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兜铃
分布于中国辽宁等地的植物
北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草质藤本植物。因全株具有特异气味,果实如铃铛倒挂、外形卵圆如罐,故名北马兜铃。
形态特征
茎长达2米以上,无毛,干后有纵槽纹;叶纸质,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13厘米,宽3-10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长约1.5厘米,边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基出脉5-7条,邻近中脉的二侧脉平行向上,略叉开,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且稍凸起;叶柄柔弱,长2-7厘米;总状花序有花2-8朵或有时仅一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
花梗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具长柄;花被长2-3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达6毫米,向上收狭呈一长管,管长约1.4厘米,绿色,外面无毛,内面具腺体状毛,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有时边缘下翻或稍二裂,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3厘米线形而弯扭的尾尖,黄绿色,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长圆形,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6-8毫米,6棱;合蕊柱顶端6裂,裂片渐尖,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蒴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6.5厘米,直径2.5-4厘米,顶端圆形而微凹,6棱,平滑无毛,成熟时黄绿色,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梗下垂,长2.5厘米,随果开裂;种子三角状心形,灰褐色,长宽均3-5毫米,扁平,具小疣点,具宽2-4毫米、浅褐色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北马兜铃产于中国辽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和湖北、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在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灌丛、沟谷两旁以及林缘。
生长习性
喜气候较温暖,湿润、肥沃、腐植质丰富的沙壤。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和分根繁殖。
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选好地块,撒施腐熟的厩肥15000千克/公顷,耙匀,深耕25厘米;并随深翻撒于沟底磷酸二氢铵及硫酸钾复合肥各750千克/公顷。整平、耙细,做1厘米宽平。
育苗移栽
春秋皆可播种。春播于3-4月,将上年收的新种子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捞出,与3倍的细砂混合均匀,装入布袋内,放入地窖里或埋在向阳温暖的土坑中,上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约20天种子萌芽后播种。在湿润的畦内按行距15厘米开2厘米深的沟,用种量20千克/公顷,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浅沟内,覆土2厘米厚,轻轻镇压,15-20天出全苗。苗高15厘米时或翌春4月,按行株距80厘米×20厘米移栽大田。在畦内开8-10厘米深的穴,放2株/穴,两株中间有3-4厘米的距离,埋土与畦面平,压实,连浇两遍定根水。
秋播
用当年收的新种子,不需处理。10月播种,翌春4月出苗。
间苗与除草
苗高3厘米时摘去过密的苗;苗高6-7厘米时按株距3-5厘米定苗。苗期要勤松土、除草,3-4次/年。
追肥与浇水
定苗后用0.5尿素液1500千克/公顷喷洒小苗,10天后再喷1次。6-7月为花前期,喷1硫酸钾或0.5%磷酸二氢钾液1800千克公顷,1次/l0天,连喷3-4次。初冬收割天仙藤之后,结合培土,开沟埋施厩肥10000千克/公顷,硫酸钾复合肥750千克/公顷,硼肥7.5千克/公顷,随即浇水。花期或干旱时适时浇水。雨季注意排涝。
清墩与修剪
1株选留2-3个健壮芽,其余全部除掉以后有了蘖芽也要除掉。把生长过旺与无芽的茎剪掉。
搭架
移栽后株高30厘米时搭架。在行间用竹竿或树枝立支柱,中间拉绳子,架高2厘米左右,利于茎攀援生长。
虫害防治
丝带凤蝶鳞翅目凤蝶科。1年发生4代,美国白灯蛾嚼食叶片和嫩茎,造成缺刻、断茎,严重时把大片叶子吃光。
防治方法:冬季清理田园,残株落叶集中烧毁;人工捕捉成虫;将有米黄色卵的茎叶剪下烧毁;幼龄期喷50磷胺1500倍液或水稻稻金翅夜蛾菌500倍液。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昼伏夜出,幼虫咀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
防治方法:用50鳞胺乳油15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1次/7天,连喷数次。
主要价值
北马兜铃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作为观赏植物。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北马兜铃.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24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24
北马兜铃.植物智.2024-09-24
北马兜铃 .植物智.2024-09-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生长习性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育苗移栽
秋播
间苗与除草
追肥与浇水
清墩与修剪
搭架
虫害防治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