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战役烈士陵园是1976年在
淮安市建造的陵园,占地面积为九亩。
陵园简介
为纪念
车桥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缅怀烈士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淮安县委、县政府于一九七六年在
车桥镇的东北面,建起了一处占地九亩的“车桥战役烈士陵园”。一九八一年扩建,一九八四年、一九九四年又进行了整理维修。
陵园概况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大门朝南。进入大门,便是一个能容纳1万8千人进行祭扫活动的广场,广场两旁
松柏葱茏,四季长青。正面是一座高15米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的“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十个大字,是叶飞同志于一九八三年亲笔题写,刚劲有力。
在祭扫广场的东西两侧建有两个六角亭,亭内分别竖立一块石碑,刻有“
车桥战役简要经过”以及五十三位烈士的英名。
由纪念碑向北,便是坐北朝南三间陈列室。陈列有:叶飞同志为车桥烈士陵园亲笔题词“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墨迹;粟裕同志整理的文章《车桥战役战斗经过》;
曾如清同志回忆车桥战役的文章:
周国民、
梁竹吉、陈挺、陈登农、周维生、束恂、龚力朝、葛春和、廖政国等同志的车桥战役回忆录;叶飞同志为纪念车桥战役胜利四十周年撰写的文章《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粟裕同志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给车桥公社(现为车桥镇)党委的复信;曾涛同志《谈车桥战役的后勤工作》一文;原
新四军七团参谋处编印的《车桥战斗详报》;中共淮阴市委党史办公室和淮安市委党史办公室撰写的文章《新四军要什么,人民就给什么——车桥战役支前工作概述》;并有“车桥战斗经过要图”、“攻占战斗要图”等。
陈列室内还展有
车桥战役中使用过的
迫击炮弹头、
水壶、大锹、铲、砍刀等实物,在车桥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部分烈士的简历以及张茂坤烈士的遗像等。多年来,许多参加过车桥战役的老战士以及全国各地许多群众都来凭吊和参观。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现为
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对广大干群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车桥战役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
华中地区抽调兵力参加豫湘桂作战。为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日军采取强化伪军、缩短战线和加强对重点点线及沿海地区的控制等措施。在从淮安向东流经车桥的涧河沿岸,修筑了许多重要据点,妄图分割苏中与苏北根据地的联系。新四军第1师兼
苏中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沟通苏中与苏北、
淮南市、
淮北市地区的战略联系,进一步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创造比较安定的整风、整训等工作环境,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参战部队临时编成三个纵队:以第7团为主的第二纵队,担任进攻车桥的任务;以第一团为主的第一纵队在芦家滩、韩家庄地区构筑阻击阵地,担任
淮安市、淮安方向的打援任务;以第52团为主的第三纵队,在车桥以南崔河附近构筑防御阵地,担任曹甸、
宝应县方向的打援任务;另以师教导团和第4军分区的3个营组成
预备队。此外,第3师兼苏北军区以部分兵力活动在淮安
东北地区的顺河集、凤谷村一线,保障攻击部队的北翼安全。
战斗于3月5日凌晨打响。车桥附近水网纵横,镇外有5米高的围墙,据点较为坚固,但守军大部为伪军,战斗力较弱,警戒松懈。担任主攻车桥的第7团避开外围据点,采取远程奔袭手段,利用夜暗从日伪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以隐蔽迅猛的动作,从南北两面同时发起突然攻击。用
云梯架桥通过
壕沟,又用云梯翻越围墙,仅用25分钟就突破土围子,攻入镇内。随后,在炮兵大队的火力支援下,攻击部队分成数个战斗小组分散突击,逐个消灭敌火力点。11时,炮轰伪军大队部,毙80余人。战至午后2时,摧毁敌堡50余处,全歼伪军一个大队。16时起,又兵分两路对日军营区展开攻击,日军退居碉堡顽抗,第7团攻占暗堡、库房多处。但因火力不足,协同不够,久攻不下,使该敌于7日乘隙逃往
淮安市。
新四军强攻车桥,出敌意外,使淮阴、淮安、
泗阳县、
涟水县之日军极为震惊,纷纷出援。驻淮阴、淮安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团第60联队等部共700余人,由山泽大佐率领,分批驰援车桥。第一批增援日军240余人,于下午3时乘汽车驶至芦家滩附近。该处南临涧河,北有水荡,不利日军展开,而利于新四军设伏。这股日军一到此处就遭到第1团预伏部队的迎头痛击,慌忙寻找有利地形,进行抵抗。又在韩庄附近闯入第1团预设的地雷阵,伤亡60余人,锐气大挫。敌后续部队绕道迂回,复受第1团的阻击,被迫缩回
韩庄固守。稍后,第二、第三批援军共300余人,先后到达。第1团以正面打击结合侧后突击,再给逐次增援的日军以打击,迫其猥集于韩庄。5日黄昏,韩庄日军多次偷袭第1团阵地。7时许,再次集中主力猛攻,妄图从正面突破,未能得逞。随后,第1团对韩庄日军发起总攻击。由第1营和特务营组成的
特别行动队,犹如猛虎下山扑向敌阵。经过一场厮杀,刺死日军60多人,击毙日军大队长山泽大佐。正在韩庄展开激战之时,有200多名日军乘夜暗绕开正面防御阵地,企图从
右派偷涉芦苇荡增援车桥。第1团立即予以堵击,歼其一部,余部窜入小马庄亦被歼灭。
6日2时许,增援日军遭受重大杀伤后,陷入混乱,纷纷向芦家滩草荡突围。又被第1团切成数段,大部被歼,少部在第四、第五批增援日军的接应下,乘车逃窜。
在围攻车桥和芦家滩阻击战斗激烈进行之时,由宝应城北塔儿头、
曹甸镇出动日军100多人,企图向北增援。进至大施河时触发
地雷,并遭到阻援部队第52团的阻击,被迫撤回原防。
7日,
新四军第1师兼
苏中军区所属各部队乘胜扩大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10余处据点,战役胜利结束。在战役过程中,日军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松野觉,勇敢参加火线政治工作,光荣牺牲。
经过一天两夜战斗,新四军攻点打援获双胜利,共消灭日军
大佐以下465人(内生俘24人)、伪军480人(内生俘168人),攻克车桥及周围据点12处。新四军伤亡200余人。此役,是华中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歼灭战,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成为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的标志。
车桥镇
车桥镇位于
淮安市东南约20公里处,是联系苏北、苏中、
淮南市三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居淮安县城、
泾口、泾河、
曹甸镇之间。同时,车桥又是华北日军第65师团和华中日军第64师团的结合部,较为孤立突出。镇的四周筑有大小土围子,驻有伪军一个大队600余人,日军一个小队40余人。该区外围为水网沼泽地带,有利于
新四军阻击围歼援敌。为完成这一任务,第1师兼
苏中军区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由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指挥,采取攻点打援战法,夺取车桥及其周围地区。
粟裕将军
粟裕将军整理的《车桥战役经过》,陈列在车桥战役陵园的纪念室里。
粟裕(1907.8.10—1984.2.5),湖南会同人,
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军事理论家。被誉为中国军事科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战争之父。
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坪村乡枫木树脚村。1924年春到
常德市,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参加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1926年11月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参加叶挺为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
教导队班长。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
南昌起义,任警卫队班长,是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成员之一。
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坚定地跟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10月任连政治指导员。
1928年,粟裕参加
湘南起义后到
井冈山市。历任
中国工农红军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
赣州市、
龙岩市和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7月,粟裕任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同刘英率500余人突破封锁线到浙南,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
中国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他摒弃“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政策,注意团结中间阶层,重视群众经济利益,并把公开的武装斗争与隐蔽的群众工作结合起来。采取“敌进我进”的指导方针,挫败了国民党军多次“进剿”和两次兵力各达40个团的大规模“围剿”,使浙南游击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于1938年1月在闽浙边讲授游击战术时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
芜湖市、
溧水区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东进北上、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协助陈毅指挥
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
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
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
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制定游击战与要点争夺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保持基本区的相对稳定,发动群众改造地形,拦河筑坝,设置水下障碍,限制日军汽艇机动,开展海上游击战,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
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
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
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
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缴获大批美械装备,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日本投降后,粟裕回师江北。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
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
华中地区、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1946年6月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改变
太行山、
山东省、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起,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
苏中战役,每战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部,一个半月中歼敌5.3万余人,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
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中央军委将苏中作战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10月山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负责战役指挥。
1947年1月,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的条件下,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等战役,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
中国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
大别山,指挥
沙土集战役,歼敌1个整编师,迫使敌从
山东省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他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
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5月陈毅奉调到中原工作,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6月兼任
豫皖苏平原军区司令员。六七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
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指挥
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9月24日提出进行
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
徐州市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了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在
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8八人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
杭州市。5月指挥
上海市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15万人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
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转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组织指挥
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1951年,粟裕任人民解放军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任总参谋长。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深入研究国防战略,制定作战计划,探索未来
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和国家战备等问题,提出诸军兵种建设方针和富有战略创见的设想,使总
参谋部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
辩证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位开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67~1968年、1975~1982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80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军事著作有收录在《
粟裕军事文集》、《
粟裕论苏中抗战》、《粟裕文选》(三卷),著有《
粟裕战争回忆录》,相关书籍有《
粟裕年谱》、《
粟裕传》等。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1日,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