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
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
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
西兰公路旁的
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原名庆寿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
佛龛,大小
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
中原文化鼎盛时期
唐朝首都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
石窟寺。其唐代
泥玩具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
西域东传及在
关中的流行。
1998年大佛寺石窟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作为
中原地区、哈萨克斯坦和
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23年5月,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一批旅游景区名单,彬州市大佛寺石窟景区上榜,成为彬州又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彬州新增一张旅游名片。
建筑沿革
彬县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
东汉时期,佛教经 丝绸之路传入,
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
隋唐时达到鼎盛。彬县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大规模开凿始于唐初,
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
李世民为纪念抗击
薛举薛仁大战(彬州浅水)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
赵祯皇帝为其养母
刘娥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
佛像高大雄伟,从明
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此后,历代多有重修。
主要建筑
全寺因山起刹,依崖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孔洞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40米长的东西向立体崖面上。共有
佛龛446处,
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
清代学者
毕沅誉为“
关中第一奇观”。
大佛窟
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 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
塑像3尊。
接引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佩带,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形肃穆端庄,雄伟传神。
侍立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
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
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
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
佛龛尚有造形各异的小
造像400余座。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形艺术中的一大宝库。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
唐朝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公元628年。大佛窟西壁又有宋仲宏游庆寿寺诗云:“
葡萄蔽野果连山…来游共记宣酥日,访右重寻正观年…”,诗中之“宣酥日”,即为“
宣和日”,“正观年”即“贞观年”。此诗作于
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说明大佛寺确实开凿于
李世民贞观年间。另外从开窟的形制、
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
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造像沿用了
北周的模式。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
浮雕,展现出一派
佛土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
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两侧窟群
莫高窟,位于大佛窟东侧,为中心柱室结构,由3 个相连的小洞组成,两边较深,中间略小。窟中
造像有300余尊,除少数为立体外,大部分是浮雕。四壁各龛内,大多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
主像为
弥勒佛佛造像。各龛里的菩萨造像,呈现优美的大“S”造型,形象千姿百态,大多袒胸露腹,飘逸飞动,如歌如舞,反映了
唐朝自由开放的社会时尚。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线连缀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窟中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像,余为其弟子、菩萨、力士、金刚等造像。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之一是
文殊菩萨,他稳坐于狮背上双圆莲瓣中,气势十分威武。狮子造形极富魅勿,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在大佛窟以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 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
造像以丈八佛为主,高7.5米,两旁侍立菩萨均高5.8米,共有各种造像108尊,风格古朴凝重,大多破坏严重。
修行窟,位于
莫高窟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
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护楼
护楼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共5层,高38米,起着保护 大佛窟的重要作用。护楼采用因山起刹,依窟造楼的原则,结构奇巧,气势恢宏。
下部两层由砖石砌成,坚固而宽阔,两边修有石阶可达平台。底层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高9米,中间有砖砌甬洞可进出大佛窟。第二层长宽均较底层略小,正面有砖砌拱洞3孔,可正面瞻仰大佛,昔为僧人参佛诵经之地,今为游客观赏拍照之处。
两层基座之上,是两层木构绕廊楼阁:第一层上建有献殿及楼台,近可俯视大佛雄姿,远可眺望山川风光;第二层上有小厅及楼台。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两边有木阶可助登临。最上一层为飞檐式六角楼顶。斗拱交错,檐牙高啄,中央高悬“庆寿寺”
匾额。
题刻
据清末金石家
叶昌炽在《
邠州石室录》中载,大佛寺千佛洞、罗汉洞“有唐刻22通,宋刻64通,金刻1通,元刻15通。”除此而外,还有叶昌炽未及考察的唐刻1通,宋刻1通,明清题刻73通。这些题刻,就时间而言:上迄大佛寺建成之日
唐朝贞观二年(628)十一月十三日,下至清末。就内容而言:唐代以简单记叙为主,多叙造像经过;宋代文字洗炼,多记登临盛况;元代文字也简,简述装像过程;明清篇幅较长,侧重描写古刹风光和抒发游历感触。就书法而言:唐代多中楷工笔,字体稍小而工整;宋代多
楷书,兼有行、隶,字体较大;明清行书为主,字迹清楚;各代不乏佳作,尤以唐代功力最深。
历代题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书法、雕刻价值。其中一些题刻尤为珍贵,譬郊,《大佛造像题铭》上有“
唐朝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2个大字,揭示了大佛寺的建成时间;《高叔夏造像》《应福寺西阁功德记》等题刻,说明了“唐为应福寺”,“至宋安、宋唐辅题名始书曰‘庆寿寺’,何时改题未详”的重要由来;《宋仲宏题诗》,反映了“当时得
萧瑀,忏悔释氏投”的建寺原因。这些非常重要的题刻,是揭示大佛寺历史的宝贵资料。
文物价值
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
造像状况。石窟的
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
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
彬县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
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
陕西省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大佛寺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大佛在玄奘西行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建成后,成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地标,丝路商旅见到大佛,就知道
长安近了,因此大佛寺与丝绸之路有密切的联系,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
1940年,周恩来、任弼时、邓颖超、蔡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
苏联回国途经
兰州市经
平凉市返回
西安市时,参观了大佛寺,发出了“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慨!
如今的
彬县大佛寺石窟,已经作为
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造像群体,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古代
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1988年,著名考古学家、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
宿白先生参观了彬县大佛寺之后,赞誉这处石窟群为我们推想大唐长安的
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德国
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局长赞美大佛寺石窟
造像“堪与
巴黎圣母院媲美”。
文物保护
1956年,省上拨款,县人委主持修缮了大佛寺。1956年8月6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
彬县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5年,国家投资24.3万元,维修、彩绘了大佛寺护楼。1986~1987年,省文物局拨款补塑了大佛寺韦陀、伽蓝、仙姑圣像9尊,装裱了原有的明代细墨线佛教藏画45轴。1992年10月,省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和德国
巴伐利亚州文物局签订了维修大佛寺石窟危岩、裂隙、风化、剥落、渗水等病害的技术协定。这项耗资200余万元的维修工程,历经了1993~1996年才完成。1995年6月,省文物局又投资9.2万元,为加固大佛窟窟顶打进了螺蚊钢锚杆125根,
大势至菩萨顶部按进4米长锚杆3根,大佛颈部按入骑马巴丁26根。
2006年
彬县大佛寺石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佛寺石窟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7月最终确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名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
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大佛寺石窟根据重新确定的申遗名单踏上申遗历程。
2013年2月,丝路申遗文本由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政府共同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被正式受理。至此,包括大佛寺石窟在内的丝绸之路项目进入申报的国际程序。为了确保大佛寺石窟得到有效保护,提升其科技保护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大佛寺石窟保护管理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大佛寺石窟保护规划》和《大佛寺石窟综合信息监测及预警系统方案》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意见进行修改。
2008年
彬州市委托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对大佛寺明镜台加固工程进行勘察设计,2009年4月完成抢险加固方案,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大佛寺明镜台维修抢险加固工程方案,2012年4月该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彬县聘请勘测机构和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对
彬县大佛寺石窟山体崖面危岩、大佛窟内渗水做了详细勘察监测,勘察报告与治理方案已完成,待国家文物局评审批准后实施。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和
西北大学联合设计了大佛窟三尊
佛像除尘方案,千佛洞、佛洞和大佛窟等所有铁门已改为木栅栏,还在千佛洞、大佛窟等洞窟内设置
防腐木栈道并安装冷色光源照明。
在石窟环境整治中,
彬州市聘请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设计大佛寺石窟院内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方案,完成院内广场、明镜台台面铺砖改造和院内游园路拆除、绿化等环境整治工作。
他们选取大佛窟和石窟室外环境为代表,实现文物本体监测和文物保存
环境监测功能,为遗产区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测体系。
彬县大佛寺石窟原有档案存在数量大、分类乱等问题。为了便于查找和研究,石窟管理方按照四有档案要求重新对档案进行分类,共有主卷、副卷和备考卷86卷,建立电子档案上传至丝路档案系统。日常查阅可通过总目录查询,外国专家可通过英文总目录查阅。
彬州市以“丝路申遗与我们同行”为主题,借助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党政办公系统、城市客运车辆进行宣传,还在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福州-银川高速公路设置宣传
标语。同时通过举办申遗万人签名活动、申遗“五进”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进社区、进农村)、申遗书画大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让民众了解
世界文化遗产,为共同保护历史文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4年6月22日在
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
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传说
彬州市群众有个顺口溜:“
邵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
泾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
彬县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