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古代诗文名作50余篇(包括“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教材古典文学部分全部精读课文)。对诗文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作详尽细致的讲析。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翁德森教授极富教学经验,于指导应试门径尤为得心应物,讲析颇有独到之处。正如
徐中玉教授序文中所说:本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讲析有自己的创见,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特点”。
(
武则天永昌元年),
唐朝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
吴越漫游,后又赴
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
王昌龄游
襄阳市,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
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
王维、
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
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
孟浩然集》。
他40岁时,游
长安,应
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
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
李隆基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
襄阳市。后漫游
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
韩朝宗为襄州
刺史,约
孟浩然一同到
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
张九龄为
荆州市长史,招致
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
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
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王维、李白、
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
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陪然,或曰名浩,字浩然,以字行。生于
武则天永日苎兀年(六八九),襄州襄阳(今湖北
襄阳市》人,在
南郭姓外薄有田园。幼年苦学,家世重儒风《书怀贻京邑故人》。并崇尚佛道,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还山贻湛法师,且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新唐书本传。青年时慕漠
庞德公高风,与
张子容同隐襄肠县东南
鹿门山,兼有儒释道侠隐等思想。
李隆基开元五年(七一七),游洞庭,作
岳阳楼诗献限觎。阮十四年(七二六)前,曾漫游于襄阳、
扬州市、
宣城市问,结识
李白。十五年(七二七)冬,赴京师
长安,第二年应
进士举,不第,滞留原路。十七年(七二九)秋,自
洛阳市经
汴水往游
吴越,登天台山,宿桐柏观,泛镜湖,探禹穴,游
若耶溪,上屡门寺,礼拜剡县石城寺;至
杭州市观钱塘江潮,浮海,于十九年(七三)
除夕,在乐城张子容相会,第二年北归襄阳。开元一十二年(七三四)再上
长安求仕,末果返乡,有岁晚归南山诗。二十五年(七三七),尚书
丞相开九龄眨为荆州大部督府
长史,辞置孟告然于暮苻,署秽晚归南山诗:二十五年(七三七).尚书右丞相张九苏贬为州大都督府长史,辟置
孟浩然于
幕府,署为从事。陪
张九龄猎于南纪城,泊舟渚宫,登当阳城楼,祠紫盖山。二十七年(七三九)夏,盂浩然
背疽为从事:陪张九龄猎于南纪城,泊舟渚宫,登当畅城楼,祠紫盖山。二十七年(七三九)夏,孟浩然背初发,归
襄阳市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