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姜
姜科姜属植物
毛姜(学名:ZingiberkawagoiiHayata)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60厘米。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两面均被极薄的短柔毛;叶柄极短;叶舌耳状。多花;苞片披针形,基部鞘状;萼管长1厘米,一侧开裂,顶端截平,基部被粗毛;花冠管纤细,裂片紫色,唇瓣倒卵形,暗紫蓝色,花药近圆柱形,药隔附属体线形,弯曲。性温,味苦。
分布于中国台湾。生于潮湿阴冷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平生,分枝,具芳香;竹秆直立。株高30-60厘米。
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厘米,宽6厘米,两面均被极薄的短柔毛;叶柄极短;叶舌2裂,耳状。
花梗长4-5厘米,多花;苞片披针形,长2厘米,基部鞘状;萼管长1厘米,一侧开裂,顶端截平,基部被粗毛;花冠管纤细,长2-3厘米,裂片3,紫色,长2厘米,后方的一枚宽9毫米,内凹,二侧的较狭;唇瓣倒卵形,暗紫蓝色,长2.2厘米,宽2厘米,中裂片顶端微凹,侧裂片较小;花药近圆柱形,长1厘米,药隔附属体线形,长1厘米,弯曲。
性状鉴定
1.根状茎为不规则背腹扁平的条状、块状或片状,多弯曲,两侧常有缢缩和分枝,长3-20cm,宽0.7-1.5cm。表面密被棕色或红棕色细小鳞片,紧贴者呈膜质盾状;直伸者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流苏状(睫毛),并于中柄基部和根茎嫩端较密集。鳞片脱落处显棕色,可见细小纵向纹理和沟脊。上面有叶柄痕,下面有纵脊纹及细根痕。质坚硬,断面红棕色,有白色分体中柱,排成长扁圆形。气香,味微甜、涩。
2.根茎为背腹面略扁平的不远则圆柱状长条形,长3-8cm,宽0.6-1cm;鳞片条状披针形,鳞片脱湿处显灰褐色,具细小纵向纹理。断面棕黄色、灰白色,点状分体中柱排成椭圆形。气香,味涩。
3.根状茎扁圆形,直径0.5-1.2cm。鳞片红棕色,革质,三角形,覆瓦状排列,近基部盾状着生,紧贴根茎表面。质脆,断面分体中柱排成椭圆形。气质,味咸涩。4.根茎圆柱形,表面密被条状披针形而松软的鳞片,鳞片脱落处显紫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纵向沟脊及细小纹理。断面褐色,点状分体中柱排成类圆形。气极微、味涩。均以条粗大、棕色者为佳。
显微鉴定
根茎横切面(1)槲蕨呈长扁圆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鳞片基位于表皮凹陷处,细胞3-4列;壁厚,内含红棕色色素。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节向延长。分体中柱18-28个,排成扁圆形环;木质部管胞多角形,直径6-40μm,中部较大,向两端渐次变小,发肩几达两端将韧皮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韧皮部有的细胞壁增厚,并充满黄棕色分泌物。
(2)呈椭圆形。表皮细胞排列不整齐;鳞片基着生于表皮凸起处,细胞2列,壁薄,内含棕黄色色素。表皮和其下2-3列细胞以及内皮层外1列细胞内壁增厚。分体中柱18-25个,排成类圆形;管胞直径10-26μm。
(3)表皮外具厚的蜡被,鳞片基2-3列细胞;表皮及其下3-5列细胞,壁稍增厚,内皮层外侧1列细胞呈马蹄形增厚,孔沟和层纹明显,细胞内含黄桂棕色色素。分体中柱圆形,排成环状;管胞直径10-48cmμm。
(4)表皮外具厚的蜡被,鳞片基2-3列细胞。内皮层外侧1列细胞厚。分体中柱排成不规则2-3圈,中央一圈28-35个,圆形或长圆形。物理化学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粉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另取柚皮甙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聚胺薄膜上,以苯甲醇丁(3:1:1)展开,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台湾。模式标本采自台湾省。生于潮湿阴冷地。
生长环境
喜湿润,忌积水,因此灌溉和排水要及时进行。
主要价值
药物功效
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色素脱失
【附注】同属植物中华槲蕨D.baronii(Christ)Diels的干燥根状茎同作骨碎补入药。
采制
根茎入药。于初夏至秋末间均可挖。刨出根茎,除去叶片,晒干。
临床应用
防治链霉素毒性及过敏反应
取骨碎补干片5钱,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视需要可长期服用。对已知有链霉素毒性反应者,用链霉素同时使用本药,可防其毒性反应;既往有链霉素过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时,除从小剂量开始外,并加服本药脱敏。对使用链霉素过程中已出现毒性或过敏反应者,则用本剂治疗;临床观察21例(过敏反应2例,毒性反应19例),服药后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于第二天反应症状减轻,大部分于第3~4天反应症状消失。停服骨碎补链霉素反应再次出现。再用骨碎补煎剂仍有效果。据观察,本药对反应中的头痛、头晕、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状疗效最好;对耳鸣、耳聋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解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枝的毒性作用。
治疗鸡眼
取骨碎补3钱,碾成粗末,放入95%乙醇100毫升中浸泡3日备用。用时先将足部鸡眼或疣子用温水洗泡柔软,再用小刀削去外层厚皮;然后涂擦骨碎补酒精浸剂,每2小时1次,连续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后略有痛感,几分钟可消失。治疗鸡眼6例,均在10~15天内痊愈;疣子2例,均在3日内脱落而愈。
老年肾虚
腰痛脚弱骨碎补15克,补骨脂10克,牛膝10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补肾健骨之功。4.肾虚耳鸣耳聋,或肾虚久泻骨碎补适量,研为细末,每次6克,人猪肾内煨熟,食之。
跌打损伤
骨碎补15~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用骨碎补120克,白酒500克,一同浸泡,分10次服,每日2次;另用本品同桑姜同捣,外敷伤处。对胸肋挫伤或筋伤骨折的疗效甚佳,为促进骨折愈合之良剂。
牙痛
骨碎补30克(去毛)。打碎煎服,或泡开水含噙漱口,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生长繁殖
种姜一般经催芽后再播种,因催芽可提早出苗,苗齐,以后叶数较多,植株健壮,产量高。带病种姜经催芽后病症也易表现出来。
催芽一般将浸湿的生姜种置于土层30厘米厚的芽床上,盖渣肥,再盖薄膜,床温保持21-30℃,约10天出芽,或在室外用干牛粪堆积催芽亦可。出芽后,将种姜分成小块,每块留1-2个健芽,剔除病姜种,按芽分级种植。
栽培技术
土地选择
宜选用土层深厚,带有粘性的壤土,种出来的姜嫩脆且辣味淡,培植老姜茶及种姜,宜选用沙壤土,其产品辣味重且耐贮藏。姜易发生腐败病,不宜连作,最好轮作,与春作物或蔬菜套种。
施肥栽植
根系不发达,分布浅,要求地块深翻耙碎、整平。姜的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产量高,宜多施堆肥或其他有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以上作基肥和种肥。
姜的根状茎有向上长的习性,若露出地面则品质差,因此要深栽。对产出品的不同要求,栽植方式也不同,大致分为3种。
平姜培土较埂子姜浅,根茎生长差,但肉质紧密,辣味重。
窝子姜按33厘米的行株距挖窝栽姜,软化栽培,收嫩姜的高子宜深,以后分次培土,作于姜栽培的窝子宜浅,以后少量培土。
每亩种量因种姜大小及栽培密度不同,差异较大,一般亩用种量为75-300千克。
田间管理
姜很耐肥,并且是多次渐进分茬,应分期追肥。一般苗高15厘米开始施肥,以后每隔20天左右追肥一次,“立秋”至“处暑”间施最后1次,一般共3-4次。追肥时要多施钾肥,促进根状茎肥大,减少病虫害。
培土结合中耕除草和施肥,培土一般3次。埂子姜需4次,常使姜埂变为沟,原来的栽植淘变为姜埂。作姜种的通常只中耕除草而不培土。
夏季烈日照射不利姜的生长发育,可在厢面搭棚遮荫或在行间插高杆或套种瓜类搭架遮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主要价值
药物功效
临床应用
生长繁殖
栽培技术
土地选择
施肥栽植
田间管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