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由于抗日斗争的需要,中共北方局决定,把津浦路东的
盐山县、
沧县、宁津、
关锋、
乐陵市、信阳、
无棣县、惠民等县的党组织交给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领导。
地处
河北省南部和
山东省北部滨海的一大片地域,是抗日战争初期形成的一个战略区。
它东临
渤海,西接
津浦铁路和运河,南临
黄河,与山东省府
济南市隔河相望,北至
独流减河,与
天津市相依。主要包括当时隶属山东的
陵城区、德平、乐陵、惠民、
商河县、信阳、无棣、
沾化区、
滨城区、平原、禹城、
德州市、
临邑县、
济阳区、
齐河县等县及当时隶属于河北的沧县(东部)、
南皮县、
东光县、
吴桥县、宁津(振华)、盐山、新海(今黄骅)、庆云等县;人口600余万。
冀鲁边区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盛产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红薯、花生、
金丝小枣等。
冀鲁边区亦称为“鲁北、
津南区地区”,是天津、济南两大重镇南北相夹的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蓄谋已久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在
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下,7月28日平津失守,国民党29军一路南撤,9月24日放弃
沧州市;
山东省省主席
韩复榘逃离山东……10月3日德州沦陷,12月27日,省会
济南市失守。侵华日军轻而易举夺取了
河北省、山东两省,手无寸铁的百姓成了日军铁蹄下的羔羊……但自古本土多慷慨就义之士,
津南区、鲁北人民决不向侵略者低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武装民众,奋起反抗。
中国共产党在津南、鲁北有着长期的工作基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早期共产党人
张隐韬、刘革平即受党的委托,在此传播党的思想、发展进步人士入党。
在第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津南特委、鲁北特委和各县基层党组织相继建立,马振华、王任重等人担任特委的特派员,领导工人、农民、学生进行
抗日救亡运动,扩大了党的影响,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为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抗战爆发后,中共
北方局根据中央撤出城市,迅速转移到农村工作的指示,号召中共党员脱下
旗袍到农村去,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
1937年7月,中共津南工委决定在所属各县举行武装起义,特派员马振华与交通员邸玉栋分头到各县基层党组织布置起义事宜。共产党员王俊峰、傅炳翰、
邢仁甫、
张耀曾、刘子芳、杨正泉、
崔岳南、吴耀南、王连芳、
杜步舟、
关锋、范普泉、
张岫石、
周砚波、崔吉章、李子英、杨铮侯、
王立朝、
王昭明、李广文、王见新、张策平、郑之英、张白水、石景芳、丁润生、关兴甫等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力量,先后攻下了庆云等诸县城。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
旧县镇北广场宣告成立,不久,队伍迅速扩大到上千人……
1937年10月,由于抗日斗争的需要,中共北方局决定,把津浦路东的
盐山县、
沧县、宁津、庆云、
乐陵市、信阳、
无棣县、惠民等县的党组织交给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领导。中共山东省委派于文彬来到
冀鲁边区与中共津南工委负责人马振华取得联系,建立了冀鲁边区统一的党组织——冀鲁边工委;于文彬任书记,马振华任组织部长,赵明新任宣传部长,邸玉栋任特派员,王俊峰任委员。冀鲁边工委的建立,统一了
津南区、鲁北地区党的领导,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