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冰(学名:Bassia dasyphylla ),
藜科雾冰藜属植物,产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山东省、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甘肃省、
内蒙古自治区、
青海省、新疆和
西藏自治区。植株高可达50厘米,茎直立,分枝多,开展,叶互生,肉质,叶片圆柱状或半圆柱状条形,密被长柔毛,先端钝,基部渐狭。花两性,单生或两朵簇生,裂齿不内弯,三稜状,平直,坚硬,花丝条形,伸出花被外;子房卵状,具短的花柱。果实卵圆状。种子近圆形,光滑。7-9月开花结果。
植株高3-50厘米,茎直立,密被水平伸展的长柔毛;分枝多,开展,与茎夹角通常大于45度,有的几成直角。叶互生,肉质,圆柱状或半圆柱状条形,密被长柔毛,长3-1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花两性,单生或两朵簇生,通常仅一花发育。花被筒密被长柔毛,裂齿不内弯,果时花被背部具5个钻状附属物,三稜状,平直,坚硬,形成一平展的五角星状;
雄蕊5,花丝条形,伸出花被外;子房卵状,具短的花柱和2-(3)个长的柱头。果实卵圆状。种子近圆形,光滑。花果期7-9月。
雾冰藜虽然在半
荒漠和荒漠地区分布很广,数量很多,但饲用价值不高。牛全年完全不吃,马于夏末秋初时采食,山、
绵羊春夏季基本上不采食,秋季则乐食,骆驼于春夏季不喜欢吃,而秋冬季节也可达到乐食的程度。如于其他一年生
藜科,
禾本科野草等混贮,可起到抗灾保畜的作用。缺乏挠柴的地区,可作为薪炭材。全草可入药,能清热祛湿及治疗脂溢性皮炎。在沙化地和有浮动的撂荒地上作为先锋植物,有一定的固沙作用。一般认为,雾冰藜是劣等的野生饲用植物,但在气候干旱的
荒漠地带,对于当地的骆驼和很耐粗饲的绵,山羊,则有一定的饲用意义,可评定为中下等饲草。
在宁夏银川4月下旬萌发,7月中,下旬
现蕾,8月中、下旬开花,9月上旬结果,9月下旬果实成熟,10月上旬枯黄。单株鲜重平均约35g,茎叶比2.5:1。生长发育在7—8月最快,9月达最高,如表103—1。雾冰藜的生长发育与生境密切相关,土质、水分条件好,植株发育快,株丛呈卵圆状,结实果大,待秋季植株枯死后,五星状带钩的果实尖部的钩刺附着在人或畜身上,借以传播种子,为草原区典型
风滚草生活型。雾冰黎为轴根型植物,主根多分布在50cm以内,地上与地下高度之比为l:2。主要侧根在15cm以内、根幅达5Ocm。地上部始终生长
矮小症,株高仅有10—20cm,侧根可扎入较深的
土层。这样,既能通过浅层的侧根迅速吸收短暂的少量
降水,又能利用较深的轴根吸收渗入土壤下层的水分,加上地上部密生平伏的柔毛,有效地防止水分蒸腾,以及其他的耐旱生理特性,充分说州它具有一年生
沙生植物对干旱生境的适应能力。雾冰藜经常散生或群生于草原、半
荒漠和荒漠地区的沙质或沙砾质土壤上,也多见于这些地区的半固定或固定沙丘、平坦沙地以及轻度的盐碱地,常见于沙漠和流动沙地的边缘地区;更习见于村落、居民点和畜圈附近,及具有灌溉条件的农田、林地和撂荒地上。自
荒漠草原带向西,个体数量明显增多,在沙地上常可形成单优种的群落。但是,至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以西,雾冰藜的分布逐渐减少,而由同属的另一个种钩状雾冰藜[Bassiahyssopifolia(Pall.)Kuntze]所替代。在
西藏高原海拔4200–4350m西部边陲噶尔、日土的
砾石地、湖滨沙滩上也见到有雾冰藜的分布。雾冰藜和
猪毛菜属(Salsolaspp.)、
虫实属(Corisperm–umspp.)、
盐生草属(Halogetonspp.)以及
沙米(
沙蓬)、
地肤(Kochiascoparia)等许多一年生
藜科植物在一起,经常出现在沙质、沙砾质而非盐湿的土壤上,有被称做沙生的一年生猪毛茅菜类植物。它们和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年生蒿类、一年生禾草类常一起混生,构成了
亚洲中部
荒漠草原中独特的一年生植物层片。它们于晚春或初夏萌发,在炎热多雨的夏季达到生长发育高峰,至秋季果实成熟,又转入休眠期。可统称为夏雨型植物,群众则称为“热草”。它们的生长发育与当年降雨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干旱的生境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凝结水,因而能够抗御干旱,在降雨量很少(年降雨量\u003c250mm)、地下水埋深10m以下的严酷条件下,仍能维持生命生存、繁衍。雾冰藜生长地的土壤可以是沙砾质的棕钙土、灰钙土、淡棕钙土、淡灰钙土以至灰漠土、灰棕
荒漠土,有时轻度地盐渍化。在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高原、
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以及我国西部荒漠区山地的戈壁针茅(Stipagobica)
荒漠草原,有
内蒙古高原西部与东
阿拉善盟—西鄂尔多斯高原,同样至西部荒漠区则上升到山地的沙生针茅(S.glareoso)荒漠草原;有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的
短花针茅(S.Breviflora)荒漠草原,有分布于甘肃河西地区的驴驴蒿(Artemisiadalailamae)荒漠草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