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娟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张美娟(1929-1995),原名王兴贞,又名张正娟,出生于保定市,一级京剧演员、教师,工武旦、刀马旦,有“中国第一女武旦”之称,退休前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高级教师。
张美娟7岁随父张德武学艺,后从陶玉芝习刀马旦,11岁考入上海戏剧学校,15岁离校挂牌演出,除演武旦、刀马旦戏外,还演武生、小生青衣花旦戏,在上海和杭、嘉、湖一带均享有声誉。张美娟于1952年参加华东京剧实验剧团(后并入上海京剧院),同年她参与了第一批赴朝慰问演出,又于1954年随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出访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1956年至1962年期间又赴欧洲各国演出。1970年,张美娟担任五七京剧训练班负责人,后训练班并入上海戏曲学校,张美娟继续在该校执教,并任高级教师、校长。1995年,张美娟因患癌症于上海市病逝。
张美娟一生出演过剧目近百出,她精心编演的武旦戏《虹桥赠珠》《火凤凰》《盗仙草》等剧目基本上都流传了下来,她文武俱佳,且注重革新创造,尤其在“打出手”上不断增添新套路,如在神话武打剧《火凤凰》中首创的空中飘枪、托举踢枪等,成为后辈学习的典范。张美娟还培养了大批武旦演员,遍及中国各地,有小张美娟、王芝泉、齐淑芳、周萍、潘瑛、赵京茹、李占华、史敏(史依弘)等。
人物生平
学艺生涯
1929年3月14日,张美娟出生在保定市一个穷苦人家,原名王兴贞,自幼因为家境贫寒,几经转卖,最终卖给京剧艺人张德武为养女,从小就进入了学艺演戏生涯。张德武是京剧名家张云溪的叔叔,前辈武生张德俊之弟,擅长武净。张德武收养了张美娟后,便以十分严厉的训练方法,督促其与兄张云鸿一起学艺练功。对张美娟从拿顶、下腰、跑圆场开始,直到跟斗、把子、出手、跷功,每项功课都以加量、加强度的方式反复苦练。
张美娟到了8岁,开始学习整出的戏了,开蒙老师是随章遏云搭班南下的陶玉芝。她先学会了《铁弓缘·开茶馆》一折,以后又陆续学了《扈家庄》、《金山寺》、《杨排风》、《梁红玉》等武旦、刀马旦戏。与此同时,她常随养父到后台看戏、学戏。公开和私下断断续续学了《鸿鸾禧》、《花田错》《六月雪》《泗州城》《青石山》《取金陵》等许多旦角戏。
张美娟11岁时,已经可以出演十来出折子戏,被养父送入上海戏剧学校学习,根据学校统一要求,更名张正娟,归行武旦、刀马旦。在学习期间也经常对外演出。张美娟以她出色的武功和出手征服了观众,《蟠桃会》《泗州城》等戏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她演技出色,被评为戏校十大尖子学生。此时的张美娟已学会了很多武旦戏,如《金山寺》《锯大缸》《红桃山》《盗仙草》《战金山》等,出手技巧有了很大的长进。因家境贫困,为了尽早养家糊口,张美娟在15岁那年,不得不提前离开戏校,外出搭班演戏维持生活。
演艺生涯
崭露头角
离开戏校后,张美娟开始演艺生活。由于家境贫困,起初她只能在上海南市打浦桥一带搭上淮剧班,演些小武戏。1945年,一次在杭州大世界演出中,她主演《摇钱树》一剧,扮演张四姐,一炮打响,从此,张美娟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18岁开始,张美娟以一个演开锣戏的小武旦身份进入京剧舞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演了一百多出戏,辗转上海市杭州市南昌市、武汉等地,声望大增。这样,她逐渐成了走红江南一带的能挑大梁的名角了。她不辞劳苦地在各地奔波,搭班演出,1945年在杭州,1946年在汉口大舞台、南昌明乐戏园,1947年在南京中华剧场、上海天蟾舞台,1948年在无锡中东剧场,数年来,历经千余场的艺术实践,她日趋成熟,成为名誉江南的小角儿了。
张美娟演戏折子上有一百多出剧目,不但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武旦、刀马旦的戏,而且还能演许多花旦戏甚至大青衣的戏,有时还反串武生、武小生,常常文武双出。那期间,演出的戏码除了本工戏《金山寺》《锯大缸》《红桃山》《盗仙草》等,还演出了《红娘》《大英杰烈》、《花木兰》《京剧《霸王别姬》》《小放牛》《天女散花》,甚至青衣戏《锁麟囊》《生死恨》《玉堂春》《凤还巢》等,以及武生、小生戏《战马超》《连环套》《群英会》等。张美娟在18岁时首创了踢双飞的出手技巧,又创造了踢“十杆枪”的大型打出手,还尝试了“三人忙”的快节奏打出手。
享誉各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美娟在苏州开明大戏院与薛浩伟、赵晓岚、张鸿声等组班演出,颇受观众欢迎。1951年,张美娟离开苏州,到常州红星京剧团搭班。此时,江苏京剧团、华东京剧团排的新戏、服装、台上的精神,使得张美娟眼睛一亮,希望能加入国营剧团。这时,张美娟遇到了一位伯乐,对南方京剧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京剧活动家吴石坚。他在无锡中东大戏院认识了张美娟,并多次看张美娟演出的《荒江女侠》《红蝴蝶》《取金陵》等戏。在吴石坚的帮助下,张美娟顺利加入了华东京剧团。进入剧团后,张美娟被明确归行武旦、刀马旦,于是,她就在“武戏文唱”上下足工夫,把刻画人物内心表现在最难发挥的武旦剧目上。
1953年,张美娟首批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分在京剧队第三组,1954年,张美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任主要演员,演出新整理改编的《盗仙草》获金质奖章。回国后,她又以该剧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汇演,获演员表演一等奖。11月,经吴石坚、邱云芳介绍,张美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张美娟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和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赴北京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并获奖章;同年4月,又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尼西亚,1956年,张美娟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1957年,张美娟随上海京剧院访问苏联,1958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戏曲歌舞团出访欧洲七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捷克波兰瑞士)。1961年春,张美娟新创编的古装戏《火凤凰》在上海天蟾舞台公演,该剧得到了京剧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公认,兄弟院团纷纷前来学习、仿效,此剧成了张美娟武旦艺术的结晶品。张美娟另一重大艺术成果是创演了以武旦为主角的连台本戏《宏碧缘》。该剧于1962年6月18日在中国大戏院首演,盛况空前。
1964年,张美娟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欧洲六国(法国、西德、瑞士、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在出访活动中,她不但获得了各类奖项荣誉,更重要的是把《虹桥赠珠》《火凤凰》《盗仙草》《八仙过海》《挡马》等武旦经典名剧传到了国外,起到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大使”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张美娟的艺术已达到了个人的顶峰期,几乎所有的武旦戏,她无不能演,有了自己独到的演艺手法。
传承技艺
1969年3月18日,由张美娟负责的练功小组成立,开始地址设在文化广场边上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练功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一些暂时还没有承担样板戏角色的有实力的青年演员恢复练功,以作为将来排新戏的后备梯队。同年12月5日,张美娟负责创办“五七京剧训练班”,为样板团输送后备人才,1970年5月7日,“五七京剧训练班”正式成立。
1972年,张美娟被选为四届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
1974年,为创排新戏《闪闪的红星》,张美娟带领有关师生去井冈山体验生活。1975年初,张美娟带了“五七京训班”五位老师去天津市、北京、武汉、南京调研,就“声乐革命”和“京武体结合”的问题听取外地同行的意见。“五七京训班”的学员们排演《红灯记》全剧,创编新剧目《闪闪的红星》。
1975年,有关方面组织摄制了一批优秀传统折子戏,其中包括了张美娟主演的《火凤凰》《挡马》《八仙过海》,使这位武旦名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张美娟转入上海戏校教戏后,她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戏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公认,在1985、1986、198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先进工作者,并获记大功的奖励。上海戏曲学校是全国培养京剧人才著名学校之一,该校毕业的学生已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演员大体有李炳淑杨春霞齐淑芳方小亚、史敏、王佩瑜等,这些一流名家中大约近一半是张美娟的学生。
最后岁月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年近花甲的张美娟重登舞台,完成了她一生最后的绝唱《青石山》,这一年,是原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同学舞台生活45周年。1988年9月,张美娟申请退休。但在校领导的请求下,张美娟继续返聘执教,教一批新的学生。此时的张美娟已经精力不济,但教学态度还是和以往一样认真。
1994年张美娟和丈夫齐英才一起赴美旅游。在这里,她意外地获得了美国艺术机构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此后,上海戏校又把张美娟请回了学校,请她继续指导武旦组学生《虹桥赠珠》的完整彩排。但长期的体力透支和心情的郁闷使她身体状况急剧下滑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1995年张美娟因患癌症病逝于上海市
主要作品
张美娟一生上演过剧目近百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张美娟演出的戏码除了本工戏《金山寺》《锯大缸》《红桃山》《盗仙草》《战金山》《泗州城》《取金陵》《杨排风》《扈家庄》《十三妹》等,还演出了《红娘》《大英杰烈》《花木兰》《红梅阁》《虹霓关》《樊梨花》《京剧《霸王别姬》》《小放牛》《天女散花》,青衣戏《锁麟囊》《生死恨》《玉堂春》《凤还巢》等,以及武生、小生戏《战马超》《连环套》《铁公鸡》《八大锤》《群英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美娟演出了《荒江女侠》《红蝴蝶》《取金陵》等戏,并新整理改编了《盗仙草》,新创编的古装戏《火凤凰》《宏碧缘》。并在出国访问时,将《虹桥赠珠》《八仙过海》《挡马》等武旦经典名剧传到了国外。
家庭生活
1956年2月,张美娟与齐英才结婚。齐英才,生于1926年,京剧生行演员。毕业于夏声戏剧学校。退休前曾任上海京剧院团长、副院长,上海市戏曲学校常务副校长。2024年1月3日去世。
张美娟与齐英才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姐弟两个最终都没有继承父母的衣钵,女儿齐鸣进入了舞蹈的领域。
艺术风格
出手技巧
张美娟得以成名的主要业绩是“打出手”,在20世纪50年代,她被公认为武旦出手第一人。从她18岁创造“踢双飞”技巧开始,各种花样繁多的新出手技巧,随着她创编的精品戏不断地闻世。在《盗仙草》中,她首创了“十杆枪”的新踢法。在《虹桥赠珠》的演出中,表演了“前后桥踢枪”“虎跳踢枪”“乌龙绞柱踢枪”等高难度技巧,在当时都是给人耳目一新的创举。
张美娟在《火凤凰》中的各种“托举空中踢枪”,巧妙地在京剧中添加了芭蕾的元素,又非常结合剧情,把出手技巧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场面也扩大到十八杆枪满台飞舞的大场面。此外,张美娟在台上极少失手,曾在国外演出近300场,出手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武戏文唱
武戏文唱是张美娟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她对每一出戏都要仔细研究人物内心情绪,所以,每出戏的打法都有所不同。如在《盗仙草》一剧中,白娘子心急火燎想尽快得到灵芝仙草,尽量避免和仙童们的纠缠,打法以轻灵、躲闪为原则;《虹桥赠珠》的水培水仙与二郎神是生死相搏,打法则是快捷、凶猛;《八仙过海》的金鱼仙主要相对八仙薄施惩戒,打得潇洒、俏皮;《火凤凰》表现的是白鹭和恶雕的空战,场面则是神枪满台飞舞,象征战斗的激烈。这样的不同处理,体现了人物情绪、表演和武打有机的结合,在武打中有剧情,这样武技中就含有文戏的味道了。
形体美
张美娟革新意识的强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位创新型的京剧艺术家。她本质性的革新思想是:对京剧的形体美与传统观念有不同的理解。她从芭蕾舞中得到启示,认为腰、腿、臂、舒展、打开显得更美,肌肉应当伸展,不应收紧,在《特种兵之火凤凰》等剧中,她自己尝试着这样做,觉得效果很好。这一想法是对传统京剧有颠覆性的思想,很多人表示反对,但张美娟始终坚持,并不懈地付之于实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只是张美娟的萌芽思想,自身实践探索并不很多,但这却是她艺术特色中最独特、最精髓部分。
教学成就
方法规范
张美娟对京剧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她独特的教学方法。
第一,基础训练规范化。张美娟历来十分重视武功基础训练,为了让学生牢记练习的要领,她自己创排了一些训练基本套路,配上节拍,甚至音乐伴奏。其中包括水袖组合、花旦手指组合、刀马旦云手组合、腰腿组合等,给学生们反复练习,以便打实形体训练的幼工基础。这些套路直至今天还在被戏校的老师们应用。
第二,培养目标个性化。张美娟非常注意学生们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特点,分别为学生设计戏路、发挥特长以及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如潘瑛长着一张娃娃脸,且有嗓子能唱,张美娟委以重任,让她出演新排剧目《闪闪的红星》主角潘冬子,给她体验担纲大戏和全方位塑造人物的感受,后又帮她排演《乾元山》,扮演哪吒,取得了成功。
第三,训练理念创新化,张美娟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提倡用新的科学的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运作效率,而且自己身体力行,提出了形体训练和声学改革的崭新的教学思想,经多年来反复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对史敏的培养上充分体现出良好的效果。史依弘现名史依弘,她武功扎实,在舞台上深得张美娟美的神韵。1991年,以《火凤凰》一剧获全国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1994年赴京演出新编以刀马旦为主的大戏,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学生成果
张美娟培养了大批武旦演员,遍及全国。先后有小张美娟、王芝泉齐淑芳、周萍、潘瑛、赵京茹、李占华、史敏等。张美娟的学生还远不止这些,受她指点和影响的演员们更是不计其数。20世纪60年代成名的一批武旦演员,如刘琪李丽、郭锦华等,不同程度地都受过张美娟的教诲和影响。还有一些旦角演员,如杨春霞夏慧华梁谷音等,都跟随过张美娟训练形体功。
荣誉奖项
1954年,张美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任主要演员,演出新整理改编的《盗仙草》获金质奖章。回国后,她又以该剧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汇演,获演员表演一等奖。1994年张美娟获得了美国艺术机构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人物评价
张美娟之所以能练就一身扎实、精湛的武旦功底,是因为她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从拿顶、下腰到跷功、把子,每项功夫都是以加量、加强度的方式反复苦练,即使成名后,也没有过丝毫的懈怠。(京剧演员孙正阳 评)
张美娟深厚的艺术功力和表演才能,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将京剧艺术传遍了世界各地,以1952年到1964年出国演出多达近十次,无疑是国内外最有影响的京剧演员之一。(京剧演员孙正琦 评)
张美娟老师在教学中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她能细致地观察学生的特长,以扬长避短的形式使各个学生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她不仅教我武旦、刀马旦的戏,还把我介绍给声乐专家卢文勤老师练声、练唱,学习梅派唱腔,使我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一级演员史依弘 评)
张美娟终身勤学苦练,文武俱佳,不仅技艺精湛,且勇于革新创造,尤其在“打出手”上不断增添新套路,如她在主演的神话武打剧《火凤凰》中,首创空中飘枪、托举踢枪、舞长绸开打等,均成为后辈学习的典范。从在上海京剧院担任演员到在我校执教的岁月里,张美娟老师始终关注着艺术的传承和后续人才的培养,为弘扬京剧武旦艺术竭尽全力,培养了大批京昆人才,先后有:小张美娟、齐淑芳王芝泉邓宛霞、周萍、李占华、潘瑛、赵京茹、史依弘等等,可谓桃李满门、遍及天下,她的一生为京剧教育和武旦艺术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评)
人物纪念
2010年3月27日至28日, 为了继承发扬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张美娟表演艺术的精髓,总结张美娟戏曲教育的经验,上海市戏曲学校召开“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张美娟表演艺术与教学成果研讨展演活动”。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学艺生涯
演艺生涯
崭露头角
享誉各国
传承技艺
最后岁月
主要作品
家庭生活
艺术风格
出手技巧
武戏文唱
形体美
教学成就
方法规范
学生成果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人物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