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场镇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下辖镇
白沙场镇(原名双沙镇),隶属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县,地处古蔺南缘,赤水河北岸,北接彰德街道,东连护家乡观文镇,西与叙永县毗邻,南临马蹄镇、马嘶乡。辖区总面积198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5.1万人(含常住流动人口)。
双沙镇平均海拔为960米,属典型的溶洞,蕴含煤、石灰岩等矿藏。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双沙镇原名为“白撒”,建于明朝初年。据《明史》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此地设白撒千户所。永乐十一年(1413年),赤水卫改隶贵州省都指挥使司,白撒归属贵州。清代初期,双沙镇境域为永宁卫南四屯东荣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由原白沙乡、河屯乡、马蹄乡、纳盘乡组建成区,1956年,此地合区并乡撤镇,正式命名为“白沙区”。1981年更名为双沙区。1992年,撤双沙区设立双沙镇。2024年1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古蔺县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
双沙镇是农业大镇,全镇经济支柱产业为烤烟和畜牧业。2023年,双沙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536万元。境内交通也较为便利,国道321途经辖区20千米,县道古双路23.4千米,旅游公路箭双路15.26千米,15个村(社区)实现乡村公路村村通,通组道路硬化率达96.7%。此外,双沙镇还有双沙毛泽东及总司令部驻地旧址、狮子山等旅游资源。
双沙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革命老区、四渡赤水的重要转战之地。1935年2月,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领导人在双沙镇崔家祠堂召开了“白沙会议”,并制定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
历史沿革
据《明史》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白沙千户所,同年,贵州都指挥同知马烨建所城,石城方圆一里多,隶属于赤水卫(赤水卫隶四川都指挥使司),距今己有六百多年历史。
永乐十一年(1413年),赤水卫改隶贵州省都指挥使司,白撒属贵州。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奢崇明攻掠东山堡,桃园,白蜡园等地。
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撤白沙千户所,并入赤水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赤水卫,白撒属毕节县。
雍正八年(1730年),白撒划归四川省,隶叙永军粮厅。
1956年设白沙区。
1981年更名为双沙区,双沙得名。
1992年建双沙镇,隶古蔺县
2024年1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古蔺县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
地理环境
双沙镇地处泸州市南部,是川南入川第一镇,是四川省级小城镇试点示范镇,是四川省级卫生镇。双沙镇白沙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重要的转战之地,是泸州市爱国教育基地。这里奇芳实物,景色宜人,特别是白沙坝子万亩油菜花景观,有川南“小罗平”之美称。双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信息畅通。
双沙镇地处古蔺西南,幅员198.9平方公里,距古蔺县城34公里。辖15个行政村,一个社区,135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含常住流动人口),总耕地面积43625亩,其中:田面积16456亩,土面积27169亩。
位置境域
双沙镇地处古蔺南缘,赤水河北岸,东与观文镇马嘶苗族乡相连,南连马蹄镇,西与叙永县摩尼镇相邻,北与彰德街道相依,镇人民政府距古蔺县城33千米,总面积199.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双沙镇境内最高点海拔1300米;最低点海拔700米。
气候
双沙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小。多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年平均35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39.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54.9毫米。
水文
双沙镇境内白沙河属赤水河流域支流,自西向东于马蹄汇入赤水河,白沙河流域面积为85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双沙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雪、冰雹、大风、干旱等,干旱灾害年平均发生1.3次,主要发生在5—10月;冰雹灾害年平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6—8月。
自然资源
境内煤、铁、磷矿、高岭土、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碳酸钙、以及风能等资源丰富,坪子'、普五、庆丰煤矿,年生产总量为30万吨左右。古叙煤田观文矿区扇脉杓兰煤矿储量可达10亿吨,河屯磷矿储量2亿吨。白沙坪子煤矿储量3亿吨,河屯磷矿储量2亿吨,小堡大理石储量100万立方米,铁矿储量2亿吨。双沙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已探明白马洞、龙洞、狮子山熔洞众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双沙220变电站正在建设中,另外,双沙风电场项目也正稳步推进。
境内有乡镇企业,寸腰岩、洞粱子、映山红电站三个,总装机容量为1500个千瓦,私营投资的峰岩电站装机容量为800个千瓦。四个电站已与川南同网,境内有省级小二型水库三座(上游、红永、李旭沟),山坪塘8口,大塘76口,为双沙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2011年,双沙镇有耕地面积43600亩,可利用林地面积10.3万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双沙镇下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双沙镇下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双沙镇辖区总人口4973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960人,城镇化率18%,另有流动人口1785人,总人口中,男性26439人,占53.2%;女性23294人,占46.8%;14岁以下9819人,占19.7%;15—64岁33601人,占67.6%;65岁以上6313人,占12.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6258人,占93.1%;苗族3475人,占6.9%。
截至2018年末,双沙镇有户籍人口50158人
2021年,古蔺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常住人口3553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双沙镇财政总收入1900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0万元,比上年增长68.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630万元,增值税850万元,企业所得税220万元,个人所得税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3%、67.2%、69.4%、69.5%人均财政收入366元。
2018年,双沙镇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3个。
农业
2011年,双沙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生产粮食8956吨,其中水稻2325吨,玉米2949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种植烤烟12000亩,产量为6620吨;种植油菜10500亩,产量1326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生猪饲养量9.9万头,年末存栏6.6万头。双沙镇玉蜀黍属
工业
2011年,双沙镇工业以生产原煤、酒为主,工业总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532人;实现工业增加值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44.2%。
文化
地名由来
双沙镇,原名白撒,因境内有白沙和红沙两地而得名。
文物古迹
双沙镇有四渡赤水总司令部及白沙会议会址,毛主席在这里召开过白沙会议,据说这棵树是毛主席亲自种下的,被称为润之香樟,总司令部旧址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沙古称白撒,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白撒千户所,同年,贵州都指挥同知马烨建所城,石城方圆一里多,隶属于赤水卫(赤水卫隶四川都指挥使司),距今己有六百多年历史,曾隶属于贵州毕节和四川叙永;双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重地,1935年2月毛泽东、朱德曾在双沙镇崔家祠堂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并发表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拟定了二渡赤水作战计划。双沙镇自一九九沉着应战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交通
2011年,双沙镇有321国道横贯全境;县道古双路、民双路境内纵横交错;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已有9个村通水泥路
西南出海辅助通道321国道(广州-成都市)横贯全境,省道“古金道”穿越双沙坝子途经白沙村、小堡村、庆丰村、万寿村直达古蔺县城,县道古双路途经双沙镇龙升村、东山村、白沙村直达双沙场镇。2003年政府投资400万元硬化双沙至万寿“三级路网”公路9.7公里,2005—2006年政府利用“通达工程”项目60万元在德安村、陈坪村、普庆村、红光村、东山村、万寿村新建和改建村级公路50公里,利用“以工代赈”资金59万元在万寿村、庆丰村、红沙村、新建和改建万马公路、万坪公路、新蔡公路21公里,建成河屯车田大桥一座,2007年镇政府积极争取国补资金建成红沙、寨坪村通村水泥路15公里。全镇有乡村公路87条,448公里,15个村均实现通水泥路。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双沙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560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16所,在校生354人,专任教师2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2150人,专任教师13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5%。
社会保障
2011年,双沙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4户,人数245人,支出76.4万元,月人均260元;城市医疗救助20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45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29户,人数1778人,支出113.1万元,月人均53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9人,支出8.4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88人,支出33.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4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809人次,共支出14.1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8万亩,倒塌房屋24间,直接经济损失1240万元,救灾支出54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4人,社区服务设施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4个,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个,全年接受捐赠衣被400件,使2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双沙镇有邮政网点3个;电信企业1家。能源2011年,煤炭企业3家,年产煤30万吨;发电厂4家,年发电量800万千瓦时。
道路
2011年末,双沙镇有镇区道路总长度12千米;桥梁5座,总长度45千米,
给排水
2011年末,双沙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8.6千米,生产能力1000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34.62吨。
供电
2011年末,双沙镇镇区拥有变压器7台,总容量255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3.2千米,用电负荷2000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200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85%,供电可靠率90%。
发展与规划
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1996年双沙场镇列入省级小城镇以来,政府投资3500万元建成宽16米,长2.5公里的商贸大街、交通街、行政街和长征街,投资300余万元的双沙汽车站已投产使用。常住人口由2000人发展到7500人,形成了城乡渗透,环境优美的新兴城镇。2003年被命名为泸州市唯一的省级卫生集镇,之后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根据泸州市规划,双沙将建设成2.5万以上城镇人口的重点集镇。
四大经济支柱,打造特色农业。大自然情有独钟,肥沃的土地资源铸造双沙特色农业的飞速发展。一是全镇有适宜种烟村13个,种烟组78个,1802户,种烟1000亩以上的村4个,2000亩以上的村2个,全镇常年种烟面积12000亩左右。二是以扯根菜发展为切入点,带动桔梗中亚苦蒿等中药材发展,引进大企业在双沙万寿、河屯、白马、普庆村发展赶黄草,引进药业公司发展桔梗、苦蒿。实施退耕还林项目5395.4亩(核桃、枇杷、李子、板栗、梨子、柏木、香樟),经济果林3962.6亩。三是打造双沙坝子优质粮油基地,发展高芥酸工业油菜,传统油菜,优质粮种小麦。四是以关元生猪养殖基地为示范,促进全镇畜牧业的发展。
旅游
主要景点
莲花寺
莲花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白沙村,双沙街道的东北方。寺院雄踞于千尺峭壁之上的石灰岩下,临高县于土坡之巅。始建于公元18世纪,传说观世音菩萨飞身至此,因而建庙。又有说法是悬崖峭壁上突出的石柱和一些奇石,好比人形,位于北面向南鞠躬作揖,象征“南海观世音菩萨之脱化”,甚为神奇。
  在莲花寺周围罗罗坡有“波罗石”、猫耳坡有“猫神石”,还有“观音石”等,又有峭壁间的洞孔,好似莲花。建有具有独特特色的三层式“望乡亭”,建筑面积132平方米。
观景台、红军洞
为发展双沙旅游业修建了观景台,观景台在悬崖壁上修建,靠近红军洞。
红军桥
是隶属叙永军粮厅时所建,已有数百年历史,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经过此桥,如今已十分古老。红军桥因一代二渡赤水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双沙修整,伟人毛泽东曾驻足桥上而得名。
菜花节
菜花节是双沙最著名的一个节日,每年菜花节的时候,双沙南中北三个坝子一片金黄,吸引了来自各各地的客前来观赏,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有各种才艺表演。
圆洞口、消洞
圆洞口坐落于双沙镇东山村三组,地名(消洞)据说圆洞口曾是红军长征路过此地,圆洞口在远处看去洞口成圆形,在茂密丛林遮挡,洞里分为左右两条通道,右通道先窄后宽,里面还能听见水流的声音,左通道岔路多,据说圆洞口与大洞子相连,由于无人走通,所以至今是谜,洞口的左上方刻有天保洞三个大字。
凤凰洞、景佳洞、白马洞
位于白沙村,喀斯特溶洞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双沙镇被评为“泸州市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乡镇”。
参考资料
乡镇-四川政务服务网.四川政务服务网.2024-02-20
双沙镇.古蔺县人民政府.2024-02-20
双沙镇.古蔺文旅.2024-02-21
双沙镇概况.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2024-02-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文化
地名由来
文物古迹
交通
社会
教育事业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道路
给排水
供电
发展与规划
旅游
主要景点
莲花寺
观景台、红军洞
红军桥
菜花节
圆洞口、消洞
凤凰洞、景佳洞、白马洞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