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山村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城区下辖村
山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城西郊的博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地处域城镇政府驻地,东与大庄村相接,北与焦庄村交界,西与杨家村接壤,南与北域城村相连。隶属博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该村地处丘陵地带,四面山丘环绕。
全村总面积192公顷,多为山岭荒坡,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转基因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芝麻。1981年以来,岜山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量土地被工业企业和社会公用设施占用,到1995年全村耕地已不足2公顷,村民全部农转非。
历史沿革
明朝洪武四年(1372年)有孙氏由章丘蕃六庄迁至此定居,逐渐繁衍成大族,名为岜山村(岜ba,石头山)。明末清初,又有吕姓自莱芜市吕家芹村迁至此定居。
地理
岜山村交通便利,205国道博山西过境公路南北纵贯全村,距博(山)莱(芜)、博(山)滨(州)高速公路入口200米,距博山火车站3公里。博山西过境公路两侧是博山区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近年来,区域内企业初具规模。
人口民族
岜山村2000年有804户,246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1987年以前,岜山村姓氏较少,仅有7~8个姓氏,以孙姓居多。
1987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外地人员大量迁入,到2000年底,全村已有128个姓氏,仍以孙姓为最多,占总人口的60%。全村人口除少数回族外,均为汉族
经济
建国初期全村经济总收入约6000元,1978年为12万元,2000年达35.07亿元。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0∶90∶10。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亿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500元。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岜山村山穷地薄,水源奇缺,农业基础条件差,粮食亩产80公斤,年总产量9.6万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曾修筑拦河坝一座,配套安装了抽水设备及管道设施,农业条件有所改善,但因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粮食产量增长幅度不大,到1978年粮食亩产也只有120公斤,总产量14.4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20公斤。
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1983年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粮食产量在短期内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终因地薄水缺,农业基础条件差等因素导致后期的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和下滑。1981年以来岜山村大力发展工业企业,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到1995年,农业被工业所代替,耕地全部被占用,到2000年全村仅剩90公顷山林。
第二产业
建国初期岜山村无任何工副业项目。到60年代才有了一个小小的农机厂,从业人员20人,年产值5万元,而且是找米下锅,时常停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岜山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集体企业,1981年贷款6万元建起了博山区岜山漂染厂,当年创产值30万元,实现利税10万元。
1984年到1989年又先后建成了运动衣厂、毛纺厂、棉纺厂毛巾厂等10几个工业企业,1989年组建了博山万通达轻纺企业联合总公司,当年完成工业产值1.03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
1990年以来,岜山村加快发展速度,
一是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3.5亿元建起了全国首家中外合资的高科技医院--淄博万杰医院,引进90年代国际最先进的核磁共振、伽玛刀、X刀、光子刀、诺利刀、派特、心脏激光治疗机等大型诊疗设备6项,率先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北京、青岛、西安建立了分院,实施连锁经营,2000年医院总规模达到1500床位,在治疗肿瘤疾患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上最大的立体放疗中心之一。
二是1995年以来先后投资10亿元建起了纤维长丝项目,引进24条长丝生产线,年产细旦超细旦功能长丝10万吨,是省内最大的纤维长丝生产基地。
三是1997年以来,先后投资5亿元建起了织布厂,引进日本喷水织机2000台,年产各类功能保健布料3亿米,出口1亿米,生产能力和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四是1997年以来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万杰制药厂,引进英国先进制药设备,年产“奥美拉唑胶囊”“迈生”“可派”2.2亿片(粒),均为国家新药。
五是1996年以来,先后投资3亿元,建成了规模为6万千瓦机组,集发电、制冷、供热为一体的自备节能热电厂,年发电量5亿度,供热量2亿大卡。
六是从2000年开始,投资7亿元开工建设20万吨纤维项目,2001年底将安装投产。
1995年经国家经贸委批准万通达集团总公司更名为万杰集团公司,并以万杰集团公司为母公司组建了万杰集团。1997年万杰集团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拥有8家子公司、11家分公司、总资产52亿元,职工7000人。2000年全村第二产业实现总产值32.57亿元,利税3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第三产业
岜山村的第三产业起步于九十年代初。1993年投资300万元在过境公路岜山段东侧建起了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岜山大酒店。1995年投资150万元建起了万杰自助餐馆、音乐茶座。1998年投资8000万元在博山城中心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万杰俱乐部。2000年5月投资1.5亿元建起了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四星级标准涉外旅游宾馆--万杰国际大酒店。1997年到2000年还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4万多平方米具有欧洲风格的商贸小区,已被多种服务行业所租用,繁荣了地区文化和经济。2000年第三产业年营业收入2.5亿元,利税3000万元。
获得荣誉
2021年4月20日,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岜山村是淄博市百强村之首。2000年经济总收入列全市农村第一,在全省名列前茅。岜山村1993年被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1992年被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1996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居示范点”称号,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尊师重教基地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省政府授予“山东省爱国义教育基地”称号,1996年村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争创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村企业万杰集团公司1995年被省科委授予“省星火骨干企业”称号,1996年被省经委授予“管理示范企业”称号,1995年万杰集团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乡镇企业集团”,1996年万杰集团公司被农业部确认为“特大型乡镇企业”,1998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创新示范单位”称号,2000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全国乡镇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社会
科技
建国前教育十分落后,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仅占5%。建国后,文化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建国初期利用空闲民房建起了小学,学生入学率达到30%。1984年投资40万元新建了岜山小学教学楼,配备了全新标准的教学课桌和教学器械,1997年又配备了微机,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为适应村企业发展的需要,1990年制订了《岜山村十年教育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全村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的村民,至2000年最低必须达到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文化程度,大学生包括在校生总人数达到250人,出国留学人员达到20名。10年来通过自学、进修、培训、推荐、保送、考入等多种渠道,2000年全村已有437人取得了高中或中专学历,500人取得了大专、大本、硕士、博士学历,20人出国留学深造,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全村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55人,初级职称的320人。村民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显著提高。1990年以来,岜山村实施科教兴企战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占地2.5公顷,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开设企业管理、机械制图、机电、财会、计算机等专业,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中专毕业生1500多人,其中大部分被企业留用。1995年以来又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山东淄博万杰医学院,并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仪器。开设现代医学影像、高等护理、中西医结合、临床检测等专业,在校生达到4000人,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大专医学人才1000多人。2000年底,投资2.5亿元,占地38公顷,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可容纳96个班4000学生,从幼儿到高中的全寄宿制万杰朝阳学校已全面动工。1998年到2000年万杰集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村办企业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广东省淄博市召开的“全国科教兴国研讨会”。
文化事业
建国前,岜山村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卖儿卖女、讨荒要饭、下关东者皆有之。建国后,经过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终因农业基础条件太差,变化不大。1978年全村年人均粮食不足150公斤,纯收入33元,温饱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从1981年兴办企业,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本市率先步入小康。
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5万元。村民全部住上了高层楼房,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室内水、电、暖设施配套,安装了有线电视,80%以上的家庭拥有冰箱、洗衣机、录放机等家用电器,以及高档家俱和现代厨具,部分住房安装了中央空调。全村家庭拥有程控电话800部,个人拥有移动电话700部。家庭拥有电视机940台,微机350台。私人拥有机动车辆168辆,其中轿车32辆、货车16辆、摩托车120辆,跨入了全国文明富裕村的行列。
村庄建设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村民住房多为低矮的土坯草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村庄道路曲折狭窄,坎坷不平。70年代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村民住房开始向土石结构、砖石结构发展,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80年代,岜山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87年制订了岜山村至2000年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并开始实施。村庄建设由村委按规划要求实行分区建设,新的建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照抗震要求设计。到2000年工业小区、高科技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商贸小区、文教小区等小区的建设已基本完毕。医院、学校、银行、邮电、幼儿园、敬老院、水电汽暖等社会公用设施配套齐全。
村庄道路宽敞并全部硬化,两侧安装了路灯,道路及各小区进行了绿化美化,达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乔灌花草藤立体绿化标准,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岜山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现代化小城镇已初具规模。
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村民的集体福利待遇明显提高。80年代初,全部用上了自来水,1989年建起了幼儿园和老年人公寓,幼儿免费入园,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入住老年人公寓,并每月享受120-180元的生活补助。
村里小学生入学免交学杂费,初中、高中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大专以上学生报销学杂费、差旅费,并每月享受150元的生活补助,出国留学生原则上报销全部费用。在企业工作的村民实行退休金制度,村民看病就医报销全部医疗费。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9年12月孙怀发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岜山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56年成立岜山村第一个党支部,孙即备任书记。1987年成立岜山村党总支,孙启玉任书记。1989年成立岜山村党委,是山东省第一家村级党委,有党员70人,孙启玉任书记。经过10多年的发展,岜山村党委已有14个党支部,308名党员,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和骨干力量。1987年以来,村党委先后被评为区、市、省先进党组织,199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建立农会,之后相继建立农救会.妇救会。解放战争期间,村政权积极带领村民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5年建立初级社,孙启森任社长。1956年建立高级社,孙启森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岜山生产大队,吕迎发任大队长。下设6个生产小队。1968年成立岜山大队革命委员会,孙庆山任主任。1978年建立岜山大队管委会,孙启玉任主任。1985年建立岜山村民委员会,孙丰文任主任。1987年以来,岜山村先后被评为区、市、省文明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国争创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代表人物
个人简介
孙启玉1949年5月生,博山区岜山村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1974年12月入党,1975年3月任公社文化站站长,1978年12月回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兼村管委会主任,1987年7月任村党总支书记,1989年3月任村党委书记,万通达总公司总经理,现任万杰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中共博山区委副书记。
个人荣誉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主持领导先后建成了万杰医院、万杰纤维公司、万杰制药厂、万杰织造厂、万杰热电厂、万杰国际大酒店、万杰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齐鲁医药学院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万杰集团公司,组建了万杰集团,并组建了万杰高科技Inc.,股票已在上海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1989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被评为省优秀企业家。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
人口民族
经济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获得荣誉
社会
科技
文化事业
村庄建设
社会保障
组织建设
代表人物
个人简介
个人荣誉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