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创办于1953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的。学院面向港澳台侨开展预科教育,面向海外华裔开展华文教育,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面向全球培养汉语教师,素有“小联合国”之称。
云南华文学院是体现
暨南大学作为“华侨最高学府”办学特色的窗口,是全国最早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院系之一,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彭小川、周健、朱晓农、郭熙等一批著名学者。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面向海外编写出版系列汉语教材,研发华文教师认证、华文水平测试(HSC);长期承担国务院侨办和国家汉办的师资培训项目。
学院在新加坡、美国、
印度尼西亚、
意大利、
英国、
德国、
日本等国设立海外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教学部,并与多国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或汉语实验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首批“
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
历史沿革
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
195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拨款420万元在
天河区石牌创办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华侨学校之一;
1956年,广州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并入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成立广州华侨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
1965年,补习学校迁至天河区瘦狗岭,更名为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
1968年,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被迫停办;
1978年,根据中央有关决议,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复办;
198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在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基础上创办广州中国语言文化学校;
1925年,暨南大学在上海真如开办留学生预科班,是中国最早开展留学生预科教育的高校;
1970年,预科部被迫停办;
198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暨南大学预科部复办;
暨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系
1980年,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汉语专修班;
1984年,中国语言文学系在汉语专修班基础上成立汉语中心;
1985年,
暨南大学文学院成立,汉语中心从中国语言文学系划出,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对外汉语教学系之一。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1993年,经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整建制并入
暨南大学,成立
云南华文学院;
1994年,暨南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预科学院并入华文学院;
1995年,暨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系从文学院划出,划归华文学院;
1996年,随暨南大学整体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列入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系率先面向国内学生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即今“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2001年,华文学院成立应用语言学系;
2005年,华文学院成立华文教育系,在国内首创面向海外招生的华文教育本科专业;
2002年,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与
暨南大学共建的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在华文学院成立;
2012年,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在华文学院成立;
2015年,暨南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院在华文学院成立;
2017年,随暨南大学整体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汉语系
对外汉语教学系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成立时间最早的独立的对外汉语教学系之一,也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院系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汉语系已成为华南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镇,建立了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培养、培训海外留学生数万人,在海内外的对外汉语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应用语言学系
应用语言学系成立于2001年,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20人,师资力量雄厚,在汉语应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心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和计算语言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应用语言学是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兴旺发展、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朝阳学科”。应用语言学系拥有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多个层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体系,设有“语言理论”、“语言应用”、“语言教学”3个教研室和“应用语言学实验室”。实验室包括“语音实验室”、“语料库工作室”、“心理语言学实验室”。
华文教育系
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暨南大学于2005年4月设置了经教育部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华文教育专业,并成立了华文教育系。华文教育专业主要为海外培养具备华文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应用能力、熟悉中国文化、能从事华文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汉语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华文教育专业的开办得到了国务院侨办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国务院侨办每年为100名海外华侨华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就读于华文教育专业。
预科部
暨南大学预科教育开办于1925年。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成立于1953年,
暨南大学预科部成立于1958年。1993年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并入暨南大学后,两校的预科部合并,成为现在的预科部,归属华文学院。华文学院预科部是全国高等学校中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办学经验最丰富的大学预科教学基地。
专业设置
*海外兼读制硕士研究生在新加坡、美国、
印度尼西亚、
意大利、
英国、日本教学部就读。
教学单位
汉语系
应用语言学系
华文教育系
预科部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体育艺术教研室
师资队伍
截止到2009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有教职工20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博硕导师10人、讲师46人、博士21人、硕士62人、在读博士7人。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专任教师101人,其中:
36岁以下22人,占21.8%;36-45岁共36人,占35.6%;46—55岁共34人,占33.7%;56岁以上9人,占8.9%。
具有博士学位66人,占65.3%;具有硕士学位25人,占24.8%,两者共91人,占教师总数的90.1%。
有教授41人,副教授37人,讲师20人,助教3人,教授和副教授共78人,占77.2%。
在学缘结构方面,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有外校学习经历的教师共92人,占91.1%。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中,有2人获得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荣誉称号,有1人担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有2人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有2人被评为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有1人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有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7人被评为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
科学研究
科学成就
学院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确定为“华文教育基地”;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开设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获广东省名牌专业;
学院现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高级考点,国家汉办“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点,“中国普通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考试点,“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两校联合对外招生考试”主考点。
2004年以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21项、省部级39项),出版学术专著128部,发表学术论文111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
学院获批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暨南跨越计划)1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校区科研起步计划"项目获批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海洋局项目1项,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1项。
学院主办综合性刊物《
广州华苑》和学术季刊《
华文教学与研究》。 主持编创了《中文》(48本)、《中文》(初中版)(24本)、《华文》(36本)、《华语修辞》、《华语语法》、《初级华语》网络教材等。
《中文》系列教材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为来华留学生、预科生,海外函授学生以及海外华文学校开发和编写多种教材,深受海内外华文和汉语学习者的好评。1994年,华文学院为
柬埔寨编写的华文教材《中文》和《数学》共48册,经柬埔寨王国教育部审查通过,在全柬50多所中文学校发行使用,填补了柬埔寨华文教材的空白。
为北美编写的教材《中文》共12册48本,自1997年9月在北美、
欧洲等世界各地的中文学校发行使用以来,受到高度评价。该教材还开发了网络版、繁体版,制作教学光盘并先后获得省教育厅
一等奖和国家电教
二等奖。
华文教师证书
华文教师证书认证项目始于2011年国务院侨办委托
暨南大学开展的《华文教师证书》等级标准研制系列研发工作。2013年12月,暨大完成了国侨办委托的该项目的研制工作。目前,《华文教师证书》考试已在中国、
印度尼西亚、
泰国、缅甸、
老挝等国家举行。
华文水平测试
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HSC)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研发的考试,它不同于现有的汉语水平考试,华测主要是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特别是华裔青少年而进行的华文水平标准参照考试。自2010年起,暨大开始研发面向海外华裔的华文水平测试,目前华文水平测试已经进入到试测阶段。
国际化办学方向
暨南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空间,重视
华文教育国际化发展。近年来,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形式,华文学院分别在美国、
德国、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开设了华文教育硕士班或本科班;与多国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或汉语实验学校;长期承担国侨办和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师资培训项目,如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华文教师培训班,海外华校校长及高层管理人员研习班,海外华裔青少年冬令营及夏令营。
学术资源
华文教育研究院
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承担国家华文教育重大科研公关项目,致力于华文教育研究领域学术研究、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全球华文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研究院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
运作模式,学院领导班子兼任研究院领导班子。华文教育研究院下设华文水平测试中心、华文教材研发中心、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华文教师资格认证中心、华文教育服务平台和《
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是一个集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应用语言学研究院
暨南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院下辖三个中心:语言文化生态研究中心、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语料库中心。研究院与华文学院合署办公,采用团队协同创新与首席研究员负责下的课题制
运作模式。目前,研究人员均由学院骨干教师兼任,随着工作的开展,将逐渐加强校际、国际“协同创新”合作,吸纳国际人才与高级别研究人才的加入。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是国家设立在暨南大学的对海外华语资源实现监测与研究的机构,现隶属于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对海外华语资源进行定期、持续、滚动的技术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提交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发布。中心将建立海外华语语料库,设立语料库工作室、华语监测与研究工作室、《全球华语词典》工作室、海外华语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室等,为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信息、建议和咨询,同时也为海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并统筹规划海外华语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术交流
同时,学院重视与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校、华文教育机构等的联系合作。与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联合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印尼万隆、坤殿、棉兰等地设立函授点培养华文师资学历学生等,积极开拓在海外的华文教育。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作为
暨南大学面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开展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及预科教育的专门学院,“华文”之名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华人华侨”,第二是“中华语言文化”。学院院徽的整体造型是圆形,主体图案是红色的“华”字艺术体,形似一颗茁壮的大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代表着华文学院的办学使命,是将中华语言文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同时,树干下方的蓝色波浪代表着海洋,寓意中华文化越过重洋,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沟通和友谊的使者。
校园环境
校内环境
学院占地147,129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6394.05平方米,拥有应用语言学实验室、
多媒体教材制作室、电教室、语音教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馆等一批先进的教学设施;有足球场、篮球场、
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健身场所;有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安全卫生的学生公寓;有汇聚各国美食的学院餐厅。学院多媒体教学办公校园网已开通使用,可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联系沟通。
校园活动
中华文化大讲堂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由暨南大学学生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东翮堂四家单位共建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华文化研习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起创办,获得2016年
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一等奖。
讲堂以“礼乐诗书”为主题,以“逐梦一带一路,品读中华文化”为口号,设置了讲座、研习班、志愿服务、汇报演出、微信公众号、一带一路文化考察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项目,为广大学生特别是港澳台侨学生提供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研习平台。
讲堂开设
古琴、茶艺、弟子规、汉服与传统礼仪、诗词吟诵等研习班,面向
暨南大学全体学生招生,重点针对港澳台侨学生,设计了48个学时的课程(36小时)。其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中华汉服与礼仪表演队在全国高校“礼乐文化”进校园中,担任着推广者的重要角色。率先在
广州市地区复原了古代释奠礼、
唐朝女子礼等礼仪,并多次参加粤港澳联合祭孔和“老广州民俗文化节”暨
端午节祭
屈原活动。讲堂还设立农讲所志愿服务队,拓宽和提升学校志愿服务渠道。
东南亚泼水节
暨南大学“东南亚泼水节”是“暨南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十大品牌”,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学生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承办,每年四月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行,来自暨南大学各学院的
日本、
韩国、
俄罗斯、英国、
澳大利亚、印尼、泰国、
柬埔寨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校学生及各兄弟院校在这一天齐聚一堂,泼水祈福,欢度节日。
泼水节开始前会进行了庄严神圣的浴佛仪式、极具泰国风情的洒水仪式和
老挝独特的拴绳祈福仪式。浴佛仪式是采用泰国传统程序,由长辈用圣水为佛净身。在洒水仪式上,同学们向金佛求得圣水后,将之倾倒入尊贵的客人手中为他们祈福,贵宾们再将手中的水洒在同学们的脸上以示祝福。最后的拴绳仪式则由客人将带有美好祝愿的彩绳拴在年轻人的手腕上,以示祝福。
仪式前后还会穿插多个高校充满东南亚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浓郁的传统文化、精美的民族服装、动感炫目的舞姿吸引了在场的所有人,不少同学也跟着舞台上的演员一起载歌载舞。在活动后半段,进行了“宋干小姐”传统民俗选拔赛,通过精彩亮相、自我介绍、机智问答等环节,评选出“宋干小姐”的第一、二、三名。
国际美食节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国际美食节”由华文学院主办、汉语系承办。在国际美食节这个活动中,你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格局特色的民族美食,从诱人的
韩国韩式辣炒五花肉到喷香的印尼烤肉;从港澳台美味的
珍珠奶茶到
俄罗斯产的伏特加;从缅甸的
蔬菜沙拉到
塔吉克斯坦的葡萄干从清爽的
水果拼盘到辣味十足的重庆棒棒鸡,这里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美食,让你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美味的食物使得现场每一个人都带着微笑,一种快乐的气氛洋溢在活动现场。除了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外,各国学生还为我们带来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感受到各国独具一格的文化。
国际美食节作为一个有大量留学生参与的活动,有效调动了留学生的参与力和
合作能力,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的同学可以领略到不同的国家文化,这也加强了中国学生和各国留学生的深厚友谊。
中国寻根之旅(暨南大学营)
中国寻根之旅(
暨南大学营)是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
广州市侨务办公室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的一项国际体验营活动,分为春令营、夏令营、秋令营和冬令营,面向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学生开设。在寻根之旅活动中,学生们将了解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乐器、茶艺、剪纸、舞狮和饮食文化,并从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增加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回到祖辈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寻根的机会,使华裔学生增加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
学院架构
行政单位
学院党政办公室
教学管理办公室
后勤办公室
招生与社会合作部
研究生与科研管理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侨园劳动服务公司
知名校友
梁荣升,印尼八华学校华文部主任。2002年,毕业于
暨南大学在印尼
雅加达开办的汉语言函授本科专业,并获
学士。
钟玉昌,曾任
广东省省知青办副主任、党组成员、省委知青领导小组成员。
黄顺远,深圳华侨城
中旅国际旅行社贸易保税仓公司经理。
高光宝,中国致公党党员,致公党黄埔教育支部主委、区教育局侨代会代表及区教育局第一、第二届侨联委员兼秘书长,黄埔区老归侨联谊会理事、副秘书长。
黄仁生,广东省第七届省政协委员。
游国屏,
广州市歌舞团业务副团长,市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