西亚
市徽一枚,并被推选为1989年在中
上海市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大会主席。
1996年,张涤生以80岁高龄,创新性地完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胸骨缺损移植修复手术。
2015年8月19日21时1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张涤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打破
整形科传统的医疗观点,指出必须把组织器官缺损畸形在形态上的修整和在生理功能上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两者结合起来。在张涤生的倡导下,整复外科扩大了治疗范围:各种先天或创伤所致的四肢畸形、颅颌面畸形以及烧伤畸形,均能得到整复和改善。
张涤生是中国第一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人。张涤生独创了治疗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方法,60年代中期,张涤生在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上作了锲而不舍的努力,创立了“烘绑疗法”的新概念,开创了中国淋巴学科之先河。1964年开始作吻合小血管游离皮瓣的动物实验,70年代应用于临床,是国内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
20世纪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
阴茎、趾关节移植重建颌关节、大网膜游离移植加植皮治疗头皮难愈创面等手术,80年代首创“前臂皮瓣一期阴茎再造手术”。
张涤生在临床上开展了许多国内外首创性疑难手术,如应用肠段移植修复食道闭塞、大网膜移植治疗头皮缺损;跖趾关节移植治疗颞颌关节强直、
胸骨裂心脏外露手术等。特别是张涤生发明应用前臂皮瓣进行一期阴茎再造手术,被国际上誉为“张氏阴茎再造术”。为提高国际整复外科学术水平作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主要著作
张涤生院士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12部,参加编写中外专著共30余部。
张涤生主编《唇裂与腭裂的整复术》(1957)、《整复外科学》(1979)、《显微整复外科学》(1985)和《
实用美容外科学》(1990)、《修复重建外科学》、《
颅面外科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解》、《张涤生整复外科学》等9部著作。2003年又以院士名义出版了一本科普小册子《整形与美容》。
主要论文
人才培养
张涤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悉心不吝的指导,为国内各地整形外科培养了大批骨干,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范先群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穆雄铮教授、《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主编
高景恒教授、王炜、“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曹谊林、国家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青峰、
上海九院整形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钱云良。
社会任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上海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通讯会员和荣誉会员、国际显微外科学会理事会员、国际颅面外科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会员和理事会员、国际淋巴学会终身会员、国际美容外科协会理事会荣誉主席。
1955年,担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颌面外科主任。
1977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1989年,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
2003年,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会议主席。
上海九院原院长、
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原主任。
获奖记录
张涤生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科技成果一、二、
三等奖共28项,发明奖1项;并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人物影响
2006年6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协文化俱乐部丽都厅举行,“《神在形外-张涤生传》共同庆贺张涤生九十华诞、从医执教六十五周年,暨《神在形外-张涤生传》隆重出版。由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政协之友社组编,张涤生、王文虎、方孟梅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在形外-张涤生传》是一部介绍中国整复外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不平凡一生的纪实性传记。
人物评价
张涤生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深受人民的爱戴,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逝世是中国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工程院评)
“张涤生院士是中国医学科普的带头人,一生为读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
上海市《
大众医学》资深编辑评)
张涤生教授的人生追求和献身精神,必将有力地鼓舞和激励青年学者投身于祖国的医疗科学事业建设,使医疗卫生战线涌现更多富有创造精神、造福人民群众的先进人物。(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评)
张涤生院士是中国整复外科的先行者、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强调创新、敢为人先,为壮心不已、后势绵长,识才重才、聚才育才,重视对外交流、接轨世界,为中国的整复外科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评)
参考资料
张涤生.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