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第
黄绍第
黄绍第(1855—1914),光绪十六年(1890)成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江南乡试副建乡试正考官时,典试衡文,不拘常格,故多得知名士
生平
黄绍第(1855—1914),光绪十六年(1890)成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江南乡试副建乡试正考官时,典试衡文,不拘常格,故多得知名士。二十一年,他从北京到江宁主持乡试,与绍箕昆仲同时出发为两省主考,被传为佳话。后,他历任国史馆、会典馆修,光绪三十年(1904)由编修改道员,需次湖北,任川盐局总办、武昌盐法道等职。他倾向维新图强,系“后清流”著名人物。1895年他与叔父黄体芳、堂史黄绍箕加入强学会,返京后常与黄绍箕联名上疏,痛陈外事丧权,建议改革。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时,他单独上书,建议从义务教育、工业、商业、妇女四个方面提请“设法变通”,以达到“内以消中原地区隐忧之渐,外以折列国耽视之谋。”辛亥革命后回乡隐居。北洋政府曾召其去北京,但他鄙视袁世凯,置之不理。1914年病逝家中。
黄绍第葬于瓯海区仙岩街道仙北村,2010年其墓地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诗文
黄绍第熟悉地方文献,对瑞安市文史素有研究。他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为瑞安文史研究方面做了两项重大贡献:1912年时写《瑞安百咏》组诗,1913年时写《登飞云阁》乐府。
《瑞安百咏》组诗
黄绍第在辛亥革命后从湖北回到瑞安,居于园。1912年,他鉴于瑞安县志已100多年没有重修,“徵文考献,后起无人”,于是便博稽旧籍,就100位对瑞安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为每人写一首七言绝句,夹叙夹议,成一卷诗集,名曰:《瑞安百咏》。内容多涉郡邑掌故,以期作为修志之助。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说:这些诗“造句文雅,典实无漏,传颂四方”,被称为“瑞安诗史”。
《瑞安百咏》吟咏到的,除包括在学术、事功、文艺、忠烈、孝友、义行各方面瑞安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外,还有著名的宗教界和隐逸人士。其中有瑞安市本籍人,也有外地来瑞安做官任职及流寓人员。每首诗下面都对所咏人物的轶事内容及其出处详加小注,使读者便于理解。有写学术大师陈傅良叶适的“陈止斋暮春堂”和“叶正则假水心”;有写文学名家高则诚任道逊的“高则诚琵琶记”和“任克诚清乐会”;有写忠臣义士陈则翁、陈任翁、邹钦尧的“陈瑞洲兄弟亮节”和“邹维则汨罗市遗躅”;有写书画艺术家姜立纲孙隆的“姜廷宪中国至宝”和“孙雪斋父女画梅”;也有写圣井和陶山传说的“许真人许峰后裔”、“陶隐居陶山丹室”和写僧侣妇女的“僧鉴空预修大典”、“陈孺人诵节物诗”等。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很富趣味性。这是补充正史上遗漏洪汛涛好资料,也是留给后人写文艺小说、剧本的好素材。
《登飞云阁》乐府
黄绍第在1913年出资修了久已坏的飞云阁。飞云阁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黄体芳发起建造,位于小东门外莲湖左边,作为觞咏之所的名胜建筑,原称“话桑楼”,楼下设神,供奉瑞安历代诗人。后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已经破坏不堪了。黄绍第便自己出资将它修好,并在这一年重阳节那天登阁浏览,感赋了74句的《登飞云阁》长篇乐府。
诗中叙述了瑞安市诗学渊源及历代瑞安诗学流派,娓娓道来,非常生动。这是历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瑞安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著作。他先后颂扬了林石、许景衡陈傅良叶适、沈仲一、曹豳、高明、卓敬黄养正,直到虞原等,从宋至明各位大诗人的创作成就,有的还指出其诗风特色。另外,他还对以《清一源集》和《月泉诗派》为代表的,甚具瑞安耕读文化特点的氏族诗人世家,特别提出加以表彰。他又对由任道逊、吴、蔡鼎为首组织的瑞安最早具有诗会雏形的“清乐会”作了较高评价。因此它是一篇研究瑞安市古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文献。
《登飞云阁》诗主要是赞颂宋、元、明三代瑞安诗学成就的,对以后清代的诗学状况,则只用“尔来百年间,珠玉纷交错。前尘鲍谢探,近躅苏轼。四灵与五峰,坚阵行当却。颇藉大雅坛,风教振颓薄”等几句简单带过。接下来他对民国初年全国处于混乱状态,对文化事业很不重视,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并且对晚清以来中原地区文坛存在“重考据、轻文学”的倾向非常不满,于是在诗中他发了一些牢骚。但总的说来,它对弘扬瑞安市优良文化传统,发掘本土历史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后一代人学习钻研和深入探讨的。
故居
位置
黄绍第故居位于市区小沙巷18号,坐西朝东,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四合院式建筑,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都体现出传统建筑风格,而在型制上又反映出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唯独在台门造型中融入西方建筑元素,使整个建筑显得既古朴而又处处流淌出时尚新意,既含蓄又不乏大气。
结构
黄绍第故居由门厅、左右厢房、主楼、左右后轩、后台门组成。门厅为倒座式单檐平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台门设在中间,为随墙式台门,砖结构,平面呈“一”字。台门外立面和细部融入西洋建筑元素。两侧用薄壁倚柱,柱顶用平砖叠涩迭出,台门顶部做成双S山花,曲线流畅优美。门厅左右两侧与其连檐构筑的是厢房,厢房为单檐平屋,呈对称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设檐廊,与主楼、门厅形成回廊。
故居主屋是座单檐二层楼房,穿斗式木构架,一楹五开间。主屋上下层都设有内廊,上层廊前置宝瓶形车木栏杆。檐柱用通柱,直达二层。二层用略向外挑出的平座代替了过去传统做法的廊檐,使过去底层采光不足的现象得到改善。就建筑形制的风格,以及斗拱形式、平座沿板上的雕刻风格,细部构筑和檐内装饰来看,都已具有明显的由传统建筑的古朴含蓄风格转向民国时期建筑的时尚明快风格的特征。
院落依然保留着早先格局,主屋与门厅之间是个广阔院子,院子里很安静,且很整洁,看上去整齐有序,想见是住户们经常整理打扫的结果。台门有一块“文明庭院”牌子。天井两边整齐地摆放着一盆盆花木。一棵从院角飘逸斜出的枇杷树已开始结果,长着一簇簇毛茸茸玻璃珠般大的青果。天井一角一盆海棠花开得像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球般耀眼,红得娇艳欲滴。院子虽几经易主,但居住在这里的人家出自对原主人的敬仰,始终将院子保持着清隽古朴的容貌。
修缮
1913年秋,黄绍第话桑楼受损严重,黄绍第出资重修,将话桑楼修缮一新。院内增植各种花木,终年郁郁葱葱,四季花木溢香。林向在《寄鹤巢记》中写道:“元月,飞云阁已植梅、桂花、梧桐、丹枫约有二十七株,惟梅花居多,明年此处,大可赏花矣。”
价值
站在这四合院建筑形式的庭院里,面对这既均衡又规整的格局,总感到这严谨又方整的建筑布局与黄绍第的为人处世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故居主屋与门厅相对,左右厢房相对,形成两两相对格局,不论是外观轮廓,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可引申出“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也许正是黄绍第儒家伦理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生平
诗文
《瑞安百咏》组诗
《登飞云阁》乐府
故居
位置
结构
修缮
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